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

2019-02-19 12:03陶天云
新課程·中學 2019年12期
關鍵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主題

陶天云

摘 要:從傳統上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一直是對封建私塾的批判,但也有另一種觀點是作者對兒時的美好回憶,不具有任何批判的性質。

關鍵詞:文章主題;兒時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主題可謂是眾說紛紜。其中對百草園的認識可能并沒有多少不同意見,關鍵是對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的看法。

對這個問題的探究,必須緊扣“先生”這個人物,因為他是三味書屋教學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書屋生活是“有趣”還是“乏味”,都是在他的直接作用下形成的,封建教育的反動性和現實性在文中是通過他的教學活動來體現;作者對書屋生活的態度也是通過對他的態度來反映的。因此,這個人物對正確理解本文主題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作者見到先生之前,很明顯,先生在作者心中有較高的地位,因為“我早就聽說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淵博的人”,所以很“恭敬”。正因為是“聽說”,也正說明先生在眾人心中是好的,文中沒有提到先生的壞話,表明“我”沒有聽到,這與先生的優秀品質不無關系。

先生第一次出現是在拜師行禮時。有些大師對先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學生的“拜”大做文章,其實這是我們禮儀之邦的體現。就是今天的社會,學生還在上下課時對老師起立,禮節的形式變了,但所表達的含義卻并沒有改變。

關于“怪哉”,也確實體現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先生不做回答這有先生的道理。至于先生是否知道這種蟲,這并不重要。我們也沒有必要去強迫先生一定要知道這種蟲,也不能從先生是否知道這種蟲來判斷先生是淵博還是“不學無術”,因為我們不僅原諒了數學霸主教學的無能,而且也原諒了巨人牛頓在開貓洞時所犯下的本不可饒恕的過錯,先生不告訴“我”,是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只要讀書”。于是“我就只讀書”,這說明孩子理解先生,并沒有“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這一方面說明百草園出來的孩子無拘無束成為習慣。另一方面說明先生對這樣的孩子并沒有放棄?!昂髞韰s好起來”其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對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進步較大。這足以說明先生教學有方。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這位“高而瘦的老人”不會不知道這一點,要不然,他怎么會對孩子到后面園子里去玩態度如此曖昧?他知道勞逸結合的道理,但他更清楚在園子里“捉了蒼蠅喂螞蟻”塑造不出絕世的文豪,于是,“太久了,可就不行了”。

“人聲鼎沸”體現了當時的教學情景,更是直觀地反映出當時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現在看來似乎是沒有用處,而在當時卻跟今天的數、理、化一樣重要。很多事物都有其時代烙印,這也不例外,難道我們還要先生教孩子電腦知識?誰能肯定今天教給孩子的,我們自認為還十分有用的知識在百年之后還會如此有用?就算先生認識到這些內容的“不實用”,恐怕也還是不得不教這些東西吧?何況先生用這些“無用的知識”教孩子識字、造句、作文,最終孩子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有些大師也許會說這些教學內容所反映的是當時的教育制度,因為是這種制度決定了教學內容,因此,這是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就要想一想,我們到底有沒有理由要求“腐朽的”封建統治者科學地提出素質教育!

在“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有人說這體現了孩子“對藝術的追求”。這就說明就在這被人稱為“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孩子對藝術的追求不但沒有“慘遭扼殺”,而且“成績卻不少”,并且文中體現的孩子對藝術的追求并不是痛苦的,而是輕松愉快的。

由此可以看出先生是一位親切和藹、教學有方的好老師。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一樣有趣。

如同對百草園一樣,孩子對三味書屋也一樣依戀。但這種依戀又與對百草園的依戀有所不同:對百草園的依戀是無知的、天真的,是對從熟悉到陌生的一種反抗心理的體現,而對書屋生活的依戀則是相對成熟的、理智的。我們也不要把孩子看成是永遠也長不大的。通過學習,他們早已沒有了進入三味書屋時的那種困惑了。

百草園這個“自由的天地”“適合兒童的身心發展”,同樣三味書屋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一種需要。我們也不能因為百草園“適合孩子”而讓孩子永遠待在百草園里“捉麻雀”。因為那畢竟是“我那時”的樂園,如果讓三味書屋的“我”再回到百草園,也許那“確鑿只不過是一些野草”罷了。

私塾,也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今天的一切科學,也正是幾千年來“不科學”的私塾教育淀積的結果。文中的“我”還沒有看到這種教育的“不科學”之處,就算“我”認識到其“不科學”性,那么“我”還受不受這種教育的毒害?當時哪一種教育是科學的?我們也不過是在半年前才認識到我們的現代教育的弊端而提出了據說是十分科學的素質教育!

本文也是這樣,其是對童年生活美好的回憶,表現的就是令人心馳神往的童趣,這就是本文的主題。課本選入此文,就是讓學生初步了解私塾教育,學習文章是如何通過絕妙的寫景和明白如畫的敘述來表現童趣的。

參考文獻:

[1]王春菊.淺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J].文學教育(中),2011(6):30.

[2]鞏佩麗.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J].現代語文,2013(4):57-58.

編輯 王彥清

猜你喜歡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主題
運用典型材料 突出文章主題
初中英語閱讀整體性教學模式淺談
巧用對比 突出人物形象
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談語文趣味教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設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探尋魯迅生活軌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