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眾籌平臺發展的“曲折”與“前進”

2019-04-18 07:44劉熙
智富時代 2019年2期
關鍵詞:互聯網平臺

劉熙

【摘 要】本文將基于當前公益眾籌平臺發展現狀,著重騰訊公益的特點,采用文獻查閱,實地調查的方式針對眾籌平臺的優缺點進行闡述,以期探索一條,除開社會保險,國家慈善組織等方法,切實改善受助者的經濟負擔,公開合法高效的互聯網形勢下眾籌道路。

【關鍵詞】公益眾籌;互聯網平臺

當我們突然遭遇不幸而急需幫助時,總是敲不開可以尋求幫助的“通道”;另一方面,許多愿意施以援手的愛心人士卻又找不到可以為弱勢群體送碳的“窗口”。隨著這樣的社會需求逐漸增多,眾籌公益就在這樣的市場條件下孕育而生。這些新型的公益平臺以高效率、廣傳播、零手續費等特點受到人民群眾的青睞,本文僅以“騰訊公益”為例,試析眾籌平臺現存制度和不足之處,并以期探索公開、合法、高效三者兼備的互聯網眾籌之路。

一、公益眾籌的運營方式

(一)與愛心企業合作,共同承擔公益任務

現今,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歡通過手機來查看自己每天所走的步數,騰訊利用這一點,發起的“以步代捐”為新形式的“益行家”公益活動,網友們可通過微信和手Q平臺將步數捐贈,再由合作的企業轉化為捐獻的錢款。截至2017年,超過36913萬用戶,并攜手240家企業共捐出55558萬元。這樣的數據表明,以公益眾籌平臺作為連接,溝通了個人用戶與企業、公眾平臺、公募機構等多方面對接,形成了以點著面的多方公益行為。進一步擴大了公益的影響力、號召力與凝聚力,也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更為實際的可能性。

(二)捆綁銷售,增加客戶群體

騰訊公益依托于騰訊目前國內最為普遍的兩大社交軟件,微信和騰訊QQ,利用財付通等平臺促進理財服務發展,同時吸引更多的潛在用戶加入捆綁銷售,增加客戶數量,最終能實現雙盈利。這就相當于我們在不知不覺,心甘情愿的情況下為企業盈利、宣傳。

(三)培養教育用戶,創造潛在消費

根據2016年騰訊公益的大數據顯示,該年有4473萬余人通過平臺捐助了約8億余元,這其中80后、90后占比高達60%。通過這些人群的行為動態,騰訊能夠通過大數據識別更容易投入慈善事業的人,從而能夠開發出適合此類人群的商業產品,也能開發創新的公益,了解客戶群體需要,為企業發展有著重要的保障。

二、公益眾籌平臺的不足之處

(一)法律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缺少有效監管

針對日益嚴峻的慈善亂像,2016年《慈善法》頒布。慈善法保留一定的個人求助空間,讓個人與各平臺合作,但這只是的間接規范網絡公益環境。對于魚龍混雜的網絡募捐并不能起到強力的約束作用。其次,《慈善法》中對于公益組織的定性、分級、稅收和投資收入等都沒有明確規定,這對社會工作和公益平臺的運作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網絡募捐相關立法滯后、監管主體不明以及具體監管法律機制缺失都是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

(二)平臺管理缺失,公信力受損

1.“公益”變“利益,”信息不對稱引起的詐騙多發

網絡慈善中人人都有發布的權利,很難辨認是否是存在虛假信息。個人求助中很難像專業的慈善機構一樣,公開透明的將賬目交給大眾檢閱,夸大籌資額度、承諾不能兌現、資金流向不明確等問題是也確實存在于個別“求助者”身上。

2.保護籌款人的隱私和保證捐款人知情權的兩難

值得注意的是,受幫助者將自身的信息公布,多出現于大病求助中,這當然會造成受助者的隱私就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和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同理,在個人求助中,大多數資料都由自身提供,沒有專業的機構組織進行審核,甚至在一些求助項目中家庭情況的缺失,也是實際存在的。如何在公眾的知情權和籌款人的隱私權中找到平衡點,將是未來公益眾籌道路的難點。

3.眾籌門檻無量化

募捐發布門檻低,是否認定為貧困需要救助完全靠平臺的審核制度,而審核又存在盲區。關于貧困的量化,也很難確定一個合適的量,是借鑒地方低保的審核標準,還是以個人承擔能力的大小來規定。這都需要社會,各公益平臺和組織的探索。

4.公司不注重管理,難以符合市場需求

騰訊作為一個商業企業,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宣傳力度小,捐款方式單一,參與感不足,參與到此類公益平臺的人,不能得到切切實實的得到心理回報,那么二次捐贈者就會減少。平臺對于公益項目的審核也不完善。都是造成騰訊公益地位只能邊緣平臺。

(三)社會輿論的跟風,捐款者法律意識不足

盡管網絡公益是以慈善為主的平臺,但它也是一個發聲的窗口,一旦有居心叵測的人想利用平臺來宣傳、詐捐,公眾的憤怒和積極性受挫甚至可能造成網絡暴力,這與網絡公益背向而行。

移動支付的發展和公眾同情心的作用下,小額捐隨手捐的普及,使得眾籌速度大幅度上升,這能讓需要幫助的人迅速籌集到資金,同時也是詐騙者屢屢得手的原因之一,捐款者缺乏監管意識,也無力承擔各種申述成本,而公眾對于現行的網絡公益平臺與商業掛鉤,過多的宣傳和缺乏公信力的表現已出現反感情緒。

三、對公益平臺發展現狀的對策和建議

新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著挫折和困難,但這并不能阻止公益眾籌平臺這類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的互聯網組織的發展。我們應當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完善自身的法律制度,多方實驗,找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互聯網公益眾籌道路。

(一)國家主體:加快立法,加緊建立監管體系

《慈善法》已經不能滿足現在“互聯網+慈善+眾籌”的發展進程了,必須盡快建立相關的社會組織法,網絡眾籌法,明確網絡平臺,個人,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在糾紛出現時明確各方應當承擔的責任。建立專業的網絡慈善監管委員會,以輔助的監管形式,對行業內出現的問題進行引導和監督。

(二)社會政府主體:規范媒體行為。

我們需要強有力的手段約束日漸偏離軌道的各媒體,但不能打擊到公眾的積極性,網絡公益眾籌平臺的成熟需要社會各級的努力,讓民眾悉知公益平臺的作用,建立民眾對網絡公益的興趣,打消疑慮增強信任感,最終讓民眾自覺參與到網絡公益中,營造良好的網絡公益氛圍。

(三)個人主體

捐助者:捐助者應當保持理性的頭腦,正確看待各類募捐,勸捐行為,理解公益平臺并非無償服務。有選擇的進行募捐,杜絕人云亦云的行為,量力而行,不苛責受捐助者。對于募捐的行為積極承擔責任監督善款的進賬和出賬的責任,遇到違法行為冷靜舉報。

受捐助者:對公眾負責,依照事實陳述募捐背景,回應公眾質疑,遵紀守法。主動向公眾定期公開善款的去向,保證??顚S?,自覺履行承諾。

(四)平臺主體

平臺應積極核實信息真實性,承擔起監管各類公益活動的義務。要明確“做”與“做的好”是兩件事。對于公益平臺要加強管理,從源頭上遏制欺騙性質的事件發生。公信力是平臺的生命,而完善的審核監督機制是獲得公信力的關鍵。建立制定自己的捐款細則,并詳細告知捐款者。完善線上線下審核,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開創更多活動,提供升級服務,吸引更多善捐者,不帶入過多商業成分,健康良性競爭。

四、結語

綜上,網絡公益平臺的建設還需要更加完備的法律保護和條款細則支撐。最大限度上做到資金流轉的透明化,從而保證受捐者與捐助者的自身權益。同時,通過強勁的約束力,凈化網絡公益事業的環境,提高企業的公信力,讓群眾的愛心可以準確傳遞給更多真正需要得到幫助的人群,促進我國公益事業的良性運轉。

【參考文獻】

[1] 管書新. 互聯網慈善型捐贈眾籌的風險及應對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學, 2017.

[2] 肖雯雯. 微信公益眾籌之路探析——以水滴籌為例[J]. 傳播力研究, 2017, (8)

[3] 焦倩瀅. 網絡公益眾籌的現存問題及對策研究——以輕松籌為例[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 2018.

猜你喜歡
互聯網平臺
互聯網平臺視角的物流園區運營模式研究
互聯網平臺下的智能信息管理系統設計
基于互聯網平臺的電力企業文化建設探討
眾創模式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及對策
美國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全球霸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