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數據的視覺敘述與追問
——Infographics課程在藝術院校中的教學探索

2019-01-10 10:41
湖北美術學院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信息設計

Infographics源于information和graphics兩個概念的復合,專指針對數據信息展開的平面設計行為,是一門新興的綜合理性邏輯推理與感性藝術表達的信息構建學科。設計者的根本任務在于信息的分解、重構與表達,即提取復雜環境和信息中的內核并以清晰、美觀的方式呈現給觀者。整個設計行為希望借助視覺的力量拓展和提升人類的視域與感知度,綻放出數據除理性表達之外的藝術生命與價值。

盡管Infographics一詞尚屬新生,但人類對于“如何將信息進行視覺化表達”議題的關注卻由來已久。從文明早期的地圖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筆記,從工業革命時期的功能性圖表到信息技術革命時期以假設和演算為核心的綜合性視覺呈現……在數千年信息環境變遷與傳播媒介的革新中,Infographics衍生出可視化、視覺化、信息圖形等多種概念,同時實現了科學表達、定量描述、定性分析、定向研究等功能上的多次飛越[1]。這些動態推進一方面擴充了人們對視覺媒介作為一種特殊語言的功能想象,同時也反映出視覺媒介在輔助信息進行智慧表達時蘊含的多種可能性。作為一種潛在的能量,視覺不僅可以是一種藝術表現語言,讓觀者以特別的視角觀看、研究、欣賞這個已知的世界,將看不見的事物可視化,讓看得見的事物以更貼切、生動的方式呈現;還可以成為揭示數據間全新關系的工具與手段,豐富數據獲取方式,實現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認知。

一、以圖形之名的自由探求

認清視覺參與信息表達時呈現出來的不同狀態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理解數據與視覺表達之間的關系,為藝術院校中Infographics課程的開展提供新的思路。為了平衡藝術院校專一的課程結構與Infographics學科自身交叉性多元化之間的不匹配,發揮藝術院校在協助信息進行傳達時獨特的專業優勢,課程采用信息再造、視覺敘述與追問并存、側重圖像表達等教學策略。一方面鼓勵學生勇于打破學科界限,在數據驅動下自由地發現事物的新特征、探求新認知,另一方面將教學重點放在以平面表達為主的視覺層面。這樣一來,課程將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兼顧信息解構與重構的視覺研究上,教學表達的核心更加接近繪畫——以視覺形式表達個人觀點的本質。

圖1 中華鱘 況宇 程心苑

圖2 武漢過江隧道 王亞蘭 阮靖萍 張帆 王伊琪

圖3 江浙滬憑什么不相信郵費 于洋

1.信息再造

課程期望同學們不拘泥于以圖像滿足文本語義的“被動”設計狀態,倡導設計創作過程是一個強調編輯思路的信息再造過程。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在編輯中的主動性,教學中的一切文本都源于創作者自身的發問,設計表達的過程仿佛是在借用視覺方式集結素材并進行不斷追問的過程。選題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某件事物、某個疑問、某個現象或話題等,通過設計者本人尋根問底的邏輯尋找表現主體、解析梳理出敘事結構,然后通過視覺表述的方式進行演繹。設計者在其中不僅要擔任視覺設計的角色,同時還需要承擔起文本內容和語言表達的責任。

2.視覺敘述與追問并存

Infographics因生成方法、視覺加工程度、數據在結果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的不同呈現出視覺敘述與追問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2]。視覺敘述狀態下的設計常被稱為“信息圖形”,通常側重于用視覺形式表達已有的觀點,研究“發生了什么”。追問狀態下的設計常被稱之為“信息視覺化”,其中的視覺由數據驅動,側重于研究“為什么會發生”。

敘述狀態下的設計主體多為已被認知的事物,它可以是具有顯性造型的物體,如圖1中的中華鱘,不論是其形態、食物、生長過程還是生活區域、洄游路線等都有具體、客觀的造型參照;也可以是隱形的、肉眼看不見的信息,如圖2中過江隧道的復雜地質分層(內在構造)、長江地貌單元劃分(思維模型)、向斜和背斜的地質研究(研究方法)、隧道建筑施工局限(行為過程)以及用盾構法(建筑方式)建造的雙線雙洞特殊結構等需要可視化的信息。這類圖形通常展現出如下共性特征:文本來源于具有陳述性特征的客觀文獻、數據或構架,所呈現的信息核心是固有且被廣泛認同、不會為視覺形式改變的。此類圖像表達多有視覺描摩的功能,類似于科學插圖,主要考量的是視覺語言的準確性、客觀性以及藝術表達的生動性。我們日常生活所見到的Infographics設計案例絕大多數屬于此類。由于視覺的易識別、易接收、易交流等特質,在藝術服務于生活、科學、資訊等驅動下起著再現和優化信息的作用。

追問狀態下的設計通常由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始。設計者既是發問者、思考者又是視覺傳達者,肩負著提出問題、尋找數據線索、找到問題答案并將整個過程以恰當的視覺形態公布于眾的多重任務。隨著設計者思考、推測的深入和收集、分析、對比、挖掘數據的跟進,未知的疑點會在確鑿數據的支撐下得到答案并逐步浮現出具象的視覺樣貌。此類Infographics設計試圖從已有的數據群中建立新的數據關系或尋覓新的發現。它們展現出如下特征:所要表達的設計對象建立在數據洞察與解析之上,是未知、潛在的;文本多以表征、論證觀念數據為主;圖像由數據本身驅動,抽象且無造型依據。此狀態下的視覺表現出除描摹、狀物之外的潛質。如圖3中出于對江、浙、滬地區網購用戶享受“包郵”特權的不解,創作者從地理位置、人口密集度、交通便利情況、人文等方面展開資料收集,經過數據篩選、對比得出原因:江、浙、滬三省彼此相鄰;快遞總部云集;南京、杭州、上海是電商發源地且人口密集,又屬高消費城市,實現“包郵”成本低、需求大。最終作者以快遞紙盒展開圖為底配合地理信息輔助說明,構成一幅數據確鑿、有趣的“人文景觀圖”。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常建議學生選擇他們熟悉、喜愛、相對容易獲得、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進行創作,盡管視覺追問方式難度較大,是對學生理性推理能力和感性表現能力的綜合考量,但從多年教學作品的數量上仍能看出他們對于視覺追問方式的熱情。讓視覺敘述與追問兩種敘述狀態在一門課程中并存,一方面能體現Infographics有別于其它視覺學科在精準表達上的科學性、寫實性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出它在表達時間、空間、思維等方面時高密度存儲信息的特征以及研究對象本身信息集成方式的多樣性。

3.側重圖像表達

考慮到學生是在缺乏計算、統計工具的狀態下初次接觸Infographics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于是課程將教學側重轉移到對Infographics概念及功能的整體理解上,用形象表達的視覺策略取代計算方法和交互技術的運用,為學生降低操作難度,激發學生興趣,調動設計表達的主動性。

圖解屬于敘述性視覺表達形式,是利用可視化的圖像描摹并展示事物的方法,也是信息圖形表達中極為常見、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圖4這組同學多次對武漢長江大橋進行實地考察,在深入調研大橋造型和細節特征后,用帶有歷史韻味的速寫輕松、豐富地圖解出大橋設計者、橋梁修建歷史、橋體整體與局部構造、橋梁欄桿裝飾等信息,同時讓長江大橋與武漢市內其他跨江大橋的對比盡收眼底。

將信息再造、數據挖掘等內容引入課程中是希望學生打破用“專業思維”進行專業訓練的思維慣性,培養學生跨學科橫向思考的學科意識。盡管80學時的課程中會有近40學時安排學生自主尋找主題進行數據收集、主題的追問與鏈接,但仍會將設計思維和視覺語言的表現與探索作為課程的另一個重點。

二、Infographics課程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

信息視覺設計者的目標是通過信息的組織、派生、濃縮、過濾和轉換把復雜數據轉換成生動、易于理解的視覺“信息”[3]。它考量的是人們在事物認知理解過程中對自身時間、空間與思維系統的感知力以及除自身以外事物與觀念的控制力。根據上述目標和要求并結合視覺藝術創作的特殊性,將教學過程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1.設立主題:從信息分解中獲得個人體驗

目的:概念設計產生于理解與想象,而理解、想象的基礎是大量數據的收集、積累與創作者的主觀選取與發現。設計者首先需要潛入紛繁的信息環境之中,選擇個人獨特的視角與觀點進行大量數據的橫豎向比對、篩選、過濾,優選相對應的數值和數據,尋找線索、設立主題,最大限度地理解信息源,以求形成個人獨特的立場和觀點。因此,創作過程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類似于信息產業界基于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學的數據挖掘與清理,另一方面是類似于藝術界基于個人體驗的藝術表達。

方法:檢索過程中的信息跳躍能激發創作靈感、引發思考、喚起想象。課程要求學生以圖像或截圖的方式盡可能詳細、全面地羅列出包括數據、文本、圖像、視頻等服務于主題的相關圖像和文獻資料,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標注關鍵詞、建立飽含個人體驗的專題數據庫。

案例:出于對漢劇的喜愛與好奇,圖5這組同學通過查找相關書籍、觀看大量影視資料、走訪本地漢劇專業劇團等方式積累了豐富的一手素材,在獲得創作靈感的同時萌發起為漢劇“發聲”的熱情。最終她們選擇將古老的漢劇文化用當代視覺方式直觀、生動地展現出來。以漢劇十大行當中最具特色的“五丑”角色作為設計對象,在傳統漢劇臉譜原型基礎上進行了富有個性的圖形歸納與概括。此外,她們還有感于20世紀60年代劇團急劇減少、許多劇目和傳統技藝隨著老藝人的謝世而失傳丞需加以搶救和保護的事實,將建筑的修建過程比喻為漢劇的規模與興衰變化(圖6)。作品將晦澀難懂的傳統文化用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重新演繹,展現出漢劇的百年風雨歷程,以期吸引更多人對漢劇的關注。該作品獲得2017年Kantar 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Awards數據可視化社區選擇獎銅獎。

圖4 武漢長江大橋 鄭雅文 劉毅梅 魯博文

圖5 五丑 王唯翼 李珮婕

圖6 漢劇歷史進程 李珮婕 王唯翼 羅靈玲

圖7 重讀Vincent 素描與色彩 十年繪畫作品數量變化及類別分析 于洋 黃明敏

圖8 重讀Vincent 不同時期的用色變化 于洋 黃明敏

圖9 重讀Vincent 不同時期接觸的主要畫派及畫家 于洋 黃明敏

圖10 冰桶挑戰 龔俊 王林 羅蕾 邱易曼

效果:Infographics設計的過程是尋找不可視的事物本質并抓住事物脈動的軌跡,顯現出其內在邏輯關系的過程。鏈接多組圖像和數據集合建構自我表達的空間,讓學生在個人主觀意識的引領下在不同學科和知識領域之間自由探求。

2.數據建構:尋找新的秩序關系

目的:美國加州藝術學院教授Nathan Shedorff曾提出:“信息是被定義的、結構化的事實和符號?!蓖晃矬w會因定義或按照結構劃分的差異出現不同的信息分層狀態。對任何人來說,概念所包括的意義是不盡相同的。我們不能利用一個簡單的模型把所有相關問題、可能性、期望、需求等全部包攬起來,卻可以根據個人的體驗弄清事實或數據的關鍵,然后把大問題消減到觀者一看就能理解的尺度,實現理想狀態下基于個人體驗的數據建構。

方法:強調碎片狀數據的流動性特征,借助思維導圖中的信息要點,根據事物的內在關聯而非既定的劃分方式重新建立信息間的新秩序。

案例:有感于梵高一生對藝術的摯愛,有一組同學收集整理梵高一生繪畫作品近兩千幅。統計了他在不同藝術時期創作素描、色彩作品的數量與比例,并將它們按人物、靜物、風景進行分類;此外她們用色環整理出梵高不同時期的用色;不同時期接觸的主要流派和畫家等社會交往信息等,試圖通過多重線索尋找梵高生活、畫作、社交與各個時期之間的內在關聯,以此向畫家致敬(圖7.8.9)。

效果:如果說收集信息是一個組建秩序的過程,那么確定主題后“個人”數據關系網的搭建則是對抗和打破頭腦中已存在、固化的力量,對既定秩序予以破壞與解構的過程。在找尋、解構、重構的過程中,圖像和數據信息的收集會令重構自我的解讀更有依據、更具說服力。

3.視覺參與:綜合與推進

目的:視覺是多元素、多觸點的。不同種類數據模型的優勢與特點為設計者感性情緒的抒發建立起有規可循的對應關系與方法,但也會因其約定熟成的模型感給人留下千篇一律的視覺印象。能否利用生動且具有感染力的視覺方式打破舊有模型范式、制造非常態、具有形式或功能拓展的圖像語言是衡量作品的重要依據。

方法一:借助視知覺原理突出重點,幫助信息分類,如格式塔圖形與背景原理、相近原理、相似原理等。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可以用相似圖像或元素“合并”同類信息,用差異化圖像或元素“區分或凸顯”重點信息。

案例:“冰桶挑戰”是一項公眾性活動,要求參與者在網絡上發布自己被冰水澆遍全身的視頻,然后邀請他人參與挑戰,放棄挑戰者需要募捐一百美元?;顒邮亲尭嗟娜岁P注肌肉萎縮性側面硬化病,達到公益募款的目的。該組同學集中收集了當年八月份全國范圍內觀看節目的瀏覽量、視頻長度、視頻復雜指數以及自舉辦以來公益款項總額、物質捐款、彩票公益金等數據。設計出的數據模型在曲線圖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將象征不同項目的數據分類成不同色相、符號,并將同類圖形聚合在同一時間軸內形成新穎的復合型曲線結構。盡管這幅作品在藝術表現力方面并不凸顯,但仍能看出她們在數據模型形式與功能方面的探索與嘗試(圖10)。

方法二:除傳達既定的文本內容外,作品中設計者的主觀情緒、藝術表達風格、布局構圖甚至看似不經意間的留白都是一種信息暗示,影響著信息的傳達。將暗示性信息如體驗、情感等納入數據表達中,使其達到與文本、數據間相互配合、互相助長的效果。

案例:同屬年歷設計,圖11中年歷的視覺表述顯得個性且抒情。年歷中的月份非常醒目,日期與月份用線條連結在一起,小字號、有色且出現頻率很高的星期被凸顯出來用以建立與天數之間的對應關系,明顯電路板特征的畫面給人留下了獨特的視覺印象。圖12則顯得更為理性、冷靜。他將一年中的時間按天數平均劃分,橫軸表示月份,縱軸表示星期,零散、無規律的節日和日期被均勻地鑲嵌在這張平靜的“時間網”中??梢?,視覺元素也可以作為語言產生意料之外的驚喜。

效果:借助視知覺原理、暗示型信息進行綜合表達的教學指導能夠避免學生因“數據模型”定式帶來的創作僵化狀態,讓學生在理解已有數據模型的基礎上隨著視覺思維的打開極大限度的豐富信息視覺形態,催生新的數據架構。

4.智慧表達:換位感知

目的:對于設計者來說,信息應該是一種產品。既然是產品,就應該保證其質量。這里指的信息質量,它一方面體現在對信息以及信息結構本身的發掘、梳理和轉化上,能夠“在最小的空間里,以最少的筆墨、在最短的時間傳達給觀者最豐富、有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對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及對信息使用者的定位上。

復雜并不意味著繁亂,理智且思考周密的復雜能提升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力;簡單并不意味著空洞,層次清晰且言簡意賅、一目了然的簡單能提升信息交流的品質和效能。智慧的表達是在深知觀者需求的基礎上,將“恰當的信息”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語言”和“恰當的力度”傳遞給“恰當的人”。

方法:讓設計者拋開設計及研究背景,放空對主題的原有理解,以觀看者的身份對設計結果進行重新審視,通過直觀感受獲得設計結果的中具有吸引力的要素、設計基調、信息結構的主次關系、有價值的細節……然后回到設計前的定位中,反復核實、調整、修正執行中的偏差。

案例:燕麥米的加工工藝流程是一個耗時、占地且需要多臺機器共同完成的復雜工程。相對應下,流程圖的繪制不僅需要有準確的造型能力,設計的視覺統籌能力,還需要對機械原理等邊緣知識的掌握以及大量田野式的實地考察。該同學基于企業實際需求,在多次走訪廠家生產車間進行深入了解單臺機器運行原理、整體生產流程后,將原置放于兩層樓間、占地近兩千平方米的機組全貌簡明、有序地展現出來。精準刻畫出每個生產環節中機器的機械特點,同時讓超大空間中繁瑣的加工過程盡收眼底、一覽無余,為生產培訓、操作管理等提供了切實有效的視覺說明。(見圖13)

圖11 年歷設計

圖12 年歷設計

圖13 燕麥米的加工工藝流程圖 張楊輝

效果:設計旨在解決實際問題。感性的視覺化表達是手段,需要有理性的邏輯、原理進行支撐,也需要理性的方法和檢驗手段予以控制。設計的效果不止于感性與理性的物理相加,更是借助感性與理性優勢相互助長的化學反應。

從信息分解中獲得個人體驗設立主題,尋找新的秩序關系進行數據建構,發揮視覺參與的主動性綜合與推進信息的視覺敘述與追問,最后用閱讀檢驗的方式實現智慧表達。整個課程的體驗過程是在理想的教學模型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積極性,讓他們以最自然、放松的狀態親近數據的過程。

三、結語

Infographics真正從科學、統計學、圖形設計的次領域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時至今日已有三十余年[4]。然而,今天國內眾多藝術院校對于這門發端并興起于西方的舶來之物依舊感到陌生。這種陌生感不僅來自于社會尚未成熟的數據環境、尚未成型的學術認同,也跟教育平臺、設計理念與文獻資料的資源稀少有關。

湖北美術學院Infographics課程由設置至今已近八年。作為一門面向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交叉型綜合性專業課程,課程基于當下大數據語境對數據挖掘、智慧表達的需求,以綜合性學科資源為背景,在編輯設計、圖形研究、信息設計、設計心理學等學科的依托下,借助美術學院視覺化表現的專業優勢,從對事物的描摹、成因的詮釋到對現象的解讀、問題的探究……專注于當今數據環境下整合、分析、挖掘文本的能力以及圖像學方向的表達,試圖在海量客觀數據與有限主動性視覺敘述與追問之間探尋凝聚信息的視覺化力量。

猜你喜歡
信息設計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豐收的喜悅展示設計》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秀
訂閱信息
有種設計叫而專
展會信息
設計之味
信息
健康信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