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異同研究

2019-01-30 02:25李璇
智富時代 2019年12期
關鍵詞:工業化

李璇

【摘 要】從現有數據來看,核心家庭已成為當代最典型的家庭模式,且還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通過比較,發現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核心家庭的發展都與現代工業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中國和西方在前工業時期也存在著核心家庭,且由于文化因素一些東歐地區的傳統家庭并未受到工業化影響??偨Y來說,不能用工業化去解釋所有家庭核心化現象,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關鍵詞】家庭核心化;工業化;中西比較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對個人及社會都有著的重要意義。不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家庭都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家庭相關的研究也十分豐富。自從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生產和現代化思維方式逐漸滲透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傳統的社會秩序被打破,新的社會秩序逐漸形成,家庭小型化成為了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人們評論說,家庭正在瓦解,整個世界范圍內的傳統家庭地位已經搖搖欲墜。如今,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核心家庭都是一種主流的家庭模式。然而在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進程當中,既存在著諸多相似之處,也在某些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一、工業化與核心家庭

在現代化的工業體制當中,個人憑借其自身的能力受雇于企業。取得的成績與個人能力以及表現好壞相關,先賦性因素對于人的牽制變小,越來越多的人依靠自身的努力可以得到理想的報酬和地位。這種制度強調個人的表現,這也就意味社會中縱向以及橫向的流動性增加,人們對耕地的依懶性也逐漸降低,與原生家庭的聯系也得到削弱。從雇主的角度來看,在這種工業經濟中考慮聘用一位員工的最大依據是他的工作能力。雇員的家庭、親屬關系網雇主對此并不在意,哪怕雇員在家庭角色的承擔之中出現了失職,這也不會影響到他的績效評估。在這種情況之下,家庭責任以及家庭角色的承擔對于個人來說就顯得沒那么重要了。

英國在經歷圈地運動后,大量農民被迫來到城市尋求生計,在他們背井離鄉之后,便與他們的傳統大家庭脫離,這極大程度上來說推動了家庭核心化的進程。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傳統的家庭制度在西方瓦解得更加迅速。我國自從推動工業化發展以來,經濟水平得到了極大程度上地提升,城市中的機遇和就業崗位都隨之增多,城市化率逐漸上升。與此同時,大量的農村居民進入城鎮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離開農村后在城市中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這也促進了核心家庭數量的增長。

綜合來看,工業化以及現代化確實是是核心家庭數量增多的原因。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雖然工業化與核心家庭的聯系十分緊密,但也不能表示其擁有確定的因果關系。事實證明,在那些未發生大面積工業化的國家之中,也存在著家庭變革。其次,在許多家庭當中,社會的變遷并未影響到其家庭內部的變遷,代際關系以及親屬關系仍然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我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當中,仍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直系家庭戶中,且這一比例幾十年來都十分穩定,這也與古德所指出一種情形相吻合:“許多家庭模式是抵制工業化的,或是一代人抵制,或是兩代人抵制,或是無限期的抵制?!?[1]

二、前工業化時期的核心家庭

現代小型核心家庭的確經歷了一個由傳統到現代的進化過程。但多處歷史數據表明,盡管傳統大型家庭被認為是歷史上的主流家庭模式,但是不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核心家庭在工業化以及現代化之前就已經存在。

在中國歷史上,一些朝代由于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原因,曾推行過鼓勵分家的國家政策。例如,在戰國時期,諸子均分家產制度便已被推行,并以此強制大家庭分散為小家庭。有數據表明,在18世紀中后期的中國社會,核心家庭的占比已經超過50%。[2]同樣,在20世紀60年代后的西方,家庭核心化的理論也受到了部分學者的質疑:新興的家庭史學認為,在工業革命之前西方社會核心家庭就普遍存在,并以充分的史實支持了這一觀點。以拉斯萊特為主的社會學家是這一觀點的代表,他們通過研究認為,英國在近代以來一直是由核心家庭主導的國家。[3]有數據表明,從17世紀至19世紀,英國每戶家庭平均人數大約在4.75人左右,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此數據降至3.04。[4]然而,考慮到前工業時期家庭子女數量一般較多,這一數據并不能有效反應當時英國直系家庭的大規模存在。這一情況也并非是英國獨有的,比利時、意大利及維也納等地的家庭戶平均規模從前工業時期至今也未出現較大的波動。與這一情況相反的是,俄國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大家庭在俄國歷史上一直處于較核心的位置。俄羅斯梁贊省1814年的數據顯示,近60%的家庭都為三代家庭,甚至約有占比7.5%的家庭是四代同堂,家庭基本規模平均在10—11人[5]。同時,在巴爾干地區,例如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地,也在其發展中發現了明顯的大家庭痕跡,這種現象恰好與南斯拉夫民族中的祖先崇拜聯系了起來。

可以看出,在前工業時期,中國、英國等地的核心家庭的存在已經十分普遍,家庭平均人數與目前的數據差距不是很大,而在東歐地區,家庭由大到小的變遷過程表現得較明顯。這種地區之間的差距也給了我們啟示,并不是每一個國家的家庭變遷都符合由傳統走向現代、從大規模走向小規模的理想模型。例如,16世紀早期的歐洲上層家庭,其仆人和雇工的比例比較高,且仆人與雇工都可居住在貴族的家庭之中以便提供服務,家庭與社會之間的界限并沒有那么清晰,這也導致當時計算家庭總人數時存在偏差。直至19世紀,仆人等角色逐漸退出私人家庭,家庭的邊界也日益清晰了起來,上述問題得到了緩解。但總而言之,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家庭規模確實是向小型化發展,一個地區的環境、文化也會影響家庭網絡的擴張和凝聚,我們不能用工業化這一種解釋去囊括所有的現象,家庭現代化理論也不能在世界所有地區均適用,家庭核心化進程是由諸多因素導致的。

注釋:

[1] W·古德 : 《家庭》 , 魏章玲譯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 9 8 6 年版,245頁.

[2]王躍生.十八世紀中后期的中國家庭結構[J].中國社會科學,2000(02):167-177+209.

[3]傅新球.變遷還是延續——歐美學者關于英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家庭史研究[J].世界歷史,2006(02):116-124.

[4]邁克爾·米特羅爾、雷因哈德·西德爾,1987,《歐洲家庭史》,趙世玲、趙世瑜、周尚意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5頁.

[5]邁克爾·米特羅爾、雷因哈德·西德爾,1987,《歐洲家庭史》,趙世玲、趙世瑜、周尚意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7頁.

猜你喜歡
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是做強實體經濟的骨干支撐
Unipol茂金屬聚乙烯管材料的工業化開發與應用
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
《新型工業化》征稿啟事
工業化失敗的國家缺了什么?(上)
全球“再工業化”競爭
MEBIOS技術的工業化應用現狀
工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研究
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一個全面述評
加快拜城縣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