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

2019-01-31 17:47
中國攝影 2019年1期
關鍵詞:肇興馬哈西雙版納

時間之間:“中國影響力”影像敘事探索

時間:2018.12.15 - 12.28

地點:北京·Tabula Rasa畫廊

“時間之間”是信號PHOTO小組成員參與中國文聯青年文藝創作扶持計劃的匯報展覽,由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承辦。展覽由何伊寧策劃,展出了該小組成員阿帆、李木子、李亞楠、劉辰、劉禹揚、潘超越和孫一冰共7位攝影師于近期持續創作的作品,嘗試以圖像的視角審視自己生活、工作的這片開放又神秘、充滿活力又底蘊豐厚的國度,展示他們對于行進中的中國社會以及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經驗。

以紀實攝影作為連接,信號小組的成員由來自中國的報道攝影師、攝影從業者和愛好者構成,他們有時聚攏,大多數時候星散在相距遙遠的地方。信號小組成員們在鬧市和荒原里拍下所見,發出信號,等待著被發現。

儀禮·兆與易

時間:2018.11.3 - 2019.4.7

地點:北京·紅磚美術館

展覽由塔雷克·阿布埃爾菲杜(Tarek Abou El Fetouh)策展,呈現10位來自亞洲大陸不同國家和地區藝術家的作品,涵蓋視頻、影像裝置、繪畫和攝影圖像等媒材。參展藝術家包括中國藝術家胡曉媛、中國臺灣藝術家劉肇興(Jawshing Arthur Liou)、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Ho Tzu Nyen)、印度裔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日本藝術家樫木知子(Tomoko Kashiki)、韓國藝術家樸贊景(Park Chan-Kyong)、俄羅斯藝術家陶斯·馬哈切娃(Taus Makhacheva)、黎巴嫩裔藝術家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泰國藝術家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和柴·斯里斯(Chai Siris)。

10位藝術家的作品被置于歷史與當下的思想體系之內,使無意、未知與神秘得以顯現。作品以其觀念與形式、材料與媒介、姿態與行動形成一條想象中的儀禮之路,探索了“變易”(metamorphosis)的不同表達,意圖引領觀者質疑敘事的確定性。

劉肇興的作品《廓拉》源自藝術家在女兒去世后的一次情感宣泄之旅,劉肇興從拉薩出發穿越西藏高原,在海拔5000至6000米的岡仁波齊峰進行為期4天的“廓拉”(藏語音譯,指圍繞圣地或物體進行繞行),展出的作品模擬了他因缺氧導致的幻覺,追溯了在廣博山巒中搜尋內在平和的過程,喚起一種對大自然的崇敬以及精神層面的反思。在《小藝術史1-2》中,樸贊景通過對選自不同時代的藝術品進行重構,創造一部個人視角下的藝術史。作品包括朝鮮符籍圖片、一本巫堂(朝鮮女性薩滿教)史的掃描件,以及早期大師和當代藝術品的重制版本。以東亞文化和歷史為軸,他精心規避了一種西方藝術史的編年敘事,以及對東方和西方的錯誤歸類。陶斯·馬哈切娃的視頻《走鋼絲》中,一個走鋼絲的人在高加索山脈的峽谷上空走過,以手中的多位達吉斯坦藝術家的作品副本獲取平衡,試圖把作品從山的一頭帶到另一頭。通過這個危險的行動,馬哈切娃評述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與藝術家的動蕩處境。

第七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

時間:2018.12.12 - 12.30

地點:云南西雙版納·告莊西雙景文創園區、西雙版納報社“1920藝術館”

此次影像展年度主題為“大河的交匯與融合”,共展出來自瀾滄江·湄公河流域,以及韓國、馬來西亞等8個國家100多位攝影師的2000余幅作品。影像展共設置“一條大河”“內視·他觀”“生命共同體”“自然的呼吸”“記憶之繩索”“遠方的路”“一條小河”7個展覽板塊,以影像、裝置、視頻等形式,多角度地述說人與水、水與自然的故事。

第七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另一策展主題—“自然生長:以一條小河(夏壩)為藝術樣本”,在西雙版納報社“1920藝術館”同步開展。展覽以自然生長重慶夏壩計劃為藝術樣本,設置了“過去河、現在河、未來河”3個板塊,展示了“自然生長攝影計劃”中28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了他們關于地理、社會人類學、歷史片段和個人敘事的探索之旅;在其中,地域或者水域不是一個籠統或宏觀的范疇,而是極具個人化的時間跨度和旅程。

強調“以水破題、文化策略、人文關注”辦展理念的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自2011年創辦以來,一直是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的重要活動內容之一,在行業內形成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猜你喜歡
肇興馬哈西雙版納
馬哈的酸楚
西雙版納 一個與冬天背道而馳的地方
李伶伶小小說三題
肇興侗寨
肇興旅游扶貧的“四活改革”
旅游開發下民族文化變遷與保護研究——以貴州肇興侗寨為例
貴州最美鄉村——肇興村·構造之美
YUNNAN
西雙版納散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