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北山第253龕地藏觀音龕探析

2019-03-22 02:27李小強
敦煌研究 2019年1期
關鍵詞:侍者水陸北山

內容摘要:大足北山第253龕中,主尊地藏觀音與十王的組合形式,在巴蜀地區唐宋時期十王造像龕中極為少見。左右側壁造像復雜,出現了與敦煌《佛說十王經》圖像近似的檢亡人家功德的使者、兩身道教特點的造像以及十一位王者。從造像題記等分析,此龕最初開鑿與水陸會有較為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大足北山石窟;地藏觀音;十王;道教

中圖分類號:K87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9)01-0062-09

大足北山石窟第253龕即地藏觀音龕(圖1),毗鄰北山晚唐代表作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為穹拱形龕,高1.57米、寬1.22米、深0.86米。龕內正壁雕刻地藏觀音兩位主尊。龕左右兩側壁,對稱刻六朵祥云,云內皆有人物造像。龕左外壁刻一則題記,銘文記載“□□弟子都知兵馬使,前知昌元、永川、大足縣事陳紹珣與室家黃氏”妝繪此龕,時間為宋代咸平四年(1001)二月八日,并修水陸齋[1]。

對于該龕造像,大多為簡述其年代和主要題材的論述,對于地藏觀音與十王組合出現的背景、意義和左右兩側壁十王細節等的研究,基本上未見論述,茲作此文論述如后。

一 研究概況

對于北山第253龕年代,《大足石刻內容總錄》判定為宋代[2]。黎方銀、王熙祥《大足北山佛灣石窟的分期》將此龕判定為五代[3]。從第253龕所處的造像巖面來看(圖2),此說可成立。第253龕左側有晚唐開鑿的第245龕,即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第253龕右側巖面開鑿40余龕造像,體量不大,多數龕還有五代年號,如后蜀廣政十七年(第281龕)、廣政十八年(第260、279龕)等。

對于該龕的介紹和研究,除年代的考證,主要集中在龕內主尊為代表的藝術價值上,有多種著述中的簡略評述,如“龕像雕刻華麗,人物造型優美,是現存地藏十王圖像的早期代表”[4]。而對于地藏觀音與十王組合、兩側壁造像的具體情況等,基本上少有較深入的探討。近有李小強認為該龕左側祥云內有兩身像“為道教神仙的可能性極大”[5],受著述角度的局限,對其中造像身份的認識以及與水陸會的關系等,還有待深入探討。

二 地藏觀音與十殿閻王組合形式

北山第253龕的造像題材,主要是地藏觀音與十殿閻王的組合,這種形式較為獨特。了解這一組合的來源及意義,必須對地藏觀音組合和十殿閻王造像在此時的表現情況加以考察。

(一)地藏觀音組合的流行

第253龕地藏觀音組合形式,是唐五代時期較為流行的題材,其表現形式或為以阿彌陀佛為主,左右分刻地藏觀音;或以地藏觀音為主尊的組合。對于這種組合也不乏論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1}。地藏觀音組合形式如龍門石窟凈土堂中有一小龕造像,造像記言“觀世音菩薩一區地藏菩薩一區□□成就景云元年(710)”[6]。

不過,相對其他地區而言,巴蜀地區的這種組合造像龕較多。廣元千佛崖第512龕內有站立二主尊,題刻記載唐代天寶十五年(756)造“觀世音菩薩一軀地藏菩薩一軀”。這種組合造像在巴中、蒲江、丹棱、夾江等地都有雕鑿。大足北山石窟自晚唐開始雕鑿以來,地藏觀音組合便成為一種流行的題材,至五代兩宋存有22龕[7],主要有晚唐第52龕(阿彌陀佛地藏觀音,唐乾寧四年,897年)、第58龕(地藏觀音,唐乾寧三年,896年)、第53龕(阿彌陀佛地藏觀音,前蜀永平五年,915年),第244龕(地藏觀音,后蜀廣政八年,945年)等,這些實例表明,北山石窟造像中該題材較受信眾喜好。因此,第253龕主尊地藏觀音組合的雕鑿,與這一組合題材的流行密切相關。

(二)十王圖像演變角度的考察

晚唐至五代的十王組合像中,地藏觀音與十殿閻王的組合較為少見,考察此時期石窟中十王與主尊的表現形式,很有必要。唐宋時期,巴蜀石窟造像中大致有如下幾種組合:

A. 以地藏菩薩單尊像作為主尊,居于龕正壁正中。此為地藏十王龕像保存最多的形式,張總先生說:“從全國大部地藏十王經典圖像來看,都是地藏統領十王?!盵8]

巴蜀地區,此類形式遺存甚多。四川仁壽千佛巖有一龕,地藏菩薩站立居中,“兩旁淺平雕十位王者,皆坐案后,身旁各有兩脅侍者”,其年代不會距唐廣明二年(881)太遠[8]56。大足有北山第205龕(圖3),五代時期作品,地藏居中,龕兩側的正壁和側壁各有五朵祥云,每朵云中有一桌案,各有一王坐其后。這一表現形式在其后大足石刻中較為常見,如北宋紹圣三年(1096)的石篆山第9龕的地藏十王、南宋的十王殿石窟的地藏十王龕、寶頂山大佛灣第20龕地獄變等,皆是如此。

此外,廣元皇澤寺第44龕{1}、內江圣水寺、翔龍山(2龕)[9]、清溪[10]、安岳圣泉寺[11]、云峰寺{2}和圓覺洞第80、84龕[10]195等地藏十王龕中,亦都是如此表現形式。

B.地藏菩薩與閻羅王作為主尊居于龕正中。目前可知有三例。分別在綿陽北山院、遂寧金馬寺、安岳香壇寺。其中,綿陽北山院第10龕內分為6個小框,上層居中主尊為地藏菩薩與閻羅王,該龕造像年代據《綿陽龕窟》調查分析為“北宋造像風格”[12]。不過,該調查報告集中收錄的相關論文則認為“此龕的時代為晚唐應該可以確定的”,其“年代約在乾符至中和年間,那么把此龕定為現存四川地區最早的‘地藏·十王·地獄變相應該是可行的”[13]。對于這類龕像的年代,張總先生認為綿陽此龕“雖然型式因素傾向五代偏早,但從諸直翅官帽式而觀,可至五代偏晚,甚或北宋初的可能性也不排除??啥ㄔ?0世紀末或11世紀初期”。遂寧金馬寺、安岳香壇寺兩龕,與綿陽北山院“年代也應接近”[8]58-59。

C.地藏與阿彌陀佛、觀音三身組合(或地藏觀音)居于龕正壁,作為主尊。目前所見,除北山第253龕之外,巴蜀地區可見于北山第254龕,其正壁即阿彌陀佛、觀音、地藏三身像{3}。

由上述來看,北山第253、254龕在十王造像龕的組合形式上,在目前巴蜀地區發現近20例唐宋時期的十王龕中,自然顯得有些特殊,它僅僅出現在五代時期的大足北山一地,從前敘地藏觀音組合在巴蜀石窟的流行來看,其表現形式的出現與此有極大的關系。

一個令人感到疑惑的現象,地藏觀音與十王的組合在敦煌也有體現。最為熟知的P.2003、P.2870《閻羅王預修生七往生凈土經》中,開卷佛向十王說法圖等,基本上未見地藏觀音作為畫幅主尊的現象[14]。關于地藏、觀音與十王的組合,沙武田在分析敦煌地藏十王變構圖形式時,提到“地藏十王變相與其他經變畫結合共同畫于同一空間”的現象實例較多:

如莫高窟第6窟甬道頂分別畫地藏十王變與水月觀音像;敦煌遺畫EO.3580上下分別畫凈土變與地藏十王變;EO.1173上部畫千手千眼觀音經變,下部畫地藏十王變;EO.3644畫面分兩大部分,上部左右分別畫十一面觀音像與地藏菩薩像,下部畫十王圖等[15]。

這些實例中,地藏與不同觀音作為組合出現,其與凈土變的組合,似乎更能說明地藏與觀音組合目的,在于拯救眾生往生于凈土。這其中,EO.3644(圖4)值得一提,畫上方左側為披帽地藏,右側為十一面觀音,中部為十王,最下方為供養人像。此種組合形式,從地藏與觀音的位置和人物比例來看,應居于整幅畫主尊的地位。由此來看,敦煌也出現了與北山第253龕大致相似的組合圖像。那么,敦煌、大足二地出現這種情況,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著聯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值得探討。

三 左右壁造像探析

在之前的著述中,基本上將左右壁識為十王和司官的造像。如張總認為:“左右壁各有祥云六朵,云上分別雕有十殿閻羅與二司官像,其姿態有捧笏、拱揖、騎馬等等?!盵10]188郭相穎認為“龕左右壁各刻六組云朵,云朵中分刻陰朝(曹)地府十王兩司十二殿。民間稱此為十王朝地藏”[16]。

據石刻圖像的實際情況來看,左右壁造像的確是以十王為題材的造像,但是仍有其他相關的造像以及具有道教神仙意味的造像。

(一)騎馬者

右側壁(圖5)上方,靠近龕內的祥云,雖有殘損但圖像基本可辨識。祥云內刻一官吏像,騎于馬背上,手持一幡竿(圖6)。從圖像來看,馬前蹄前伸作奔跑狀,騎馬者腦后幞頭的幞腳、手中幡竿上的幡布,皆向后方上揚,可知馬為疾奔狀。

此祥云僅刻一像,與其他祥云基本上出現三身的情況相異,其身份應為敦煌文書P.2003《佛說十王經》中出現的“檢亡人家造何功德”的使者。

P.2003《佛說十王經》載:

閻羅法王白佛言:世尊,我等諸王皆當發使,乘黑馬,把黑幡,著黑衣,檢亡人家造何功德,準名放牒,抽出罪人不逮!誓愿!贊曰:

諸王遣使檢亡人,

男女修何功德因。

依名放出三涂獄,

免歷冥間遭苦辛。[14]9-10

P.2003《佛說十王經》中還有一幅插圖,描繪一位頭戴幞頭的騎馬官吏,手持幡竿,幡布向后飄揚,馬身作疾奔狀,右側有一小吏跟隨疾奔(圖7)。其圖像表現的正是經文中“檢亡人家造何功德”的使者。類似的使者形象,也出現在P.2870、P.3961《佛說十王經》經文的插圖中,圖像大同小異,如P.2870的騎馬持幡官吏身旁有兩位侍者,而P.3961則僅一身騎馬持幡官吏。

對比敦煌本《佛說十王經》和北山第253龕右側祥云中騎馬者的形象,圖像極為近似,可知北山第253龕右上側祥云內的騎馬者,表現的并非十王,而是“檢亡人家造何功德”的使者。

這里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一個是經中記載使者“乘黑馬,把黑幡,著黑衣”,P.2003《佛說十王經》圖中皆是黑馬、黑幡、黑衣,而大足北山第253龕內的此像,其馬的色彩今可辨仍為黑色,此系其后宋初妝彩據經書而繪的效果,還是色彩氧化后的效果,值得進行顏料分析鑒定。

另一個在巴蜀石窟目前發現的十王龕像中,僅有此龕出現有“檢亡人家造何功德”的使者形象,而且也與遙遠的敦煌畫稿如出一轍,這一現象,與前敘地藏觀音和十王的組合,這其中是否存在經文傳播等方面的聯系,同樣值得注意。

(二)十王

除上述使者形象的祥云外,其余祥云中亦雕刻人物。

茲先從左側壁(圖8)介紹如下:

上層:內側祥云中,雕刻站立的三身像,關于此處造像詳見后文論述。在云紋左側有方形題榜,內刻“示廣王”。外側祥云刻像四身,前為主尊,左右各站立一侍者,后側一侍者持長柄傘,傘蓋置于主尊頭頂上方,云紋左側題榜刻“五官王”。

中層:內側祥云刻像四身,主尊頭戴盔,身著甲胄,腰間懸弓袋和箭筒。左右各有侍者,身后側各站立一侍者,后側亦有持傘侍者,云紋題榜刻“轉輪王”。外側祥云刻像四身,前為持朝笏的主尊,左右各一侍者,后側侍者持傘,云紋題榜刻“太山大王”。

下層:內外祥云皆各刻像四身,布局與中層相同。其中,內側云紋未見題榜,外側祥云有方形題榜,刻“□□王”。

右側壁其余五朵祥云,布局基本相同,皆是四身造像,前為一主尊,左右兩侍者,后側一持傘侍者,傘蓋置于主尊頭頂。值得注意的是,右側壁祥云不但皆無題刻文字,而且連類似左側壁的方形框亦無雕鑿。

由上述榜題和圖像來看,左右壁祥云內,應雕刻有十王的造像:一是出現有“示廣王”“五官王”“轉輪王”“太山大王”“□□王”等五位王者的名號{1}(圖9),其中,“示廣王”當為“秦廣王”;二是構圖基本類同,這十一朵祥云內皆有王者的形象,除“示廣王”祥云外,其余圖像皆是前為主尊,左右各一侍者,后側侍者持傘,傘蓋懸于主尊頭頂,可見王者祥云內的構圖是一致的;三是服飾。左右壁的多數王者皆戴冠,手持朝笏,唯轉輪王為武將裝束,這與敦煌P.2003、P.2870、P.3961《佛說十王經》的圖像相同。由此來看,北山第253龕左右側壁表現的是以十王為主的題材,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從造像身份和題記來看,左右側壁出現了十一位王者的形象,詳見后文。

不過,從現存的十王造像題記來看,營建者在十王的排序上,并非嚴格按照《佛說十王經》的順序排列的,從圖中可見,無論是從左側壁開始排列,還是左右側壁交叉排列,都體現出一種隨意性。關于此現象,后文加以簡述。

(三)左上層祥云內具有道教意味的造像

龕左壁的十王造像中,上層內側祥云并列站立3身像(圖10),頭頂上皆有華蓋。由內至外,第1身像,頭戴冕旒,雙手捧朝笏;第2身像,頭有圓髻,髻后有束帶,面有須,雙手捧朝笏;第3身像,頭有圓髻,髻后有束帶,雙手捧朝笏。

該祥云左側刻有“示廣王”,可知龕內有一像為十王之一的“秦廣王”。從前述來看,十王除轉輪王為武將形象外,其余形象大都相同,此祥云內,唯第1身像與其他王者形象相近,因此,該像的身份當為“秦廣王”。

那么,另外兩身造像,其身份為何,筆者認為應系道教一類較高身份的神祇。

一是可以肯定這兩身造像,在左右側壁中的造像中地位較高,不是屬于侍者一類的。此可從兩點可見:第一點是在華蓋的配置上,從前敘來看,十王造像的頭頂上方皆有華蓋,并由一名侍者持傘,以表示該人物身份的不同,而十王身旁的侍者,皆無華蓋。該祥云內兩身造像頭頂出現華蓋,表明地位較高,也即不可能是“秦廣王”的侍者。第二點是三像在布局上并列,與其他十王及侍者組合形式不同,表明此三像在地位上接近。由此可見,這兩身造像的地位較高,應該是較重要的神靈。

二是在造像生理和服飾上。此二身像皆是頭梳圓髻,手持朝笏,中間一像面有胡須,此類圖像特點,在北山晚唐五代時期的造像顯得頗為殊異,反而大多見于唐代道教造像中,如四川丹棱縣龍鵠山第5龕中老君左側的侍者,頭梳圓髻,手持朝笏[17]。安岳玄妙觀老君龕左側一身像(圖11),亦大多相似。其后的宋代大足石刻中,面有須、持朝笏的造像,多見于南山三清古洞、石篆山老君龕、石門山三皇洞等道教造像中。

由此,從這兩身造像的布局情況、生理和服飾等特點來看,初步推斷為道教石刻造像,而且是道教中具有一定地位的神靈,其具體身份待考。

(四)造像的疑惑

從前述來看,左右側壁造像與唐宋時期的十王造像有一些不同之處,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第253龕內出現11位具有“王”者身份的造像,為何會出現此現象?

此或與對稱的設計有關。龕的左右側壁,為對稱的祥云形式。類似的布局,在巴蜀唐代造像中較為常見,特別是千手觀音造像中較為常見,大多分布在左右側壁,造像處于祥云中。僅就北山石窟而言,晚唐第9龕千手觀音造像,左右側壁各有六朵祥云,分別刻天王、雷神、風神等,且遵循相近神祇在左右壁對稱的布局。由此來看,北山第253龕左右側壁出現祥云對稱的造像布局,應是受到此時期較為常見的構圖模式影響。

具體的雕刻上,營建者將十王分布左右壁,各為六朵祥云,這與實際數量為“十”的王者像,顯然不一。前述可知,“檢亡人家”的使者單獨設計在一朵祥云內,余下的十一朵祥云,都出現王者,也就是出現了十一位王者。

這十一位王者的出現,也導致營建者在榜題上的不完善。左側壁的六朵祥云中,有五朵可見王者身份明確的榜題,刻在方形石框內。而右側壁,不僅未見榜題,連用以書刻“某某王”的方形石框都未刻出。這表明,該龕造像最后的榜題書寫尚未完工。

唐宋時期的十王造像龕中,此龕這種十一位王者的造像是極為獨特的。即使在綿陽北山院、遂寧金馬寺、安岳香壇寺等龕像中,均表現出地藏菩薩與閻羅王居于龕正中,其他則為九身。那么,大足北山第253龕出現十一位王者形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營建者為了表現對稱的布局,有意采取十一位王者的形象,在書刻王者的名字時,因與實際不相符合,所以僅雕刻出左側壁的榜題文字??梢娮髠缺诘耐跽呙治醋裱斗鹫f十王經》,也未遵循一左一右對稱的書寫形式,可見營建者在處理上還存在著自由發揮的空間。

四 北宋咸平四年妝繪題記

第253龕左外壁刻一則題記(圖12):

□□弟子都知兵馬使前知昌元永川大足縣事陳紹珣,與室家黃氏為淳化五年草亂之時,愿獲眷尚平善,常值圣明。妝繪此龕功德云,咸平四年二月八日,修水陸齋表慶謹記。[1]72-73

此則北宋咸平四年(1001)的妝繪題記,有兩處值得注意:

其一是淳化五年“草亂之時”。

對此,有研究者認為“所刻鐫記時間,查史籍正是北宋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994年攻克成都建立大蜀農民政權??h事陳紹珣稱農民起義為‘草亂,可知王小波、李順起義聲勢之大,振動東川昌州一帶地區”[18]。此說與當時史實無誤,不過,銘文明確提及到“淳化五年”的史實,查此次起義軍相關研究,從淳化五年(994)正月到五月初,起義軍分兵四出,攻打各地州縣,其中,東南方向“先后攻打過廣安軍、合州、渠州、梁山”[19],合州距離大足一地所在的昌州(州治大足)較近,當影響到昌州一帶,而陳紹珣職務為掌管軍政的官員,其更應熟知時局。所以,銘文中所指的“淳化五年草亂之時”,或更有可能為義軍于此年分兵攻打至昌州附近的情況。

其二是水陸齋的情況。

水陸法會是佛教流傳甚廣的儀式。此題記的水陸齋修設,也是石窟中遺存較早的資料。為何選擇第253龕像修設水陸會,其間還出現道教特征的圖像,筆者認為,這與最初雕鑿此龕像的目的就可能與水陸會有較大關系有關。

目前史料表明,唐代就存在有道教神祇融入到佛教水陸會的情況。宋代初期黃休復《益州名畫錄》記載唐代成都寶歷寺水陸院就有道教的神祇:

僖宗駕回之后,府主陳太師(陳敬瑄)于寶歷寺置水陸院,請南本畫天神地祇、三官五帝、雷公電母、岳瀆神仙、自古帝王,蜀中諸廟一百二十余幀,千怪萬異,神鬼龍獸,魍魎魑魅,錯雜其間,時稱大手筆也。[20]

此則史料記載水陸院出現道教“三官五帝、雷公電母、岳瀆神仙”等神祇,而且“蜀中諸廟一百二十余幀”,可見此佛道匯聚的水陸圖像在蜀地傳播較廣。

相對時間較遲的水陸會史料表明,道教神祇在北宋大足水陸會的相關造像中也已出現。如大鐘寺遺址出土的圓雕造像,其時間在咸平至治平年間(998—1067),有一尊道教中元地官像,其銘文有“水陸”,而且其他圓雕有“同修水陸齋”。這些造像表明,此時期道教造像在大足已經融入水陸會中[21]。其后,水陸會在大足一地修設較為普遍,如石篆山石刻與水陸會聯系緊密。石篆山石刻雕刻于北宋元豐五年至紹圣三年間(1082—1096),由莊園主嚴遜主持完成。有學者認為“石篆山石刻造像可以說是雕在石頭上的水陸畫,是中國佛教水陸法會的早期遺跡”[22]。石篆山石刻中就有道教的老君龕,刻老君、法師、真人等。石篆山石刻中還出現十王造像。十王造像與水陸會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在今流傳的一些儀本中亦可見。近年來,有學者對北方水陸法會儀軌《天地冥陽水陸儀文》的研究中,認為其“成文時間推測約在北宋統治結束后到儀文刊行前(1296年)的南宋或者北宋統治結束后的北方金國”。該儀文中,就有十殿閻王[23]。

因此,在水陸會中出現十王和道教神祇的造像,在宋代是有據可依的。

另,再考察一下北山在陳紹珣妝彩之際的造像情況。北山石刻開創于晚唐景福元年(892),至北宋咸平四年之際,造像出現較多,主要集中在南段和北段兩個區域,南段主要有晚唐時期的第5龕北方天王、第9龕千手觀音、第10龕釋迦牟尼佛、第51龕三世佛等,北段有第245龕觀無量壽經變、第279和281龕藥師經變等。這些造像的題記都未見有修設水陸會的記載。陳紹珣選擇第253龕進行妝繪、修水陸齋,而不選擇其他造像龕,或與第253龕最初開鑿與修設水陸會有關。

因此,北山第253龕最初雕鑿時,極可能與水陸會的修設有關,從而在其后選擇此龕修設水陸會,這也是該龕中出現道教特點造像的一個因素。

北山第253龕以地藏觀音為主尊并與十王組合的形式,在巴蜀地區唐宋時期十王造像龕中極為少見。龕左右側壁祥云造像復雜,其中右側上層一朵祥云內,刻有與敦煌《佛說十王經》圖像近似的“檢亡人家”功德的使者;左側上層祥云內“秦廣王”像布局與其他十王不相同,出現兩身道教特點的造像;左右祥云內出現十一身“王者”形象。從該龕北宋初期陳紹珣妝彩題記分析,龕中出現道教人物造像,很可能與造像龕最初開鑿與水陸會有較密切的關系有關。羅世平《地藏十王圖像的遺存及其信仰》一文對北山第253龕有較詳細的論述,其中也認為龕右壁上層內“騎馬人物屬地獄使者無疑”[24]。

參考文獻:

[1]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重慶市社會科學院大足石刻藝術研究所. 大足石刻銘文錄[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72-73.

[2]劉長久,胡文和,李永翹.大足石刻內容總錄[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103.

[3]黎方銀,王熙祥.大足北山佛灣石窟的分期[C]//大足石刻研究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4]金維諾,羅世平.中國宗教美術史[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1995:171.

[5]李小強.大足道教石刻論稿[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143.

[6]常青.龍門石窟“北市彩帛行凈土堂”[J].文物,1991(8).

[7]李小強.簡述唐宋時期地藏與凈土之關系:表2:大足北山石刻地藏與凈土造像[C]//大足石刻研究文集:第3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509-511.

[8]張總.川渝香壇寺等十王龕像[C]//2014年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58-59.

[9]李小強.四川內江摩崖造像三題[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5).

[10]張總.地藏信仰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99.

[11]張總,廖順勇.四川安岳圣泉寺地藏十王龕像[J].敦煌學輯刊,2007(2).

[12]于春,王婷.綿陽龕窟——四川綿陽古代造像調查研究報告集:五:魏城北山院摩崖造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13]羅春曉.北山院“地藏·十王·地獄變相”詳解[C]//綿陽龕窟——四川綿陽古代造像調查研究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238.

[14]杜斗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圖版1,20.

[15]沙武田.敦煌畫稿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203.

[16]郭相穎.大足石刻研究與欣賞[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3:175.

[17]胡文和.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3.

[18]鄧之金.大足石刻是一部宋代形象的史書[C]//重慶大足石刻研究會,等,編.大足石刻研究文選——四川石窟藝術研討會暨重慶大足石刻研究會第三屆年會專集.重慶:重慶市大足石刻研究會,1995:187.

[19]胡昭曦.王小波李順起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1.

[20]黃休復,何韞若,林孔翼,注.益州名畫錄[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33.

[21]李小強.大足大鐘寺北宋圓雕中元地官像[N].中國文物報,2014.(10)7.

[22]侯沖.石篆山石刻——雕在石頭上的水陸畫[C]//2009年中國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13:182.

[23]戴曉云.佛教水陸畫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4,91-95.

[24]羅世平. 地藏十王圖像的遺存及其信仰[C]//唐研究:第4卷.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91.

猜你喜歡
侍者水陸北山
張志民
普光寺水陸畫的內容與作者考辨
心留北山回不來
早已提前死去
去北山公園秋游吧
水陸雙降四軸無人機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機身大部件完成對接開鉚
各有安寧
水陸兩棲巴士
在巨室里北山軍事分界線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