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意境理論的美學品質研究
——意境實踐視角的闡釋

2019-01-09 18:45江漢大學陳杰
湖北美術學院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品味意境美學

江漢大學 | 陳杰

攝影意境理論的美學品質源于中國美學理論的視野,以社會歷史現實為基礎,以審美和藝術行為范圍為界域,以攝影意境為基礎框架,以形成整體性、規律性的認識和理論,其范疇除意境之外,還包括品味和風格等核心概念。

攝影意境理論既傳承于中國文化美學的傳統,也立足于中國的審美現實,體現出意境表現的系統性和體系性,并通過審美和創作實踐,對意境的美學內涵進行不斷豐富的追求和創造。中國美學對于意境的貢獻,在于其理論對于社會現實性基礎的遵循,也在于通過意境提升審美體驗和藝術創作的能動性,這些都是其美學品質內容和組分。

一、避免西方美學局限性的中國傳統美學觀

攝影意境理論源于虛實相生的傳統美學觀,所形成的審美、創作意識體系是東方或者中國的,其闡釋也是意象性,從而避免西方美學的局限性,并使得主體于意境的體悟成為可能。

1. 西方美學對于攝影意境理論的局限性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西方世界的科學、技術都有極大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在思想領域形成了以數理理性工具為主導研究格局,這給藝術領域帶來一些負面問題,如在創作中存在惟工具論、惟技巧論泛濫等問題,其“真”、“善”、“美”認知往往割裂,并在藝術審美和實踐中拘泥片面,忽視整體?;蛘邚娬{主觀,將經驗的感官感受等同于美,而近于經驗主義;或者強調客觀,將對象的屬性概念等同于美,而近于理性主義,或如所謂“客觀美學”;或雖結合主觀、客觀,但也有忽略美的社會歷史的現實基礎的問題,這些都代表著西方美學理論失誤和理論困境。對此,源于東方堅深智慧的意境論,不失為于西方美學理論悲劇的救命“良藥”。意境論及其所包含的品味、風格等概念體系,能夠較好地將美學領域統一于學術現實的差異,闡釋美感主體差異問題,并在哲學的整體層次和構架上,使美學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通過意境論加以統一,使現代美學的審美感受,宏觀統一于意境的審美關照之中,這些可能都是近現代西方思想框架下的美學理論較難應付的。

2. 意境虛實相生的美學觀

攝影藝術因于社會現實的意境基礎而造就了美學表現的理論可能。攝影審美和藝術的現實性在于深入人類生存實際本身,這也同時是攝影理論所應有的立足點和最核心的部分。攝影實踐的基礎應該也必須是立足于社會現實的,這就要求攝影活動和行為遵循藝術領域相關的辯證法則。樸素地看,攝影實踐行為和方式應依據的是社會現實界定的真實的場景,一般需要避免過分粉飾、夸張、虛構成分,目的在于審美和藝術中表現真實世界現實的發展、變化,以及于“天地大美”的追求,這些也都是在真實世界中能夠引發人們的現實關注,并喚起社會的良知。意境的社會領域,即場域,間接地確立了藝術、審美活動的實踐方向和目標,也在攝影過程中具體地確定了被攝對象,并從意境的審美角度深入到對被攝對象的真正了解和應有的尊重之中。場域產生的藝術和審美方面的新意,融入其意境、品味和風格等方面,共同指引藝術實踐的行為和形式。由此,也使得其藝術、審美更具社會價值,并在藝術實踐方向上更為明晰和確定。

意境理論通過對于虛實相生的辯證關系的理解,將社會、文化的現實背景密切聯系和統一起來,形成了意境審美和藝術活動認識的深化,這種理解就將審美現象的認識,從有限提升到無限,實現由實到虛的意象性的領悟和頓悟的提升。這種提升既聯系現實社會,又直達文化本真,是對于世界、人生等更為廣闊領域存有的審美現象的概括、認識,從而在審美和藝術的實踐活動、行為過程中形成自在自為的意境境界的提升。

區別西方美學的認知和理論闡釋,中國意境理論傳統上就一直遵循著樸素辯證法,在意境、情理、虛實等辯證關系中達到審美的文化、文藝追求,而西方只是黑格爾美學之后才于藝術辯證法有所涉及。意境的現實性范圍主要由審美的社會場域所確定,這也就是其美學意境的社會現實的界域。因此,意境的美學價值中相對重要的依然是社會價值,這也進一步證實了意境的社會現實的立足點和審美基礎,其實踐的目標和方向通過意境的品味間接的體現,這是區別于價值說教的意境實踐的形式指引,并在具體審美和創作中,最終落實到藝術作品的現實化和物態化,并實現新的意境、品味和風格。

審美活動及其觀看理念可以由意境理論加以理解和闡釋,這種理解和闡釋使得意境界域內的審美要素產生協同效應,從無序到有序,從偶然到必然,從不確定到確定的發展,而完成意境的境界深化和提升,這種意境內的同構作用會形成意境審美類型差異的區分以及之上結構完型,品味就是對意境審美類型的社會性的反映,它更加便于意境的言說和闡釋,這使得美學范圍能夠拓展到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共同的宏觀場景。

3. 創作審美意識系統的方向和意境的感性體驗

整體看待我國文藝創作,其中包括攝影藝術,有相當多的作品其創作手法都是歸于含蓄的風格類型的,這仿佛是印證了這種意境的邏輯方向,所有意境作品都有從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含蓄的演進方向。但從意境虛實辯證的角度看,審美和創作實踐中物境、情境、意境三者則應是循環往復、相輔相成的辯證邏輯關系,整體上更是能動于精神氣勢、氣度、氣魄的復雜應用。所以,品味的類型結構,除了前后關系外還應有循環關系,這類似于《易經》的卦爻關系結構,既有局部類型差異,又有整體結構完型。

意境的感性體驗是在意境界域內物境、情境、意境的循環往復的基礎上,形成的審美意識系統的美感體驗,也因為意境境界的主體性升華的同時,導致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方面的成型和演變。因此,意境系統除了以界域區分內、外要素之外,還通過意境主體的審美結構類型形成人和社會的實踐關系的紐帶。這里的審美結構雖然也包括主體的心性成分,但最核心的仍舊是社會現實成因,這一點明顯地區別于西方美學僅僅通過審美心理類型的所謂“本體”闡釋。因此,意境品味不應是某種理想性的抽象概念,而是從社會現實人性的分化具體出來的,成為審美意識的形式方向和指引,其本身也是審美意識系統的根本范疇。

意境品味是由現實的主、客觀多因素所決定的,對其辨別一般會有相對的模糊性,當然其完型結構類型也不可能完全列舉。在審美和藝術實踐中簡單地看,意境品味就是審美的現實需要和主觀傾向的反映,審美現實需要源于審美形式化的定向和相關動機,而審美主觀傾向則是社會認知和個體情感共同構成的審美總體化的統一。

二、攝影意境理論美學品質的基礎

由審美意識出發形成的意境理論,既是攝影意境理論美學品質的體現,也是其立足點。

1.美學品質的范圍和內容

攝影美學的品質,就是其美學價值,是對于審美的主體、客體及其對象的藝術形式的探索,以及對于可視對象的形象性、真實性、典型性的獲取。攝影意境理論融通東西文化美學意義的差異;規律性地認識攝影美學品質、品格的表現,有利于將攝影意境的營造作為審美和藝術實踐的核心。在意境表現中,將審美意味作為不斷提升的形式屬性,并關照于社會價值方面的精神追求,可將攝影意境理論的美學品質聚焦于現實世界獨特的意境視角,進而不斷地提升攝影藝術審美媒介特征。

影像實踐在于主體、客體及其對象的藝術形式的探索,是在遵循社會現實性理論和實踐規律性的基礎上,挖掘現象本身的深刻意義和價值,以意境的營造作為審美和藝術的核心,記錄和保存現象所具有的社會歷史價值,并于影像的社會性、歷史性和藝術性等方面有所體現。

攝影也有區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特征,如須在極短的時間內抓住事物現象的美學本質和內涵,并使其審美和藝術行為成為永恒。簡單地看待攝影創作,似乎只是通過攝影媒介把握和捕捉到生活事件中“決定性瞬間”[1],使之呈現出現象本身的形態和意義。但是,這些攝影藝術行為的功能和現象,都是需要理論整體認識和應用的。以此為基礎的影像實踐,也要立足于社會現實的時空界域,盡可能地把握世間萬事萬物變化本身,并于生活中哪怕事件、事物的細微處,能動地實現美學內涵、主題的追求和創造。

2.攝影藝術的審美意識

對于攝影意境審美意味的要求,需要拍攝者盡量地接近拍攝對象,這種接近更包括社會價值方面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說,對于審美意境理解越深刻,主體文化修養越豐厚,攝影實踐的內涵也就越深刻,也更容易得到優秀深刻的作品。審美意味就是西方美學所謂“審美意識”,也就是審美活動能動作為和知覺、感悟等廣義美感,還包括相關的思維、意識等。這對于中國攝影人來說,更需要從中國美學文化視野出發,聚焦于現實世界相對獨特的審美及藝術媒介特征,敏銳地洞察它們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內涵。

意境的審美意識既包括審美感性認識,也包括審美理性價值,它們是在充分地考慮了美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并從文化背景的底層、深處繼承傳統學術思維習慣的基礎之上,實現認識和價值這兩者的辯證統一。意境的審美意識可以在意境界域內游走于認識論與價值論這兩者之間,并通過意境品味而得以顯現和反映,具體的審美意識棲居于具體的意境之中。

3. 攝影意境理論的立足點

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境”這一概念能在最大范疇上使得“真善美”得以相對完美統一,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品味類型的完型結構,并應用于攝影等具體的藝術門類。西方所謂的紀實性攝影,往往比照所謂“虛構性”藝術攝影,成為相對的極端“寫實”類型,從意境理論觀來看,即便紀實性攝影,也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境”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的形象表意。

品味作為攝影實踐形式指引的前提基礎,也是立足于社會現實的審美場域,隨物賦形的選擇、抓取現實和生活中原生、豐富、鮮活的現象,并追求趣味、情調和境界,而成型于影像文獻和圖片報道。其出發點是現實的、能動的和創意的全面反映自然生態、社會世態及主體心態,其目的在于突出意境審美特征,促進情與景在人和自然、社會、自身等諸方面的有機結合,將形、神、情、理等統一于社會歷史的現實的典型表現,并于攝影藝術審美類別方面,追求藝術和審美行為的意韻和趣味。

總之,區別于西方美學,意境理論通過以主觀的“意”和客觀的“境”這兩類基本范疇,辯證追求藝術和審美的趣味、情調及境界。意境理論的立足點在于現實的社會的時空場域,其界域應是審美和創作現實的、能動的、創意的出發點。在此基礎上,情與景才有可能有機地結合,形成虛實相生和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形象表意,于形、神、情、理之上辯證統一于無窮韻味。品味為意境主體的能動前提,形式指引其審美實踐的思維和意識的方向。

三、意境審美和藝術實踐及意象的新意

攝影意境理論基于社會歷史現實和生活行為實際,并追求于“天地大美”,這就需要其美學意義圍繞審美類型,聚焦意境品味的辨識,從而指引審美和藝術實踐,在具體的現實文化場域中獲取意象的新意。

1. 意境理論的實踐性對于世界美學的貢獻

現代攝影更加著重于現實觀看感悟,更著重于影像的視覺經驗,關照于我國文化審美傳統,在辨別意境有無的基礎上,還需要適應現代藝術本身的發生和發展,于藝術的社會價值和應用價值方向進行審美思維和思考。此外,其理論不僅需要適用于當代藝術領域,還應適用創作之外更為廣闊、復雜的審美活動和行為;創作和審美日漸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思潮和現象,籠罩于當代現實的藝術、審美領域?,F代攝影領域在此背景下的“觀看理論”等理念又重新恢復和煥發活力[2],攝影于“觀看”的特殊藝術功能,不僅能夠上升于觀念等的表達,還具有言說、交流方面的巨大潛能及優勢,“讀圖時代”的悄然來臨就可見一斑。當然,攝影主觀現實表現的增強的同時,主體審美思維的日趨復雜化也成為必然,攝影的主觀表現更加超越于現實描繪,呈現某種感悟性的審美創造,而非必然的被看見。由此,更需要區別西方思維習慣,更關照于個性差異性的攝影意境理論,并完成在此基礎之上的理論闡釋和言說。

在攝影藝術實踐過程中,僅限于意境有無的辨別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品味和風格方面的考慮,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表意還是寫實的藝術創作,都需要社會價值和應用價值的考量,基于東方文化背景的意境理論,從不否定具體的藝術門類相關的經驗性的積累和運用。攝影之類的藝術創作,除了創作理論外還包括審美活動,也由意境理論的基礎而形成相應“意境審美觀看”等的審美理念,這些審美理念也都便于審美交流、言說。

意境理論對于世界美學的貢獻,在于中國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中國古典美學獨特的范疇,如“意象”、“品味”等概念,它們所蘊含的藝術的本體性追求,具有創作和審美跨文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也因此對世界美學有所貢獻和價值。意境主體通過意象、品味等概念指引創作方向,也將無限的意境時空在藝術活動中體現,其主體在享受意境之美的過程的同時,自身也有復雜化的一面,特別是社會屬性方面,主體間也會有著各不相同的美學價值屬性,這是意境的品味差異性的主要原由。

2.社會歷史現實的美學意境特征

意境的新意也應源于文化背景?!肮馍缢慕堋敝坏年惾f里就認為,攝影不僅是自我個性于美術價值的表現,更為重要的是應發揚和表現中國藝術的特點和色彩。這就表明了中國攝影理論初建時就是基于中國文化傳統的,并為其美術價值和意境的個性表現提供了可能,這也是意境理論如今日漸被西方文化所接受,并對世界美學有更大貢獻的原由。攝影意境理論建構也需要對于意象的深入認識,陳萬里在《大風集·自序》中認為:架上藝術等傳統藝術形式轉變至今,“意象”也應該以全新的姿態表現[3]。意境這一美學范疇,實較之西方美學的“審美”,可能有更廣闊的內涵及更大的理論適度,由此也有于世界美學更大的拓展和貢獻可能。意境因其意象組合而升華,于創作和審美,都在主體參與的同時還有相應的審美享受,同時與虛實辯證的建構意境對象形成意象的譜系,完成意境的境界提升,并在此基礎上,完成通過意象材料固化為作品的過程,這個過程又是境生于象超乎象的升華過程。創作意象建構過程,也是從有限的現實時空擴展到無限的意境時空的過程。

當然,意境本身就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并因為其界域區分為內容和環境,兩者除了同現實世界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外,其中的內容既包括意識成分,也含有無意識、潛意識的成分。由此,無論對意境的理論認識和實踐如何建構,都會因其本身的多要素和不確定性而具有復雜性。所以對于意境,可從本體意義上通過意境品味的體悟和辨別,來對其復雜度進行簡化認識。比較意境系統的復雜度,由自然到社會,再到人文,最后是藝術,會按這個走向遞增,這個走向也會因意境中無意識的成分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其復雜度。當然,復雜度增加時,不確定性也相應的增加了,這也同時導致了主體自由度的增加,使得意境的審美和創作的自由更有可能展開,對此,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意境的實踐中也就有了舉足輕重的意義和作用了。

3. 意境品味是其審美品質的關鍵部分

意境的審美和藝術活動,在于品味之下協同直覺、靈感的創造性,其社會源頭也是品味。它們是在普遍原理作用下的美學范疇的實踐和表達,具體的是意境中的“形象組合”,也就是意境的意象譜系的顯現。這種意象譜系是于現實的宏觀整體層面相對完整的概括,是于無限多的審美表現中對最容易表達方式的選取。這就需要從諸多表達路徑中高效地選取相對容易的表現途徑,對此,也需要品味的形式指引。

品味又是意境的能動的一部分。意境理論及其美學意義還在于審美的、現實的、能動的有機結合,并由此形成的創意和趣味統一于情與理,形與神,情與景等,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表意形象,也就是意象的譜系,使得意境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

具體于藝術創作,如攝影等,現實生活的情、景有機結合形成藝術化的形象,是于小見大的通過有限的意象塑造和建構內涵極為豐富的作品,其基礎也在于意象譜系所形成的意境,它就是創作的思想性、藝術性的土壤和寶庫。這些代表著意境的現實美學,而由此前溯的則是意境的品味美學,也就是說意境品味大致指的就是其社會價值和品質。品味是意境的前提預設,含有意識形態的成分,是意境審美的趣味和藝術創作的社會實踐動力,當然也間接地反映了意象的社會現實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看,無論是抽象還是寫實的藝術創作,都需要品味的形式指引,藝術作品不僅是現實的成型之物,更負載了文化背景和品質體系,并留有社會歷史的時代印跡,而具體的表現卻是無限豐富的,也就是意境的“虛”的部分,這些留白處所展現的也是無限豐富的中國文化的特征譜系和基因。

具體如攝影,藝術價值積累在于意境價值內涵的深入,也就是意境境界的深入,除了其社會價值提升,思想根源的深入之外,還包括意境界域內本體性的辯證思考。在其美學意境內形成虛實相生的演化關系中,品味的形式指引將藝術素材實踐化、物態化,并在創作上進行意境的藝術表現,成為成型的藝術作品而負載新的意境、品味和風格。

4.意境理論及其美學意義

意境理論還應包括意境的風格、品味的類型性區分和差別,在意境審美類型的區分方面,也不能夠簡單地以風格代替品味,因為風格和品味的都是意境理論的美學品質不能夠分割的內容。

中國攝影先驅劉半農先生提出的“攝影分類說”將攝影分為寫真和寫意兩類,這種相對樸素的攝影類型區分,一般被認為是攝影風格的類型區分。其實,更可以看成是最為樸素的攝影意境品味的區分、辨別和認識,這在其所提出“寫意”的攝影類別中表露無遺?!皩懸狻笔撬囆g素材實踐化、物態化,是“把作者的意境,借著照相表露出來”,將審美的現實性、能動性有機結合。所謂“有境界自稱高格”,攝影的“寫意”是意境之上的“有所寄籍”的品味,這種品味也是創作及審美意境的社會價值和品質。攝影家的意境通過照片所表達為成型之物,成為意象塑造和建構成的作品。作品富含的個人情感也因創意和趣味而吸引觀者品評,這些都自覺或者不自覺都顯現了意境所包含的品味的指向和引領。由此可以認為,中國攝影理論肇始時期就有著豐富的中國古典文藝背景并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特征譜系和基因,其創作尺度和藝術評價也都是體現文化背景和文藝品質的體現,并于意境實踐過程中能動地進行本體性的辯證思考,將意境內形成虛實相生的演化關系引入攝影創作和玩賞之中。

四、攝影意境理論美學品質的實踐意義部分

攝影意境理論的美學品質既體現于理論,也體現于實踐,特別是實踐方面,意境理論于世界美學極具貢獻,這些在意境實踐的操作和表現可見一斑,由此形成的理論和概念也是美學品質的內容和成分。

1. 意境的美學品質包括理論、實踐方面的意義

意境的美學品質既包括理論方面的意義,也包括實踐方面的意義。在理論上,它通常是指意境美學的思想性及理論性,具體為闡釋模型和意識活動。其中闡釋模型是在藝術及審美實踐中,辯證運用意境理論及方法,深化于藝術審美的全過程。闡釋模型同社會現實相關,既受制于社會現實,也關涉創作主體的主觀個性和創作客觀情境等特征。此外,意境的美學品質更在于對中國古代美學范疇的繼承和延續,對于審美感覺、經驗、理想、 情趣等廣義的美感,在意境基礎上能動的反映。

2. 攝影意境的概念、理論的藝術和審美實踐

攝影在進入我國的同時,也伴隨著對于攝影理論逐漸認識和探究的過程。劉半農在《半農談影》中就開始對于攝影的藝術實踐做經驗化、系統化、條理化的梳理[4],這不僅將攝影納入了藝術門類、領域,更重要的是并非簡單地將理念范疇納入某種思想范圍和理論模式而固執于所謂“理論”的概念及定義的爭執,而是跨越東西文化的背景差異,在中國哲學、美學傳統基礎上,對于攝影藝術創作規律性的探索性應用,力求解決意境審美創作何以進行的可能。從文化方面將攝影理論民族化和個性化,其視野包容自然、社會、思維、情感的整體,著力于承接傳統文化而于藝術天地大美的追求。中國攝影理論初創期就開始的本土化或中國化探索,其建構的雛形至今也具有重大意義,從這一點看就不難理解,攝影意境理論、理念正日漸被東、西美學界和藝術界重視的發展態勢和現狀了。

如果比照西方研究范式,對于意境概念大致是會形成這樣的范疇定義。意境概念是文藝創作和審美活動中確切的界域,因主體的參與而獲得美感,完成意境的超越而達到新的境界,意境中由意象虛實演進而完成從基礎性有限時空拓展到意境的無限時空,等等。這些定義或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有助于對于中國文化背景下傳統意境理論的現代理解、認同和闡釋,使意境理論有可能超越歷史的文化背景,而于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美學以理論貢獻。但是,意境范疇中所富含的審美意識就有諸多不定性,這些可能都不是單一的概念、定義、觀念等所能清晰的闡述、言說的,而對于意境統覺之上的多種意象的雜多的對象性感悟、認識和把握,更需要多層審美意識的結構的實踐上整體的把握。

3.中國攝影意境的理論和實踐

在攝影進入我國早期,就有將攝影審美和創作的諸多不定和復雜因素納入意境論的構建的可能,如劉半農等光社成員的實踐就包括對攝影藝術經驗的感受、體驗和超越,以此于相對清晰的條理性言說和闡釋,并在實踐中將攝影活動和行為系統的棲居意境之中。由此產生的攝影創作和藝術,都基于中國美術傳統和美學習慣,對于對象形成諸多意象進行整體感悟和實踐把握,并兼顧倡導攝影藝術的個性化和民族化,這種于攝影藝術創作和審美規律性的探索,至今也極具意義,成為中國攝影藝術理論的源頭和奠基。

較之西方審美,意境作為美學的范疇可能更有理論內涵,以及更大的理論適度,意境理論也日漸被非東方文化背景的學者接受,但從整體現狀看,其美學范疇至今還未被西方的學者普遍接受。西方美學研究者往往傾向于所謂“理論”的概念及定義的爭執,而忽視具體的藝術實踐和現實的聯系。反觀中國美學精神和觀念所體現的,往往并不是簡單的將理念范疇納入某種思想范圍和理論模式,而是將如“意境”的范疇理念應用于具體的藝術門類,并聯系形式化、總體化之上的統覺性的認識和體悟。意境審美目的在于解決意境審美何以進行,也就是從意境創作實踐的角度,體驗源于意境藝術創作,歸于意境藝術創作的天地大美,意境審美的領域已跨越東西文化的背景差異,而于創作和審美實踐的應用性的統一。也因為其文化背景超越性和理論內涵的豐富性,在意境理論可操作性問題和研究方面,至今還是缺乏理論梳理和理論闡述。如果意境理論要對于世界美學有所貢獻,及被西方學界進一步吸收和接納,都還需要對其更科學化的研究梳理,使得其概念定義更為明晰,并更普遍地被東、西美學界公認與接收,當然,這還涉及東、西方藝術和美學領域的研究和言說的方法、方式的區別。

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和發展,意境的審美價值也將積累和充實新的成分和內容,源源不斷經過現實生活的補充而發展??傊?,從現實生活的角度看,意境的概念范疇具有對自然、社會、思維、情感的整體包容的可能性。意境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中的意識以及無意識、潛意識成分在異質同構性的作用下,有可能將“象”的譜系與“境”的品味、風格,凝結于有意識的審美類型存在并表現于作品,由此,主體不僅僅能夠感受、體驗和超越其意境中,甚至可以對其言說和詮釋,但更為主要和重要的是主體能夠自由棲居其間。

4. 意境的境界表現的能動和新意

意境有助于攝影主體發揮能動性?,F代主義攝影都強調探索攝影本體,如“攝影分離派”等都著重于攝影自身存在的實踐意義,這同意境主體能動于境界的提升,通過意境體悟而形成意境時代新意是一致的。而對現代主義有顛覆意義的后現代主義攝影,強調的是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融合,這同意境理論文化適度也相一致,其藝術表現是將攝影作為表現工具,而對于攝影意境世界的普遍藝術價值和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和實踐,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審美類型方面認知和藝術實踐?,F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攝影都不再將攝影僅僅作為反映客觀現實的工具,而是成為一種前期能動干預下的著重創意的媒介和手段。對此,現當代攝影同傳統美學所謂“優美”類型已漸行漸遠,從這方面看,源于中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意境理論必將以其較強的同化性和親和力,融入當代藝術、當代攝影的潮流之中,而以其品味為其意境類型的基礎和起點,而于創作的明確的形式指引。

意境的表現一方面在于形成對意境表現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在于意境的主體的境界的提升。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技法不斷豐富的同時,意境的審美價值也將積累和不斷地豐富,充實的新的意境因素也會成為藝術之源,必然產生新的時代意境。

從風格乃至技術的角度看待意境的實踐,創作之初因具體實施操作等原因,此階段的藝術創作和審美,往往反復纏綿,顯得細細琢磨,曲徑通幽,形式上則會顯得“以少勝多”,也就是風格的簡約和品味的含蓄,并為其意境審美類型的基礎和起點,這一現象同西方美學所謂的“優美”的審美類別起點是相一致的。樸素地看待藝術如攝影實踐,其攝影主體在拍攝初期往往優美、清新、含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表現事物自身的審美意義和價值的深層次的藝術建構,并應運用象征隱喻等創作手法。

五、結語

本文力圖從意境的實踐視角,梳理和闡釋了攝影意境理論的審美品質。立足于中國傳統虛實相生的美學觀,避免西方美學的局限性,審美和藝術實踐于意境品味的品鑒,而獲取意象的新意,同時也力圖將其審美品質的內容和構成要件于世界美學有所貢獻和補益。本文內容只是攝影意境理論美學品質的重要部分之一,另外還至少有包括其能動視角的相關論述和闡釋,將會有另文相續發表。

猜你喜歡
品味意境美學
盤中的意式美學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外婆的美學
品味桂峰
意境的追尋與創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詩詞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則)
純白美學
拒絕撞包的好品味
“妝”飾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