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異域情調論解讀《王倫三跳》中的中國形象

2019-03-21 23:20尹巖松曹錦錦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9年6期
關鍵詞:情調異域道家

尹巖松,曹錦錦

(鄭州大學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是德國20世紀30年代最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之一。其首部震驚世界的小說是完成于1915年的中國題材小說《王倫三跳》。這部中國小說一經發表便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德布林因這部作品獲得了德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馮塔納文學獎”[1]。

《王倫三跳》以中國乾隆時期為創作背景,描寫了18世紀的中國社會。書名中的“三跳”是指王倫在社會動蕩中作出的三次人生選擇?!锻鮽惾冯m是德語文學中最著名的“中國小說”之一[2]12,但德布林一生從未到過中國,也不懂中文。他積累關于中國的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閱讀書籍和與在德中國人交流[3]。

一、異域情調論

近代法國著名詩人維克多·謝閣蘭是著名的漢學家。他所推崇的異域情調概念與人們普遍的理解有很大區別。在謝閣蘭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異域情調是熱帶的棕櫚可可、美洲原始森林、中國陶瓷或阿拉伯香料等畫面[4];異域情調著作就是“旅游印象”“殖民文學”或“用某種象征主義的新視角眺望異國他鄉”[5]33-37。謝閣蘭認為異域情調不應只有地理層面的意義,而應該是一個“世界體系”。他認為所有自然的、種族的、性別的、精神的、感官的、思維方式間的差異都屬于異域情調的范疇。

謝閣蘭認為“他者”是用來幫助“本我”或“主體”確立和認識自身的。西方人對異域情調有兩種基本態度:征服或渴望[6]。但謝閣蘭既不是為了征服“異域”,也不是為了逃避“自我”。他主張作為一個求知者去接觸異域文化,要謙遜地汲取其養分。他始終冷靜地面對“異域”與“本我”間的差異和沖突,通過異域來更好地認識“本我”。

謝閣蘭欣賞“多異”,強調差異性和多樣性。他認為異域情調不僅僅是一種存在的形式,更是一種生存的狀態。謝閣蘭認為,異域情調是真正的“藝術家的領地”[5]34。因為所有文學作品都飽含藝術家個人的觀念和思想。謝閣蘭是著名的漢學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近五分之一時光都是在中國度過的。他曾說:“坦白來講,我來這里尋找的既不是歐洲,也不是中國,而是中國的幻想?!盵5]34他認為作家在面對異域的時候,并不是簡單地“沉進去”去把握一個“真實”的異域,而是應該“沉進去”后再“走出來”,以提供一種異域的“幻象”。

謝閣蘭主張“托異域事物言說”[7]225的寫作方式。他認為作品中所呈現的異域風光不是對它的客觀反映,所描繪的始終是異鄉人闖入異域的主觀感受和認識。異域情調不再是人們以往的旅游印象、“殖民文學”印象,而是一種“異”的體驗。他強調在異域中體驗一種“異己”的力量。面對人們在異域文化中所體會到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他并不要求人們盡量與異域融合,而是要求主體和客體之間盡可能保持一定的距離。異域情調為文學作品提供了多彩的文學背景和廣闊的空間,不僅能夠滿足本民族、本國家對異域想象的需要,也可以使主體在描述、闡釋和構建客體(即“他者”化的異國形象)的同時,能夠更為清晰地反觀自我,認識自我[8]。

二、《王倫三跳》中的中國思想

(一)道家思想

德布林在《王倫三跳》中對道家思想進行了闡釋。德布林“展示了老子學說的圣典,許多人通過他第一次受到了老子學說的浸潤,并把他的小說當作一種宗教啟示加以接受”[9]。德布林通過直接引用、對話或者改編等多種方式糅合了很多引文、語錄、寓言和神話故事。而這些引用全部出自道家經典《老子》《莊子》和《列子》。

在作品的獻詞中,德布林就說獻給“睿智的古人——列子”[10]8,而且引用了《列子·天瑞》中的“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天地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這句話本是舜向丞請教時丞的回答,丞將道比作行走、居處和飲食。他認為這些都不過是天地之間氣的運動,是不可獲得并據為己有的。德布林描述了一個現代人“我”的形象?!拔摇鄙钤诠I化社會中卻渴求寧靜,希望從喧囂的“噪聲”中逃脫。當德布林看到周圍被物化了的人們時,他引用了列子的這句話。德布林筆下的“我”所看到的正是20世紀初的德國。工業迅猛發展的同時,許多弊端顯露:人類異化,大自然物化,戰爭頻仍等。很多知識分子都對工業文明產生了疑問,德布林亦如此[2]33。他曾說:“我們打算借助電力、蒸汽以及其他鋼鐵機器,用幾個世紀進行世界工業化,卻不考慮后果……我們將在這個時代過后看到,我們都做了什么?!盵11]在這種情形下,德布林對推崇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道家學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德布林看來,道教的核心是“無為”。正因如此,他將主人公王倫創辦的宗教取名為“無為教”。王倫首次接觸道家思想,緣于他出入南孤山時,那里流傳著一句話:“將欲取天下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盵10]34,[12]這句話對有為之舉進行了批判,認為其違背自然之道,必然失敗。道家的無為思想源于“天道自然”的觀點,認為只有道法自然,才能無為而無不為。20世紀的西方,現代化的迅猛發展使得人無所適從。面對日漸物化的大自然和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心靈空虛的人類渴望過寧靜的生活。德布林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選擇了道家哲學的思想主張,希望能夠為當時的德國大眾提供一條自救的道路。

在該書開篇的獻詞中,作者雖然引用了列子的話來質疑工業文明,批判現代化對人性的扭曲,但緊接著德布林又寫道:“我無意譴責這些震顫。我只是有點摸不到方向?!盵10]107德布林只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企圖尋找另一種社會、另一種全新的世界。所以他對道家的無為學說并不是全盤皆收,而是根據德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取舍。德布林對20世紀初德國的工業化及其負面影響表示憂慮和不滿,故而和道家學說中要求效法大道、遵循規律、回歸自然的文化批判內容以及反對戰亂、體恤民情的人道主義主張產生了共鳴。但道家無為思想中的其他方面,如過于排斥有為、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等方面,德布林對其是舍棄的。德布林是在構建符合自己國情的思想,目的是為了更清晰地反觀德國當時的社會。

(二)儒家思想

《王倫三跳》描繪了以王倫為代表的社會底層“真弱者”和以乾隆皇帝為首的統治階層之間的尖銳對立。清朝官方的意識形態主要受儒學思想影響,而王倫信奉的是道家的“無為”學說。所以小說中出現了很多批判孔子和儒家學派的描寫。

王倫自幼便拒絕接受父親對他進行的以儒家觀念為內容的啟蒙教育。參加起義的成員中有個叫恩戈的朝廷侍衛官,他放棄主流社會加入流民行列的原因是他是同性戀。全書最激進的反儒口號也出自一個年輕的無為教教徒之口:“你們知道,誰是我們不共戴天的仇敵嗎?是我們和你們的真正的死敵?我們的敵人叫什么,是那塊石頭、那截樹樁、那把破琴嗎?是孔子!”[10]109他在眾教徒面前煽動宣傳,把孔子斥為和“士大夫”與“文人”并列的“第三種禍害”。毫無疑問,小說中所描述的無為教教徒對孔子和儒學持批判態度。但德布林在書中對孔子并不全是批判的。他在描述王倫只身前往白蓮教尋求幫助時寫道:“他離開直隸,回到山東,這塊土地孕育了偉大睿智的孔子。他是古老秩序的重建者,國家建筑的鋼鐵支柱?!盵10]88這無疑是肯定孔子和儒教思想的積極作用的。

一位無為教青年曾發表這樣的言論:“誰是孔子,他想干什么……他教導人們漱口,梳頭,侍奉權貴,有許多好的,許多壞的。對我們窮人來說,他早就已經死了,沒有任何意義。滿人、喇嘛和士大夫都崇拜他,就為這個我們不能崇拜?!盵10]391德布林在塑造封建王朝各個階層尊孔敬孔的面孔時,大膽嘲弄,諷刺鮮明,“那些傲慢的孔夫子的追隨者們”[10]100、“孔子愛好者們”經常聚集在孔廟里商討和密謀針對無為教的辦法。當皇宮被起義的部隊包圍時,皇帝的兒子拜倒在孔子的雕像前祈求平安[10]424。朝廷決定鎮壓起義的借口是“孔子必須受到保護”[10]260。起義被鎮壓后,乾隆在孔廟大擺宴席,慶祝成功。從德布林的用詞上看,“孔子”始終都是統治階層為達到其目的所利用的工具。結合作者字里行間對孔子和儒學的肯定描寫,我們不難看出:德布林批判的并不是孔子和儒學,而是當權者對儒學的篡改和濫用,真正批判的是統治者的為所欲為。

三、《王倫三跳》中的中國人物

(一)王倫

《王倫三跳》中主人公王倫的原型是乾隆年間山東壽張縣(今陽谷縣壽張鎮)黨家莊人。他領導了清代華北地區最早一次較大規模的農民暴動:王倫起義[13]。中國歷史上的王倫信奉蓮花教的分支清水教[14]60。而《王倫三跳》中的王倫則是無為教的首領。德布林對教門的選擇并未遵循中國歷史事實,而是結合了當時西方的社會歷史背景,選擇了更能替自己“發聲”的道教。

德布林筆下的王倫是一個普通人家的頑劣少年。王倫對生活不滿,不愿跟隨父輩下海打魚,更不愿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是一個游手好閑的社會混混。但歷史上的王倫家道殷實,品行端莊。根據清代檔案記載,王倫與其弟一共有土地1頃58畝有零,土瓦房15間[14]59。據有關史料分析,王倫并非好財之徒,甚至無償為人醫病[15]。

德布林筆下的王倫對待“無為”的態度是搖擺不定的。王倫剛布道完畢,就接受眾人擁護,違背了自己的“無為”原則當了無為教的首領。他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要求部下“禁止摘樹上的果實,要等它們自己落下”[10]86,另一方面又要求白蓮教在必要時對政府施加壓力。他是猶豫的:他要求人們逆來順受,服從命運安排,自己卻佩戴寶劍,并一次次身陷暴力。即使在濟南府被捕入獄,他也是在“無為”與“有為”之間徘徊。他既向往著無為,認為無為是“一種幸福,在這里多加忍受,一切忍受到最后”[10]168。但他同時又想到“死去毫無意義,不能聽之任之”[10]168。中國歷史上的王倫對待教義是堅定的。他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開始招收徒弟,3年后在家鄉起事時,短短9天就聚集4 000余人,先后攻占壽張、陽谷、堂邑、臨清舊城等4座縣城[14]59。王倫對待道教這種搖擺不定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正是德布林對待道教的態度及目的的體現?!锻鮽惾分械耐鮽惻c真實歷史人物王倫有著天壤之別。德布林基于本民族、本國家的需要,創造出了一個“德式”王倫。

(二)乾隆

德布林筆下的乾隆是一個儒者,更像是他理想中的威廉二世?!锻鮽惾分?,乾隆信仰儒家思想,把祭天、祭祖看作頭等大事[7]289。他熱愛自然,“農婦……把白色的谷粒灑進土地,男孩在她身后歡呼雀躍。鳥兒鳴叫,多么美好的秋天。眼前的美景無法用詩句描述,他們不可超越地存在著”[10]275。他對天地懷有虔誠的敬畏,深知自己作為天子的責任,多次反省,深怕由于自己治國不力遭到上天和祖先的懲罰。

德布林筆下的乾隆寄寓著他對威廉二世的期望。在德布林看來,乾隆是一個比較開明的君主。他為追求仁政作出了極大的努力。在作品中,就連乾隆的敵人也對此進行了肯定:“皇帝的手段雖然強硬,但不乏公正。造他的反是危險的,是沒有前途的。我們的時機還不成熟?!盵10]96反觀當時的德國社會,以威廉二世為首的統治階層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威廉喜好夸大其詞地發表具有攻擊性的演講,使得德國幾乎失去了所有好友,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德皇威廉二世是一個狂躁的戰爭狂。當時歐洲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下,威廉二世對一戰的爆發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16]56。德布林在作品中描寫了乾隆面對暴亂和百姓死亡時的態度。當乾隆得知由于王倫在井水中投毒,致使馬諾和他所謂的“破瓜帝國”全體成員死亡時,他的反應和大臣們截然不同。大臣們一致認為很好解決,直接處決罪魁禍首王倫就可以了。但聽到這個消息后,乾隆在自省和自責,認為大批子民的死亡是上天和先祖對自己的懲罰。乾隆本想采取懷柔政策,不再追究王倫和無為教教徒的罪過,但這個決定受到了阻撓。乾隆再次陷入自責和不知對人道與權力如何取舍的困境中,心力交瘁,幾近崩潰。最后乾隆雖迫于壓力作出了鎮壓王倫和無為教的決定,但當他看到兩軍廝殺時,他仍在心中自責,認為“我必須公正,但或許我應該退一步”[10]94。鎮壓了起義軍后,乾隆更是說“百姓不再像以前一樣安居樂業了。他們不再安定,因為他們不幸福??崔r神廟北面的戰火,我的百姓為這些犧牲了多少……”[10]95。乾隆對戰爭與民生的思考是充滿人性的。威廉二世則是一位極具野心、沖動魯莽的執政者。一名法國外交官這么評價威廉二世:“在他統治的30年里,一直是個孩子氣的皇帝,狂躁、自負,是個虐待狂?!盵16]57德布林這樣描寫乾隆對戰爭與民生的思考,同時也表達出自己渴望德皇作出改變。他希望德皇能努力將德國拉離戰爭?!锻鮽惾分星〉纳砩霞耐辛说虏剂謱ν赖膭窠夂拖<?。

四、結語

中國形象是一面鏡子,從中既可以照見中國的社會狀況,同時也可以隱隱約約照見德國當時的社會、文化和作者的期許。小說中的中國形象既是真實的,又是虛構的;既是阿爾弗雷德·德布林個人對中國的真實印象,但更多的是出于“自我需要”而進行的虛構。作為一個從未到過中國的西方人,他所描繪的始終是西方人對中國的主觀感受和認識,他所描繪的中國人物形象也始終是帶有德國烙印的中國人物形象。他的真實目的依然是借助他在作品中所描繪的中國形象,為當時德國社會的調整和完善做出貢獻。

猜你喜歡
情調異域道家
情調是生活之花
漫畫道家思想
別有情趣的夏天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生“十不過”
異域尋蹤
異域尋蹤⑦
異域尋蹤⑧
絲綢情調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