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40年,醫衛進步十大成果

2019-01-30 20:45
家庭醫藥·快樂養生 2019年1期
關鍵詞:醫療

40年前,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征程。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使經濟持續穩定地快速增長,夯實了中國人日益長壽和健康的基礎,在醫療衛生領域取得豐碩的成果。

1.預期壽命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指出,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9歲提高到2016年的76.5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990年的88.9/10萬下降到2016年的19.9/10萬,嬰兒死亡率從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從總體水平看,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位于發展中國家的前列,有些地區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衡量壽命和生命質量還有一個指標,即健康預期壽命。健康預期壽命是指個體生命質量好或較好,能健康生存的時間;但在生命后期,很多人的生命質量并不高,如患各種疾病,需要每天服藥維持生存,甚至殘疾或失能,需要人照料,在這種狀態下的生存就是病態預期壽命。2016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8.5歲,比中國高2歲,但健康預期壽命為68.5歲,比中國低0.2歲。

2.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升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與經濟、收入、環境等多種因素相關,更與醫療水平和技術的提高密不可分。2017年5月,《柳葉刀》公布了全球195個國家的“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指數”(簡稱醫療質量指數)排名。醫療質量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醫療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從0~100分來打分,分數高低取決于32種可防可治疾病的治愈率與死亡率,如癌癥、心臟病、傳染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治愈率高、死亡率低,則醫療質量指數分值高,意味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醫療服務可及性和質量好。這份報告的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醫療質量指數為74.2,全球排名第61位,但在1990年,中國醫療質量指數只有49.5,排名第113位。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中國醫療質量水平持續提升,呈現“四升一降”的趨勢:一是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二是部分???、重點病種和手術診療質量穩中有升;三是臨床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升;四是醫療服務效率有所提升?!耙唤怠笔亲≡夯颊咚劳雎食掷m下降并穩定在較低水平。

3.建立全球最大基本醫療保障網

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的下降,也能反映出衛生政策保障的提升。

1985年,國務院批轉原衛生部起草的《關于衛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這一時期醫改的基本思路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放開搞活,提高醫院的效率效益”。1992年,深圳率先進行職工醫院制度改革,為我國醫療制度改革開了先河。1998年,國家開始建立保障職工基本醫療需求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2002年,國家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就滿足農村居民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提出新的要求。2009年,國家頒布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確立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進一步明確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隨后,國家頒布《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和《“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2016年10月,國家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隨著上述醫療衛生政策的實施,中國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全民基本醫療保障網、大病保險制度、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為實現“病有所醫”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2018上半年,我國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25億人、12億人、1.91億人、2.3億人、1.97億人,全民參保登記信息庫已基本建設成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11.5億人。

4.流行病防控效率令世衛組織贊嘆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終結了天花,實現了無脊髓灰質炎狀態,控制了乙肝、麻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乙腦等疾病。疫苗接種的普及極大地降低了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列舉了一組數據,清晰地展示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免疫規劃工作的成績:1978年實施免疫規劃以來,我國麻疹發病人數從最高的年900萬例下降到2017年不到6000例;流腦發病人數從最高的年300萬例下降到2017年的不到200例;乙腦發病人數則從最高的年20萬例下降到2017年的1000例。

40年來,我國在疫苗生產、研發和生產能力上也不斷再提升。國產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手足口病疫苗)、重組戊型肝炎疫苗均為全球首創。我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產國,共有45家疫苗生產企業,可生產63種疫苗,年產能達10億劑次。2017年申請批簽發的50種疫苗,我國能自行生產46種。

在2003年的SARS疫情中,中國醫學科學家在全世界最先發現非典型性肺炎只有在出現臨床癥狀的情況下才會傳染的特性。在隨后開展的抗擊非典戰役中,中國全國動員,以世界衛生組織難以置信的效率快速控制住了疫情。這場會戰敲開了中國公共衛生事件疫情公開的大門,實為人民健康及國家流行病防控之幸事?,F在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網,信息從基層報告至國家平均時間由5天縮短成4小時內,連接起了全國6.8萬個醫療衛生機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可以借此監測全國任何一個地方的疫情狀況,相當于織起了一張預防傳染病的“天網”。

5.因病致貧返貧戶實現脫貧

為了讓貧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國在核準農村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情況的基礎上,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原則,精準施策、分類救治,有效減少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口,健康扶貧取得階段性進展。目前,全國已有581萬因病致貧返貧戶實現脫貧,進度與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整體脫貧進度基本同步。

2012年,我國開始試點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到2016年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推開,實現全覆蓋,目前已覆蓋10.5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人。2016年以來,我國對貧困人口實行傾斜性醫療保障政策,新農合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50%,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對貧困人口采取特殊醫療保障措施,2017年全國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個人自付比例平均為16%,比2016年下降了27個百分點。

針對大病患者,遴選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白血病等9種大病作為首批救治病種專項救治,目前已經救治18.9萬人;針對慢病患者,優先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供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慢病的規范管理和健康服務;針對重病患者,落實政府兜底保障措施。截至2017年底,累計核實需救治的849萬貧困人口中,已有804萬人入院治療或享受了簽約服務,覆蓋近95%的大病和慢性病患者。

6.中醫藥得到全面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基本建立起以中醫醫院為主體的覆蓋城鄉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中醫藥科研成果顯著,中藥產業體系初步構建。到2017年末全國共有中醫醫院3695個,是1978年的8.3倍;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10.2億人次。截至2016年,全國中醫藥科技人員共12744人,研究機構有81個,是1977年的5.4倍,有50項中醫藥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2011年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改革先鋒稱號。2002年科技部等8部委聯合發布《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2002-2010年)》后,全面開啟中藥產業現代化建設的道路。截至2015年,中成藥有2088家GMP制藥企業,從傳統的丸、散、膏、丹等發展到現代的滴丸、片劑、膜劑、膠囊等100多種劑型,品種達1.4萬余個,有6萬個藥品批準文號。中藥工業總產值7866億元,占醫藥產業總量的28.55%,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7.醫藥產值增長超過400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全國衛生總費用為110.21億元,直至2017年增加到5.16萬億元,增長468倍??v觀我國醫藥工業近20年總產值,也從1998年的1371億元上升至2016年的3.2萬億元。而在更早的1978年,根據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數據,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僅為73億元,40年間增長了400多倍!目前醫藥領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各產業中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且速度遠遠高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而這一切,均離不開行業政策創新的持續進行、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從仿制到制造,“國際化”與“創新”已然成為了中國醫藥行業的標簽。

此外,在醫療改革的大趨勢中,解決“用藥貴”的問題在近幾年日趨明顯。從2018年5月1日開始,中國政府宣布以暫定稅率方式對28個稅則號的進口藥品實施零關稅,而這意味著中國腫瘤患者每年將節省約20億元的開支。除針對藥品本身價格的變化外,隨著近年“兩票制”“營改增”等對流通環節的壓縮,藥品價格中的附加費用得到了進一步降低。目前,“兩票制”與“營改增”的試點均已全面開展,通過減少醫藥流通代理層級數量和打擊掛靠走票行為,一方面有利于控制流通環節,另一方面將流通環節層層加價取消,有利于降低藥品價格。此外,近兩年國家大力推行的取消公立醫院藥品零加成措施也從根本上解決了“以藥養醫”現象。

8.試管嬰兒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1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從此,這項技術在歐洲及世界范圍內展開,并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我國大陸第1例試管嬰兒于1988年3月10日誕生于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婦產科。此后該項技術在我國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成功率越來越高,從最早的6.2%躍升到現在的40%,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試管嬰兒的出生不僅打開了新的生育路徑,更開啟了對科學技術的分子層面認識,比如DNA。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中國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申請加入并得以承擔1%的任務,即人類3號染色體短臂上約3000萬個堿基對的測序任務。2000年,中、美、英、法、德、日六國科學家共同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繪制完成,并于2003年宣布完成人類基因組精細圖。

關于DNA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臨床應用就是孕婦的產前無創基因檢測?,F如今,每年已有百萬名孕婦在這項技術的庇佑下迎來新生命。2017年,國家正式印發的《“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中規定,要實現基因檢測能力(含孕前、產前、新生兒)覆蓋出生人口 50% 以上,各地政府尤其重視出生缺陷基因檢測,已有21個市/縣將其納入民生項目,孕婦可免費接受產前基因檢測。

9.癌癥生存率總體提升

40年來,我國的腫瘤疾病譜發生了巨大變化:40年前,以肝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等“貧窮癌”較為常見,而如今,肺癌、乳腺癌、大腸癌、前列腺癌等“富貴癌”較為常見。

40年來,我國腫瘤診療技術也發生了巨變:手術從開腹、開胸、擴大切除,轉變為腔鏡下的微創術式;化療從全身使用,轉變為針對基因類型的靶向藥物結合化療使用等。

40年來,腫瘤患者對于治療的預期也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單純延長生命,到現在追求生活質量。對乳腺癌患者來說,還有利用自體脂肪的乳房再造術;對婦科腫瘤患者來說有保育手術……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終身教授沈鎮宙從醫61年,見證了腫瘤治療的巨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腫瘤醫生無論是對腫瘤的認識,還是腫瘤治療的理念和手段,都有了質的飛躍?!边@些改變,不僅提高了腫瘤患者的生存率,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副主任陳萬青教授和國家癌癥中心主任赫捷教授領銜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癌癥的5年生存率從2003—2005年的30.9%顯著增加至2012—2015年的40.5%。

10.從預防到康復的全價值鏈覆蓋

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后,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顯示了“健康中國”的重要地位。

并且,伴隨著“大健康”理念的提出,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正加快推動。大健康涵蓋了從受精卵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從預防到康復的全價值鏈覆蓋,從政府到社會再到市場的全方位關聯。

2018年新組建的國家衛健委也被認為是凸顯了“大健康”理念,此前相關部門的有關養老、控煙、職業安全健康監督管理等職責都整合到國家衛健委職能上,貫穿了健康領域的從生到死,體現了健康中國全生命周期服務的理念,是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重要理念體現。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慧表示,“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因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飛速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預防應該走在治療前面‘關口前移的重要性。同時,因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疾病譜經歷了傳染病向慢病的轉變,使得公共衛生研究與大健康體系的建設更具有現實意義?!?/p>

猜你喜歡
醫療
中國互聯網醫療生態全掃描
醫療垃圾包括哪些?醫療垃圾運到哪里,如何處置?
中國抗疫醫療物資抵達俄羅斯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爾濱捐贈醫療物資
華為與運營商、醫院共建標準 “5G+醫療”
福建:完善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政策
遇到疾病,如何醫療
檢察機關如何監督強制醫療
2016年十大醫療技術危害發布
醫療服務Ⅱ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