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魚的日子

2019-03-10 08:35方惠民
回族文學 2019年4期
關鍵詞:師母鯉魚

我第一次吃魚那年十二歲。正月初三,父親說:“今天我們去給老師拜年,你是初中生,該懂得師道了!”母親從柜里拿出兩瓶古城白酒、兩包方糖、兩塊茯磚,包好裝入布袋交給我,父親穿著皮匠縫制的白羊皮里子藍面兒的翻毛大衣,我穿著母親縫制的棉襖、黑條絨棉鞋,戴上棉帽,我們父子騎著家里唯一的自行車出發了。

1981年的春節被嚴寒籠罩,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的村莊到處冰天雪地,積雪將公路完全覆蓋,汽車在路面壓出轍印,我們的自行車順著瓷實的車轍前行,不怎么滑。零下三十度,寒風如刀,蹬車的父親滿臉滿身結了厚厚的霜。我興奮地騎在后座上,一點也不覺得冷。六公里的路程,十幾分鐘就到了。

王老師家已經有客人了,我們父子行了禮,大人們相互敬著紙煙,圍著四方桌,坐著小板凳,喝著滾燙的茯茶,磕瓜子喧謊(聊天)。我規規矩矩地坐著旁聽。王老師是校長,兼我們班的數學課,操心著橋子八年一貫制學校的所有事情,還幫師母種地、養羊。父親在我家附近公社辦的高中教語文。他們是老相識老同事了,我還不知道呢。桌上除了家家必不可少的油果、麻花、葵花籽,還有許多人家都不舍得買的幾種花糖。老師和師母平日里省吃儉用,養育著五個兒女,不知下了多大的決心,才置辦了這些年貨。我很想拿顆糖果剝開嘗嘗,可是父親沒有發話,只好不停地嗑瓜子,聞著廚房飄來的炒菜香味,吞咽口水。

終于開飯了。牛蹄筋、豬肉燉粉條、涼拌豬頭肉、胡蘿卜炒羊肉、酸辣土豆絲、生切酸白菜……一樣一樣端上來。這是那個年月春節里才會有的“硬菜”,平日是見不上、吃不上的。一個小瓷鐵盤里擺著六只小酒盅,一壺燙好的燒酒,長輩們吃著“大菜”,劃拳行令,打起了通關。我很想放開了猛吃,可是母親臨行前交代:一定要禮讓在先,愛吃的菜也要細嚼慢咽。就裝出很有教養的樣子,慢慢品嘗。師母最后端來一盤魚做的菜,用白瓷盤子盛著,顏色煞是好看。老師說是縣城的老同學年前送的鯉魚,招呼客人們趕快嘗嘗。

我沒見過,也沒吃過鯉魚,拿起筷子夾了一塊直接往下吞,師母說:“小心魚刺!”可是我已經連魚肉帶小刺一起咽下去了,幸虧沒有吃到脊骨刺。第二口我就注意了,放慢速度吞咽,間或吃幾口蔥絲、辣子絲,開始品味人生第一次吃到的涼拌鯉魚。父親專注于猜拳飲酒,吃魚時卡住了,師母趕快倒了些醋讓父親喝,老師又讓喝了一大口白酒,嗓子這才順了下去。為了擺脫尷尬,父親盛贊師母心靈手巧,魚味鮮美,并問她怎么做的。師母說:“魚是凍著的,清燉、紅燒都不對味,就過油炸熟,大蔥、干辣皮子切絲涼拌,加了幾味調料和醋,又潑了滾油。我個人思想著胡亂做的,你們將就著吃吧!”客人們連忙稱贊,都說不要太謙虛了,好吃就是好吃,明年還要來吃。

回到家,我興奮地向大家講述吃鯉魚的經過和饞人的香味。哥哥弟弟們眼神發亮,一邊圍著我問到底怎么個香法,一邊吞咽著口水。母親聽著,眼神也向往起來。我父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輾轉來到這里。老家甘肅民勤同北道橋子村一樣干旱,都在沙漠沿,見不到魚,也幾乎沒有吃過魚。

家鄉的小河發源于古城奇臺的東天山,流到我家跟前已近沙漠,成了小溪流。小河小水棲息著一種長不大的小魚,我們叫狗魚,學名喬爾泰,世界上最好的冷水魚之一,聞名遐邇,在額爾齊斯河里能發育成大魚。夏天,小伙伴們在河灣處攔壩游泳,扎猛子,摸狗魚,抓到以后用火燒熟,連皮帶肉地嚼,往往吃得滿嘴都是黑渣。一次,伙伴分給我半條,拇指粗的小魚肉緊,刺硬且密,我用力一口,結果咬到刺上,差點崩了牙,以后再沒吃過。

第二年春節,父親買來兩瓶豆豉魚罐頭,吃年夜飯撬開一瓶,立即被我們兄弟幾個一掃而空,也不知道是啥魚,舔著嘴唇心想,咋沒有刺呢?母親忙把另外一瓶藏進大紅柜,預備來了貴客品嘗。此后,我們的生活一年無魚。

1988年初我上大一,母親來信說,家鄉開集市了,有人叫賣南山寬溝水庫的大鯉魚,生意不好,買的人不多。我知道,甘肅移民居多的橋子人,大都不會做魚。買魚的多是江蘇、安徽支邊的人。寒假回來,我騎上父親的新飛鴿自行車,到集上稱了兩條凍鯉魚,用溫水化開,準備給大家露一手。學校食堂隔段時間會賣紅燒鯉魚,我一直觀察這道菜的用料、顏色,可惜沒地方上手操作。三十晚上,父親架起銅火鍋,無煙煤燒得通紅,新宰的羊肉切成薄片,菜蔬都洗凈裝了盤,一家人圍坐在新買的十四英寸福日電視機前,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只等我的魚好了,開吃年夜火鍋。收拾完魚鱗魚鰓魚肚,我照著食堂做魚的食材備了料,鐵鍋里淋了不多一點胡麻油燒熱,把魚、料一起倒了進去,鍋里冒起黑煙,慌亂中倒入兩大勺水,發現水多了,繼續升火煮。水位下去,一嘗味道寡淡,加了鹽、醬油、味精、花椒、胡椒,此時鍋快干了,加上水再燉……出鍋時我在魚上撒了蔥花、香菜,裝點顏色。哥嫂和弟弟們看到我做的“大菜”顏色發黑,散了架子,不成魚形,遲遲不動筷子。在我的一再催促下,才拿小鐵勺舀著吃了幾口,筷子已經夾不起來了。母親連湯帶肉舀了一勺,吃完說:“這個年過得好哇,算是吃到大魚大肉了,魚煮爛了,湯挺好喝?!备赣H聽了,用筷子尖嘗了嘗魚湯,倒了一大杯酒,在地上澆奠了三處,含著淚說:“高天厚土,列祖列宗,我們家族從甘肅一路逃荒上了新疆,現在生活慢慢好起來了,吃得飽,穿得暖,有米有面,有肉有魚,家里供出了全村第一個大學生,我兒還學會了做魚菜,以后的日子,但愿年年有魚(余)!”

正為首次做魚失敗而忐忑的我,聽到父母寬容又自豪的話語,一顆心漸漸放了下來。那個龍年的除夕,我們一家吃到了最難忘的一頓團圓飯。

參加工作以后,同事、朋友中有擅長做魚的,我人緣不錯,隔三差五被他們邀請到家里吃魚。館子里吃魚還很奢侈,家里做最實惠。我學會了活魚才能烹出鮮味,紅燒魚要兩次起鍋,清燉魚要先過油,學會了新疆地產草魚、花鰱、鯉魚、五道黑不同的烹制法,尤其喜歡麻辣魚、水煮魚。一段時間,又迷上了做鯰魚,無師自通,加進去許多自己喜歡的食材,烹調得跟火鍋一樣美味。周末,邀約朋友上夜市,一個烤魚,一個加工馕,一扎格瓦斯,在熙熙攘攘中享受城市的休憩時光。母親也學會做魚了,尤其擅長干炸帶魚,撒上調料,孫子們非常喜歡,冬天拿著當零食吃。

妻子喜歡吃河蝦,我們秋天買斑節活蝦清水煮著吃,冬天買龍蝦尾用香辣重料炒著吃。1999年深秋的一天,福建援疆干部陳兄送我一袋活螃蟹,說是陽澄湖大閘蟹,拿鍋蒸十幾分鐘就可以了。我們兩口子都沒吃過螃蟹,更別說陽澄湖的名蟹了。妻子看到螃蟹用草繩捆著,就一股腦兒倒進水池里,準備沖洗干凈再蒸,沒想到蟹們一個一個從水槽里爬了出來,鍋臺、地上都是,妻子嚇得哇哇大叫。我硬著頭皮撿起來放到鍋屜子上,蓋上鍋蓋又壓了兩塊石頭。過了二十多分鐘,不知道熟了沒有,也分不清公母,按陳兄教的剝開蓋子,看到蟹肥黃多,蘸了些姜末、醋醬就胡亂吃下去了。

進入新世紀,我工作生活的烏魯木齊市北郊濕地多,水面廣,在新疆率先養起了“美國大尾胭脂魚”、“羅非魚”,十分暢銷。南郊柴窩堡湖開始養殖天山雪蟹,雖然長得很小,也是名噪一時,飽了好多邊疆人的口福。十年前,塞外稻鄉米東區在稻田試養螃蟹成功,蟹田的稻米成了稻蟹米,有機無公害,價格高達每公斤二十多元人民幣,仍然供不應求。米東、五家渠一帶的北湖水鄉開辟了上萬畝“南美白對蝦”養殖水面,還有人又開始嘗試冬季大棚養蝦。

烏魯木齊是離海洋最遠的城市。如今,距離不再是鴻溝。這里不斷有海鮮餐廳、海洋主題餐廳開業,可以吃到世界各地著名的魚類及花樣繁多的海產品、水產品。故鄉奇臺盛行魚宴,我橋子村的發小們經常在魚火鍋聚餐。少吃羊肉多吃魚。新疆人的飲食習慣在發生變化,生活品質持續提高。

2010年,父親母親第一次乘飛機,去首都看望上大學的長孫。侄兒帶著他們第一次乘坐高鐵到了天津,登船游了渤海,在海邊的大排檔吃了許多美味、實惠的海鮮。父親那年七十三了,旅行回來逢人就講:“這一趟走了北京,看了大海,一輩子沒什么遺憾了!”

水是故鄉清,月是故鄉明。故鄉是我永遠的牽掛。那里的生態正在修復,沙漠邊沿三北防護林封育了三十年,林草共生,郁郁蔥蔥,密不透風。地下水停止超采,關閉了許多抽水井,滴灌、農膜基本覆蓋農田。有一天,家鄉干枯的河道會重新變成溪流,久違的魚兒也一定會在那里重現。

作者簡介

方惠民,新疆奇臺人,1969年出生,新疆作家協會會員?,F任新疆烏魯木齊市米東區文聯主席,在《回族文學》《新疆日報》《綠洲》發表作品。

猜你喜歡
師母鯉魚
喧噪
柔柔好
小鯉魚的問候
鯉魚跳龍門
我的小鯉魚
鯉魚旗(大家拍世界)
信仰
紅鯉魚的“三十六計”
劉藝手
和諧秘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