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篇世俗生活流淌遠古的工布印象

2019-02-27 01:34索窮
西藏人文地理 2019年1期
關鍵詞:藏香酥油經幡

索窮

山神崇拜杰欽那拉嘎布“燃燒的火焰”

我們住在村中那幾天,只要天氣晴朗,村東北角的天空中總會出現一個傲然炫目、像利劍又像火焰,直插云霄的圣潔雪峰;如果是雪后,山峰從云層中蒸騰而起,像纏繞飄帶的白海螺豎在那里—那就是工布神山杰欽那拉嘎布。

杰欽那拉嘎布雪山又叫杰欽霍拉嘎布,是措高本地的守護神。傳說在嶺格薩爾王時代,工布地區是魔鬼居住的地方,這片湖被稱為是魔王的魂湖。格薩爾降服妖魔鬼匿后,把這個地方變成守魂湖。每年都要舉行祭祀儀式。山上還有一塊平坦的壩子,據說是格薩爾王舉辦賽馬會的地方。

對工布當地人來說,圍繞杰欽那拉嘎布雪山進行的一切活動才是他們最關心和期盼的。在雪山神靈的注視下每年舉行的祭祀儀式是他們的一項全民盛會,特別是每年藏歷十五號樹立經幡那一天。據僧人嘉措介紹,祭祀儀式每年都會在宗教活動場所進行。每隔兩年進行一次更換經幡的儀式,還有一個間隔七八年換一次經幡柱的儀式,那時需要把經幡柱放下。時間一般是在藏歷正月的初五初六,首先要把經幡柱放下來,然后把舊經幡一一拆除,再把新經幡一一掛上。

據說,最初這里樹立的經幡柱可能有100多米高,后來被毀。一直到國家落實宗教政策后,當地僧人強久土美等才把這個活動慢慢恢復起來。僧人嘉措介紹說:“經幡柱剛開始也沒這么高,也就跟一個電線桿的高度差不多?,F在才有54米高。木質的經幡柱都是七八年換一次,每更新一次經幡柱只會接的比原來更高一些,而不是比原來短(所以有了現在這樣的高度)。過去做這個的時候,經幡柱上不用一根釘子,用天然木桿兒卯榫相接,銜接處先綁上牛毛繩,然后用濕牛皮捆緊。等濕牛皮干了以后緊貼在木桿上就會特別結實。但無論多高,必須是三根木桿兒銜接,分別代表佛、法、僧三寶以及藏傳佛教身、語、意的修行次第(因此絕對不能用四根或者五根木頭接)。據悉,寺廟的創建者木雅多丹喇嘛是得道高僧,德高望重,在信教群眾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當他圓寂以后,當地信眾為了紀念他,要求修建工布最高的一根經幡柱以示紀念,這個請求得到了批準。當然,每次換立經幡柱時,不一定每次三根木頭都要換,有的時候是幡柱根子爛了就換底部那根木柱,有時候換中間那根,有時候換上面那根。以前是用濕牛皮捆綁接合部,現在則是用釘子、鐵絲捆綁?!?h3>多欽寺措高人安放靈魂的場所

從措高村出發,經過半個小時左右的步行,就到建在村外半山腰的多欽寺了,這是一排總共兩間屋的整潔而清靜的修行地。

僧人嘉措正在山上等著我們,喝茶用的飲用水清亮明澈,這水是他從遠處山腰上接管子引來的溪水,“電也是這么拉來的,以前用的電線是我自己撿來的舊電線。后來村里統一更換新電線,我這邊一起換了新的電線,信教群眾們給我提供了很大的支持?!?/p>

當問及寺廟的歷史時,今年40多歲的僧人嘉措謙虛地說,他對寺廟歷史不是很了解:“我現在也不住在這個村,文化水平不高,也看不到太多歷史書籍。聽到的各種傳說版本不一。一般認為寺廟的建造和四世噶瑪巴有關。關于建寺的歷史據說東嘎藏學大辭典上有簡單記載;一、二、三世噶瑪巴都在工布一帶傳法,歷史比較久遠。傳說四世噶瑪巴曾在這一代轉湖講經?!?/p>

“還有一種說法,這座寺廟是喇嘛木雅多丹建造的。文革前,本寺有個住持叫做喇嘛強久土美。喇嘛強久土美留下一個手記資料,記載著木雅多丹建立的寺廟,但沒有太多詳細的歷史記錄。還有傳說是四世噶瑪巴弘法時候的寶座在寺廟對面的那座山上,據說有一次,他上山祭拜神山的時候,把祭祀用具也順便帶到了現在建寺廟的這個地方,寺廟的選址就是這么來的?!?/p>

多欽寺屬于噶舉派,主供像是多吉羌,護法有工布瑪哇(音)、班丹拉姆。僧人嘉措幼年在色拉寺出家,后在亞青的佛學院學習過五、六年。他的家本來在山下的措高村,后來為了照顧家人搬到措久村?!暗易鳛橐粋€僧人,生活在村里俗人中也不合適,所以就在寺廟舊址邊上建了這兩間屋子。一個作為自己的僧舍,一個是佛殿?!?/p>

他的這兩間屋子西邊二十米處的廢墟就是以前的多欽寺遺址。寺廟后山叫做郎燈多杰扎倉,多欽寺遺址寺廟廢墟不是不是很大,建筑長度也就是14、15米的樣子。以前那個住寺喇嘛強久土美把這個寺廟管理得不措,他的家就在山下的村莊里面。他可能不是一開始就出家為僧,成家立業之后,老了才來到這個寺廟當喇嘛的(藏語中稱“根卻”,意思是晚年出家),所以他比較負責任?!暗沁@個廢墟也很壯觀,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是一個兩層樓的建筑規模,第二層很低,據說人要貓著腰才能進去。老輩人說以前還能看到很漂亮的壁畫,后來風吹雨淋日曬,壁畫慢慢看不到了。過去可能是條件差,所以整個建筑都不是一次建成的,左右兩處建筑是后面接上去的,墻縫處很明顯可以看出來是從外面接上去的。特別是左邊那間長著一棵大樹的遺址,以前叫瑪尼拉康,據說有一座巨大的瑪尼經輪在里面。上面有一個小山叫那木,山上有修行洞可以閉關?!?/p>

在嘉措的印象里,這個村子很有意思,像他父輩是康區來的,他的母親是那曲那邊的人,此地自古有和藏北用羊毛換糧食的古道,道路包括從現在的太昭古城往北走,或者從現在的珠拉鄉往北走都能到盛產牛羊的嘉黎、那曲等,騎馬只需兩三天就到了。他說:“這里工布本地的原住民是很少的,基本是外來戶。比如說我爺爺他們三兄弟,我爺爺可能是最小的,曾經是個僧人。來到工布后,他的大哥成為結巴村的頭領和富戶,二哥成為木巴那邊的富戶首領。我爺爺最后還俗回家,然后有了我們這些后代。老人他們三兄弟是乍丫(察雅)那邊過來的。他們三兄弟是怎么來到這的呢?據我猜測,當時的西藏老百姓在生活中流動性很強,特別是康區的人家,經常因為朝佛、經商、逃難等原因,喜歡遠走他鄉。走遠了看到一個好地方,可能就住下來了。像我媽媽他們,應該是從嘉黎縣阿扎鎮那邊過來的,現在那邊還有我們的親戚。據說是因為流行瘟疫等原因,家里的羊都死光了,他們就邊討飯邊朝佛來到了這個地方,所以村里那座石頭房子我們住過,但不是我們建的。我們搬走以后沒人住,所以就垮了,不是人為破壞的結果?!?h3>傳統藝品依舊保留工布藏刀和竹編

措高村60歲的知達老人是當地文化通才,做入戶調查的時候我就住在他家。知達老人非常忙,白天都在幾公里外的牧場擠奶,晚上才回家。知達老人家里的墻上最醒目的位置上掛著幾把工布藏刀,他和兒子邊巴次仁是當地有名的制刀匠人。

聽知達老人講工布藏刀的歷史倒是很有趣:“我家里的工布藏刀主要是腰刀,1959年民主改革之前我們這里因為法律不健全的原因,各種矛盾糾紛比現在嚴重,械斗、爭執時有發生,要用到這些做工精良的藏刀,因為拿刀子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式?,F在是太平盛世,和平年代,我們工布藏刀已經成為最好的裝飾品和旅游紀念品。流傳下來的老藏刀已經很少很少了。你看像這把藏刀,這刀把叫加村郎阿(意思是五條彩虹)。你看一條、二條、三條……分別用鐵、銅、銀、金子等材料制成,光彩奪目。刀把上的這種皮,是印度產的一種蛙類的皮??拷渡?、刀把的這個位置,現在這個黃色的金屬以前是用純金做的。刀口要像天狗的牙齒一樣鋒利,刀把最上頭這是一種紅色的流蘇。我們這邊是藏歷元月十五日在村中心的廣場上,大家要聚在那里,唱歌跳舞,說刀贊,馬贊,人贊,舉行隆重的盛裝、比武儀式。有很多關于刀的贊歌,我有的都忘了,如:什么刀頭叫金剛撅,刀把要像少女的腰身,刀紋要像五色的彩虹,刀身要像十五的明月一樣干凈、潔白、利索,類似這樣的贊詞很多。當你遇上太陽雨,也就是下雨天出太陽的時候,把刀拿在外面看上去,日月同時降落在刀身上一樣,那種日月同輝的感覺是非常美妙的?!?/p>

作為峽谷里的農牧民,最初,知達老人和他的兒子邊巴次仁是怎么學會做藏刀的呢?知達老人說:“以前,鐵匠之類的手工藝人在我們這里是受歧視的,如果祖孫三代都當過鐵匠,那就是真正的‘黑骨頭了,不能同坐,不能同碗喝茶。和平解放后,這些舊觀念消失了。在人民公社生產隊時期,上級部門甚至要組織我們學習打鐵、制刀等基本技術。我和兒子邊次的制刀技藝也是從那個時候學起來的,他以前有很多漢族朋友經常來我們家里,他們喜歡吃藏香豬,也會有很多藏刀訂單,這樣一來我兒子技術也越來越好了。他現在也有很多訂單,每天只要有空就做?!?/p>

知達的兒子邊巴次仁今年四十歲,因為長期在鐵匠爐前工作,眼睛不好,晚上都戴著墨鏡。在打鐵做刀的間隙,他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大概二十多年前,山里還沒有禁獵的時候,他跟著獵人上山打獵。不知不覺,他們進入一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倆人一路走,一路說話,走到一個流水嘩嘩響的瀑布前,邊巴次仁還在滔滔不絕地說話,突然感覺身邊沒有人應答?;仡^一看,同伴不見蹤影。仔細搜尋,原來同伴躲在一棵大樹下,正對著他,抓耳撓腮地喊“嗡!嗡!嗡!”一邊用手指一個方向?!拔恕?,在他們老家方言中是熊的意思?!拔翼樦氖种缚慈?,在離我四五米遠的地方,一只棕色的熊在探頭探腦。熊的視力不行,沒有看到我??墒俏乙呀泧樀冒胨?。我身邊有一塊桌子大小的石頭,平時可以一越而過,但因為過度驚嚇,我竟爬了三次才戰戰兢兢爬上去。爬到石頭上,我一邊拽出腰上的長刀,一邊大喊大叫。熊一聽我的喊聲,突然站起身,它胸前一大塊白毛,兩只手像鼓掌一樣在胸前交叉擺動,看到我它也愣住了。同伴早就跑的不見蹤影。我揮舞明晃晃的寶刀,熊也嚇得扭頭就跑。原來,我們這里有個說法,熊最怕看到明晃晃的腰刀,所以,真正的獵熊人,靠近熊的時候,要把刀子藏在身后,慢慢靠近,突然一擊致命才是獵人的真本領?!边叞痛稳市χf現在熊是我們保護的珍稀動物,但工布藏刀的名聲并沒有絲毫減損。

知達老人說:“本地還有竹編技術也是很有特色的,包括撿牛糞、盛放食物、裝酥油等的竹框筐子。林芝地區有竹子,也有很多竹筒產品。比如說酥油筒,墨脫產的比較多。生產隊時期,我們去墨脫縣做生意,要記工分。一天的工錢是九毛錢,如果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一般人是去不了的。那個時候的物價很便宜,在墨脫,這種打酥油茶的竹筒最早才賣五毛錢,后來漲到一塊錢。我們有時候翻越多雄拉山,經過米林的丹娘等最艱苦的地方,千辛萬苦把東西運到八一。當時的八一還很小,八一毛紡廠就算最大的單位了。一個竹酥油茶筒可以賣七八塊錢,最少也賣五塊錢。利潤還是蠻高的。竹編的撿牛糞的筐子在墨脫縣三塊錢左右一個,甚至有幾毛錢的,最貴的也不過六塊錢。說到當時的八一毛紡廠,有來自拉薩澎波(現林周)等地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在那當工人。他們工資高,購買力很強,我們的東西在他們那兒就可以賣九到十二塊錢,利潤很不措。當時這些東西都是牲口馱來的,路上非常危險,很多馬掉落懸崖摔死了。多雄拉都不算是最危險的,一路上貢巴拉最危險,掉一個馬下去連尸首都找不到。那個時候不是私人的生意,是生產隊、公社派去的。我們每個人要管三匹馬,回來就打工分,當時國家派去墨脫等地支邊的人待遇是比較高的,但我們老百姓只是拿工分而已,有時出去一趟要三四個月,公家給我們發一布袋糌粑,一斤酥油,一塊坨坨茶,現金補助是一個月17塊錢。我剛才說的這些從墨脫帶回來的手工藝品,主要是竹編產品等為主。那么從我們這邊帶去的,都是國家交辦的運輸任務,比如說軍隊需要的罐頭、糧食、食用油、煤油等,縣里需要的鐵皮鐵絲玻璃等。有時候是帶醫療器械。從丹娘經過的話,一般不用翻越多雄拉山口,但從八一到墨脫也得十二天,如果是去墨脫的背崩鄉,山上還叫德爾東、德爾貢這兩個村莊,那就到邊境了,需要的時間就更多?!?p>

特色飲食:火塘上的炭灰烤餅牧場上的黃金酥油 藏香豬

作為古老的森林部落,措高村的特色美食充滿了地域特點。首先是出來的炭烤餅。知達老人說,以前還沒有普及鐵皮火爐,是屋中央那種完全敞開式的“露天”火塘,火塘用整齊、漂亮的黑石板圍起來,底下鋪上炭泥,在上面燒火。炭火灰烤餅子的那種方式叫“塔布真”,烤餅子用的面粉是當地產的小麥,用牛奶等和成面,青岡木炭燒出來的炭灰餅是很好吃的。當然,最好吃的還是石板烙餅。我們這兒山上有一種石板,把它切下來做烙餅是非常香的。

這里出產的優質酥油被稱為“高山上的黃金”。知達老人娓娓道來——我們這里是森林地區,剛開始的時候牲口并不多。以前有個獵人,去打獐子的時候設計了很多陷阱,但是他老是打不到獵物,他就上山去看,原來是一個喇嘛在拿一個棍子把他的陷阱一一破壞。他就把喇嘛叫住了,問為什么要這樣,因為我就是靠這個生活的,不打獵我吃什么呢?喇嘛說你先別生氣,我有話跟你說:“以后,你再不要去殺生造孽了?!鲍C人問他:“那你給我什么出路呢?”喇嘛說:“你不要再去殺野生動物,不要殺獐子,我可以給你很多頭牛和很多頭羊。但是有個條件,你一直往前走,回到你的家,千萬不要回頭看。等你到了家里,站在屋頂往回看?!苯Y果獵人還是有點貪心,還沒有走到家門口就往回看了一眼??吹缴砗蟮钠綁紊嫌幸粔K巨石,一看到他回頭,巨石這邊的牛羊就全往他這邊跑,巨石那邊的牛羊就返身回去了。于是他把屬于他的那些牛羊都趕回家去喂養。

知達老人在他的黃金酥油上畫了一個專屬于他們家獨有標記的符號,他說這個符號就代表了“央”(福運和財運),符號拉出的兩個線不能超出整塊酥油的邊界,代表守住福運和財運。牧民的世界就圍繞這個“央”轉。

措高村的酥油為什么這么好吃?一是草場草質優良,水草豐美。二是還要給產奶的牦牛喂幾種特殊飼料,一種是本地種的小麥,把它弄碎,一半生一半熟,拌著鹽巴做成湯喂給牛;一種是用菜籽油渣熬制成油餅,掰碎喂牛。因此,此地產酥油的品質非常高。知達老人家的酥油最低賣70元一斤。

當然還有著名的藏香豬,又名“人參豬”,是是西藏原始的瘦肉型豬種,屬于外牧養類,在品質上有“六個最”,即:肉品中氨基酸含量最高,微量元素最高,脂肪含量最低,豬腸最長,豬皮最薄,鬃毛最長,是當地人的傳統民族美食。

關于措高村藏香豬的吃法,一種是藏香豬宰殺四五天以后烤著吃。知達老人說:“我們這邊是八九月份集中宰殺,一直到來年的四五月份,肉都放干了,那是可以當風干肉來吃的。當然還有炒菜吃的,還有生吃的。大概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家規模還小,大概就是老伴兒我倆和孩子,家里大概每年宰殺九頭豬。那時候一頭都不賣,頂多就是給親戚朋友送一點,余下的都都被我們四個人吃完了。后來隨著藏香豬的名聲越來越大,買的人越來越多,家里假如一年宰了五頭豬,自己吃的只能留下兩頭,其他都賣出去,自己吃的越來越少了。大概五六年前開始,藏香豬價格飛漲,我兒子認識的很多漢族朋友每年都來,有時候烤著吃、有時候炸著吃。他們很有意思,在我們家用藏香豬炒各種菜,很好吃?!?/p>

當地藏香豬還有一種吃法是把豬的內臟全部拿出來,把腸子和其他內臟肉分開,腸子洗干凈放著。把所有能吃的肉剁碎加鹽,分兩種口味:一種辣、一種不辣。之后把這些放了佐料的肉放到豬腸子里,先煮一次,儲存待用。一種吃法是直接煮吃,另外一種是煮完以后曬干,曬干之后可以在火塘里或者灶里面烤,烤好之后就著茶水、餅子吃。

轉巴松措:繞湖一周攬盡湖光山色

新年轉巴松措是當地一項歷史久遠的民俗活動。

青年農民尼瑪說:“像我這種體力的,轉湖一圈只要七個小時就夠了,如果是磕著長頭去轉的話要七天,快的也要六天。以前藏歷四月薩嘎達瓦轉湖的人最多,后來因為這是蟲草采集季,本地雖然蟲草不多,但很多人要辦理采集證去鄰鄉鄰村采挖蟲草。因此,四月份去轉湖的人就很少了。如果騎馬徒步,就像游覽一樣,邊轉邊在湖邊的熟人家住一宿,或者在草坪上搭帳篷住一宿兩宿的,非常愜意。那個時候我還小,記得有時候,三天轉一圈巴松措。不像現在乘坐各種現代交通工具,轉得特別快,但沒有以前那種輕松和閑適了。轉湖沿途景點也不少,比如說湖心島措宗寺,格薩爾的腳印石,還有大家都知道的求子洞,內地游客去的比較多。摩托、自行車、馬都能輕松通過。據說這幾年還要修通環湖公路。以前邊轉湖,邊燒茶、煨?!,F在因為森林防火要求,基本沒有人再半路燒茶燒火煨桑等了。從湖心島到求子洞的快艇十分便捷?!?/p>

(責任編輯/孫芮茸)

猜你喜歡
藏香酥油經幡
經幡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OF TIBRTAN DISH NAMES IN KHAMPA
“高原明星”藏香豬
藏香豬的生物學特性及飼養管理
重生(外一首)
藏香
不同包裝及儲藏條件對酥油微生物的影響
酥油的西藏地方衛生微生物標準分析與建議
西藏不同地區酥油微生物指標比較及分析
藏香治療失眠的理論源流和依據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