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基于實訓導向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探析

2019-01-20 12:13王俊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年8期
關鍵詞:實訓大學生教育

王俊

(西京學院通識教育中心,陜西 西安 710123)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狀況與時代背景發生了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了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國際化、大眾化發展新時代,學生、家長、社會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高等教育資源開發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顯出來。如何通過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呼應中國創造、中國智造、“互聯網+”等新時代發展趨勢,培養千萬計的創新創造型人才,契合市場、企業、社會發展聯動需求,彰顯出高等教育對人的未來發展的社會價值和生活價值,體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為未來服務的價值,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與實踐的轉變至關重要。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態勢已經形成,技術性知識和制度性知識創新逐步轉向知識型創業,以創新促創業,以創業進一步促創新,創新性知識教育逐步轉向創新性創業教育,更加注重知識與社會發展需求、人的發展需求、生活需求相結合。

一、新時代對人才培養規格與素養的新要求

(一)新時代對人才培養規格的新要求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要解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新矛盾,就需要千千萬萬的優質建設人才,更需要大批量的開拓型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撐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社會建設的雙創大格局。一是開拓型人才,具備扎實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前瞻的創造性思維,以創造性人格帶領管理團隊實現社會經濟組織有遠見、有使命、有智慧的持續性發展,成為主導社會經濟組織前瞻性發展的領軍人物,具備規劃企業發展方向、制定發展戰略的能力;二是高級經營管理型人才,以創新意識、風險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的思維方式捕捉和把握市場,能夠綜合運用本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行業發展實踐經驗,跨界合作和協同創新,以卓越的領導力和執行力實現企業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的支撐和貫徹,具備創造性解決經營管理中的實力;三是技術技能型人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術技能,將大量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先進技術的轉移擴散和轉化應用。

(二)新時代對人才素養培養的新要求

基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創新創業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實訓問題為導向,高校的人才素養培養應在人文素養的基礎上,將創新創業教育嵌入到專業教育中,培養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較強的職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首先,人文素養培育是前提。人文精神的培養即博雅教育,注重人的文化素養、道德情操、責任感的培養與修煉。人文素養的培養其導向是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問題意識和批判意識,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對社會的責任擔當精神,勇于創新,敢于創造?!额I導力21法則》中有一個“蓋子原則”指出,領導者的能力決定著一個組織的產出績效,決定著一個組織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與競爭優勢,其人文修養與業務能力水平進而決定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然而,近些年來我國高校人才培養中對能力訓練過分關注,而對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似乎弱化了很多,出現了許多問題。其次,創新創業素養培養是關鍵。當今時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快速迭代,技術、材料、市場、需求、政策、對手等因素無一不在迅速更迭,風險、機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創新成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企業,甚至是一個個體的生存與發展基本需要,成了競爭優勢的基本源泉。無論是國家戰略的實現,還是學校就業率的提升,都決定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業能力的訓練將是高校培養目標中最重要的元素。本校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已經成為高等學校競爭優勢的一個基本的標志,是本校學生就業與招生工作的基本前提。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均以其“較高的學生成功創業率、高薪就業能力”而在全球高校中擁有較高的競爭優勢。最后,職業素養培育是導向。職業素養是人們在職場表現出來的素質和修養,包括職業信念、職業技能和職業行為習慣。盡管人們的職業素養會自然地在工作中表現出來,但這卻是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經過不斷學習形成的。大學階段是職業素養形成的一個最重要時期,是其創新精神、人文精神、專業能力的綜合表現。

二、基于實訓導向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缺乏個性化和特色化

雖然“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雙中心教育教學理念已經在高校得以普遍認同,但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難以反映社會的需求,跨學科、跨專業、校內外的交叉與綜合的協同機制尚未形成。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實行統一的培養規格和標準,嚴格課堂教學的流程化程序,確立統一的教學評價標準和體系,形成了統一的教學模式和實踐標準,如同工業化生產的流水線模式,難以體現出理論教學、實踐訓練的個性化和特色化。

(二)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的開放度不夠

創新創業教育,只有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走出去,發揮高校、政府、企業、市場的開放式協同育人模式,在開放的環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鍛煉和不斷的實踐。部分高校開設的創新思維訓練或者創業項目訓練,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后續的評價和支撐體系不健全,顯得隨意性較大,尚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校企聯合的創新創業實訓基地較少,協同共享的利益驅動機制尚未形成,源動力明顯不足,僅僅停留在合作的表層,實質性的實訓和實踐活動薄弱,明顯不能滿足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剛性需求;教學實訓的落實情況并不理想,學生實訓模擬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不匹配、不健全,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創新創業實訓的能力提升問題。

(三)創新創業考核和評價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校逐步建立起了對教師的完整的考核體系,從課程建設、知識傳授、組織教學、教學方法、課后輔導、指導大賽等各方面形成了制度化評價標準體系,但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尚未健全起來。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中,部分高校在嘗試以各種創新創業項目成果替換學分,實行學分累積制和轉換制,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即沒有放棄傳統的書面考試、試卷答題,又沒有整合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測試標準體系,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的測評,以及非智力因素、人格情感因素的培養和考察,都沒有形成系統化、科學化的體系。

三、基于實訓導向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

創新創業教育不能脫離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同時要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創新融合專業教育與市場需求導向。因此,基于實訓導向即問題導向,需要構建一整套系統的、循序漸進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包括創新創業基礎教育、初步創新創業能力實訓、創新創業綜合模擬實訓和創新創業實戰等環節,實現從易到難,從綜合學習認知到初級模擬實訓,再到綜合模擬訓練,最后進入孵化實戰訓練。

(一)創新創業基礎教育體系

創新創業基礎教育體系主要由與創新創業有關的知識理論、方法等方面的課程構成,以創新創業基礎知識與理論方法的傳授為主要內容,以課堂教學和模擬、實習、實驗為主要教學方法。其課程體系包括:一是創新創業基礎知識體系,包括創業基礎、創新創業政策解讀、領導力訓練、企業知識學習等;二是創新創業方法教育,主要是為創新創業奠定基礎,包括文獻檢索、商業研究方法、社會研究方法、數據挖掘、實驗方法論等,滲透到專業教育中;三是創新創業的專業基礎,主要包括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是發展專業創新能力的基礎;四是創新創業專業內容體系,主要包括對各專業的產業研究課程群、專業技術創新與研發課程群。這些課程的研習內容通常會成為大學生創新專利和創業項目的來源。

(二)初步創新創業能力實訓體系

銜接創新創業基礎教育,對學生進行初步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習與訓練。一是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包括企業認知、企業創新平臺認知、成功校友和企業家講座、創業案例研讀、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訓練;二是初步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包括專業技術實習、專業課程實習、社會調查實訓、專業競賽、假期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訓練。通過這些訓練將使大學生獲得初步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創新創業綜合模擬實訓體系

經過基礎教育學習和初步實訓后,開展綜合創新創業能力的模擬訓練。包括經濟組織的選擇與創建、創業項目設計、創新創業項目的申報與開展、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這些活動為大學生創造了模擬的創新創業環境,使學生在模擬環境下做出抉擇,體會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感悟如何應用各種理論、方法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四)創新創業實戰體系

對前期的創業設計項目進行孵化,對接市場需求,檢驗產品化的發展趨勢,參與有關的創新創業組織,在實戰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頂崗實習中的“崗位創業”教育,培養學生以創業者的姿態對待自己的工作的意識,培養優秀的、敬業的創業者。除此之外,參與學長或朋友的創業,與企業、機構合作創業,在學校、企業、政府孵化機構中自主創業等也是當前常見的創新創業實戰形式。

總之,以實訓體系的構建實現“三個課堂協同育人模式”的機制形成。第一課堂注重學生夯實創新創業基礎知識,通過探究式、體驗式、案例式、項目式、大作業式的多元化形式,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厚度和廣度;第二課堂注重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和素質的提升,通過系列的專項訓練活動和專題式的競賽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工作室、模擬仿真軟件系統、市場調查、企業考察、參與企業生產活動等實踐形式,提升創新和創業的素養水平;第三課堂凝練和砥礪創新創業意志和品格,通過大學生科技園或創業園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創辦實體公司或者項目聯合開發,以實戰的形式親身體驗和實踐創新創業項目,實現“課堂學習+課外練習+項目實戰”,形成綜合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訓體系。

四、新時代基于實訓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探析

(一)培育優秀的創新創業教研師資團隊

1.創新創業基礎教育教師。創新創業基礎教育的教師由兩個部分組成,骨干力量來源于創新創業教研室,輔助力量以各專業涉及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師,以教研室為依托和載體,承擔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的教學體系運轉。

2.創新創業綜合能力模擬實踐指導教師。包括創新創業教研室和專業教師以及校內各專業的實驗指導老師、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指導老師及其他的相關部門的相關教師。指導老師通過創業實訓、大創項目、創新創業競賽等活動,把本專業的知識體系、實踐經驗結合產業特征,按照經濟類、管理類、理工類等不同大類來設計實踐指導,提高精準化服務水平和專業化分工,有利于形成穩定的教師團隊。

3.創新創業實戰導師。以企業、政府、金融機構、創業機構和部分校內雙師型教師組成實戰導師團隊,同時吸納社會相關不同層面人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他們將參與創業導師、創業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解讀,財政與金融支持、創業實訓基地與創業實訓平臺的提供與建設工作,他們將成為創新創業成果市場化的先導。特別是創業家、創業創新團隊、創客(Maker)、極客(Geek)、科研院所的項目專家,能夠帶來更多與市場和社會實際運作相關的創新創業知識,更為前沿更為實用,更有利于創新創業成果的市場轉化和商業化。他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開發、技術成果轉化意識,促進技術成果的商業化,對接市場需求和市場運營的需求,以助推學生在模擬和試煉的過程中,實現企業運營與管理創新協同發展。

(二)積極探索相應的教學管理模式

1.積極探索創新創業類課程的考核體系

哈佛大學商學院Stevenson教授認為,創業精神是“不顧及現有資源限制追逐機會的精神”,創新創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不拘一格”的精神與行為。傳統的統一標準化試卷的考試方式不適合創新創業課程的考核,需要探索一套評價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知識能力水平的考評體系,在考核中要突出強調學生的認知、觀點及作品的新穎性、商業性。其一是建立個性化培養教學管理制度。針對具有創新創業潛質并從事專門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學生,建立創新創業檔案和成績記錄單,客觀記錄并量化評價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情況。其二是推行休學創新創業制度。允許并鼓勵學生休學創新創業,放寬修業年限,簡化審批程序,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選擇。其三是建立創新創業學分銀行,進行學分積累與轉換。鼓勵學生通過開展創新性實驗、發表專業論文、申請并獲得專利以及自主創業等情況折算為學分,將學生參與的課題研究、項目實驗、創業項目等活動認定為課堂學習,折算為學時。其四是改革學生學業考核辦法。通過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以取得的相關性成果為依據,考查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非標準答案考試,引導學生摒棄傳統的學習模式,更加主動地培養獨立思考、善于解決問題的能力。

2.積極探索和推廣模擬教學或體驗式教學

創新創業教育是對大學生“事業心與開創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需要“教學做”合一。因此,傳統的課堂講授或傳統教學方法加案例討論式的教學模式表現出強烈不適應,需要探索新型的教學方法。模擬教學和體驗式教學也就應運而生。模擬教學是人工或軟件模擬設定一個企業事件或決策環境,由學生動手解決或做出抉擇,使學生得到訓練的一種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比模擬教學又提升了一步,體驗式教學不僅將學生置于一個真實或模擬環境下要求學生做出抉擇,還要求學生通過總結自身活動的體驗和感受,然后與團隊成員或老師交流,通過反思、總結,提升為認識的成果,最后將理論和認識的成果應用到實踐中,從而實現學生知識的積累,認知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增添相應的配套軟硬件設施,積極探索模擬教學和體驗式教學模式開展方式和技巧。

(三)加強創新創業實戰基地或平臺建設

目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戰平臺主要以孵化器和科技園為主,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場地、設備以及專門的指導,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是孵化器和科技園也存在著容量有限、創業指導不足等問題,需要在完善原有創新創業實戰基地的同時,探索新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戰基地模式,如企業主導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模式,企業提供產品、基礎設施,由大學生進行經營管理策劃,盈利雙方共享。

(四)積極營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1.健全和理順各類創新創業政策。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出臺諸多創新創業政策、融資政策、稅收政策、教育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一方面,政府、學校及相應的機構應做好這些政策的宣傳、解讀,讓更多大學生知曉理解這些政策,使這些政策的鼓勵作用切實發揮出來;另一方面,這些政策政出多門,也需要各部門理順這些政策之間的關系,做好解讀,避免對政策的誤解和政策執行過程中政策間矛盾的發生,更好地發揮政策應有的引導作用。

2.建立多元化的創業經費籌措機制。一方面,各級政府在政策引導的同時加大財政支出預算,支持高校的創新創業項目;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積極嘗試爭取企業、銀行、基金會、創業機構等資金渠道,調動多方面創新創業資源。例如,與企業聯合獲取企業的資金、場地及創新創業項目的支持;建立校友創業基金會;與創業機構合作開發創新創業實戰項目書。

3.以數字信息化技術為依托,彌補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板塊的不足。大數據時代,數字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網絡虛擬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虛擬化合作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虛擬化的創業模擬系統和虛擬化平臺上組建的創新創業資訊、資源,以共享的形式拓展了創新創業教育訓練空間。充分發揮出虛擬信息技術的優勢,對外部資源和力量進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網絡虛擬化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實現線上與線下資源有機結合,打破地域和高校組織圈的界限,使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界限模糊化,提升人才培養和實訓的靈活性,實現校際之間、社會與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共建、共發展。在未來,遠程化的虛擬合作,跨國界的虛擬合作,虛擬實驗室、實訓室的共享交流,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隨時實現在線交流,這都將成為創新創業教育與社會發展需求、未來生活需求相結合的強大助推器,積極吸引社會資源和國外優質資源投入到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中來。

猜你喜歡
實訓大學生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BOPPPS教學模式在產科護理實訓課中的應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數控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電工電子實訓教學改革與創新
樣規制作的任務實訓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