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基本業務意義及邏輯關系分析

2019-01-29 21:48宋向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100871
中國博物館 2019年4期
關鍵詞:藏品博物館

宋向光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北京 100871

博物館業務是博物館實踐層面日常開展的專業工作,博物館基本業務是博物館學層面對博物館專業性節點業務性質及內容的描述。

博物館基本業務是以分工為標準,對發生在博物館機構內部的為實現博物館組織目標的業務活動進行分析,根據業務對象、技能和手段的特性,確定博物館業務過程的邊界和產出形態,用表現該項具體業務產出及工作特性的詞語指稱該業務。博物館基本業務涵蓋了博物館的基本業務范疇,體現博物館基本功能,體現博物館作為社會活動實體的工作意義和社會價值,也表明博物館與相鄰社會活動實體的界線。

博物館基本業務體系

博物館基本業務是隨博物館行業發展而被確定的,具有相對穩定的情狀。博物館基本業務受博物館社會責任和機構目的的制約,不同類型和不同業態的博物館其基本業務的具體內容和方式是具有個性的,但基本業務的節點特性和核心內容是一致的。隨著博物館行業自主獨立及自洽狀態的形成完善,博物館基本業務的種類逐漸明確且增加。國際博協在“博物館”歷次定義中對博物館業務的描述,清晰反映出對博物館基本業務的認識過程。1951年國際博協定義中只明確提出“展出”一項業務,1969年則提出“保護、陳列”兩項業務,1974年定義擴充為“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展出”等五項業務,這一表述沿用至今。在具有不同博物館工作傳統的國家或地區其博物館基本業務也具有地域特色,如英國博物館與美術館委員會1984年博物館定義列舉的“收集、記錄、保護、陳列、闡釋”,英國博物館協會2002年《博物館職業道德準則》中申明的“搜集、保護、利用”;美國博物館協會1962年發布的博物館定義中指出博物館業務包括了“保存、保護、研究、闡釋、收集、陳列”?!笆詹?、保護、研究、傳播、陳列”是博物館作為獨立社會行業后對行業特色的歸納。近代公共博物館曾作為科學研究支撐系統,也曾作為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的輔助機構,也曾作為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志物,這些社會需求和社會責任都在博物館業務中留下印記。博物館基本業務是博物館發展的里程碑,也是博物館成為獨立社會行業的基石。

博物館基本業務與“博物館功能”概念有密切的關聯,但也存在明確不同,博物館基本業務概念側重于描述博物館業務的實踐操作活動,博物館功能概念側重于博物館與特定社會需求關系的反應。博物館功能是博物館實現其社會意義和價值方式的形式,多與博物館本體相聯系,是博物館本體能力的表達,博物館常常具有多項功能,其相互關系是分離的,多為并置的,且沒有孰輕孰重的層階之分,沒有孰先孰后的次第關系。博物館基本業務多是在博物館環境中,為達成博物館組織目標和實現博物館功能而開展,是博物館特定功能在博物館業務層面的操作和標尺,博物館基本業務之間是密切關聯的,各項業務之間存在因果或并聯的關系,構成時間和空間的業務鏈。

博物館基本業務節點是博物館學概念,反映作為實存的博物館結構的構成形態和關鍵節點。博物館基本業務節點由博物館業務所處理質料的形變狀態決定,博物館業務工作質料從原初狀態變形為最終產出所需要經歷的處置環節。博物館業務工作質料是業務活動所處理的對象,包括處理對象的實物本體和業務活動涉及的非實物性內容,其形變包括實物本體屬性及狀態的變化,也包括其非實物內容的屬性及可量化內容的變化。如博物館藏品的征集業務,一個物件從最初的“原生態”物件到博物館藏品,會根據博物館藏品標準和博物館藏品保存標準進行處理,并根據博物館藏品信息管理標準進行數據采集,經過處理的博物館藏品,盡管外觀形態基本未變,但該物品的性質已從外在于博物館的“物”轉變為博物館藏品,成為此后博物館各項業務的工作對象或工作載體,從非博物館狀態轉換為“博物館要素”。位于博物館藏品征集業務之后的各項業務,都是基于藏品征集業務的工作成果而開展,與博物館藏品征集業務構成因果關系。

博物館基本業務受到博物館工作目的的約束,受到博物館工作傳統的影響。近代公共博物館的業務活動在工業化社會條件下,為提高博物館工作效率和效益,將達成博物館目的的活動人為切分為若干部分,切分的條件是區間工作的性質和目標,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規則、標準和評價因素,以及近代組織層階管理模式下對工作人員的管理要求。隨著博物館專業化進展,博物館基本業務分工與崗位管理更緊密結合,博物館專業人員身份逐漸成為基本業務的“代名詞”,對專業人員的要求強化固化了對博物館基本業務節點的認知,深化了不同基本業務節點的區隔,突出了博物館基本業務節點與博物館組織的關聯,淡化了博物館基本業務節點間的聯系。近年來博物館學對博物館本質特點的探討,也在一定程度上異化著博物館基本業務節點的內容,重構著博物館基本業務的內容及關聯狀態。

博物館基本業務邏輯

博物館基本業務邏輯是在對博物館目標達成路徑和主要業務性質認識的基礎上,對基本業務的關系以及業務進展方向的認知,這影響到對博物館業務內涵和業務重點的判定。二十世紀中期,我國博物館工作者強調“博物館最大目的,為輔助教育”,博物館主要業務要為實現博物館教育目標服務,博物館主要業務包括收藏、保存、研究、教育①《博物館學通論》,陳端志編著,上海市博物館叢書,1936年7月出版。作者認為博物館的目的是“為民眾的向上,及文化事業的發展?!???谷諔馉幤陂g,曾昭燏提出博物館工作還應包括“戰時工作”②《博物館》,曾昭燏、李濟編著,1943年正中書局出版。作者認為博物館的目的是“輔助教育”。。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博物館確定了保護文物和宣傳教育兩大任務,博物館主要業務活動也體現了達成這兩大任務的需要,包括搜集、保管、陳列、群眾教育工作和科學研究,藏品搜集工作對其它業務起保障作用③《中國博物館學概論》,文化部文物局主編,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書中指出博物館的主要任務是“保護文物和宣傳教育”。。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博物館與國際博物館界廣泛交流,認同國際博物館協會關于博物館“服務社會和社會發展”的定義,參考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職能的闡述,指出博物館“是對文物標本進行收集、保藏、研究、陳列,傳播文化科學信息,為社會服務的文化教育機構”,主要業務包括藏品征集、藏品管理、藏品保護、陳列、教育與服務、科學研究等④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文物·博物館》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版)》,王宏鈞主編,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指出博物館要“傳播文化科學信息,為社會服務”。。近年來,英國博物館界注意到博物館主要業務的分工與性質與博物館定位有關,有些博物館側重藏品的研究和保存,主要業務包括了庫房管理、陳列、保存和登錄;有些則強調教育,其主要業務包括信息管理和闡釋。(Curatorship)⑤John M. A. Thompson(edi.), Manual of Curatorship: A Guide to Museum Practice[M]. Butterworth Heinemann, 2nd edition, 1992.。上述關于博物館業務的論述,多側重介紹各項業務工作的對象、內容、任務、目的,但沒有進一步論述各項業務的聯系和邏輯關系。那么,各項業務的表述順序表達了怎樣的意思呢,是業務的重要性,還是業務的前后次序,還是業務的遞進或因果的邏輯關系?這些意思,可能只有靠讀者自行揣摩和理解了。

綜合前述國內外博物館基本業務,可以歸納出博物館基本業務的特點。其一,博物館業務要服從和支撐博物館定位。經過多年的工作實踐和博物館學的歸納總結,博物館業務形成了比較一致的業務形態,即以物在博物館語境中的意義轉變為線索,將物納入博物館結構中,實現物對博物館意義構成和組織目的達成的作用。但是,博物館作為社會機構,在復雜的社會、經濟、文化傳統條件下運營,需要根據社會環境和行業競爭制定博物館發展戰略,彰顯博物館機構特點。博物館定位即博物館治理機構在對本館特質、社會條件、社群構成、目標觀眾、資源保障、發展戰略等關鍵因素綜合評估基礎上,對博物館組織身份、組織形象、運營理念、工作重點和產出內容的戰略性規定。其二,受博物館定位制約,博物館業務性質及工作重點采取不同取向和工作路徑。大致可區分為藏品、教育、信息傳播等類型。以藏品為業務對象,博物館基本業務多依循物品的識別、管理、物品研究、研究成果發表、成果轉化的路徑。有些博物館側重藏品的保藏,其工作取向多為藏品的長時間存續,其工作路徑多為物品獲取、鑒定、保存和維護,其藏品的發表多為圖像方式;以博物館教育為主要取向,博物館藏品多作為“教材教具”,作為激發學習興趣、導入學習內容、整合學習材料、幫助學習者記憶的工具。博物館業務路徑傾向于知識傳播和對學習活動的支持,學習資料整理,學習環境營造,學習項目設計,學習活動組織管理,以及與社會教育機構的溝通;以信息傳播為業務取向,博物館注重對藏品內涵信息的提取記錄,以及與藏品實體及其信息的利用和解讀的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博物館業務工作對象是數據和數據庫,工作路徑符合數據、信息管理及利用流程,業務節點包括信息提取、整理、數據庫建設與管理、數據再現、數據利用等。博物館藏品成為信息攜帶者和信息真實性的驗證者,成為信息呈現和被解讀的文本,藏品實物被抽象為“符號”,成為原始信息的“檔案”。其三,博物館基本業務的邏輯關系呈現多種形態。由于博物館定位和工作目的的不同,對博物館業務的工作對象性質認知的差異,對博物館藏品在業務中作用的理解不同,博物館基本業務節點間的關系可表現為遞進、因果、包含、并置等形態。遞進關系是業務鏈環環相扣,且前一環節的工作成果是下一環節的工作內容,例如藏品管理要以征集實物的基礎上編制藏品檔案,藏品及其檔案資料成為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礎。遞進關系業務鏈常出現在以研究或藏品保藏為目標的博物館中;因果關系是前一工作環節遇到的問題成為下一環節的工作重點,例如博物館藏品的腐蝕蛻變問題成為博物館藏品保存工作的主要處理對象,又如藏品信息的科學管理成為藏品登記部門的主要內容。因果關系在博物館業務鏈上有時呈現反向狀態,處在業務鏈后端的業務需求成為前段業務的工作對象,如博物館陳列對實物展品的需求;包含關系是特定業務的內容及要求涵蓋了其它業務,例如博物館展陳工作要涉及藏品管理、博物館教育、展陳制作等多項業務;并置關系是兩個或多個博物館業務有自己的完整的業務內容,不依托或較少依托其他業務的輸出。例如博物館的數字業務更多依托數字化內容,其業務手段和輸出與傳統實物性業務有顯著區分。此種形態的業務邏輯關系多出現在以產出為焦點的博物館中,如教育定位或傳播定位的博物館,其主要業務活動與藏品管理業務常表現為并置狀態。

分析博物館基本業務、博物館業務產出與博物館定位的關系,筆者注意到博物館基本業務鏈存在薄弱環節,甚至存在著錯位或斷裂?!安┪镳^藏品”曾經作為博物館業務的貫穿要素,作為博物館一切業務的物質基礎,這一解讀突出了博物館業務的“物”的特點,各項業務在博物館“物”的支撐下完成自身的業務內容,例如博物館藏品管理只要把“博物館藏品”管理好就基本達成工作目的,并實現博物館的文物“保藏”功能。以博物館“物”為業務平臺不能說明各項業務的相互關系,也無法說明各業務的工作主軸。此外,以博物館“物”為博物館業務平臺,是一種內向內聚的業務體制,將博物館觀眾和公眾排除在博物館業務之外,使得觀眾難以進入博物館基本業務系統。博物館與觀眾或公眾的交流活動被置于“次生”或“衍生”的位置。博物館業務與觀眾的脫節,且博物館業務以“物”為平臺,也會造成“物”成為博物館與觀眾的紐帶,觀眾來博物館只能看到“物”。

“知識構建、管理與體驗”的業務邏輯及業務體系

如何將博物館基本業務通過貫通性的內在因素聯系起來,如何讓貫通性因素成為聯結且推進博物館基本業務的動力,如何將博物館觀眾或公眾納入博物館業務領域,如何讓博物館既有因本館定位制約的業務焦點又不脫離普遍性的博物館業務屬性?筆者建議構建“知識構建、管理與體驗”的業務邏輯及業務支撐體系?!爸R構建、管理與體驗”業務邏輯是公共博物館歷史發展的必然,貫穿公共博物館發展過程,且博物館作為知識生產和傳播社會機構的內在支撐。近現代公共博物館的出現是為了達成構建理性實證知識體系的目標,博物館是繼自然知識、宗教知識之后的新知識形態的標志。近現代公共博物館的直接源頭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博物學者的“書齋”,其是學者構建理性實證知識的工作室,而不僅僅是寫作的書房。博物館活動是獲取、積聚和整理客觀存在的未知物品,通過客觀的描述、分析和抽象思辨,將博物館收集的物品納入特定知識范疇,并通過這些物品證實研究者的命題及其論證結果的客觀真實和普適性。近現代公共博物館的意義就在于為認識客觀世界和人類自身發展提供了真實素材,為科學研究提供實物支持,并為深入研究提供原始素材資料。博物館是現代社會的知識傳播和傳承機構,在博物館中人們可以沉浸在科研資料中,了解具體科研成果的起因過程和成果,學習不同門類科學知識,認同科學研究的價值觀和方法論,養成科學信念和態度。以“知識構建和傳播”為主軸的基本業務,在博物館發展歷程中,隨著業務工作量和觀眾的增長,業務形態逐步細分為“收藏、保護、研究、傳播、陳列”等多項業務,業務人員也由典藏管理員(curator)為主演變為多個專業,這讓原本統一的業務狀態轉變為由多個業務部門構成的業務鏈或業務樹。一些業務部門為建樹自己的專業領域和專業形象,將本專業從博物館業務鏈中“脫穎而出”,并基于部門業務特點及目標重新解釋或重構博物館業務系統,這也導致“知識構建與傳播”的業務主軸被肢解被淡忘。

“知識構建、管理與體驗”業務邏輯的核心是“知識”,是知識的構建、積聚、驗證和傳播?!爸R構建與體驗”業務體制注意到現實中多部門分工的實際狀態,將博物館一貫堅持的“知識構建與傳播”的工作意義與業務分工相結合,基于理性實證知識的構建與傳播過程,明確各基本業務節點在“知識構建、管理與體驗”過程中的階段性意義和價值。

博物館“收藏”是將客觀存在以物的形態納入博物館知識研究系統,這些物或來自物質世界,或作為文化現象的記錄物,或是人類行為過程的物化載體。博物館藏品征集是有意識的行為,是為了認識世界,為后續的知識構建工作奠定真實、準確、可靠的資料基礎。博物館藏品征集在既有科研成果基礎上采集獲取支持科研的實物資料,為科研新項目采集有助于論證或糾正“假說”的真實材料,為學科的發展收集系統的實物資料。藏品采集記錄是按照科學工作記錄要求,對采集品的出處地點、采集方式、采集時間和采集人的記錄,以證明該物件的采集過程是客觀規范的,是可以作為進一步科學研究資料的。博物館典藏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構建支持博物館知識構建所需的實物典藏,持續優化典藏質量,與博物館知識構建和體驗保持同步。博物館典藏管理的重要方法是“分類”,博物館藏品分類的標準多反映了物的質地或知識門類。物的質地是物的自然性狀,以物的質地作為分類的頂層標準,也反映了博物館要將物置于其與物質世界或自然世界的直接關聯狀態中,對博物館物的性質的認知即可以視為對相關物質的認知。以知識門類作為藏品分類的頂層標準,更是對藏品在博物館“知識構建和體驗”性質和價值的明確。

博物館“保護”是對知識客觀性基礎的藏品實物本體“原狀”的維持維護。藏品實物原狀的確定要考慮博物館定位的影響和制約,也要注意藏品相關知識構建活動對藏品意義和價值的規定,例如美術類藏品常常要盡可能回溯藝術家創作完成的狀態,歷史類藏品要體現特定歷史時代或歷史場景的時空狀態,自然類藏品要貼近藏品的自然原生狀態。從“知識構建與體驗”維度,保護工作的意義不僅是保證科研資料的真實客觀,也使這些資料保持可信的“證據”狀態,利于學術界對作為知識對象的“標型器”的檢視和再研究?!氨Wo”是“知識構建”的重要手段,保護工作對博物館藏品質地、結構、制作工藝、裝飾、埋藏或流傳環境的檢測分析,對藏品蛻化損毀原因的探求,不僅有助于對藏品長期保存條件的構建,也豐富和深化了對藏品實體及相關自然、社會、文化、技術條件的認識。

博物館“研究”是運用理性批判的方法,對博物館藏品及相關知識的科學研究。博物館研究的特點及其優勢是基于典藏的研究,是對構成典藏的實物及其信息進行多學科多層次多尺度范圍的研究。博物館研究要解決藏品“是什么”的問題,更要回答“為什么”的問題。博物館研究是對藏品內容的主動深挖,在多學科語境中,在多種技術支持下,揭示具體藏品的豐富內涵。博物館研究注重對藏品“生境”的研究,藏品間的共時關系,藏品在時間空間中的變化,藏品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博物館研究還要對博物館“知識構建與體驗”進行研究,要持續審視博物館研究的方法和方向,審視博物館研究與其他知識構建部門的匹配狀態。博物館研究的重要任務是知識基本數據和知識構建成果的發表,博物館典藏資料是相關學術部門開展研究的重要數據,多學科深入研究成果反哺博物館典藏價值的提升,有助于典藏結構和內容的優化。博物館知識成果的發表,有利于博物館融入當下知識構建系統,與不同學科建立知識構建共同體,鞏固博物館在現代知識體系中的位置。

博物館“陳列”是知識呈現、交流、體驗的方法。在公共博物館產生之初,標本展示是研究者觀察標本和思考標本關系的方式,標本室是研究者進行交流和分享研究方法的場所。隨著社會對博物館知識傳授要求的增長,博物館不再僅系統呈現實物標本,而是根據特定知識主題的表達、解說和教學設計展覽。博物館展陳成為公眾接觸、體驗、學習知識,甚至參與知識建構的重要途徑,公眾在展陳中接觸到的是處于知識語境中的實物,是以知識內容串聯起來的碎片化事實,是通過具體實物表述的一般性知識。觀眾在博物館展陳情境中,看到的是具體實物,讀到的是對展品知識性意義的述說和解讀,感受到的是博物館研究人員對展品和展覽內容的科學研究,體驗到科學知識對人們認識世界和社會的重要價值。觀眾在博物館展陳中感受到學習新知識的愉悅,感受到激勵探究新的未知的興奮,也感受到應用科學方法獲得科學認知的自信。觀眾在博物館展陳中獲得的各種體驗的核心是“知識構建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對博物館教育的重視,博物館陳列更多的呈現作為研究成果的知識,淡化了對知識建構各環節工作的呈現,弱化了對研究過程和論證方法的說明,知識被“絕對化”了,科學家被“神化”了,這其實是偏離了博物館“陳列”的初衷。

博物館“教育”是在博物館場景中應用現代教學方法進行知識教學和技能養成,以及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近代公共博物館最早出現在大學中,且常常與圖書館相伴,這應該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博物館作為知識傳授機構的體現。學校制度是現代社會進行知識傳授的高效路徑,其教授的知識是現代新知識系統,其教學方法也適應現代知識的特質,將實驗實證方法移植到學校教學中,實物教學成為現代教學的特色。博物館是開展實物教學的最佳場所,知識語境中的實物成為教授和學習知識的最佳工具。博物館中的學習也是學習者體驗知識構建過程和方法的最好機會,看到各樣實物,接觸到碎片化的數據,從數據整理中尋求可能的解釋,結合博物館呈現的知識驗證自己的認知,對博物館知識進行批判性思辨。博物館實物為多元解讀提供了可能,這也促使學習者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比較,融會貫通。博物館教育培養學習者對知識的積極態度,認識到知識構建是持續的過程,知識內容是持續優化重構的,知識方法會不斷創新,知識解讀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知識需要一代代人持續接力,每一代人都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氣,有創新知識的勇氣。

博物館“傳播”是博物館利用傳播媒介在館內外傳播知識,并在傳播互動中鼓勵公眾參與博物館知識構建。博物館傳播是讓知識走出博物館,走出學術象牙塔的重要途徑。博物館傳播的主要內容是知識,但傳播受眾卻是社會公眾,是有著不同知識結構、知識水準、知識需求且學習偏好的不同人群,博物館傳播需要根據媒介形態、使用偏好和受眾群體特點對知識內容進行改編,選擇最適傳播方法,讓知識觸及惠及更多人。近年來,博物館“傳播”借助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更成為鼓勵更多人參與博物館知識構建與體驗的重要渠道。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上,很多社會人士利用博物館發布的數據,形成博物館知識構建和體驗的“次生中心”,并將知識構建成果反饋給博物館,這極大擴展了博物館知識構建共同體,從博物館傳播角度看,這也讓更多人接觸博物館知識構建的模式及方法。

博物館“知識構建與體驗”業務體系中的各項基本業務,業務專業人員的具體工作內容盡管不同,但工作的目標是知識,且各基本業務的成果都是某種形態的知識,并作為其它業務的知識性輸入和知識構建工作支持。作為整體性的博物館“知識構建與體驗”業務體系,整合各基本業務的專業性,凝聚為知識構建的合力,加強博物館知識構建的能力,在知識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博物館“知識構建與體驗”業務體系也有利于公眾對博物館的利用,有助于公眾形成合理的博物館預期,當觀眾進入博物館,可以感受到“知識”的無處不在,既感知到前人構建知識的智慧,也激勵自身智能參與知識的構建,體會到“知識”不是用來記憶的,而是用來點燃智慧的火花。

余論

博物館“知識構建與體驗”基本業務體系的形成是博物館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標志?;诂F代知識的開放性、科學性、民主性的特質,博物館基本業務也具有協同性、知識性、包容性的特點,博物館的知識構建和體驗工作體系既要保障自身業務的正確方向,也是與其他知識構建機構業務活動的聯結點,是對公眾知識體驗和智識能力提升訴求的回應。

博物館“知識構建與體驗”基本業務體系建設需要相應業務體制機制和專業隊伍的支持,需要博物館業務制度的保障。博物館要對業務工作統籌安排,將知識構建作為業務體系主軸和基礎,明確各項基本業務的知識構建或知識體驗的責任和目標。博物館基本業務人員應掌握與博物館典藏相關的知識,依托典藏自主進行知識構建和體驗活動。博物館應在博物館使命聲明中明確知識在博物館業務中的基礎和指引作用,博物館所有業務活動應在科學知識基礎上進行,博物館應致力于用知識服務社會和增進民眾發展能力。

猜你喜歡
藏品博物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館
博物館里的“虎”
抱樸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國藏品
譚禮藏品
張新生藏品
聶延林藏品
博物館
露天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