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內鏡檢查與病理診斷臨床對比研究

2019-01-23 07:52陳竹林李科
中國療養醫學 2019年2期
關鍵詞:皮化生符合率胃炎

陳竹林 李科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臨床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颊咧饕±肀憩F為胃黏膜損傷萎縮,后期可能伴有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1]。CAG的發生原因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年齡以及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2]。CAG是重要的癌前病變之一,若患者的炎癥未能及時診治,病情長期遷延,會大大增加患者罹患胃癌的風險[3]。報道統計,CAG患者每年的癌變惡化率可達到0.5%~1%[4]。因此,及時診斷及治療對于有效控制CAG的病情進展,降低癌變概率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內窺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內窺鏡檢查在胃腸道等消化科疾病的篩查和術前診斷中均得到了廣泛應用[5-6]。內鏡檢查也是CAG初診的常用方法,但臨床數據發現CAG內鏡初診與病理診斷結果的一致性較差[7]。為了幫助醫師更好地認識CAG內鏡下的表現特征,提高內鏡診斷的準確率,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經內鏡檢查診斷為CAG的8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內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經內鏡檢查診斷為CAG的8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齡46~85歲,平均年齡(62.6±4.7)歲;胃腸不適持續時間3~38 d,平均持續時間(17.5±3.1)d?;颊咧饕憩F為上腹疼痛不適、反酸噯氣、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臨床癥狀,并持續數天以上。經內鏡檢查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疾病分會制定的關于CAG的相關診斷標準,并排除患有消化性潰瘍、消化道腫瘤疾病等其他胃部疾病及接受過胃大部切除術治療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內鏡檢查 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的CV-250型電子胃鏡和GIF-XQ-260電子腸鏡進行檢查。檢查前患者應禁食禁水8 h以上。經食道緩慢置入胃鏡,仔細全面探查胃壁、胃脘、胃竇、胃黏膜以及腸道壁等部位并攝片,由兩位臨床醫師共同進行結果判讀,并記錄鏡檢結果,如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呈結節狀或顆粒狀,胃壁黏膜變薄,血管透明可見、黏膜以白相為主等。對于內鏡檢查初診為CAG的患者,在黏膜粗糙、變薄及呈現白相處的病變組織處鉗取2~3塊樣本組織送至病理科進行病理活檢診斷。

1.2.2 病理檢查 內鏡下取得的樣本組織采用10%福爾馬林溶液進行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后進行HE染色,然后由兩位具有豐富經驗的病理醫師進行病理診斷,細致觀察樣本組織的結構及細胞學形態等情況,根據2012年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提出的CAG的相關診斷標準進行診斷[8]。

1.3 觀察指標 將內鏡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照,計算經內鏡檢查的診斷符合率,并分析內鏡下不同表現與病理診斷結果的關系。診斷符合率越高,表示內鏡診斷的準確性越高,同時表現出內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的關系越密切。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內鏡檢查與病理檢查的一般情況及診斷符合率 89例患者中經病理檢查證實為CAG的67例,其中同時伴隨異型增生的有22例、伴隨腸上皮化生31例,內鏡檢查的診斷符合率為75.28%(67/89)。

2.2 內鏡檢查表現與病理診斷的關系 內鏡下呈現胃黏膜變薄和白相為主的有41例,呈現為胃黏膜粗糙的有13例,呈現為白相為主、胃黏膜變薄和黏膜粗糙的有35例。三種內鏡下表現經病理診斷的符合率分別為63.41%、69.23%、94.29%。其中呈白相為主、胃黏膜變薄和黏膜粗糙的表象患者的病理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種 (P<0.05,χ2=6.982),而呈現為胃黏膜變薄和白相為主與呈現為胃黏膜粗糙的兩組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χ2=2.032,表1)。

表1 內鏡檢查表現與病理診斷的關系[n(%)]

2.3 內鏡檢查表現與病理診斷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的差異 內鏡檢查表現與病理診斷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內鏡檢查表現與病理診斷異型增生、腸上皮化生的差異[n(%)]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CAG的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9]。CAG的發病機制復雜,具有遷延性、難治性的特點,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為腹脹、惡心反胃、食欲消退、胃脘隱痛、疲勞消瘦等癥狀。而CAG又是臨床公認的胃癌前病變之一[10]。目前胃癌病變的多階段模式已被臨床認可,其具體過程為正常胃黏膜-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胃癌,因此,加強CAG的早期診斷,及早進行有效診治,對于預防CAG患者癌變,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11]。病理學檢查是CAG診斷的金標準,通過對病灶組織的細胞學特征、顯微結構的觀察,從而準確全面的判斷病理類型,但是病理學檢查畢竟屬于有創性操作,在臨床應用時受到限制,無法要求患者全部進行病理性活檢[11]。而影像學和生化診斷方法僅能揭示CAG的病灶位置、體積以及異常指標等,無法作為CAG的最終確診依據。而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相關器械的不斷更新,內鏡檢查的清晰度明顯提高,也成為消化科疾病臨床診斷的重要方法,但不少學者發現內鏡下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診斷的一致性較差[12]。本次研究中內鏡初診為CAG的89例患者中,病理確診67例,診斷符合率為75.28%,與李軍等人[13]研究中的診斷符合率73.8%相近。分析造成內鏡檢查CAG診斷符合率較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CAG具有多灶性、局灶性的特點,在取活檢時獲得的病灶局部組織不在內鏡的觀察范圍、活檢樣本組織在鉗取時未達到黏膜肌層、病理切片觀察時未切取到病變位置有關。另外可能也與內鏡檢查時胃內充氣,或者內鏡醫師人為擴大CAG的診斷標準,造成過度診斷[14]。CAG在內鏡檢查下的呈現主要分為:胃黏膜變薄和白相為主;胃黏膜粗糙;白相為主、胃黏膜變薄和黏膜粗糙三類。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呈白相為主、胃黏膜變薄和黏膜粗糙的表象患者的病理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其他兩項,與譚婷等[15]的研究結論一致,提示呈白相為主、胃黏膜變薄和黏膜粗糙的表象患者為CAG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臨床應用時,可采取內鏡檢查與病理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在內鏡檢查時醫師應熟練掌握CAG的臨床特征,規范診斷標準,避免胃腸充氣過量,對觀察到疑似異常組織活檢時應多點采集并深達肌層,保證足夠的活檢組織數量和體積,并規范病理檢查操作,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避免漏診或誤診[16]。

綜上所述,內鏡檢查表現以胃黏膜變薄、白相、胃黏膜粗糙為主的CAG患者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較高,但內鏡檢查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過度診斷,因此,臨床可應用病理學檢查與內鏡檢查相結合,以提高CAG的診斷準確率。

猜你喜歡
皮化生符合率胃炎
中藥治療豬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容易導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理中通絡化濁湯治療脾胃虛寒痰濕瘀阻型慢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的效果研究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反流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效果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診斷乳腺良惡性腫瘤中的應用價值
腸化免疫分型,告訴您胃病怎么辦
多層螺旋CT與MRI在肝臟腫瘤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腸上皮化生怎樣檢查治療
胃寧和絡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87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