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水平大學建設背景下的師生主體性認同及其構建策略

2019-02-10 10:54楊杰張玲
現代職業教育·中職中專 2019年12期
關鍵詞:高水平個體集體

楊杰 張玲

[摘? ? ? ? ? ?要]? 在高水平大學建設的背景下,高校師生的主體性認同及其構建至關重要。高校師生的主體性認同是指主體與特定場域環境的互動而體驗到的對自我的認可和支持,包括個體、關系和集體三個層面,并具有助力個體成長和反哺高校促發展的雙重價值表現。高校師生主體性認同的構建可從主體與組織兩個視角著手,前者包括積極參與民主生活、創設自我價值的實踐途徑并付諸實踐、用心打造與他者的關系等提升個體性或關系性的主體性認同措施,后者包括增加職工福利、關注師生個體發展、構建匹配意義系統、增強社會影響力等提升集體性主體性認同措施。

[關? ? 鍵? ?詞]? 高水平大學建設;主體性認同;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5-0318-02

2015年8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通過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出,要“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如何行之有效地推進高水平大學的建設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國內學者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東南大學易紅指出構建現代大學制度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要保障[1],華中師范大學曹青林剖析了協同創新與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內在邏輯[2],云南大學的董云川等指出可基于社會資本生產的特點建構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框架[3],燕山大學劉宏民指出校訓和學校精神是學校的文化內核與辦學定位的高度概括,為學校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指引著方向[4],北京大學的郭叢斌指出建設世界一流學科,中國高校還需建立更加完善的學術體制[5]。

細分以上學者的研究,可將其歸納為兩類觀點:一類認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核心是制度機制的創新,另一類則認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核心是學校文化建設。也有學者對兩類觀點進行了融合,如易紅指出高校間的競爭已不只是資金、人才和技術的競爭,更是制度的競爭,雖重中之重是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但制度安排并不是簡單化為規章制度,更需塑造“為廣大師生員工共同認可的價值觀”[1]。由此,對高水平大學建設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知。

但是,高水平大學建設僅僅依托制度創新、共同價值觀的打造并不完整,尚需得到“廣大師生的共同認可”,這不僅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主體因素,也是其核心對象。為此,需對高校師生的主體性認同及其與高水平大學建設之間的關聯及其構建策略進行研究,以期為高水平大學建設提供新思路。

一、高校師生主體性認同的內涵與特征

老師和學生是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的主體。因而高水平大學的建設離不開高校每一位師生的認可與努力,尤其是基于主體性認同而成的積極作為。主體性認同是主體基于存在于一定組織系統、發展環境中的復雜體驗而生成的自我認同,這意味著主體性的自我認同并非內在封閉的單維度自我體驗。正如Brewer等學者將個體的自我概念分為個體自我概念、關系自我概念和集體自我概念[6],Sedikides和Brewer進一步明確的提出可將自我分為個體我、關系我和集體我[7]。主體性認同可以解構為在個體層面、關系層面、集體層面形成的自我認同。于高水平大學建設而言,師生的主體性則是教師與學生在高水平大學建設過程中所展現的主人翁意識和所發揮的能動作用以及師生在各自的教學科研生涯、學習研究生涯中,基于主體與特定場域環境的互動而體驗到的對自我的認可和支持,亦具有個體、關系、集體等多維豐富內涵。

個體層面的主體性認同,是指個體對其所具有的獨特心理、生理特質,諸如能力、性格、品質、知識等的認同。而個體作為高校師生的身份特征,致使其個體自我認同除了一般性特質以外,更具有其特定的教師與學生的身份的獨特內容。如在教學科研方面的能力與成就極大地影響了教師的自我認同,而學習研究方面的能力與表現則成為影響學生自我認同的核心因素。

關系層面的主體性認同,指個人與重要他人(比如親人)的關系所形成的自我認同,而認同狀態往往取決于關系的和諧親密狀態。具象到身處高校系統的師生,其所面對的重要關系包括同事關系、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等。當高校師生在于與他人相處過程中,體會到同事間的合作與共贏、同學間的關愛與互助、師生間的引領與敬重,并在關系中體驗到自身的價值以及他人對自身的認可。

集體層面的主體性認同,指個體在所屬集體的自我歸類中所表達的自我表征。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集體文化、重視集體文化,這種理念滲透在每一位中國民眾的心中,于是國人便在不知不覺中追求著集體身份的確認,亦即集體層面的主體性認同在自我結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學校是師生共同面對的一個大集體,高水平大學的制度、文化建設及其在社會上的角色和聲望會在個體身上產生效應,產生諸如特定學校的身份象征、集體自豪感等認同性感受。

二、高校師生主體性認同的價值表現

從價值角度來看,主體性認同具有雙重意義:其一將有效地引領個體,促進個人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客觀事物的發展[8]。其二是對集體的促進。首先基于集體而成的具有社會性的認同和由此產生的社會身份,影響著一個群體的參照記憶成績。而社會認同程度和社會身份越高,相應群體回憶率越高,該團體的凝聚力越高[9]。因此,高校師生的主體性認同亦具有雙重價值:

其一,有助于教師和學生群體的個人成長。對自我的肯定和自信,是克服壓力獲得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面臨著日漸增大的競爭壓力。前者更多來自高??己梭w制的壓力與自我對學術科研成就的期待,后者更多的壓力來自自我要求、來自對就業市場競爭激烈性的判斷以及對未來的預期。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需要以主體性認同的構建與提升來倒逼其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其二,有助于師生群體對于其所在高校的反哺。這種反哺基于師生群體對集體的歸屬感和凝聚力,而凝聚力和歸屬感的產生需要高校的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師生主體放在中心位置,讓師生感受到集體的人文關懷。反哺的具體表現可從師生主體參與高校發展的積極行動中得以觀察得到,如以科研成果、大賽成績來回報等。

以上足見高校師生主體性認同的價值,且其雙重價值之間存在高度關聯,即個體的成長與其對高校的反哺存在正相關:個體越獲得高質量的成長,其越有能力對培養他的集體予以反哺,反之亦然。從中亦可得到對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要啟示,即高水平大學建設需重新回歸并切實關注高校師生主體,并從全面提升高校師生的主體性認同著手。

三、高校師生主體性認同的構建策略

高校師生的主體性認同并非天然生成的,因此,如何構建并提升高校師生的主體性認同便成為最終的重點。本文認為,主體性認同需要主體能動性激發以及相應的文化制度配套,其中師生是實際行動的第一責任主體,高校是制度構建的第一責任主體,并從主體(師生)視角和組織(高校)視角建議構建策略。

首先,從師生視角而言,應通過積極參與高校民主生活、積極尋找自我價值的實現途徑并為之努力、用心經營與他者的關系等以此來提升個體的自主性認同。其一,參與民主生活目的在于提升主人翁意識,每位師生都有責任為學校、學院的發展盡一份力,尤其是在增強學校社會影響力、助力學校高水平大學建設目標實現等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每位畢業生在工作崗位的表現或是每位老師在業內的影響力,都將影響到社會系統對整所高校的認同。其二,主動尋找在學業、事業等方面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并令諸多積極作為產生正外部效應,從而進一步形成良性的自我存在體驗。其三,在高校系統積極參與志趣相投的團隊,包括研究性學習小組、科研創新團隊、公益志愿者團隊、社會實踐團隊等,為自身構建重要他者的同時,在與他者相處、服務社會等過程中進一步確認自身的社會價值。

其次,從高校角度而言,可通過增加職工福利、關注師生個體發展、構建匹配意義系統、增強社會影響力等策略來提高師生的主體性認同。在增加職工福利上,應積極探索勞資關系嶄新機制,以求最大限度地為職工謀福利;在關注師生個體發展上,應意識到教學科研工作及其所產生的壓力,不只是教師自身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高校應當重視并協助其共同克服的問題,應著重考核體系科學化、職業晉升體系的優化等制度設計和創新改革。應認知到學生群體所面臨的學業、就業、個人發展等壓力更需要學校各系統的全方面照拂,不能停留在就業率數字的簡單提升上,更需要從新生入學開始貫穿其整個求學生涯,并做好全方位規劃;在構建匹配意義系統上,應將主流價值觀與群體的感情共鳴相結合,以求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下,促進師生的主體性認同;在增強社會影響力上,可從嚴抓教學質量、培育校園文化、改善校園環境、加大社會宣傳、開展校際交流等方面逐漸增強社會影響力。

四、結語

為了行之有效地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從高校師生主體性認同的內涵與特征出發,分析討論了高校師生的主體性認同及其與高水平大學建設之間的關聯,并指出高校師生主體性認同的雙重價值表現,最后從主體(師生)視角和組織(高校)視角提出了高校師生主體性認同的構建策略。

參考文獻:

[1]易紅.構建現代大學制度 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進程[J]. 中國高等教育,2009(5):33-35.

[2]曹青林.協同創新與高水平大學建設[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3(1):169-176.

[3]董云川,羅志敏.高水平大學建設:一種新框架和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15(6):49-55.

[4]劉宏民.秉承校訓精神 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J].中國高等教育,2015(23):59-60.

[5]郭叢斌.中國高水平大學學科發展現狀與建設路徑分析:從ESI、QS和US News排名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6(12):62-73.

[6]Brewer M B,Gardner W. Who is this“We”?Level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self-represent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6(1):83-93.

[7]Sedikides C,Brewer M B. In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coll-ective self[M].In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collective self /. Psy-chology Press,2001.

[8]謝歡.論當代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重要性[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4(32).

[9]徐科朋,周愛保,夏瑞雪,等.社會身份重要性和社會認同對群體參照效應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4(6):1438-1443.

◎編輯 張 慧

猜你喜歡
高水平個體集體
以“四精四度”推進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為高水平建設好首都城市西大門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自我寬恕的心理學研究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警犬集體過生日
動物集體賣萌搞笑秀
我國高水平女子400m混合泳運動員技術特征研究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集體逃學
泛濫的集體簽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