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腦卒中腦血管狹窄支架治療的臨床觀察

2019-04-16 06:17王保群
關鍵詞:腦缺血腦血管頸動脈

王保群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山東 濟南 250000)

缺血性腦卒中即為患者腦供血動脈狹窄或閉塞、腦供血持續不足所造成的腦組織壞死,主要包含有腦缺血短暫性發作、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完全性卒中等癥狀。針對缺血性腦卒中而言,可分為兩種,即局限性腦缺血與彌漫性腦缺血,對于彌漫性腦缺血而言,其往往與患者心搏驟停、貧血、低血糖即低血壓等緊密相關;而局限性腦缺血相關于頸內動脈血栓、顱外椎動脈及腦動脈痙攣等[1]。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腦血管狹窄患者,采取支架治療,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均與中華醫學會外科分會制定于2001年制定的《顱內外血管狹窄治療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2]相符。納入標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昏睡、惡心嘔吐、肢體無力、頭暈及全身明顯乏力等癥狀;經腦卒中量表(NIHSS)評定,均>7分;經牛津郡社區卒中研究(OCSP)分型,均為后循環梗死(POCI)。排斥標準:6周內有過卒中發生經歷者、合并腦動靜脈畸形(AVM)或顱內腫瘤者及由卒中或癡呆所造成的嚴重殘疾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5.27±2.50)歲,NIHSS評分(8.04±2.35)分;觀察組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5.24±2.47)歲,NIHSS評分(8.01±2.29)分。兩組NIHSS評分、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開展內科保守治療,如一般處理、脫水降顱壓、控制血壓、一級并發癥預防、神經細胞活化劑、止血及激素治療等。觀察組基于此,參照顱內狹窄治療標準[3],擇期實施顱內狹窄血管支架治療 :術前3~5d內,口服波立維(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83),75mg/d,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78),300mg/d,,后開展頸動脈彩超及經顱多普勒(TCD)檢查,分別對患者血管狹窄程度、斑塊及血流情況進行評定;顱腦CT灌注(CTP)檢查,明確責任病灶。常規全腦血管造影(DSA),評價血管狹窄程度、長度、側支代償及血流等情況,選擇適血管支架型號(德國Angiomed Gmb H&Co,MedizintechnikKG)。術中,全身肝素化處理,常規造影狹窄血管,于透視下,將諸如moma保護球囊等保護裝置放好,微導絲穿狹窄處,若狹窄度>90590%,需預擴。再依據狹窄動脈長度、直徑,合理選擇對應自膨式支架,送至狹窄動脈段,此過程要準確、緩慢,在確認無誤的情況下,釋放支架,造影復查,若支架支撐效果不理想,則可送入擴張球囊,實施支架內擴張,滿意止。最后依次撤出頸內動脈保護裝置與擴張球囊,造影,結果若滿意,將導引導管撤出,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前后5d時的體征變化、癥狀及血管狹窄情況。血管狹窄診斷標準[34]:(1)風速度(Vs)大于160cm/s,或平均速度(Vm)80~120cm/s,無漩渦流,無雜音;(2)Vs大于140cm/s,或Vm大于80cm/s,伴渦流、雜音,低頻成分增加;(3)Vm相比對側,同名動脈流速高出后者30%以上,Vs140~160cm/s,無渦流或雜音。若與上述三項之一滿足,即可診斷為血管狹窄。

1.4 統計學方法

SPSS21.0處理研究所得數據,t檢驗計量資料,x2檢驗計數資料,若組間比較差異顯著,由P<0.05表示。

2 2.結 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5.27±2.50)歲,NIHSS評分(8.04±2.35)分;觀察組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5.24±2.47)歲,NIHSS評分(8.01±2.29)分。兩組NIHSS評分、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5d時的血管狹窄情況對比

治療后,兩組血管狹窄情況均得到顯著改善,觀察組2例血管狹窄,對照組12例,兩組血管狹窄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管狹窄情況對比[例(%)]

2.3 兩組治療前后5d時的癥狀、體征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視物模糊、肢體乏力、頭暈、頭痛、肌力等改善幅度相比對照組,均優于后者(P<0.05)。見表2。

3 討 論

經研究得知[45],血管分叉處為顱外血管狹窄多發部位,而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顱內段則為顱內血管病變的多發部位。針對缺血性腦卒中而言,其多與顱內血管狹窄及頸動脈狹窄相關,當顱內血管、頸動脈狹窄程度大于70%,便會引發大腦低灌注,又因顱內血管狹窄及頸動脈狹窄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粥樣斑塊,因此,會增加腦栓塞誘發風險。當前,在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各種方法中,以藥物治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及血管搭橋術等最為常用。近些年來,隨著CTA、DSA及血管內介入治療等技術的日益發展與完備,血管內支架成形術在此類技術驅動下,變得更加完善,應用范圍更廣,效果更為突出,采用此術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腦血管狹窄,可重建血運,改善原本不暢的腦血管血流灌注,另外,還能減少或避免病變血管粥樣硬化斑塊的脫落,因而能夠較好的預防與治療缺血性腦卒中[6][5]。伴隨血管內治療技術的持續改進、醫師臨床經驗的提高及操作熟練度的提升,由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所造成的術后并發癥顯著降低,且在相對較短時間內,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所以臨床應用廣泛[6]。經本次研究得知,兩組治療后,觀察組血管狹窄率6.67%,對照組為40.00%,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觀察組諸如肌力、視物模糊、肢體乏力及頭痛、頭暈等指標改善程度較對照組,均優于后者。 由此表明提示,針對缺血性腦卒中者,運用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施治,缺血性腦卒中者運用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施治,相比傳統手術治療,有著不錯的治療效果,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血管狹窄率情況,改善視物模糊情況,增強肌力,改善頭暈、頭痛及肢體乏力癥狀。此結果與既往此類研究結果相一致[7-10]。但需指出的是,手術安全性與有效性,往往與術者的熟練程度、優質支架及圍術期嚴謹管理等緊密相關。所以,術者在實施手術前,須全面了解、知曉支架置入術的適應癥與禁忌癥,在明確適應證時,除了要根據顱內血管、頸動脈狹窄段的狹窄程度及斑塊性質來確定之外,還需針對全腦血管開展系統化分析,本次研究觀察組中,均順利完成手術,未出現支架脫載或移位情況,未發生術中腦卒中。

表2 2組治療前后NISS評分5d時的癥狀、體征對比 (例)

綜上所述,采用顱內外血管狹窄支架術治療缺血性卒中,效果較好,相比傳統治療,療效更為突出,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血管狹窄程度,臨床應用價值高。

猜你喜歡
腦缺血腦血管頸動脈
全腦血管造影術后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
腦血管造影中實施改良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的臨床意義
膽綠素改善大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機制
大黃總蒽醌提取物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血管痙攣的觀察與護理
三維超聲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前的應用價值
腦微出血與頸動脈狹窄的相關性分析
原花青素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后腸道功能的保護作用
細胞外組蛋白與腦缺血再灌注損傷關系的初探
納洛酮治療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