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逝》主題新探

2019-04-18 07:44董慶菊
智富時代 2019年2期
關鍵詞:新探傷逝主題

董慶菊

【摘 要】1925年魯迅先生寫下了他一生當中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傷逝》,他不僅寫出了男女主人公相悅相戀的情景,也寫出了他們的情感發展歷程極其悲劇結局。對于這部小說的主題歷來是眾說紛紜,在我看來《傷逝》屬于婚戀小說題材,魯迅通過對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的敘寫,批判了盲目的,虛空的愛,以警醒世人。

【關鍵詞】《傷逝》;主題;新探

從踏入文壇到生命終結,魯迅一直堅守啟蒙大眾,1925年之后,魯迅的啟蒙對象已經由整體國民轉向上進青年。在培養文學青年上,他傾注了巨大心血,在他的日記里面記錄著韋素園、許欽文等充滿熱情和力量的年輕人,魯迅都曾給予他們無私誠摯的幫助。進步青年給予魯迅希望,但他也深刻地洞察地到他們身上性急的缺陷。魯迅從個人的生命體驗出發,創作《傷逝》揭示婚姻戀愛中所存在的困境,批判了青年人虛空的愛,從而給過度興奮地急切地戀愛結婚的青年男女注入一針清醒劑。

涓生和子君都是被現代文明喚醒的人,涓生一開始扮演的是啟蒙者和引路人的身份,他不斷地給子君灌輸反對家庭專制、打破舊習慣以及男女平等思想。在他的引導之下,子君終于發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宣言。這種建立在共同思想和互相欣賞基礎上的愛給于了子君沖破封建藩籬的勇氣,也填充了涓生獨處的寂靜和虛空。愛為他們編織著美妙的幻想。但這種激情而夢幻的愛是不成熟的,他們選擇同居,但對同居后的生活卻少具體的規劃。那在同居之后便會暴露出種種問題來。

愛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愛情的第二課便是走入家庭。他們開始組建自己的小家庭,進行共同的生活。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由吃飯穿衣,柴米油鹽等因素構成的私人生活領域。作為一個既定的經驗世界,重復性和自在性是它的重要特征。它固然溫馨而寧靜,但也容易“凝固”。步入家庭的子君一步一步脫離優雅,陷入庸俗的生活中,“管了家務,連談天的功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子君試圖通過努力來為涓生營造一個溫暖的家,但子君的終日操勞并沒有得到涓生的價值確認。涓生希望子君在經營家庭之余,能夠侍弄花草,陪他讀書散步,發展高貴的精神生活。他啟示子君:“愛情必須時時更新,創造,生長?!钡珕栴}是,在相對困苦的生活條件下,愛情應該如何更新呢?從封建家庭中走出來的子君,并非不知道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但她的認識尚處于混沌的狀態,對于有意義的生活缺乏必要的思考。一向處于啟蒙角色的涓生也并為激活他們的愛情做任何努力,為了吃飯不得不傾注全力的子君也只能凄然相對。因為不同的思想追求,兩人逐漸隔膜了。

失業的打擊進一步加深了兩人之間的隔膜。涓生說,對于這個結果,他是早已料到的,但在子君那里,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卻讓她毫無防備,一時的驚慌,立刻被他指責為“怯懦”。此時的涓生沒有像以前那樣啟發子君,熱情地鼓勵她和自己攜手同行,引導她到更廣闊的道路上去。涓生獨自留戀于會館,開始去思考人生的要義:“待到孤身枯坐,回憶從前,才覺得這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痹阡干劾?,這種“生活”指的是為奮斗者所開辟的路,他腦子里涌現出“怒濤中的漁夫,戰壕中的士兵,摩托車中的貴人,洋場上的投機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講臺上的教授,昏夜中的運動者,深夜的偷兒”,在涓生看來,這些人物都奮斗在能夠實現個人價值的人生之路上。涓生認為這樣的奮斗之路才是理想的人生之路。但是倘若細問這中“新的生路”到底如何走,他的回答也是一種虛空。

“新生”在魯迅那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魯迅在日本辦的第一本雜志就取名《新生》,這體現了魯迅奮斗對新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奮斗的理念,他支持革命,支持青年,熱情吶喊,不屈戰斗,都是對這一理念的延伸。魯迅肯定涓生“新生”的想法,但也指出他的虛妄,他對未來的期許和想象是空洞和抽象的。在現實中越是困頓,涓生就越依賴于對“新生”“別的人生要義”的想象,不斷通過想象來美化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在脫離物質和現實的形而上的世界里尋求精神安慰。涓生把日常生活則是凡俗生命的因襲,生命無價值消耗,生命形態低質量維持。把對凡俗生活的維持作為異化狀態,為“茍活”為“真的人”不存在的”虛偽的生命形態,而以揭穿這種虛偽為真實。而一旦生活沒有了物質支撐,涓生的訴求就變得功利起來,希望子君能夠獨立生活不為自己增添負擔,不要成為他戰斗的“累贅”。無畏而勇敢的子君義無反顧地沖出封建家庭的牢籠,而此時如果能夠得到涓生的啟示和引導,也會做出勇敢的行動。但問題是,沉迷于幻想的涓生對自己要走的路都尚未明晰,又怎樣給予子君指導呢?

一個憑借著勇氣逃出封建家庭的女人,應該走向哪里呢?女性勇敢地走向社會,但社會卻不能很好地去安置女性,在被廬隱概括的女性被當作花瓶的時代是很難實現自身價值的?!拔逅摹迸骷抑谐30l出迷茫彷徨,無所適從的人生哀嘆。涓生絲毫不關心子君無路可走的現狀,以為子君會勇敢的沖出家門,謀求獨立,會“勇猛地地覺悟了,毅然走出這冰冷的家,而且—毫無怨恨的神色”,這依舊是他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涓生一樣,她對未來生活太過樂觀,對于客觀現實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放心的把自己賴以生存的經濟權利交付于涓生,卻未曾想過會被涓生扼住命運的咽喉。在涓生說出“不愛”之后,子君只能選擇離開。在無愛的人間結束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面對子君的死,涓生產生了懺悔的念頭,這種懺悔無疑是懷著真誠,但是這種懺悔具有感性色彩并遵循“快樂原則”,希望用自責自剖的方法換得上帝、子君及自我良知的寬恕與理解,由此擺脫負疚和心理壓力,獲得自我的平衡與超越。他的懺悔沒有站在一個新的視角和價值判斷立場上,沒有面對現實,因此不能觸及到問題的核心層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懺悔的內容只是圍繞著自己說出真相所帶來的子君死亡這一后果?!拔也粦搶⒄鎸嵳f給子君,我們相愛過,我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而始終沒有對自己在愛情中的所作所為,自己的過失和個性進行反思,因此涓生無法走向全面更新了的自我。

“空虛”一詞是《傷逝》文本里出現頻率從最高的詞匯,多達25次。正如一部樂章的主旋律,這也是魯迅要表現的小說的意蘊。涓生賦予子君出走的勇氣,但出走之后的路在何方?涓生和子君一樣茫然無措,使子君在夢醒后無路可走,最終無奈地回到家庭并結束自己的生命,讓涓生背負著無盡的悔恨。青年男女“盲目的愛”脫離實際的夢想最終歸于虛空。魯迅極為反對憑借虛無飄渺的理想來毒害自己和他人的做法,他曾經勸告學生“萬不可做將來的夢”?!秱拧穼懽髌陂g,他在寫給許欽文的信中特地提到了安特萊夫的戲劇《往星中》并借此諷喻為了虛妄的理想而空自犧牲的做法。魯迅反對涓生自居導師的做法,也反對別人冠以他導師的帽子,并不意味著魯迅選擇獨善其身,他強烈的使命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促使他要給后來者開一條寬闊明亮的路?!秱拧烦霈F在“五四”后風靡一時的謳歌自由戀愛,個性解放的浪潮里,作者創作這篇作品的主旨和它所表現出的時代意義,明顯地是在以高度概括的真實形象,否定資產階級單純美好的幻想。魯迅懷著深切的同情和嚴肅批評的心態描繪他們的悲劇命運,以警醒人們從悲劇中吸取教訓,開辟求生的新路。

【參考文獻】

[1]致韋素園[A].魯迅全集(第11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520.

[2]魯迅先生[A].受《胡風全集》第7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65.

[3]羅小茗.涓生的思路—《傷逝》重讀[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2).

猜你喜歡
新探傷逝主題
《尚書》中“迪”釋為“由”新探
“寶釵撲蝶”意蘊新探
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五步走”
珍珠港事件新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