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必用別人的說法懲罰自己

2019-03-23 03:14楊鑫宇
關鍵詞:泰伯高考狀元帽子

楊鑫宇

2018年11月5日,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講述了一個曾經被輿論奚落為“高分低能”的高考狀元逆襲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片感慨。

故事的主角李泰伯是2010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狀元,在當時,他因為“申請11所美國大學全部被拒”,成為公眾眼中“高分低能”的代表。高考后,他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先后進入麻省理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取學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如今,李泰伯所在的實驗室正在為延緩人類衰老等重要課題努力,而他本人也早已將“高分低能”的標簽洗盡,完美逆襲。

“高分低能”的說辭并不讓人感到陌生——在學校里,總會有一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或因性格內向,或因身體虛弱,或因意外失敗,而被冠以“高分低能”的帽子,被同學乃至家長議論中傷。

最早,“高分低能”的概念旨在批評應試教育,反對將學生按照統一的“模子”培養成缺乏個性與綜合素養的讀書機器。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應試教育的弊端日益減少,“高分低能”的概念卻被不斷濫用,演變成一頂傳遞偏見的“帽子”。一些學生因為不符合所謂全面發展的“標準模型”,反而被蓋上了“高分低能”的戳記,這種做法,完全走入了和應試教育相對的另一個極端,同樣是對教育多元化的破壞。

一個學生適合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只有他自己和身邊最親密的人清楚。對此,旁人大可不必指指點點。遺憾的是,總是有一些人熱衷于將自己心中的標準強加到別人身上,以偏見對他人橫加干涉。大多數人或許不會像李泰伯一樣,因為高考狀元的身份而被迫面對輿論的洶涌指控,但每個學生都可能碰上控制欲過強的老師、嫉妒心過重的同學或是太愛說閑話的同學家長。這些人的言談就像是一個迷你版的“輿論場”,每時每刻都對當事人施加著壓力,而這種壓力很可能損害學生尚不成熟的心靈,使得他們要么被迫改變自己,扮演成別人喜歡的樣子,要么自暴自棄,日漸沉淪。

李泰伯身上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他有著強大的內心。在“不幸”成為公眾人物之后,他沒有被旁人的批評和冷眼所礙,陷入無意義的彷徨與焦慮,而是堅定地在自己認定的學術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力前行。但是,并非每個曾被扣上類似帽子的年輕人,都能像他這樣初心不改,勇敢堅毅。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與理解,支持與鼓勵,才能掙破外部偏見為他們織就的繭房。

李泰伯的經歷,不只是一個讓人讀過之后眼前一亮的傳奇故事,而更應該成為提示和警醒。我們對年輕人隨口作出的輕率評判,以及在他們身上貼上的標簽,對他們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視。我們當然不希望年輕人真的被培養成“高分低能”的讀書機器,但是,將這個標簽粗暴地貼到不了解的人身上,絕不是明智的做法。

猜你喜歡
泰伯高考狀元帽子
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與不可預知的祭祀效果*——論《紅樓夢》的除夕宗祠祭祀與《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高考狀元經驗分享:虔誠耕耘 淡定收獲
“高考狀元”的沖刺經驗
三讓遺風百代揚
———無錫泰伯墓聯
Hat 我戴上了這頂帽子
請別再捧殺“高考狀元”
高考狀元為何變成流浪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