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中“勇”字解析

2019-04-22 09:43蔡瀟
科教導刊 2019年4期
關鍵詞:論語

蔡瀟

摘 要 “勇”字在《論語》中一共出現了16次。根據《論語》的含義,勇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從積極意義上論述勇,與儒家推崇的“仁”、“義”、“禮”相關;二是,好勇。從消極意義揭示“勇”的含義,表明“勇”與“利”和“智”的關系;三是君子之勇,孔子所追求的“勇”。本文旨在通過南朝皇侃、宋朝朱熹、民國后期楊樹達、現代錢穆等人的論語釋義,揭示其內在的意義。

關鍵詞 論語 勇 好勇 釋義

中圖分類號:B22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2.030

Analysis of the Word "Brave" in "The Analects"

CAI Xiao

(School of Humanitie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56)

Abstract The word "brave" has appeared 16 times in "The Analects".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 it, brave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irst, it discusses bravery in a positive sense, its related to the "benevolence", "Justice" and "ritual" advocated by Confucianism; secondly, it is too brave. Revealing the meaning of courage from the negative meaning, showing the role of courage and profit and sense; the third is the courage of the gentleman, the "brave" pursued by Confuciu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eal its intrinsic meaning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e Song Dynasty Zhu Xi, the late Republic of China Yang Shuda, and Modern Qian Mu.

Keywords The Analects; brave; excessive courage; interpretation

1 勇與仁義禮關系

1.1 與義的關系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對于這句話,南朝皇侃釋義:義謂所宜為也。[1]也就是說勇是宜之所為?!妒涀⑹瑁赫撜Z注疏》也有舉例講到:若齊之田氏弒君,夫子請討之,是勇;而魯君不能為討,是無勇也。[2]29齊田氏弒君是不義的行為,討伐是應當的,是勇的行為,而魯國的國君不能討伐,就是沒有勇。楊樹達注疏到:史記贊晏子,烈女傳譽馮昭儀譽皆嘆其見義勇為也。[3]59也是站在這一立場上。由此可以得出,勇與義相對,義是勇的基礎,行勇之事的原則。

另一個對話提到,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保ā墩撜Z·陽貨》)十三經中講到,義是勇的基礎,對于君子來說,無義之勇則會造成混亂;對于小人來說,無義之勇則是因私自利,侵犯他人的利益。[2]278南朝皇侃講到,若遇君親失道國家昏亂,如果還積極參與其中,不能保持中正的態度,則會陷于混亂之中。[1]勇本身是中性的,而過于勇猛,則會缺少理性,缺少義。一旦如此,就陷于不義之地;而勇氣不足,則不敢為,也會陷于不義。因此,義不僅僅是勇的基礎,而且是勇的內核,指導君子的作為。錢穆先生認為非義是由人心缺點造成,孔門重仁,乃心教最要綱領。[4]39可見,進一步從勇升華到仁的層次,表明仁對于“義勇”的重要性。

1.2 與“禮”的關系

子曰: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

勇缺乏義會引起禍亂,缺乏禮也會引起禍亂。宋時朱熹講到,無禮則無節文,故有四者之弊。[5]103節文即禮儀。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了禮節之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得以維持。勇而無禮,就破壞了這種秩序,必然會引起混亂。錢穆先生則講到:勇而沒有禮,便會犯上作亂。[4]147明確指出,勇的缺乏禮會破壞禮法秩序。如果說,義是基礎,禮則是一種行為上的規范。因此當子貢問勇于孔子時,孔子說:“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保ā墩撜Z·陽貨》)孔子問子貢所憎惡時印證了這一點。十三經強調不順為勇者為人所惡。[2]297對此錢穆先生總結到:“人有勝己,不從不讓以為勇?!盵4]334由此可得,超過義的范圍,行為沒有禮也就不能稱為勇。

1.3 與“仁”的關系

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首先,這句話在皇侃釋義中提出了兩種態度:暴虎憑河和見危授命。暴虎憑河是匹夫之勇,沒有仁義而言;而見危授命則是仁義之舉。對此進一步論述到:陸行而不避虎兕者,獵夫之勇也;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鋒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仁者之勇也。[1]獵夫之勇、漁父之勇和烈士之勇都是以小抗大,憑借一腔熱血的行動,不計后果;仁者之勇則是有計謀與策略,做出的合理的行動。朱熹總結得好:仁者,心無私祟,見義必為。勇者或血氣之強而已。[5]149因此,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因此可得出,“勇”的理論框架是:仁是核心,義是原則,禮是規范。

由此可得,君子之“勇”,以“義”為質,以“禮”為節,統攝于“仁”??偸且环N以道德理性為內涵的意志品格。這種理性意志品格表露于外在的言論行事,形成君子內方外圓、既溫且厲、和而不流、不怒而威的風度氣。[6]君子之勇是恰到好處的,達到了外表和內心協調統一,這正符合孔子倡導的中庸之道。既有質樸也有文采,兩者相互配合,才能稱得上是君子?!庇乱彩侨绱?,過與不及都不能稱為勇。與禮、義、仁相互配合,做到仁為、宜為、當為才是君子之勇。

2好勇

除“義”、“禮”、“仁”外,論語中有三處單論“好勇”?!昂糜隆币彩恰坝隆钡慕Y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公治長》)

子曰: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論語·陽貨》)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論語·泰伯》)

第一處是孔子與子路對話?;寿┡c十三經都表明孔子并非想“乘桴浮于?!?,實際上是借此抨擊世道,道不將行。子路不解此意,因此說:由好勇過我。朱熹釋義:路以為實然而喜夫子之與已。故夫子美其勇。而譏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適與義也。[5]77朱熹從另一個方面,揭示了子路“無所取材”的原因,乃是不能夠審時度勢,缺乏智慧的頭腦。

第二處,好勇不好學。此處是講“六言六蔽”。十三經講:勇,謂果敢。當學以知義。[2]269學就是要知義,知義而為。懂得為人處世之道,而不是盲目而為。也就意味著:在勇德的框架中還需“知義”?!爸x”是什么呢?楊樹達先生以《呂氏春秋·當務篇》講述,齊國有好勇之人,一人住東郭,一人住西郭,路上偶遇相約飲酒。兩人相互割肉而生食,直到死為止。得出:勇若此,不若無勇。[3]453這種勇也好勇的,完全沒有必要,行為要有智慧,無謂犧牲不值得。錢穆先生以:不學則不明其義,不究其實,以意會之,有轉成不美者。[4]325勇要究其深意,好勇孔子是不提倡的??鬃映7Q贊子路好勇,同時也表現出憂慮。聽子路講“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笑了。為何笑子路呢?《論語·子罕》孔子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焙糜戮腿绫┗ⅠT河,不知其力,盲目行事。這就好比有勇而無謀,最終得不到好的結果。第一二處的共性就是:勇不僅僅要顧全禮義仁,而且要有勇有謀,這智慧的體現。而這種智慧是在“義”之前,“仁”之后。

第三處,皇侃認為:好勇之人若能樂道自居,此乃為可耳;若不能樂道,而憎疾己之貧賤,則此人必為亂也。[1]指名“好勇”之人對貧富差距的態度,稍有不平之心,“好勇”生亂。也就是“好勇”之人對“利”的態度。對此錢穆先生解析的比較細致,他講到:“惟主持治道,則須善體人情,導之以漸。一有偏激,世亂起而禍且遍及于君子善人?!盵4]153“偏激”一詞用得妙,概括出亂的原因。好勇之人偏激會亂,對不仁之人偏激也會亂??鬃诱f:“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保ā墩撜Z·里仁》)從這些表述中可以得出,孔子并不是說富貴不好,而是要以適當的行為去獲取所欲,而好勇者為私所蔽,必將產生禍亂??鬃硬⑽粗苯臃裾J富貴名利,而是展現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補充了仁者的人格??梢哉f這是論語中常常為人所忽視的部分。

由此可得,“勇”的結構可以增加為:“仁”是核心,“利”是補充,“知”是要件,“義”是原則,“禮”是規范,層層遞進,相互關聯。而這并不是“君子之勇”,論語中孔子所論述的“君子之勇”到底為何?

3君子之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泰伯》)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

這三點都與“君子之勇”相關,“勇”并不是某一方面的特指,其實是一種全面的德性?;氐轿谋旧?,表面上看第一處與第三處相同,其實不同。第一處的著重解釋放在分解上,第三處則放在三者合一為君子之德上。第二處的“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則是對知、仁、勇生動的對應。那么先看第三處。第三處是孔子的自謙之說。不同的,十三經注疏者認為:勇是戰爭中的一種精神。楊樹達列舉了《莊子·秋水》中孔子游于匡,衛人圍困的故事。表現出了兩種勇:一種是漁夫、獵人、烈士之勇,是匹夫之勇;一種是潦倒通達、臨危不懼的圣人之勇。二者對比表現出仁者的“知勇”。錢穆先生強調:知、仁、勇為三達德,這是人人成德所具備的。這里的解釋楊樹達和錢穆先生的意味更深一層。

而對于第一處的解釋,宋時朱熹和錢穆先生解釋得更為妙。朱熹以理、氣來解釋知、仁、勇,認為三者層層推進。明足以燭理,故不惑,理足以勝私,故不憂,氣足以配道義,故不懼。此學之序也。[5]116注意,此處解釋朱熹對知、仁、勇的順序做了調整,“仁者不惑”調整到第一位,“知者不憂”調整到了第二位。因聰明足以明事理,因此不困惑;理性足以勝私欲,因此不憂慮;所作所為符合道義因而有底氣,因此不畏懼。這是才是學習的順序。也可以說是因為有知和仁,表現出來的道義就坦蕩。而“知”表現出的是君子的一種理性,不同于上述的“智”,被“仁”統領。應該是介于原則下和規范上做出的理智行為?!坝隆钡慕Y構可以增加為:以“仁”為核心,“利”為補充,“智”為智慧,“義”為原則,“知”為理性,“禮”為規范。

那么,“君子之勇”是什么?從孔子對“勇”不同語境下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基于儒家基本德性的“勇”的結構,最終也就是到達到“可以成人”的“君子之勇”。那么其實,“君子之勇”就是在仁義禮智(知),乃至于利的框架下,儒家追求成圣成賢的動力。

4 結語

由此可得,“勇”作為一種“不顧”那些與自我肯定相沖突的因素而“敢于”行動的能力,必須考慮到這種行動是不是應該的以及是不是值得的,這自然牽涉到自身地位、身份以及相應的職分的理解,所以儒家非常強調“義”、“禮”、“智”對于“勇”的節制與規導。[7]如果再將將它劃分一個層次的話??鬃邮峭瞥纭坝隆?,而謹慎“好勇”,最終達到“君子之勇”。而勇的內部“勇”是以“仁”為核心,“利”為補充,“智”為智慧,“義”為原則,“知”為理性,“禮”為規范,最終達到“君子之勇”的終極目標。先秦時期的人很少能做到幾者的統一,只有圣人才可達到“君子之勇”。對于價值失落的現代人來說更是如此。盡管經過時代的變遷,含義有所不同,而追求人們敢于作為的意蘊卻相同。對《論語》中“勇”的解析,為在現代社會所追尋的“有勇有謀”和“勇往直前”找到落腳之處,為價值的失落找到安身之所。

參考文獻

[1]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十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2]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29,278,297,269.

[3] 楊樹達.論語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53.

[4] 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39,147,334,153,325.

[5]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103,149,77,10116.

[6] 李振綱,陳鵬.《論語》中的“勇”與子路“好勇”[J].河北學刊,2012.32(01):30-33.

[7] 黃建躍.“好勇過義”試釋——兼論《論語》中的“勇”及其限度[J].孔子研究,2011(05):82-90.

猜你喜歡
論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漫畫欣賞《論語》
點點讀《論語》
點點讀《論語》
點點讀《論語》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點點讀《論語》
點點讀《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