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破皇帝的新裝:由琦善和林則徐說開(上)

2019-03-08 02:51李嘉麟
西部論叢 2019年5期
關鍵詞:鴉片戰爭林則徐

李嘉麟

摘 要:學界對于鴉片戰爭的描述是矛盾的。一方面,承認清軍已經腐朽,無法打敗英軍。另一方面在描述中卻宣稱,中國失敗只是由于上層的腐朽,若不是統治者的妥協退讓,仍可打敗英國。當時的輿論一直認為天朝落敗,是由于沒有堅持任用林則徐。觀茅海建一書,卻足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那就是鴉片戰爭清朝必敗。

關鍵詞:鴉片戰爭 必敗緣由 林則徐

這本上世紀90年代的書提出了一個正確卻又令人難以接受的觀點。其一是鴉片戰爭中國必敗,與人的因素無關,重要的是彼時制度已經腐朽。二是言戰者未必利國,講和者未必怯懦。

一、 一場無希望的戰斗

首先是鴉片戰爭中國必敗的觀點。

(一)武器裝備

武器裝備,英軍已處在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在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以槍支而論,一支英國士兵使用的槍的威力約等于清軍的5倍。[1]如再考慮清軍槍支尚未全軍裝備,僅有一半軍隊配備,且槍支多年失修(有166年使用未更換者),部分槍支為戰前趕制而成,更遑論彼之一槍的威力可以抵得上多少支清軍的槍支。

以火炮而論,一是清朝的鑄鐵技術落后,鐵質差,多氣泡,無法裝載過多的火藥,否則容易炸裂,為防止炸裂,只得加厚火炮的管壁,使得炮身更為笨重。而英國經歷了工業革命,鑄鐵技術大為改進,火炮威力提升。二是清軍火炮炮架和瞄準器不完善,士兵只得靠經驗瞄準。三是炮彈種類少,火藥威力差。清軍只有效力最差的實心彈一種。而英軍有實心彈、霰彈、爆破彈等品種。

以炮臺而論,清軍的炮臺還是舊氏的碉樓型,遠遠落后于當時西方的梭堡氏炮臺。清軍的炮臺只能防御一面,且沒有壕溝、吊橋、關閘等設施,其修建不過是為了防衛海盜。

最大的差距還是艦船,這一點清朝也不否定,深知洋人船堅炮利,清軍最大之戰船,其噸位尚不如英軍之外級軍艦,清軍火炮最多之戰船,其火炮數僅同英軍炮最少之軍艦。且戰船樣式為乾隆年間定樣,早已落伍不說,因年久失修,一共319艘戰船,僅有165艘可供駕駛,在航率僅為51.7%。若在考慮船體質量,航行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其差距不可以計數??梢钥闯鰞蓢谖淦餮b備上的差距實非人力所可彌補。

(二)兵力與編制

其次,兵力與編制的問題。就簡單的數量來看,清軍有八旗兵約20萬,綠營兵60萬,總兵力80萬,擁有其時世界上最大的常備軍。而英國僅有正規軍14萬。論者往往以為清朝在兵力上處于優勢地位且占有本土作戰的優勢。然而,以上僅僅是理論,實際情況則恰恰相反。

清軍的編制分八旗和綠營。八旗可分為10萬京營和10萬駐防兵。其中,駐防兵分駐全國各地,最大的職責是監視各地的綠營兵。而綠營兵的分布遍及每一個哨位。如以號稱精銳的湖南鎮筸鎮,額設兵丁4107人,“分布汛塘六十七處,駐守碉卡關門一哨臺七百六十有九” [2]其兵力之分散可想而知。

由于清朝是靠武力征服中原的少數民族王朝,其軍隊扮演著三種角色。一日警察,二日內衛部隊,三日國防軍。戰爭的到來使得統治者更加重視對民眾的監控。所以用于作戰的兵力都是臨時從各省抽調的。鴉片戰爭中,除新疆和蒙古地區未抽調兵力,全國各地均有調兵行動。這也意味著清軍的調兵速度過慢。大部清軍戰斗結束后還未趕到作戰區域。如1841年10月26日,征調四川兵2000名前往浙江,一直到1842年2月該部才趕至前線,而此時英軍已休整了近半年。[3]以此而論,不知地利優勢為誰所占?

(三)士兵與軍官

最后再來看雙方士兵與軍官在內的差距。

首先,來看無明確退役制度的問題。清軍雖然有淘汰老弱,以精壯之兵補足的行動,但卻并未規定多少齡為老,何等樣貌為弱,幾年一裁補。以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廈門之戰被打死的九名士兵為例,士兵的年齡從22歲到59歲不等。這還是號稱精銳的福建水師提標,其他軍隊的質量更加不堪。

其次,清軍士兵的餉銀,歷來都有被克扣的現象。如扣建、截曠、朋扣、搭錢、折色等。除此之外,軍營中的各項開支也會被攤入兵餉。士兵餉銀嚴重不足,造成了每次開戰前,必聚眾鬧事以求發餉的現象。

其三,由于士兵餉銀不足,所以清軍士兵往往在值班充差之余,重操舊業,或耕地、或捕魚。為官者知此現象亦不能禁,當兵者往往以當兵為“第二職業”。

其四,軍紀敗壞。清軍餉銀不足,往往勒索鄉里以擴充收入。更有甚者,自身參與鴉片走私。平日訓練廢弛,只能為禍鄉里,戰斗力極為低下。

再看軍官的問題,首先,軍官如同士兵一樣,并無合理的退役制度。如我們所知的江南水陸提督陳化成、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福建陸路提督余步云,均已70歲左右,實際上已不適合指揮作戰。

其次,清軍的最高指揮權不在武將手里,而是掌握在文官手中。如正二品的巡撫可節制從一品的提督,武將往往受文官掣肘。

其三,軍官的來源。其來源主要有兩個。其一,行伍出身,由士兵晉升至將軍。其二,武科舉出身。前者挑選出的不過是合格的士兵,后者的文試往往流于形式。

從雙方軍事方面來看,可以看出軍事實力上,從武器裝備、兵力與編制、士兵與軍官方面來看,無論誰主持作戰,清軍殊無勝利之希望,以往之宣傳多少有一些阿Q的味道。

注 釋

[1] 王兆春:《中國火器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2] 李揚華:《公余手存·營制》,《叢刊·鴉片戰爭》第1冊。

[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4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參考文獻

[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 齊思和等.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北京:中華書局,1964.

[3] 王兆春.中國火器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猜你喜歡
鴉片戰爭林則徐
林則徐獎“錯”
THE DRUG WAR
聽爺爺講故事
歷史的真實與虛構
淺談高中《鴉片戰爭》教學中國際法意識的培養
從中英經濟交往看建國前兩國關系演變
從關稅自主權喪失的過程看鴉片戰爭的實質
中國近代思想中鴉片戰爭的雙重影響分析
林則徐以燙回洋人涼
家鄉的世界偉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