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主持人語言樣態在不同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中的體現
——以《新聞1+1》和《馬后炮》為例

2019-02-20 08:58申興華
視聽 2019年7期
關鍵詞:樣態白巖松類節目

□申興華

在時下電視新聞欄目的眾多類型中,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因具備話題性以及便于主持人展示個人素質和風采而深受受眾喜愛。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是指電視新聞評論員、評論集體或電視機構對當前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事件、問題或社會現象發表的意見和態度,進行解釋分析的節目形式。具有新聞評論的共性要求,具有新聞性、社會性、政論性和指導性。如今新聞評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意識形態,而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價值判斷。

在新聞評論節目中,主持人通過鮮明的觀點和透徹的分析,來幫助觀眾觀察世界、認識世界,進而動員他們改造世界,具有極強的引導性。所以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該說什么、怎么說都應該首先立足于不違背國家的大政方針,立足于本身新聞人的立場上,遵守新聞人的職業操守和職業規范與要求。由此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社會語境的嚴肅性、政治性與個人風格、節目效果如何結合。其中,主持人的語言樣態承載了節目的內容,是重要的載體。筆者對于主持人語言樣態的理解是:為達到信息的傳遞效果,在特定語境下,主持人在進行語言創作中體現出的話語風格和表達方式。

《新聞1+1》是一檔時事新聞評論直播節目。每期從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大型選題中選取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展開評論分析。起初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聞評論員的雙人談話模式,現在改為只由一位主持人主持,即“新聞+評論”模式。而廣東經濟科教頻道的新聞評論節目《馬后炮》與《新聞1+1》不同,評論內容以家長里短市民生活瑣事為主,主打民生新聞評論,風格敢愛敢恨。

對兩個節目主持人語言樣態試做研究分析,將有助于在節目同質化傾向增多的今天,為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充分傳遞節目價值、展現自我價值、提升傳播效果提供靈感與思路。同時,也是對當下新聞評論“中央派”與“地方派”風格特點的歸納總結。

一、不同語境對主持人語言樣態的制約

同樣是新聞評論類節目,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新聞1+1》與廣東廣播電視臺播出的《馬后炮》,兩個節目的主持人的語言樣態有所不同。央視是我國最權威的媒體,影響力最大,所以節目的內容選取肯定是相對嚴肅且比較重要的事件。而《馬后炮》是在地面平臺播出,受眾主體更多的是當地百姓,所以節目內容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由此看來,“國計”與“民生”兩種不同的媒介語境控制著主持人的話語樣態并產生影響。換言之,不同的播出平臺、不同的受眾、不同的話題(節目選題)都會對主持人的語言樣態帶來影響?!缎侣?+1》的媒介語境決定了主持人語言的莊重和權威,《馬后炮》則更加輕松和隨性,強調個人的展示。

社會語境和媒介語境是從外部對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的話語樣態進行要求和限制,屬于客觀要求。那么個人語境就是從主持人自身多方面素質綜合出發所形成的個人鮮明的語言風格和特色,也就是主持人“自己想怎么說”,是語言因素的范疇,屬于主觀要求。

《新聞1+1》欄目的主持人白巖松的主持風格和話語樣態有鮮明的學院派風格,條理框架清晰,評論縝密嚴謹,以冷靜睿智著稱,語言邏輯性非常強,所以白巖松在新聞評論的過程中喜歡以小見大、以點破面,通過對一件事情的評論放大到整個事件的環境以及事件背后的隱情;《馬后炮》欄目的主持人馬志海則是以風格犀利、敢愛敢恨著稱,評論直截了當,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通俗易懂。

兩位主持人個人風格不同,原因有很多:性格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個人經歷的不同等。也正是個人語境的不同造就了主持人評論風格的不同,因而也鑄就了新聞評論類節目最大的魅力。不同的個人語境是主持人話語樣態產生區別的主觀原因,也是節目不雷同、評論吸引人的保證。

二、不同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語態特點

(一)白巖松:舉重若輕、以小見大、思維縝密、以理服人

白巖松非常善于把看似與觀眾生活很遙遠的事情變得“接地氣”。他往往會先說一段與受眾生活接近的故事產生通感,再代入節目的話題之中,縮短了距離。例如,一期《新聞1+1》中報道了河南鄭州一籃球場上打籃球的青年與跳廣場舞的老年人起了沖突。白巖松是這樣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并發生收看欲望的:“這兩天在網上有兩張對比性的照片很火,我們來看一下……”開門見山不拖泥帶水,通過網絡熱圖引發受眾興趣。更值得提出的是,白巖松的思路非常清晰,牢記導向的重要性?!缎侣?+1》節目的宗旨一定是傳播正能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拉偏架、挑事情”。所以在利用完這張圖之后,他迅速做出了補充:“但是我覺得沸騰起來的輿情基本把這件事帶溝里去了,因為它演變成了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間的沖突,其實完全不是,應該是我們在前進中不同需求的人們針對有限的場地所產生的沖突?!边@段評論非常巧妙,是點睛之筆,通過這段話迅速讓受眾明確了節目的導向和節目的矛頭所指。

白巖松還習慣用他的語言來使觀眾共同參與到思考中去,并且善用反問。他在節目中展現出的形象并不是一個看見人間疾苦就拍案而起的“怒目金剛”,反倒是有幾分冷峻平實的劍客風范,用如機器一般精密的語言和快速的反應通過寥寥幾句總結和反問來發人深省。

白巖松的“抓重點”能力、反應快的語言優勢是這樣體現在節目中的:在2017年5月3日的節目中,報道了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國土資源局七名領導被同時罷免的消息。除了正面肯定,白巖松還從中得出了這七名被罷免的領導干部并不是一伙的,而是互相內斗,拉幫結派。這就意味著這次罷免不僅僅是一般的不作為和貪腐造成的行政免職,而且是對黨內一股惡劣風氣的清洗。在體現自己理性縝密的過程中,白巖松還經常在節目的連線采訪中采用追問的方式。當在連線旬陽縣的組織部長時,白巖松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這七名被罷免的官員通告中宣布的是黨內職務,那行政職務又如何處理呢?”“既然會有干部來頂替他們的職務,您說是外來干部,為什么要都啟用外來干部?”這一系列問題在看似平和的口吻中已經體現出了一絲尖銳,而且指向性非常明顯,這些都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敢說真話,仗義執言卻絕不拍桌罵街是白巖松的特點。

另外,在節目中我們還總能看到白巖松的一絲幽默,體現了愛憎分明的新聞人的堅守。還是旬陽縣罷免干部的新聞,他在連線采訪中對那位領導的官腔可能稍有不滿,在最后嘴角帶著壞笑說:“另外有一個提醒,國土資源局的官方網站上領導干部的信息應該迅速更新了?!边@種看似讓領導“難堪”的質疑卻是老百姓喜歡的,也是他自己特有的“白式壞笑”。以理服人、邏輯嚴謹,善莫大焉。

(二)馬志海:同聲同氣、針砭時弊、有血有肉、以情動人

與白巖松不同,馬志海在主持《馬后炮》節目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對新聞評論的力度和言辭犀利程度的追求,更愿意通過語言特點來體現同聲同氣、針砭時弊、有血有肉、以情動人的個人風格,這是個人語境在地方新聞評論類節目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原因。

在前些年的一期《馬后炮》節目中有這樣一條新聞:安徽合肥搞大型政治工程,目的是把全城所有的小攤販取消。馬志海在節目中評論道,“城市不是城里人自家的客廳,更不應該成為富人專有的豪華宮殿。任何一座城市,它的成長都要從農村吸納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城市對農村的回報是什么?你把城市當成自家客廳來建,搞到之后,一個鄉下人哪怕就站在那里什么都不做都可能犯下破壞市容的罪過,城里人有沒有覺得自己太不厚道了?”這一段評論足見功力,不僅點出了一些城市管理者粗放管理、好大喜功的問題,還指出了對外來工群體缺乏關愛的現實問題,讓外來工溫暖,讓管理者反省,一舉兩得。

另一期節目報道了東莞一個實施暴力搶劫的團伙被群眾當場抓獲。五名歹徒被氣憤至極的群眾毆打,其中兩人重傷不治身亡。馬志海評論說,“法律上的道理不想多說了。我來虛構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走在大街上,只要是旁邊有人說他是小偷,只要有人帶頭動手,那么這個人就有可能性命不保。這種事兒不是沒有發生過,您有沒有覺得,以正義的面目出現的秩序失控,也是相當可怕的一件事呢?”馬志海用非常俏皮的語言把政治學上的重要問題點了出來——“多數人的暴力”。

通過語言風格的對比,我們看到:白巖松立足于一個更高于觀眾的角度,偏重于理性的分析和談吐。用他過人的智慧和詳實的資料數據結合受眾的生活經驗,使受眾能夠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國家大事;馬志海則是呈現出和觀眾“肩并肩”的姿態,用老百姓的大白話替老百姓發聲,更注重情感的陪護和介入。由此可見,央視新聞評論主持人的語言樣態體現為“冷峻平實”、理性為主,以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導為主;地面頻道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開放尺度比中央媒體和省級媒體要大很多,語言力度更強,更注重受眾情緒的宣泄和引導。

三、把握好主持人語言樣態的平衡

有的主持人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在節目中說著不痛不癢的話;有的主持人想要多說一些卻顧忌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有的主持人抱著能夠一炮而紅的心態在節目中“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些現象是當下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兩種極端。要避免在主持節目時極端傾向的出現,就要把握好語言樣態的平衡性。影響和制約主持人語言樣態的因素主要有四點:個人表現風格、個人工作平臺、欄目面向受眾、欄目選題內容。

在嚴肅的媒體平臺做評論類節目要講究導向作用,拔高評論立意,遣詞造句也要加以斟酌,不能過多地采用“大白話”的口語化表達。但通過錘煉語言功力和語言技巧,通過語調、節奏、停頓的“活化”,一樣能夠達到較好的語言表達效果。相反,在選題較為家常平民化的評論類節目中,主持人的語言樣態需要適當地“端著一點”,評論類節目不僅要“說得對”,還要“說得好”?!罢f得對”很容易做到,只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觀眾就會認為主持人的語言有說服力。

四、結語

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受眾對新聞熱點的求知欲已經不滿足于對事件來龍去脈的了解,更多想要知道的是為什么發生以及發生以后怎么解決。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受眾在生活中普遍壓力較大,情感需要宣泄,收看新聞評論類節目成為一個很好的突破口。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是新聞節目中的明星節目。中央媒體嚴肅型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與地方媒體家長里短型的新聞評論類節目中,不同主持人的語言樣態各有特點,頗具研究價值。通過研究央視的《新聞1+1》和廣東經濟科教頻道的《馬后炮》這兩種具有代表性的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樣態,可以為時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充分傳遞節目價值、體現媒介意志、提升傳播效果提供實踐參考。

猜你喜歡
樣態白巖松類節目
初心引航,構建“雙減”新樣態
以校園足球打造育人新樣態
探索評價新策略,營造課堂新樣態
全息欣賞:小學美術“欣賞·評述”學習新樣態
莫言對話白巖松——文學的有用與無用
文化類節目的融合傳播策略分析
白巖松錯了嗎?
白巖松的第一排
新聞訪談類節目主持人如何提升傳播能力
電視社教類節目創新策劃的三個角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