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作業設計探究

2019-01-06 03:39蔣明娜
新課程研究·中旬 2019年9期
關鍵詞:作業設計初中歷史

摘? ?要:在培養初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歷史作業的鞏固作用不容忽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檢驗課堂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鞏固學生已學知識的有效方法。為優化初中歷史作業設計、充分發揮作業對學生學習的重要促進作用,文章提出利用論文式、調查式、辯論式三種方式進行作業設計,并詳細介紹了三種作業形式與史學閱讀的融合方法,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史學閱讀;初中歷史;作業設計;論文式作業;調查式作業;辯論式作業

作者簡介:蔣明娜,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平湖中學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歷史教學。(廣東? 深圳? 518000)

中圖分類號:G633.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26-0061-02

作業布置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和延伸,除了要發揮鞏固知識的作用外,更要考慮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明確為初中歷史教學的課程目標。為促進該目標的實現,滿足學生的歷史學習需要,筆者認為,應利用作業設計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拓展學生歷史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切實培養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一、基于歷史文獻閱讀設計論文式作業

歷史文獻是史料的主要類別之一,它包括各種文字或口傳記錄,可幫助讀者認識歷史、理解歷史。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限于歷史教材篇幅和教學課時,很難對歷史事件詳細敘述,致使學生對歷史產生認識偏差。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利用課后作業促使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歷史文獻,促進思考、鞏固所學。通過閱讀歷史文獻完成論文式作業,學生能夠觸摸歷史、感受歷史、理解歷史,拓展歷史文化視野,增進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掌握史料實證核心方法,培養自身借助歷史智慧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布置作業時,教師要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閱讀文獻材料的引用要規范。必要時可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完成作業反饋,增進學生對史實的理解,進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歷史觀點。

例如,在教學新中國外交成就相關內容時,教材提及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緩和,而教師在介紹中美關系緩和背景時一般會提到“受冷戰的影響”“中國要牽制和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但是“冷戰”這段歷史的詳細內容編排在世界現代史部分,學生沒有相應的知識背景。因此,教師可在課前預習環節推薦學生閱讀《杜魯門傳》一書,并寫一篇讀后感。學生通過了解杜魯門其人其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冷戰”歷史,并形成自己的歷史認知。此外,教師要注意設計作業時要緊扣教學目標和學生情況,就本課而言,中蘇關系由盟友到交惡的原因并非教學重點,不宜喧賓奪主,因此可推薦學生課后閱讀《中蘇關系惡化原因簡析》,并以“中蘇關系為什么交惡”為題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論文。利用這一課外作業,既可解答學生的疑惑,又培養了學生提煉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教會學生史論結合的方法。

二、基于文學作品閱讀設計調查式作業

初中歷史作業設計應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文學性、藝術性和實踐性?;诖?,教師可從具有時代背景的文學作品中尋找靈感,從文學作品、歷史情境切入,設計關照現實、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調查式歷史作業。調查式歷史作業要求學生根據作業主題要求,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社會調查,了解所在地區或家族的生產生活變化,做好調查筆記,最終形成調查報告。

將文學作品作為歷史作業切入口具有較大的優勢,既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幫助學生拓展歷史文化視野。文學作品是對所處時代的一種回應,與時代關系極為密切,即“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大部分的文學作品均有時代印痕,讀者需要綜合考慮其與時代的關系,衡量其價值和作品優劣。文學作品的這一特點,為設計調查式歷史作業提供了優越條件,也非常有利于學科融合,促進學生學習。

例如,在完成“經濟體制改革”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可布置如下作業:文學作品也是史料的一種,透過文學內容窺視時代,請閱讀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以其中一個人物為模型,在現實世界里尋找一位與之有相似經歷的人,通過調查訪問形成調查報告。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有許多打上那個年代烙印的人,如學生的爺爺奶奶、街坊鄰居等,這些課外資源是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段歷史的重要補充。在“經濟體制改革”的課堂教學階段,僅憑教師講解,學生很難完全理解改革開放的原因及其重要意義,也較難全面認識這段歷史。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以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時代背景,通過刻畫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展示了普通人在時代歷史進程中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該小說的部分章節詳細描述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農村景象,如對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田福堂連夜召開支部會予以抵制,而具有改革實踐精神的孫少安卻領導生產隊率先實行并在全村推廣。之后孫少安又進城拉磚,用賺的錢建窯燒磚,成了公社的“冒尖戶”。又如1982年秋,孫少平進入煤礦成為一名優秀工人,孫少安的磚窯也有了較大發展,他決定貸款擴建機器制磚,但技師不懂技術致使磚窯蒙受巨大損失。這里涉及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公社”“辦磚廠”“貸款”等均帶有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的烙印,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極易將其與歷史教材中的改革開放相關史實進行對應。而閱讀完成后,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訪問,接觸親歷這一時代的身邊人,了解其故事,并利用科學的史學研究方法加以考證,能更好地還原改革開放前后那段歷史,進而理解改革開放,理解社會變化與個人命運的緊密關聯,理解時代歷史進程的艱難曲折的前進趨勢。

三、基于主題式閱讀設計辯論式作業

歷史唯物辯證法是史學研究和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辯論式歷史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客觀、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教師可適當設計一些辯論題開闊學生視野。辯論式歷史作業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給出辯題,提供與辯題相關的參考書目,要求學生課后完成主題閱讀,自行決定以正方或反方的角度完成辯論稿,論說應理據充分、層次清晰、表達精準。辯論式作業能夠促使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迸發創新火花。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增強其家國情懷,進而提升其歷史核心素養。

例如,教師為八年級學生布置了如下辯論式歷史作業:有人說,生活在民國也不錯,那個時候民國人買房不是難題,還有著一群才華橫溢的學術大師……也有人說,民國生活沒有活路,在那樣戰火紛飛、軍閥割據的日子里,民國生活就是一部苦難的悲慘歷史!你支持哪一方的觀點?請說明理由。針對這一辯題,教師提供了一份閱讀參考書單,便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民國時期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態。學生在主題閱讀的基礎上,任選一個觀點收集相關資料加以論證。在正式辯論時,贊成“生活在民國也不錯”這一觀點的學生更多是從精英教育、娛樂生活等方面予以佐證,有些學生以魯迅民國時期的工資、買房等有趣的史料為證;而贊成“生活在民國沒有活路”的學生主要從當時的國際環境、政治環境、下層民眾苦難生活入手進行說明。辯論結束后,教師總結歸納辯論雙方的代表性觀點,幫助學生梳理論點,引導學生對民國時期形成較為全面的認知。

綜上所述,科學合理地設計歷史作業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不僅可鍛煉歷史思維能力,還能夠獲得認知歷史的科學方法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張仁賢,聶華偉,等.教師如何設計作業與命題[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2]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N].北京:教育部政報,2001,(2).

[3] 宋濤.新課程下的歷史作業[J].中學歷史研究教學,2005,(4).

[4] 竇愈.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作業的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14,(31).

[5] 吳亞如.“新課程”發展性研究專著論文·案例集(下)[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楊 淼

猜你喜歡
作業設計初中歷史
淺議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培養歷史探究能力, 促進課堂自主學習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