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智慧社區技術治理的系統框架及發展建議

2019-04-18 07:44萬理文張大權
智富時代 2019年2期
關鍵詞:智慧社區社區治理智慧城市

萬理文 張大權

【摘 要】在物聯網技術日益成熟的今天,智慧城市與人本主義的浪潮已經觸及了城市的細胞——社區,智慧社區建設已成為未來十多年里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通過對社區工作理論、物聯網技術發展現狀以及我國的某些智慧社區治理案例進行研究,提出了智慧社區技術治理的一般框架并對在實例研究中總結出的問題進行了針對性探討。

【關鍵詞】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社區治理

一、智慧社區的提出背景和現狀概述

2009年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率先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溫家寶總理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中將物聯網列入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后,國內隨即掀起一股“智慧城市”和“物聯網”建設的熱潮。之后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智慧社會”的概念,這一概念是與“數字中國”“網絡強國”一起提出的,并且強調要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1]目前,國內已有北京、上海、無錫等13個城市提出或者正在建設智慧城市。

在此基礎上,城市的細胞——社區的智慧化治理已成為未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的關鍵所在?!爸腔凵鐓^”服務體系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民心工程,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工程。我國智慧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目前顯示出一些喜人的進步:一是服務內容不斷拓展。居家養老、停車引導,就業推進等一系列的智慧服務在社區逐步開展。二是社區服務方式不斷改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了社區信息化建設,不少地方嘗試“一站式”服務;通過多種資金獲取渠道,社會力量開始參與為社區提供服務。三是服務環境不斷改善。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各種專業人才開始向社區滲透,國家圍繞社區服務設施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各地也出臺推進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

二、智慧社區技術治理的系統框架

在智慧城市建設和倡導人本理念背景下,社區作為城市的細胞和最小建設示范單元,其管理與服務的智慧化建設逐漸成為建設的核心方向,而社區居民在社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逐漸得到重視,社區環境、社區生活質量和健康生活方式成為社區居民關注的重點。智慧社區建設推動了現階段社區管理與服務智慧化的深入發展。

智慧社區技術治理應以人為核心,依托物聯網技術,并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結合我國社會治理的實際需求,據此,我們在王操(2018)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的邏輯框架基礎上加以補充得到如下邏輯框架:

①治理目標: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具體表現為社會價值追求公平正義,社會運行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社會發展有序和可持續。

②治理策略:“共治、共建、共享”。

③治理體制:“五位一體”,即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

④治理機制:“四化同步”,即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

⑤治理內容:分為管理、服務與規劃三方面,分別需要做到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動態化規劃的程度。網格化管理即在城市信息化發展的要求下,城市網格化建設以街道、社區、網格為范圍對象,通過對社區地圖、房屋、樓棟、人口黨建安全、糾紛等民政和治安信息的數字化,實現即時、聯動的社區信息化管理。尤其是對社區內發生的矛盾糾紛、安全隱患、社會治安等事件實現即時監察、調整與治理,并通過構建不同角色模塊和打造互動平臺,為社區居民與各級管理者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實現不同等級社會管理部門與同一等級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處置,及時聽取社區居民意見與建議,反饋社情民意。精細化服務即將服務項目不斷細化,落實到居民切實需求的方方面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包括養老、醫療、文娛、家政、警務、便民設施、志愿者服務、輿論引導等諸多方面。動態化規劃即充分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已有基礎,打破傳統基于空間的治理思路,從居民行為分析出發,實現社區管理網格的科學劃分,向以人為核心的社區治理模式轉變。居民社群日常行為早已沖破了社區的物理“圍墻”,往往依托社區周邊各類設施供給,不同居民個體或居民社群的日??臻g會經常出現空間重疊和共享,即社區生活圈。高時空精度的居民行為數據是測度社區生活圈合理范圍和進行社區生活圈規劃的重要基礎。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社區居民時空間行為和社區周邊設施利用狀況能得到迅速有效的獲取和整合。[2][3]基于居民時空行為特征,用海量數據挖掘、地理計算、智能分析、地理敘述等方法科學測度社區生活圈,將社區周邊合理范圍納入社區規劃的邊界,將社區規劃聚焦社區生活圈規劃,動態科學地劃分社區網格,了解社區居民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制度基于不同網格、不同人群、不同行為的社區治理方案。[4]

⑥戰略方向:從“為民服務“轉向與民服務”;從“剛性治理”轉向“剛柔并濟”;從“黨建統領”轉向“一核多元”;從“政府主導”轉向“社會培育”;從“條塊分設”轉向“智慧協同”。

按照上述邏輯框架我們提出智慧社區技術治理的參考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

該框架分為六個區域,從上至下、從內至外分別為資源互通區、用戶區、管理服務區、感知控制區、運作監管區、大數據計算區。

用戶區包括居民系統、工作系統、政府系統、企業系統、社會組織系統、公眾系統等,他們代表了社區治理中多元主體的參與(如圖二所示)。通過這些接口,多元治理主體可以即時在線獲取相關信息,充分溝通和協商,并在智能技術的支持下科學、民主地制定治理決策。同時,為不同主體的系統做個性化功能區分,便可將主體間等項目合作、資金往來等記錄全部信息化。

感知控制區是各類社會信息采集以及各類社會管理和服務執行的智能控制體系,由智能化自動采集和執行體系與人工數據采集、報送和管理、服務執行體系兩大功能體系構成。智能化自動采集和執行體系主要由感知設備和物聯網構成,進行智能化自動信息采集和管理、服務執行(如交通治理、網格化管理)。人工數據采集和管理、服務執行體系主要承擔較為復雜的信息采集和管理、服務執行任務 (如社會調查、社情民意調查)。[5]

大數據處理區是整個系統的基礎,它是資源互通區、管理服務區和運作監管區等支撐平臺,向它們提供行動依據和網絡支撐。

三、智慧社區技術治理的現存問題與發展建議

(一)智慧社區治理問題分析

目前,“智慧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缺乏有效的頂層設計?!爸腔凵鐓^”是在“智慧城市”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具體提出的,出現的時間較短,從行業到企業,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解,尚未形成相應的行業標準,導致尚未形成普遍認可的“智慧社區”服務基本體系架構。但需要明白的是,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落實初期必將面臨這樣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在日后的經驗中完善它。

2、服務系統集成化程度低。智慧社區服務體系包含眾多的應用系統,不同的系統有著很強的專業性,而且由于不同的系統歸不同權力部門管理等各方面原因,造成各個系統間互相融合、整合程度非常低下,基本還處于條線管理狀態,而完善的智慧社區服務體系需要深入整合資源,提供高度整合、集約的管理平臺,從而降低建設與管理成本。

3、服務人才體系不健全?!爸腔凵鐓^”服務人員需要較強的信息化、管理學等專業知識,而傳統的社區服務人員普遍年齡偏大、學歷偏低,而服務人員引進機制尚不健全,對社區服務人員認可程度低,從而社區服務人才短缺、素質偏低、結構亟待優化。

4、缺乏合適的運營模式。由于智慧社區提出的時間較短,社區服務體制機制不順暢、保障能力不強,社會參與機制亟待完善,有效的運營模式仍是整個產業鏈參與者需要探索的問題。

(二)對于智慧社區治理現存問題的針對性建議

1、加強社區智能化服務集約平臺建設。由于第三方公司開發的各種系統之間相互獨立而形成的信息孤島亟需更高程度的整合與互通,需要加速智慧社區技術與社區生活全面融合,重視社區居民的用戶體驗,形成基于物聯網的完整智慧社區生態鏈。并樹立品牌意識,整合智慧社區產品與服務行業,在統一技術標準下競爭,使不同商家產品可以用同一App控制,給社區居民創造全掌控式智能體驗,進而推動智慧社區相關產業發展。

2、加強智慧社區治理團隊建設。根據工作需要,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社區工作者。積極開發智慧社區服務工作崗位,招納不同層次的專業人員來社區就業,優化社區服務人才結構。鼓勵在職人員通過加強培訓、職稱考試、業余學習等方式來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完善社區工作者激勵制度,穩步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水平,為其扎根社區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國內各類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對智慧社區服務研究和智慧社區服務相關學科建設,為智慧社區培養各類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5]王操.我國城市智慧社會治理的模式分析與系統實施建議[J].智慧城市,2018.

[2]秦蕭,甄峰,熊麗芳,等.大數據時代城市時空間探究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32(9):1352-1361. 2013.

[3]甄峰,秦蕭,王波.大數據時代的人文地理研究與應用實踐[J].人文地理,27(3):1-6. 2014.

[4]柴彥威,申悅,陳梓烽.基于時空間行為的人本導向的智慧城市規劃與管理[J].國際城市規劃,(6):31-37,50,2014.

猜你喜歡
智慧社區社區治理智慧城市
依托社區學習共同體推進社區治理的路徑研究
基于無線組網的智慧公交站點信息系統研究與實踐
心理建設:社區治理新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