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永 新聞戰場上的“狙擊手”

2019-03-31 15:02余瑋余維峰
中華兒女 2019年6期
關鍵詞:狙擊手

余瑋 余維峰

他的腳步,他的文字,幾乎與共和國近30年的所有重大軍事行動連在一起。他的新聞作品和電視作品,8次獲得中國新聞獎、5次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優秀紀錄片獎,成為了解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一扇窗口。

他上過戰場,曾是一名戍邊戰士。后來,他成了資深軍事記者,曾任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社長;再后來,又轉行從事電視宣傳。他是全國新聞界領軍人物、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第六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他還是全軍英模大會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如今,56歲的他在承擔眾多重大時政寫作任務的同時,從容地辦著自媒體,成了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咖”。

“當年的傳統媒體一般零時前截稿了,而如今的自媒體是全時段發稿,根本就沒有閑下來的機會。有人認為現在記者的門檻低了,事實上對于優秀記者來說,門檻更加高了。我們需要用新的傳播手段來改造傳統媒體,更需要用傳統媒體人的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精神來辦新媒體。新聞人的不易,在于不僅要有情懷、理想,還要為此而堅守和創新。我也有過從事其他職業的機會,但我總覺得自己就是干新聞的材料,于是就選擇了堅守,沒想到轉眼就是40年!”健談、率真,專注、執著,視域開闊、創新力強,這是賈永給我們的強烈印象。言談舉止之間,賈永盡顯軍人風采,也許他骨子里就是一位軍人,只是他的武器是筆和鍵盤。

南疆戰火成就熱血男兒的新聞人生

1980年11月27日,經過6天7夜悶罐車行軍,一批山東新兵被運到了中越邊境前線。這一年,賈永還不滿18歲。

與同時代的大多數記者不同,別人是先上大學后從事新聞,而賈永則是先從事新聞寫作后到高校學新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新華社的記者中,他可能是極少數有過戰爭經歷的。

賈永當兵的部隊就駐扎在南部邊疆的國境線上,當時的中越兩國還處于軍事對峙階段?!皹屌诼暡粩?,長年住帳篷、住坑道,將近5年內沒有洗過一次熱水澡,因為酷熱潮濕,經常爛襠?!?/p>

賈永的新聞第一課在充滿戰爭的氛圍中開始。地點在邊境線上一個抗美援越時期的舊倉庫里,四周全是偽裝網。那是師里舉辦的新聞培訓班,講課的是師宣傳科的新聞干事。培訓班原計劃為期10天,由于戰事緊張,第6天就匆匆結束了?!鞍嗌系膬蓚€年輕戰士,一個跟著步兵參加了主攻戰斗,另一個跟著炮兵參加了助攻戰斗。10天之后,與主攻部隊一起行動的小伙子,犧牲在了戰斗中,才19歲,叫葉永寧;隨炮兵行動的就是我?!痹S多年后,賈永回憶犧牲的戰友,眼中依然閃動著淚花。

也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賈永開始了自己的戰地寫作?!拔业牟稍L對象就是身邊戰友,寫作的題材就是戰地生活。最初駐守的山頭方圓幾十里零星著幾十戶人家,山路崎嶇又不通電,除了極小的一塊地方外,三面都是地雷區,種不了菜也貯存不了新鮮肉菜,每天的主打菜基本上是榨菜、蘿卜干、海帶、罐頭,外加土豆和蘿卜之類。有個擅長美術的戰士還創作了漫畫登在了報上,標題好像叫做《連隊菜譜》:午餐,蘿卜白菜;晚餐,白菜蘿卜。連長氣得把報紙甩在美術兵面前:‘畫個頭啊,瞧你那點出息,就知道吃吃吃,咋不畫畫咱們人在邊關胸懷祖國的豪邁氣概呢?”

在那樣的環境中,賈永生活了4年9個月零1天?!耙粓鰬鸲废聛?,我所在的部隊就犧牲了150多人,幾乎都是十八九歲的小伙子,年輕到連愛情的滋味都沒有嘗過?!辟Z永說,近5年的邊防部隊的生活雖然沒有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優秀的記者,但把他錘煉成了一名合格的軍人,“嚴謹、守時,聞令而動,這些都是在邊防部隊養成的。最先我在當炮兵偵察兵,一項很主要的業務是觀察敵情、捕捉變化,這一點其實與記者是相通的”。

1985年,賈永被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錄取,如愿以償地受到了科班訓練。也是在那一年,他參與寫作的通訊《追蹤一首戰地詩》讓邊防部隊“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口號傳遍了全國。1987年,他到《中國青年報》實習。作為當時最前衛的媒體,《中國青年報》記者隊伍寬廣的視野、強烈的事業心,編輯隊伍把充滿激情創意的點子全都提供給記者的無私精神,以及報社倡導的逼近式采訪、擴散化思維,讓賈永受益良多?!叭绻f,在此之前我是零度的冰的話,在那里我變成了零度的水?!吨袊嗄陥蟆穼τ谖?,就是‘溶解熱?!?/p>

真正讓賈永產生飛躍的,是實習期間的大興安嶺特大火災采訪。一把令5萬人流離失所、193人葬身為海、一個縣城化為廢墟的大火,一把燒過百萬公頃林地、焚毀了85萬立方米存材的大火,一把讓5萬軍民圍剿了整整25個晝夜的大火,究竟是從哪里、為什么,又是怎樣燒起來的?在大火的映照下,各色各樣的人們有什么樣的表現?這是當時《中國青年報》確定的采訪思路,按照這樣的思路探求真相,困難可想而知。大興安嶺的諸多機關以封閉的新聞思維實施著新聞封鎖——一個災區縣在科以上干部會議上強調不準隨便向記者提供情況,火災區的幾個郵局受命不得辦理新聞電報和電話,前線指揮部門口居然寫著:“記者不準入內?!痹诟鞣N明目張膽的限制和阻撓面前,不少記者只得離開災區。而賈永的幸運在于,他所跟隨的3位《中國青年報》記者——雷收麥、李偉中、葉研,都是有名的“拼命三郎”。危險面前,4個人選擇留下來了。他們艱難而又充滿信心地拓展著獲取第一手材料的范圍:火場,墳場,廢墟,河套;廣播員,水槍手,推土機手……白天厚著臉皮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跑,晚上與災民一起睡在寒冷的帳篷里。

如果說,賈永此前的戰地新聞還更多的依靠“鐵腳板”取勝的話,那么,他在中國青年報社實習期間參與的大興安嶺火災報道則顯示了一個成熟記者的思考和探索:《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3篇通訊,跳出了純粹謳歌或揭露的報道模式,從人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上探究了這場巨大災難的深刻成因,從縱向的歷史發展過程與橫向的社會發展現實的交匯點上捕捉并突現主題。迄今,多種版本的新聞教材仍把“三色”報道作為研究的范例?!叭眻蟮乐越浀闷饸v史的檢驗,最重要的是因為客觀公正,而這種客觀與公正又來自深入扎實的采訪。賈永成了中國青年報社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社長總編輯嘉獎殊榮的實習生。賈永一直把《中國青年報》作為自己的“娘家”,“是當時的那批中青報人,讓我學會了怎樣做一名真正的記者”。

1989年,賈永成為新華社軍事記者,當兵時就擁有的夢想從這兒開始放飛。

有人說,軍隊只有兩種狀態:戰爭和準備戰爭。戰爭的危險性自然人所共知。即使在和平時期,每逢危難時刻、危急關頭、危險現場,肯定會有軍人沖在第一線,軍事記者也就很自然地會出現在第一現場。正因如此,世界上列出的危險性職業排行榜中,有兩種職業始終位居前列,這就是軍人與記者。賈永說,軍事記者既是軍人、又是記者,雙重因素決定了一名優秀的軍事記者的工作狀態簡單而又干脆:時刻準備出發,時刻迎接挑戰,時刻投入戰斗!他回憶:“汶川地震時,許許多多的人都在往后撤,但有兩種人卻在迎著余震往前沖,那就是軍人和記者!”

到新聞的源頭挖掘新聞

發現力,記者的基本功!賈永認為,沒有發現當不了好記者,只有發現沒有聯想則成不了“大”記者,不勤于思考的人不適合做記者。他倡導原始采訪,即到新聞的源頭追尋、發現和捕捉新聞?!半m然這樣的采訪方式讓我吃了一些苦,比如我曾經在采訪中三次撞車、三次負傷,但也收獲了通常難以收獲的新聞?!?/p>

1991年,賈永參加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報道。當時,一些不了解中國實際情況的國外政客和媒體,對中國所謂的人權問題多有指責。出發之前,賈永就思考:怎樣才能在這次報道中既為西藏真正的人權狀況提供一個有力的佐證,又巧妙地對國際上關于西藏人權的種種無根據的輿論予以回擊。他沒有直接飛向拉薩,而是沿著青藏公路乘汽車邊采訪、邊思考、邊往拉薩趕。沒想到,這次讓他差點丟掉性命的行程,竟使他獲得了一個重大發現,連通內地與拉薩的兩條高原公路原來是一個巨大的“人”字:一“丿”,川藏公路;一“乀”,青藏公路。正是這兩條被藏族同胞稱之為“彩虹”、頌之為 “金橋”的路 ,構成了西藏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成為他們心中“托起太陽的哈達”。聯想當時的國際背景,賈永知道,他已經找到了這篇報道的正確的路——這便是屬于全人類的這個巨大的“人”字?!盀榱诵拗@兩條路,4000多個英靈化作了生命的路基;為了守護這兩條路,1400多個年輕生命永遠地留在了莽莽高原。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所付出的巨大的犧牲,使百萬西藏人民真正獲得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尊嚴!人世間還有比這更偉大更崇高的人權嗎?我把我在采訪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全部融進了通訊《壯美的人證》。通訊播發后,不少到過西藏的朋友說,這是一篇證據確鑿的批駁西方‘人權衛士的檄文。他們同時指出,整整40年,那么多人走過這兩條路,怎么沒有人發現這個‘人字?我想,如果這一發現屬于我的話,那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樣一種采訪讓我獲得了自己的發現,進而也獲得了屬于我自己的聯想?!辟Z永說,發現與聯想之于新聞報道,遠遠大于形式上的創新。

1998年夏,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這年8月16日晚上,計劃中的湖北荊江分洪到了讀秒的階段。賈永所在的采訪組冒雨向分洪區前行,一路上都是撤離的老百姓,無論人們怎么勸阻,他們的采訪車一刻也沒有停止向前。不料,采訪車在分洪區拋錨了。此時,方圓幾百里已經人影,而且他們竟沒有一件救生衣?!懊窟^一分鐘都仿佛一個小時,最初是在等待人們前來救援,到最后純粹是在等著洪水到來了!”幸運的是,分洪區的最后一輛搜索車在深夜發現了他們。雖然荊江最終沒有分洪,但抗洪前線指揮部的值班日志上留下了這樣兩行記錄:最后撤出分洪區的為5位軍人,其中2位武警官兵、3位新華社軍事記者。這一年,賈永獲得“全國抗洪模范”榮譽,次年被授予中直機關“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裹著繃帶的潛伏采訪,吸著氧氣的高原采訪,穿越雪崩塌方泥石流的驚險采訪……幾十年的新聞歷程中,究竟有多少次面臨危險和考驗,賈永自己也說不清,他記得最清的是接近新聞時的亢奮和捏住事實時的激動。

人們通常把新聞報道稱為“易碎品”。的確,許多新聞作品連同它所報道的事物一起常被無情的歲月吞噬。但也不可否認,總有一些新聞作品雖歷經時間的推移,但依然閃爍著絢麗的光彩。從好軍嫂韓素云到找水英雄李國安,從優秀海軍船長柏耀平到抗洪英烈李向群, 僅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間,賈永就采寫了22個全國全軍重大典型,甚至被稱為“寫典型的典型”。他自己也坦陳:“那一時期軍隊典型報道幾乎都參與過。新聞剛出爐的時候,吸引人的可能是它所包含的信息、它所表達的思想、它所體現的理念,但真正能夠沉淀下來給人們留下以印象的還是細節。一篇人物通訊的構成就仿佛一個‘人,它的主題就好比人的靈魂,它的結構就好比人的骨胳,它的細節就好比人的血肉,它的文字抑或說語言表述就好比人的服飾。作為典型報道的重要表現形式,人物通訊的主題選擇應當是與時俱進的,結構形式應當是勇于創新的,細節刻畫應當是生動感人的,語言表述應當是形象逼真的?!?/p>

賈永認為,背景材料同樣可以成為人物通訊的細節?!拔覀兂Uf某篇作品有高度、有深度、有寬廣度。所謂高度就是思想性,它需要與時代聯系;所謂深度就是與歷史的聯系,所謂寬廣度就是與世界的聯系?!辈蓪懤钕蛉菏论E時,賈永想到的是,如何用李向群來拉直人們心中的一個“問號”。也就是:與我國改革開放同生共長、一度被人們稱為“小皇帝”的這一代,能不能經受艱難困苦的考驗,能不能擔當歷史和時代賦予的重任?賈永把李向群放在紀念改革開放20周年這樣一個重大背景下,作為與改革開放同齡又同行的典型來宣傳,彰顯了在改革開放年代里成長起來的當代中國青年是大有可為、能夠擔當重任的一代。正是有了這樣的聯想,再加上對于細節的深入發現和生動展示,也就有了后來直抵人心的報道:《20歲的生命禮贊》《20歲的人生跨越》。讓他欣慰的是,今天李向群的畫像與解放軍歷史上各個時期涌現出來的另外9位英模的畫像一起,張貼在全軍每一座軍營。

談到新媒體環境下的典型宣傳,賈永認為,主要是找準典型人物與當下社會環境的交匯點,突出典型人物與普通受眾的共振點,著眼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結合點。2016年春節前夕,賈永在一位軍人的個人微博中發現了一條信息:零下46度的氣溫下,一位名叫杜宏的邊防連長犧牲在了巡邏途中,是個獨生子女?!拔覀兊挠浾甙央娫挻虻竭B隊,聽說是電視臺的,電話那頭接電話的戰士馬上就哭了,只說一句話,我們連長能上電視嗎?也只聽了這么一句,我就決定去一趟?!?/p>

杜宏所在的連隊在大興安嶺深處的伊木河,與俄羅斯隔著一條額爾古納河,是中國境內最冷的地方,一年之內有8個月大雪封山。去伊木河最方便的路徑就是乘飛機到黑龍江漠河,“然后驅車300公里,從原始森林的防火路中進入,冬季來回最快也得七八天,而一旦遇到大雪,情況就很難想象。我的老岳母當時正在301醫院的重癥監護室里搶救,我擔心老人春節期間會有不測,就問重癥科的兩位主任,能不能保證讓老人平穩度過10天。他們問:啥意思?我說,我要出去采訪一位烈士,來回得10天。他們回答得還比較樂觀,說應該沒問題”。

時效決定報道成效,賈永一向注重“首發效應”?!拔覀兊竭_連隊的時候,那里的早晚溫度零下40度左右,河面上氣溫更低,連隊提醒記者要經常摸摸自己的耳朵,幾個記者在室外拍攝每隔15分鐘也要把機器放到懷中取暖,否則鏡頭就會結冰?!北涞慕嫔?,賈永思考著杜宏這樣一個人物與受眾的共鳴點:他參加過國慶閱兵、是團里的比武尖子,這樣一些元素對于部隊官兵也許有共鳴,但對于廣大的社會受眾,放到更加廣闊的背景下,似乎還不是那種一撞就響的共鳴點。那是什么?煙一支接著一支抽,賈永終于找到了杜宏烈士與廣大受眾的共震點,那就是:獨生子女烈士、新婚的丈夫、中國最冷的地方戍邊軍人。中國的獨生子女群體,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失獨老人的悲慘不僅來自生活上的無依無靠,也來自感情上的無所寄托。就像杜宏這一家,本來已經約好要在一起過個團圓年,然而等來的卻是年邁的父母失去唯一的兒子,新婚的妻子失去年輕的丈夫……這樣的故事,本身就有了打動人、感染人的基礎。賈永專門派記者趕往烈士的家鄉拍攝了一集《知道我在等你嗎》,報道并沒有把烈士的家人拍得凄凄慘慘,而是通過烈士的妻子深情的回憶展示他們純真而又美好的愛情故事,展示軍人家庭真摯的感情,“愛得純真,愛得深沉,愛得真實,愛得蕩氣回腸。美好的東西總是能打動人的。當記者把畫面傳過來,我照著畫面修改好解說詞,配好音后,連我自己都感動了”。

作為軍事記者,賈永寫過很多的軍人,“他們雖然年齡各異、經歷不同,但有兩點卻有著驚人相似,那就是奉獻和堅韌”。賈永說,“這樣的精神,這樣的境界,這樣的情感,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最能夠打動人們心靈的地方?!?/p>

新興媒體的崛起過程,實際上就是網絡技術與信息內容相互結合與發展的過程?!岸藕炅沂康男麄?,我們走的是一條新媒體預熱的路子。2016年2月18日深夜回到北京,次日凌晨我就將寫好了的長文發到了網上,新華網、中國軍網、今日頭條等立即以《零下46度:一串帶血的手印》和《相信他化作了山脈》為題分別作了展示,千千萬萬網友通過客戶端進行轉發,形成了強烈的閱讀期待,為央視晚上固定時間播出進行了預熱?!痹诒憩F手法上,賈永和他的同伴采用的平民化的語言,文字不拔高、鏡頭不擺拍,“同期聲追求真實自然,評論力求少喊口號。這一切的背后,為的是更好地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主流觀點與主流價值”。

既當大手筆也當“鍵盤俠 ”

記者和軍人,歷來是新技術的最先使用者。二戰時期,破譯密碼的需要,誕生了計算機,互聯網技術最初也發端于美國軍隊。賈永坦陳,他個人對于技術操作與使用滯后,但對于技術改變傳媒的認識相對敏感的。當然,這種敏感也是被逼出來的?!?011年左右,微博剛剛盛行的時候,我做一個這方面的課題。動筆時某演員的粉絲量是1600萬,文章還沒有寫完,她的粉絲已經暴漲到了2000萬,后來她的粉絲一度漲到了7000萬。這個數字幾十倍于當時軍隊報紙的總發行量。這件事深深刺激了我!”

當時的賈永是新華社編務會成員、解放軍分社社長。當年的中秋節,賈永帶領他的直播團隊登上了全軍海拔最高、也是世界最高的駐兵點——海拔5300米的神仙灣哨所,以“你在天邊,你在眼前”為主題直播高原官兵的中秋,當天收獲了1200萬的點擊量。這次網上直播也被稱為“中國海拔最高的微博直播”?!皬哪莻€時候開始,我對新媒體重視了起來。也經常在想,如何把這種新的傳播形式更大程度地服務于主流價值傳播?!?/p>

觸動賈永的還是他53歲生日——2016年1月23日那一天的夜晚?!澳莻€冷啊,硬生生把外出散步的我凍了回來。后來我才知道,那是20年來北京最冷的一個夜晚?!辈贿^,真正他感到徹骨之寒的是那天晚上引爆網上時任騰訊總編輯王永志的一篇演講《傳統媒體的超級冬天》。

王永志曾經是賈永在新華社的同事,他的演講主要闡述了以下觀點:舊媒體是不可能活的,網絡新媒體通吃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時代,視頻不可限量,所以趕緊注冊視頻類的公眾號;只有泛媒體人才可能永生,生存平臺是“兩微多端”。

當天深夜,賈永在朋友圈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在我53歲生日這一天,我的前同事宣告了比今天的天氣更加寒冷的消息,也就是我的職業的死亡,不過,一句“真正的媒體人不死”,倒讓我看到了一絲絲生的希望。

那個夜晚,注定是賈永難以入睡的漫漫長夜。窗外,一陣更比一陣猛烈的冬日長風撲打著窗棱,也仿佛撲打在了賈永的心上。視新聞為生命的他,隱隱感到傳統媒體的寒冬確實正在到來?!白鳛橐粋€在傳統媒體圈子里打拼了30多年的媒體人,我對永志的觀點多少有些抵觸。不過,靜下心來想一想,事實無疑正在朝著永志所形容的方向發展?!?/p>

那個漫長的寒夜,凍醒了已不再年輕的賈永:“既然新媒體已經成了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那么惟有在擁抱新媒體的過程中鳳凰涅槃,才能保證職業之樹常青。否則,也只有被這個時代所淘汰或者成為這個時代的遙遠背景?!?/p>

猜你喜歡
狙擊手
兵臨城下:二戰時的蘇聯女狙擊手
狙擊手為何不參加奧運會
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擊手手持M40A6狙擊步槍美國海軍陸戰隊狙擊手手持M40A6狙擊步槍
“狙擊手普京”
手持CS/LR4 7.62mm狙擊步槍的警察狙擊手
技術指標選股
叢林中的愛沙尼亞狙擊手
技術指標選股
致命狙擊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