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的信息融合課例分析

2019-01-26 10:23陳嬡燕
考試周刊 2019年1期
關鍵詞:對分課堂深度融合信息技術

摘 要: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是教育的一場革命,改變未來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大膽創新,進行了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改革,旨在轉換老師的教學方式,轉換學生的學習方法。對分課堂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深度的信息融合技術與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結合,對高效課堂的打造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對分課堂;深度融合

隨著高中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現代教學設備進入每個教室,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化應用,正在對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數學學習等產生深刻的影響,新的課程標準提倡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越來越純熟的運用將使得課堂教學越來越高效化、創新化,而對分課堂是新時期的一種特色的課堂模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如何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是我們需要去探索的,基于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信息融合課的探索,筆者擬用《全國卷立體幾何證明題-體積問題》的復習課為例進行分析。教學環節如下:

一、 復習回顧

問題1:線面平行的判定、面面平行如何判定?

問題2:線面垂直的判定、面面垂直如何判定?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回顧,而不是替學生回答。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為第二步求體積問題服務。學生積極參與知識點的復習,總結歸納,形成系統性的認識,和保證思維的嚴謹性。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回顧,為下一小步的求解做鋪墊。根據學生的回答,演示相應的幻燈片將判定定理用符號的形式呈現,由于證明過程基本是符號化的過程,所以用符號的形式呈現更好。

二、 例題引入

通過上節課教師的講授,學生應對相應部分的知識進行了理解,同時教師通過錄制微課讓學生可以在家里重復學習,內化吸收,從而對本節課的學習更有啟發,使得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增強學習積極性。本例題是讓學生提前學習并完成解答,同時學生的解答結果可以用手機拍下來,以圖片的形式傳輸到微信群教師直接點評,統計完成情況,統計顯示65%的學生完成比較好,25%的學生書寫過程還存在問題,10%的學生沒辦法完成。教師可以根據統計結果來合理地分配課堂上需要花在本題的時間。

例:如圖四邊形ABCD為菱形,G為AC與BD交點,BE⊥平面ABCD,若∠ABC=120°,AE⊥EC,AB=BC=4,求四棱錐E-ABCD的體積。

師生活動:由于本內容學生在課前已經解答,教師將解答較好學生的答案通過微信或者電子展臺展示到顯示屏上,并讓該學生上臺講解,教師最終梳理思路及點評。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從開始就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對分課堂先教后學的特點,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參與度。同時通過微課的學習使學生更加鞏固加深基礎知識點,學生將自己的書寫過程在電子白板上呈現,是一個內化吸收的過程,同時也可以給予學生鍛煉的機會,提升學習興趣。

三、 小組合作探究

對分課堂將課堂分為三個過程,講授,內化吸收,討論。討論的結果用電子白板呈現出來,以達到信息融合的效果。

變式1:如圖四邊形ABCD為菱形,G為AC與BD交點,BE⊥平面ABCD,若∠ABC=120°,AE⊥EC,AB=BC=4,求點G到平面ECD的距離。

變式2:如圖四邊形ABCD為菱形,G為AC與BD交點,BE⊥平面ABCD,若∠ABC=120°,AE⊥EC,AB=BC=4,H為CD中點,FH∥BE,且FH=BE,求多面體DAEFC體積。

師生活動:教師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每個大組再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大約6人。其中第一大組主要探究變式1的解法,第二大組主要探究變式2的解法。每個小組在完成本小組的任務之后,再完成其他題目的解答,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的探究進度,根據學生的探究進度確定小組合作的時間。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教師將時間完全交給學生,學生完成后續題目的探索與解答,而本環節的兩個變式題目難度設置適中,盡可能讓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能夠比較好地完成本環節的題目,然后與小組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與合作,讓學生能夠較好地開展小組合作。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但是只能做基本的思路點撥。大組代表在呈現小組合作成果的時候需要展示學案上書寫的內容,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前打開微信,做好文件傳輸準備,學生的成果可以以圖片的形式傳輸出來展示給大家,并在電子白板上進行書寫標記。學生的成果用微信圖片的形式傳輸比電子展臺更加方便,拍照下來的圖片位置已經定下來,不再需要調整位置,可以直接調整大小。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講評時的標記,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筆記和書寫過程進行評價。使得課堂效率更高,充分將課堂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

四、 歸納總結

歸納求體積、表面積題型及解

1. 根據體積公式求體積——公式法、切割法

2. 求距離問題——等體積法

師生活動: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數學思想等方面小結本節課的內容。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本部分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習慣,加深學生的印象,自己總結出規律才算真正把握本節課的內容和脈絡,真正實現將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將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用幻燈片的形式呈現,本節課是在全程錄像的狀態下完成的,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錄像剪輯好發到學生微信群讓學生進一步鞏固。

五、 作業設計

變式3:如圖四邊形ABCD為菱形,G為AC與BD交點,BE⊥平面ABCD,若∠ABC=120°,AE⊥EC,三棱錐E-ACD的體積為63,求該三棱錐的側面積。

這道題目是2015全國卷文科數學第19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同時也讓學生直擊高考。教師可以在微信上看學生傳輸出來的結果,并且制作微課視頻對本題進行講解,發給學生,使得當天的任務更加完整地完成,其余時間留給學生復習整合。

六、 教學反思

對分課堂是一種新型的課題教學模式,通過這幾節課的學習,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更加有助于學生參與到課堂,而要讓這種教學模式更加的發揮其作用,采用信息融合技術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制作微課課前鞏固,學生自習結果可以以圖片的形式傳輸到微信群,教師可以統計學生的解題情況,這樣便可以更加合理的安排課堂時間,同時提升課堂效率。小組合作的結果由學生在電子白板上講評,既節省了學生的書寫時間,同時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點評,有利于突出重點,使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地展示給大家,最主要的是學生的板書以及書寫過程還可以發回微信群,供所有的學生補充完整的筆記,節省了做筆記的時間,實現課堂高效率。同時教師當天布置的作業可以當天定時檢驗,并以微課形式講評,真正實現師生互動,信息融合,跨越空間界限,當然作業量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對分課堂是新時代課堂的創新與改革,而信息融合又為課堂的高效性提供了途徑,合理的利用信息技術,真正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使得課堂變得更加的靈活和高效,需要不斷地努力探索與實踐。

作者簡介:

陳嬡燕,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第九中學。

猜你喜歡
對分課堂深度融合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淺談信息化平臺背景下“對分課堂”的教學意義及思考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電影史課程中的應用
外國文學史課程的“對分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論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術與教學難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決途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