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我國工會組織承接公共職能的思考

2019-01-25 22:02劉君
中國工運 2019年12期
關鍵詞:職能公共服務工會

文/劉君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促進各級黨政機構同群團組織功能有機銜接,支持和鼓勵群團組織承接適合由群團組織承擔的公共職能,增強群團組織團結教育、維護權益、服務群眾功能,充分發揮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探索研究工會依法有序承接公共職能的途徑和方法,對于落實改革精神具有現實意義。

工會承接部分公共職能的基礎

工會承擔公共職能,需要必要的制度前提,完善工會參與社會管理流程和公共服務責任清單。具體而言,各級工會承接適宜承擔公共職能應具有三個前置性條件:

于法有據。改革我國社會管理制度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迫切需要配套完善相應的勞動保障政策和社會公共政策,不斷提高參與社會管理可持續性和可操作性。為包括職工在內的人民群眾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要構建必要的法律制度體系。

黨政授權。在完善工會履行公共職能的法律制度基礎上,明確授權工會組織實施的范圍和路徑,合理分配政府職能和社會組織承擔的職責義務,實現改革動機、過程控制和實施效果的有機統一,從而保證工會依法承接和履行公共職能適當有效,始終在依法履職公共職能中有效傳承和規范運行。

社會認同。各級工會要在黨委領導和政府部門支持下,在積極參與社會管理中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基層工會干部依法維權服務的能力,不斷提升社會對依法協調勞動關系的滿意程度,推動企業和職工構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更好地承擔職工“娘家人”、貼心人的職責使命。

工會承接部分公共職能面臨的問題

目前,工會承接履行公共職能的理論和實踐深度不夠,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思想認識不到位,角色定位不明確。由于傳統的社會功能角色定位和管理制度慣性使然,公眾普遍認為履行公共職能主體是各級黨政機關,對工會參與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邊界存在不同認識。目前,工會工作定位在參與企業治理中依法協調勞動關系,通過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有效維護各類職工的勞動就業權和社會保障權。在工會承接公共職能方面,迫切需要厘清履行公共服務的角色和定位。

實踐上推進力度不夠,資源手段不多。部分市縣工會多年未開展政府與地方工會聯席會議,源頭參與和宏觀維護職工權益渠道不夠暢通;部分工會組織開展就業、培訓、維權等公共服務,未能將工會維權服務納入履行公共職能的內容,缺乏機構人員編制保障和政府財政經費政策支持,工會承接社會管理職能和公共服務體系,難以科學評估和準確考核履行公共職能績效。

工作方式方法滯后,參與承接公共職能的素質和能力不匹配。有的地方工會尚未擺脫傳統的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抓常規工作浮于表面缺乏改革創新發展的勇氣,沒有采用職工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和喜聞樂見形式,習慣于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活動帶動活動,一些工作內容和服務項目局限于傳統經驗模式,對幫扶城市困難職工沿襲輸血為主方式,滿足于現金補助、發放實物和提供技能培訓,未能有效掌握各類職工的多元化民生發展需求,工會工作和開展活動對一線職工缺乏吸引力。

工會基層基礎較為薄弱,尚未形成承接部分公共職能的能力?,F在各地工會開展的公共服務項目小型化,投入機構人員、工作精力和經費保障較為有限,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職工群體和受益面較底,品牌服務項目的數量及社會影響力有待提升。同時,一些工會研究規劃和統籌實施的專業人才匱乏,有的地方雖然搭建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平臺,尚未形成較為統一高效穩健的運行機制和制度保障,縣以下工會組織受干部職業素質和履職能力影響,難以實現制度化保障和規范化管理的工作格局。

工會承接部分公共職能的路徑

各級地方工會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組織原則和工作策略,精準服務、整合資源、積極作為、量力而行,充分發揮工會在公共管理中“拾遺補缺”重要作用,積極協助政府處理涉及職工權益的公共服務問題。

圍繞滿足民生需求,積極參與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體系建設。認真研判工會承接公共職能并依法行使的實際成效,全力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一是探索構建工會參與公共服務的制度框架。積極爭取各級黨政和法律賦予更多的資源和手段,探索社會化參與公共服務的招投標制度,試點推進適宜工會承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項目,積極培養熟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專業人才。從代表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出發,主動承接政府轉移、適宜工會承擔的公共服務,側重在黨政授權、職工所需和工會所能的領域,不斷提升工會參與公共服務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二是促進職工實現高質量穩定就業和創業。推動建立健全現代統一高效的城鄉勞動力市場體系,健全勞動力市場價格指數和勞動用工信息系統,形成定期開展社會民意和職工需求調查報告制度,積極整合公共資源為各類職工提供市場就業,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靈活就業人員創業,提供力所能及的“一條龍”“一站式服務”,推動各級工會門戶網站與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對接,優化工作流程、開列服務清單、提升維權實效,推動各級工會的維權服務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打造各級政府和工會聯動的就業創業保障體系。

三是加大職業培訓力度提升職工技能素質。設立加快產業工人隊伍培養與職業發展專項資金,各級政府和工會聯合幫扶職工再就業創業幫扶資金,加大對職工就業培訓和市場創業的財政補貼,通過技能培訓和職業介紹帶動職工就業創業。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引進流動的市場利益補償機制,推動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和專業技術資格互通互認,開展技能培訓、勞動競賽、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活動,不斷提高職工隊伍技能素質和完善技能培訓體系。

四是將工會幫扶困難職工融入社會救濟制度。要采取普惠和特惠相結合的服務方式,積極搭建傳統與現代、線上線下聯通的新型服務平臺,不斷提升各級工會幫困機制的輸血和造血能力。深化開展和持續創新送溫暖和金秋助學活動,爭取政府財政的定向補助和社會慈善的重要補充,實現幫扶困難職工政策機制化精準化常態化。推動將經各級工會認定的困難職工和特困職工,有效納入社會救助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覆蓋范圍,加強城市工會困難職工幫扶服務中心及站點建設,實現困難職工幫扶信息動態管理和共享機制。

五是著力提升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的覆蓋面。高度重視傳統行業和新興產業領域的勞動關系,既要將農民工、勞務派遣工和靈活就業人員,同時將貨車司機、快遞小哥等“八大群體”新型勞動者,有效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和職工互助互濟范圍,加強對勞動合同和社會保險制度落實情況的檢查。完善各級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大病醫療制度,積極鼓勵企業和職工分擔參與的商業醫療保險制度, 積極拓寬工會職工互助互濟會的補充保障范圍和作用,推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醫療和衛生健康服務體系。

六是構建社會文化和職工文化融合服務體系。著力提升工會活動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影響力,努力把傳統行業和現代產業領域職工吸引到工會中來,積極打造工會主導、職工共享的社會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融媒體發展的新平臺,推動公共文化體育設施與職工文化陣地互聯互通,開展有助于身心健康、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積極構建和諧誠信的企業文化和職工文化氛圍,

實施精準施策管理,夯實工會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工作基礎。積極構建工會承接公共職能的合理性制度安排,不斷提升社會對工會承接社會管理職能的認同度。

一是加深工會參與社會管理重要性緊迫性認識。構建廣泛聯系職工、反映發展要求的現代工作體系,積極打造地方工會承接社會管理的制度保障體系。圍繞黨政所需、社會所盼、職工所愿、工會所能,拓寬依法協調勞動關系和維護職工權益的新路徑,突出維權服務,聚焦主責主業,發揮團結教育、維護權益和組織引領作用,在依法協調勞動關系中各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在參與法人治理結構中完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在履行公共職能中發揮有效協同和拾遺補缺作用,集中體現工會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成效。

二是加快基層工會組織建設和會員發展工作。通過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工會改革“雙輪驅動”,創新基層工會組建方式、工作流程和會籍管理,結合實際開展“八大群體”入會專項行動,最大限度地把農民工、勞務派遣工和靈活就業人員,尤其是在互聯網和共享經濟新平臺的從業人員,有效吸收到工會及開展的各項活動中來。通過工會的思想引導和維權服務,不斷暢通各類職工的利益訴求表達和維護渠道,引導和幫助職工和農民工運用法律渠道和手段,打造維護職工權益的法律援助和綜合服務體系。

三是深入細致做好新時代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發揮各級工會聯系職工緊密的組織優勢,創新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運用職工喜歡和熟悉的時尚元素、話語體系,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各類職工文體活動,著力提高各級工會的思想引領和組織凝聚工作,把職工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思想教育活動之中。

四是積極推動共建共享和諧勞動關系新格局。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勞動關系預警監測機制,及時制定完善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標準和評價規范,推進企業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范化建設、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體系并向非公企業拓展,在中小微型企業集中的地方,繼續推行建立區域(行業)職代會制度,健全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制度并向鄉鎮延伸。積極開展集體協商和完善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制度,加強勞動關系矛盾風險排查和防控長效機制建設。

建立機制加強保障,為工會依法有序承接公共職能提供制度保障。工會依法有序承接公共職能迫切需要黨政授權、立法規制和社會認同支撐,形成符合我國新時代發展要求和市場經濟規律的體制保障。

一是法治保障。要把涉及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作為重點內容,綜合運用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提案,地方工會與政府聯席會議和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平臺,旗幟鮮明地提出保障和實現體面勞動的政策主張,推動企業提升現代管理素質和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不斷增強企業守法經營意識和職工依法維權能力。

二是制度保障。健全黨委政府主導和社會組織協同的組織管理體制,形成科學合理、有效運行和強化監督的保障體制,強化各級領導重視和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依法合規、職能完備的公共管理制度規則,不斷提升工會承接公共職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要確定縣以上地方工會作為工會承接公共職能主體,形成科學決策、動態調控和有效監督“閉環”管理,突出城鄉居民和企業職工參與社會管理的公民地位,廣大職工和會員作為工會內部事務的權利主體地位,及時反映基層社情民意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三是隊伍保障。聚焦主責主業增強理論政策水平和創新實踐能力。加強專兼職工會干部和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不斷增強工會承接公共職能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斷提升工會干部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

四是經費保障。加大上級地方工會向基層工會傾斜經費的機制,為地方工會承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設立清單,統籌做好管理機構設置、人員經費保障和有效監督工作,探索建立社會管理信息規范化管理和公開披露制度,建立地方工會承接公共職能和服務職工項目的專項基金,強化工會與此相關的財政預決算制度的剛性約束,為工會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物質基礎。

猜你喜歡
職能公共服務工會
數讀·工會
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2021版正式啟用
工會動態
16城市公共服務滿意度排行
論氣象公共服務的職能提升
促進內外貿易 創新公共服務
職能與功能
如何發揮工會在職業病防治中的作用
價格認定:職能轉變在路上
淺談會計職能是否應該進行拓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