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研究

2019-01-30 02:25俞舒焜劉涵文束煜暉
智富時代 2019年12期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創新路徑思想政治教育

俞舒焜 劉涵文 束煜暉

【摘 要】面對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挑戰和契機也隨之而來,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也要持續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與時俱進,把握互聯網時代的特點和優勢,全方位的利用互聯網,拓寬教學途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

一、引言

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新型方式,可以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新的作用。目前,我國網民已到達7.72億,網民的年齡結構以10~39歲為主要群體,而其中20~29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當代大學生可以說是人均網民,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就像空氣一樣存在于我們生活的空間之中。利用好這種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必需品”進行思想教育是一種有活力、有效果的教育方式。

二、互聯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的機遇與挑戰

(一)互聯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

1.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

互聯網的信息豐富性是互聯網的一大特點。利用好互聯網豐富的信息,可以的豐富高校的思想教育資源。書本上的內容總是有限的,而當學生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識內容時,互聯網上豐富的內容可以為其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知識海洋。教育者在授課時也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來補充課本上的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寬闊的視野。

2.打破了傳統課堂授課形式的限制

傳統的授課方式是只有“線下”的教學方式,互聯網的“線上”教學可以與之形成良好的互補。課上線下,課后線上可以讓學生沉浸在政治思想教育的氛圍中。在課后有微課,慕課等方式實現線上的教學,教師在制作課程視頻時也是一個自我提高,自我鍛煉的過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加入更多的內容,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使學生產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主動性。此外,通過微課、慕課的學習可以是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利于和傳統教學相互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3.增強思想政治交流活力

交換信息的互動性也是互聯網的一大特點。相比傳統教學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互聯網提供了一個交流便利的平臺。在線上教學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可以更方便地交流。有了這種平臺,可以拉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距離,教師可以開誠布公,平等對待,尊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更有人情味。學生也要學會互相尊重,平等待人。這也能體現我們黨的思想教育上的優良傳統。

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

在互聯網條件下,教師可以更貼近學生實際情況,了解到學生的學習需求,滿足學生的期待,為他們提供更因材施教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創新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全面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師可以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不斷豐富學生實踐體驗。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貼近學生實際,把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加強引導教育,充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人育人的能力。

(二)互聯網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1.過度自由的網絡環境難以把握價值引領

網絡的交換信息的互動性既可以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良好的存進作用,但也應認識到網絡上的不良內容也會對大學生產生沖擊。在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的三觀有大部分是在網絡世界中慢慢建立。由于部分網絡平臺缺乏管理和內容的篩選,學生自身辨別能力有限,網絡的不良信息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沖擊?;ヂ摼W的開放性使得這些不健康內容迅速傳播,這些不良的內容包括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的價值取向,甚至還有一些反動言論和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論,尤其是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和新自由主義思想等。這些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絆腳石,許多問題從網絡上來,也在網絡上發展,從而催生出了許多錯誤的思想和錯誤的價值觀。大部分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未成熟,對這些錯誤的思想缺乏明辨的能力,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導致自我的迷失和思想上的動搖,甚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懷疑,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受到沖擊,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2.教師的權威性可能遭受沖擊

在經過互聯網的沖擊后,學生的視野開闊,了解到更多知識,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從網絡獲取豐富的信息后,學生會對課上有限的信息感不到滿足,對老師的期望越來越高,甚至提出過分的要求,當滿足不了心理預期時,就會對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不滿。二、互聯網的交流是“去中心化”的,對于傳統單方向的教學方式會產生較大的沖擊,使學生變得不愿意和老師進行溝通,這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3.大學生網絡道德尚缺乏規范

網絡上的言語自由催生出不少低俗、暴力的言論,由于我國關于互聯網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對互聯網參與主體的網絡行為制約力不足,會導致部分大學生接觸網絡后在網絡上發泄情緒,謾罵他人,發表不良言論。某些網站充斥著大量色情、迷信、低俗、虛假廣告、暴力,論壇和社區也時常出現謾罵、造謠誹謗和大量放縱的人身攻擊。在利益面前,網絡企業一味的迎合網民的需求,卻對營銷失當、缺乏管理、沒有自律的現象視而不見,這在客觀上助漲了網絡道德的缺失。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構建全方位思想教育新模式

全方位建設思想教育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創新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入使得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對于塑造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新模式也具有實踐創新性,充滿活力。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論模型,對校園教育進行了系統性的重構,從而使學校教育各個部門和單元都能夠共同發展。

(二)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強調堅持以學生為本在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同樣的重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人,在教學的矛盾中是主要矛盾,教育方法,教育資源、教育手段等外部原因只有通過受教育者的內因,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從教育學而言,長期以來,學生較為熟悉教育外部的規律,即使強調教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工具教育理念,而容易忽視教育的內部規律,即使強調教育適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本體教育理念。

(三)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建設既要注重思想性、知識性,又要注重服務性,時代性和綜合性,才能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在思想上、組織上、技術上等多方面加大力量。建設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貢獻。

(四)構建完善評價與反饋機制

互聯網具有實時雙向互動的優勢,通過互動反饋機制,教育者能夠及時發現問題,了解學生的需求,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與優化,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通過建設的互聯網平臺,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到學生的反饋信息并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一系列的挑戰與機遇,借助互聯網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的愿望,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教師應加強自身綜合素質,切實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陣地意識,充分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推動互聯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開創新的發展方式和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孫飛,趙攀,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s2):111-112

【2】王惠,“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加與減【J】教育評論,2017(10):110-115

【3】劉正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途徑的研究【J】科技風,2017(15):37

猜你喜歡
互聯網時代創新路徑思想政治教育
淺析媒體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信息化教育變革探索
以網絡為載體的政府管理模式創新路徑分析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