?

耐鹽(堿)水稻研發的建議

2019-01-06 22:37彭既明
中國稻米 2019年1期
關鍵詞:耐鹽鹽堿地糧食

彭既明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長沙410125;作者:pjm@hhrrc.ac.cn)

以袁隆平為首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經過數十年的不斷創新、團結協作與艱苦努力,在農業農村部、科技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創新了雜交水稻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到“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1-2],從基礎理論研究到高產攻關以及生產應用,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3-5],為我國水稻產量的提高起到了關鍵技術支撐與積極的推動作用。

目前我國糧食種植面積雖在減少,但依靠科技進步,糧食單產一直在提高,糧食總量依然增長。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 222萬hm2,比2016年減少81.5萬hm2,下降0.7%;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 506 kg/hm2,比2016年提高54 kg/hm2,增長1.0%;全國糧食總產量61 791萬t,比2016年增加166萬t,增長0.3%[6]。國際市場糧食充盈,價格平穩向低,國外糧食進口量有所增加[7]。農業農村部提出了糧食結構調整、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8]。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我國還要不要開辟新的水稻生產渠道,特別是還要不要開展耐鹽(堿)水稻研發、如何開展耐鹽(堿)水稻研發,這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

1 耐鹽(堿)水稻研發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1 國內現有大量的鹽堿地與灘涂地,有研發的需求與市場

據統計,我國大約有1億hm2鹽堿地與灘涂地,其中有0.2億hm2具備改造為農田的潛力[9]。鹽堿地與灘涂地面積相當于2017年我國糧食耕地面積的80%,有改造為農田潛力的鹽堿地與灘涂面積相當于2017年水稻種植面積的60%,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如果能夠通過科技創新,解決水稻在鹽堿地與灘涂種植中的難題,逐步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將為我國糧食生產提供大規模潛在的生產基地,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1.2 研發耐鹽(堿)水稻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有效途徑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他在2018年新年賀詞里提出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是國家需要,是國家發展戰略。耐鹽(堿)水稻的利用是提高我國糧食總產的一條有效途徑。

1.3 國內外確有因海水倒灌而受災的諸多事例,需要耐鹽(堿)水稻品種

發生海水倒灌的稻田,輕則造成大幅度減產,重則顆粒無收。1996年7月,浙江省臺州市有587 hm2稻田受到海水倒灌的影響,比常年減產29.1%;1997年8月臺州市又因臺風影響發生海水倒灌,淹沒稻田4 100 hm2,其中半數田塊的稻苗全株枯死,損失慘重[10]。東南亞沿海國家也屢有海水倒灌造成水稻嚴重減產的事例。如2016年越南南部的檳椥省、茶榮省、芹苴市等地因海水倒灌受災嚴重,其中1個省就有10萬hm2稻田受災,導致顆粒無收[11]。因此,開展耐鹽(堿)水稻研究有利于解決沿海地區海水倒灌導致稻田受災的問題。

1.4 有愿意投資耐鹽(堿)水稻研發的企業

我國鹽堿地、灘涂地面積巨大,市場前景可期,國內有多家企業和科研單位(現已有20多家)愿意從事耐鹽(堿)水稻的研發。2016年10月12日,在青島成立了“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12];2016年12月10日,在武漢成立了“武漢光谷海水稻生物技術研究院”[13]。

阿聯酋迪拜酋長國甚至開啟了在西亞戈壁沙漠鹽堿地水稻研發的先河[14]。

1.5 國內外有成功培育耐鹽(堿)水稻品種的先例

東南亞、南亞沿海國家開展耐鹽水稻品種篩選和培育比較早。斯里蘭卡于1939年培育出抗鹽水稻品種Pokkali;印度于1944—1945年制定了耐鹽水稻育種計劃,現在許多地區都有耐鹽堿品種種植;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于1975年實施了“國際水稻耐鹽觀察圃計劃”,于1979年提出了水稻耐鹽鑒定標準和方法。此外,巴基斯坦、日本與美國等國也相繼開展了水稻耐鹽性研究[15]。

我國開展鹽堿地利用研究始于上世紀50年代[16],并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和江蘇沿海地區農科所,許多高校也設立了耐鹽堿水稻研究課題。目前我國已制定了“水稻耐鹽鑒定標準”,并育成了鹽粳68、松遼6號等一批耐鹽堿水稻品種[17-18]。

2 科學、綜合開展耐鹽(堿)水稻研發

2.1 耐鹽(堿)水稻研發是一個系統工程,需多方面的支持與大協作

我國大部分鹽堿地、灘涂地的鹽濃度在3‰以上,而一般水稻品種即使在1‰以下的鹽濃度也不能正常生長。因此,要開發鹽堿地與灘涂地,首先要選育耐鹽濃度在3‰以上的水稻品種。其次要注重選擇種植季節,最好選擇在雨量充沛的4月至8月,一能避開干旱,二能充分利用這個時期的大量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水稀釋土壤鹽分。在此基礎上,需要土壤改良、灌溉設施建設、肥料農藥配施、稻米存儲加工及銷售等配套措施。因此,需要眾多單位協作攻關。

建議國家設立耐鹽(堿)水稻研究專項課題,在基本農田認定政策、上下游產業配套以及綜合生產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通過政策引導,在典型區域建立示范工程,迅速推動耐鹽(堿)水稻的產業化。

2.2 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耐鹽(堿)水稻品種的評價體系與標準

2.2.1 建設好“耐鹽(堿)水稻區試聯合體”

該聯合體已經設立,現有18家科研院所與企業參與,分“北方中早粳晚熟組”“黃淮粳稻組”和“南方沿海秈稻組”3個組別,2017年開始區試,已有14個品種達到續試標準,7個表現最好的品種同步進入2018年生產試驗。

該聯合體組建時間短,區試經驗尚缺,要在農業農村部種子管理局與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區試處的指導下,主持單位與參與單位必須在區試點布局、試驗田選擇、試驗程序等方面高標準嚴要求,建設好該聯合體。通過區試報審的品種,其耐鹽濃度應達到3‰以上,真正能在鹽含量高的地區種植。

2.2.2 完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試驗實施方案》與《耐鹽(堿)水稻品種審定標準》

耐鹽(堿)水稻新品種區試主持單位制定的這2個標準尚不完善,且耐鹽(堿)品種在國家品種審定體系中的地位不明確。建議農業農村部種子管理局組織專家認真完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試驗實施方案》和《耐鹽(堿)水稻品種審定標準》,并以此作為在適宜種植區域推廣的依據,為耐鹽(堿)水稻的推廣提供政策支持與法規保障。

2.3 集聚耐鹽(堿)水稻種質資源,建立耐鹽(堿)種質資源庫

國內現存耐鹽(堿)水稻種質資源有限,給耐鹽(堿)品種的選育帶來了困難。國際水稻研究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水稻資源庫,有包括耐鹽(堿)資源在內的10多萬份水稻種質資源。建議在耐鹽(堿)種質資源收集、深度開發等方面與國際水稻研究所合作,發起成立國際水稻資源中國庫,為耐鹽(堿)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奠定雄厚基礎。

3 耐鹽(堿)水稻研發要走“規?;?、公司化、機械化、優質化與生態友好型”的“四化一型”道路

3.1 規?;c公司化

國內現有鹽堿地特別是沿海灘涂地,大部分沒有承包給農戶,屬集體所有或者直屬國有,適宜交給公司規?;_發。有些灘涂地已經承包給了農戶,但由于小面積,開發難度大、風險高,最好也能集中流轉給公司進行規?;_發,避免單個農戶因抵御風險能力較差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目前耐鹽(堿)水稻品種開發,主要是由公司與政府合作的規?;_發,或者是公司取得政府批準后單獨開發。2018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陜西延安南泥灣、新疆喀什普湖、黑龍江大慶、山東東營軍馬場、山東青島城陽區和浙江溫州等地建立了6個基地,每個基地面積在幾十公頃到幾百公頃不等,這些基地均由該中心與當地政府合作或者獨自投資開發。

3.2 機械化

鹽堿地、灘涂地面積廣闊,種植水稻的基礎條件差或者根本就沒有農田基本設施,如沒有道路、沒有排灌設施、土地也沒成型。在這樣的條件下,依靠人工手工操作已經不太適宜,只有通過機械化操作,降低勞動強度與成本,實現規?;a,創造好的經濟效益,才能迅速實現鹽堿地、灘涂地的有效利用。

3.3 優質化

稻米是我國人民的主食,國內市場消費量大,近年消費者對稻米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建議耐鹽(堿)水稻品種的研發以“優”字當先,把“優質”作為耐鹽(堿)水稻品種的標志。耐鹽(堿)稻品種的優質要注重兩個方面的研發:一是耐鹽(堿)水稻品種米質性狀要優,應達到國標2級以上標準;二是生產出來的稻米農藥、化肥殘留要少,需達到綠色食品的標準,至少達到無公害食品標準。

3.4 生態友好型

大面積成規模在鹽堿地、灘涂地開發耐鹽(堿)水稻,要做到有計劃、有方案、有步驟,做到成熟一片、開發一片、興業一片、和諧一片。

在開發前,首先要會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做好可行性調研,要兼顧土地使用情況、水流灌溉情況、道路建設情況,特別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不破壞生態環境作為開發的先決條件。在開發種植耐鹽(堿)水稻期間,對其病、蟲、草、鼠害的防治,要以預防為主,以生物綜合防治為主,盡量使用高效低毒農藥、生物農藥,減少化肥用量,注重水稻與生態環境的友好、協調與和諧。

猜你喜歡
耐鹽鹽堿地糧食
讓鹽堿地稻谷飄香!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成立
珍惜糧食
大豆種質萌發期和苗期耐鹽性評價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堿蓬來源耐鹽菌相關研究進展
有了這種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鹽了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2021年3月國有糧食企業糧食購銷量初步統計
張巍婷 鹽堿地上拓出“常豐”路
鹽堿地變良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