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韻”理論的歷史性生成

2019-05-08 03:35吳旦旦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19年2期
關鍵詞:謝赫氣韻

吳旦旦

摘 要:“六法”中的“氣韻生動”,是“六法”的首要命題,也是中國藝術理論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千百年來在藝術創作和品評欣賞等方面影響深遠。然而“氣韻”理論的形成和完善,有著相當深厚的歷史條件,在謝赫明確提出“氣韻”概念后,經過藝術家、思想家,尤其經過張彥遠、郭若虛等人分別從客體和主體層面的推進和拓展,“氣韻”這一概念內容更加豐富,形成了中國藝術理論中的“氣韻”理論。因此“氣韻”思想是一個不斷生成的歷史性命題。辨析“氣韻”思想的歷史性生成特征,有助于理解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氣韻”概念的具體內涵,亦有助于理解“氣韻”理論的整體意義。

關鍵詞:氣韻;謝赫;張彥遠;郭若虛;歷史性生成

“氣韻”是“氣韻生動”概念的省稱,在中國畫論中最早出現在謝赫的“六法”理論當中?!傲ā崩碚撌禽^為全面、系統地闡述謝赫之前及其當時的繪畫創作、品評鑒賞的經驗總結。如陳師曾言:“此六法乃古來畫家對于畫之心得,而謝赫綜合安排,成為條件,為后來評畫之所祖”?!傲ā敝械摹皻忭崱眴栴}是中國藝術理論的核心問題之一,是藝術批評與藝術創作的重要標準和至高境界,在謝赫“六法”理論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皻忭崱眴栴}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自謝赫明確提出之后,經過張彥遠和郭若虛等人分別在客體、主體層面的推進和拓展,“氣韻”思想不斷完善,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氣韻”理論。因此“氣韻”思想具有非常顯著的歷史性特征,追尋“氣韻”理論的歷史脈絡,辨析不同時期的“氣韻”指謂,有助于正確理解其豐富內涵和完整意義。

一、謝赫“氣韻”概念的提出

作為“六法”首要法則的“氣韻生動”,同“六法”一樣,其形成具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成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以人物品藻風習為主的社會政治因素。漢代的察舉制之后,魏晉時期繼以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的推行,在社會生活中興起了廣泛的人物品藻風習。以對人的品德、才情、風度為主要內容的關于思想品格和才能氣質的人物品藻風尚,是鑒定一個人優秀與否的重要內容?!妒勒f新語》記錄了大量當時名士德行、才情、氣質、風度等方面的事跡。這其中就包含有與“氣韻”相關的各種概念,如“阮渾長成,風氣韻度似父”中的“風氣韻度”“襄陽羅友有大韻”中的“大韻”等等,隨處可見。

其二,成熟的文藝思想大環境氣候。曹丕“文以氣為主”的思想,發展到謝赫其時,在文學領域就已經出現了以“氣韻”概念為主的文學批評思想,如蕭子顯言“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蘊思含毫,游心內運,放言落紙,氣韻天成”。

其三,繪畫藝術傳統的直接影響。人物品藻的社會風尚,反映到藝術創作與品鑒上,強調人物畫須“傳神”,傳神論思想,以顧愷之為代表?!妒勒f新語·巧藝》記載:“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媸,本亡關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鳖檺鹬嬚撍枷胧侵x赫“六法”理論的先聲,其“傳神”思想更是氣韻思想早期的概念形態。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謝赫提出了“六法”理論:“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p>

謝赫沒有明確展開對“氣韻生動”概念的闡述,但是在對其他畫家所列品次的評價中,可以窺見“氣韻”思想之大概。如評張墨、荀勖“風范氣候、極妙參神”,評陸綏“體韻遒舉,風采飄然”,評戴逵“情韻連綿,風趣巧拔”,評晉明帝“雖略于形色,頗得神氣”,等等。如果聯系到謝赫所生之時山水畫還未完全獨立,其“六法”理論所談論的正是對人物畫的創作和品鑒為主要對象這一因素,我們就會比較容易理解“六法”內容,尤其容易理解“氣韻生動”的概念。這里所引謝赫品評畫家的文字,也就易于把握。如:“風范氣候”“絕妙參神”就是指人的精神氣質,也即是顧愷之所謂的“神”;而“體韻”“風采”就是指人形體的體貌風度,所以可以說“氣韻”就是指一個人的氣質、風度等精神風度和體態風貌。

之所以說謝赫是顧愷之“傳神”論思想的繼承發揚者,是因為“氣韻”概念比“傳神”概念更完整精確。顧愷之“傳神”在“阿堵”,謝赫關注到了人的體態風貌也能傳人之神韻,所以傳神未必盡在“阿堵”。謝赫的“氣韻”之氣,相當于顧愷之的“神”,而“韻”是顧愷之那里所沒有關注到的,至少顧愷之未能明確?!绊崱边@一概念多是從對象的形體顏色、舉止動作而來,如謝赫所言“體韻”“風采”“情韻”即是。

徐復觀認為:“氣與韻,都是神的分解性說法,都是神的一面,所以氣常稱為‘神氣,而韻亦常稱為‘神韻?!边@一點是非常準確的。對于“氣韻”概念的具體內涵,徐復觀指出“氣韻”之“氣”,“實指的是表現在作品中的陽剛之美;而所謂韻,則實指的是表現在作品中的陰柔之美?!嵉年幦嶂辣匾猿椎募儩嵭詾槠浠堋駝t便流于纖媚。氣與韻不是絕對分離的”。這種解釋給予了“氣韻”概念一定的深度內容,也符合中國哲學,尤其是先秦兩漢以來以“氣”為本體的思想傳統。

至于如何理解“氣韻生動”中“氣韻”與“生動”的問題,即誰主誰從的問題,可以結合謝赫《古畫品錄》具體文本來看。如前所述,氣韻是指人的精神風度和體態風貌,是神氣和神韻的合稱,“氣”是指人物“神”的剛性一面的精神風度,“韻”是指陰柔一面的體態風貌。如果只是捕捉到了對象的“氣”,即只是捕捉到了對象剛性一面的“神氣”,那對象體態風貌未必兼到,所以可能缺少“韻”的律動,顯得僵滯,這一點,在謝赫品評衛協、毛惠遠的文字中可以印證。如說衛協“雖不該備形妙,頗得壯氣”,評毛惠遠說“畫體周贍,無適弗該。出入窮奇,縱橫逸筆,力遒韻雅,超邁絕倫。其揮霍必也極妙,至于定質塊然,未盡其善。神鬼及馬,泥滯于體,頗有拙也”。毛惠遠即使用筆縱橫有力,有陽剛之氣,但是于“定質塊然”的體態風貌一面,便未盡其善;如果是“韻”有余而“氣”不足,那么人物便僅可能只有一種形體顏色和體態風貌,便少了“氣”的統帥。同時,謝赫品評劉瑱時說他“畫體纖細,而筆跡困弱”,即使他也“甚得姿態”,說丁光“筆跡輕羸”“乏于生氣”。以上是分說“氣韻”時的情況,但是謝赫將“氣韻”合說,是一種更高的要求,兩者必須兼到,才可能有“生動”之致。如果只顧一面,或重“氣”或重“韻”,都會有所缺失,都不會有“生動”效果。所以可以說“生動”即是“氣韻”的自然效果。

謝赫所講的氣韻,具體說是針對畫中的人物形象,至于是否涉及繪畫作品整體,即氣韻是否也指作品整體所達到的境界,這一點比較模糊,但是考慮到人物肖像畫特殊的題材特征,不難想見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人物要是具備了生動氣韻,整個作品也就可謂是氣韻生動了。

二、客體層面的延伸:“形似”與“氣韻”的關聯

在氣韻思想的形成、完善過程中,張彥遠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他在《歷代名畫記》又進一步對“六法”理論作了深化。在氣韻問題上,主要表現為將“形似”與氣韻關聯,張彥遠說道:“古之畫,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動之可狀,須神韻而后全。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故韓子曰:‘狗馬難,鬼神易。狗馬乃凡俗所見,鬼神乃譎怪之狀。斯言得之”。

在“六法”中謝赫雖然也講過與形似相關的“傳移模寫”之法,但是將形似與氣韻相關聯,卻并沒有明確的表述。只是在品評其他畫家如衛協時說“雖不該備形妙,頗得壯氣”,雖然言及到“氣”,但是未能與氣韻關聯,也沒有展開具體說明。張彥遠不僅將形似與氣韻相關聯,并談論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說這是對氣韻問題的推進。他認為古人的畫是形似與骨氣(如前述骨氣是氣韻之一面)并重,也即是形似與“氣韻”并重,在形似之外求氣韻是非一般常人所能理解,也非一般畫家所能達到,至于謝赫所言“傳移模寫”,張彥遠認為是“畫家末事”,這是他對只求形似的又一種否定。張彥遠所處時代之畫,他認為只有形似,而缺乏氣韻。這就是說畫只有形似,未必會有氣韻,但是如果有了氣韻,必然會同時具備形似。這是以氣韻主形的說法。和顧愷之“以形寫神”有一定的區別,在顧愷之那里,形似是通往神似的道路方法,通過形似,可以寫物之神。但是在張彥遠這里,即使有了形似,未必會達到具有氣韻的境界。顧、張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關于形似,顧在言其“得”,張在言其“失”。但是仔細體會,張彥遠的說法要更為精進一些。

張彥遠關于氣韻思想的另外一個論述是關于氣韻對象的問題。他說:“至于臺閣樹石、車輿器物,無生動之可擬,無氣韻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顧愷之曰:‘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其臺閣一定器耳,差易為也。斯言得之?!敝x赫“六法”理論主要是針對人物畫而提出的,其中也談到曹不興畫龍、顧駿之畫蟬雀、姚曇度畫神鬼等等,對象類別也較為廣泛,皆是有生命特征的對象,沒有提到張彥遠這里所舉臺閣樹石、車輿器物。張彥遠這樣一種界定,實際上是將氣韻的范圍狹隘化了,這是個人認識還是時代局限,并不重要,但他的積極意義在于明確地引出了氣韻對象的問題,而這一點,又為氣韻問題別開生面。

荊浩將氣韻問題引入到山水畫中。這便是對張彥遠所言臺閣樹石、車輿器物無氣韻可言的一種突破。荊浩言“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如水暈墨章,興我唐代,故張璪員外,樹石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曠古絕今,未之有也”“王右丞筆墨婉麗,氣韻高清”等等,皆是在言山水之氣韻。董逌《廣川畫跋》中也說:“大抵畫以得其形似為難,而人物則又以神明為勝,茍求其理,物各有神明也,但患未知求于此耳?!编嚧灰舱f:“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蔽镏?,即是物的氣韻,董逌、鄧椿更是將氣韻對象之范圍擴大到萬事萬物。物之有神不同于人之有神,物之神具體指的是什么呢?當代學者劉綱紀先生指出,物的神就是事物的內在本質、內在生命、內在意義。這一解釋就非常準確地道出了物的神的明確意義。

綜上,經由張彥遠將“形似”與氣韻關聯,引出氣韻對象的問題,都是在客體層面將氣韻問題得以深化的表現,后來荊浩將氣韻引入山水畫,董逌、鄧椿更是將氣韻對象擴展至萬物,這就極大地豐富了氣韻對象的范圍。

三、主體層面的拓展:氣韻非師

郭若虛在他的畫論思想中提出氣韻生知的概念并將人品與氣韻關聯,可以看作是將氣韻問題由客體拉回到主體的轉向。他說:“六法精論,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五者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睔忭嵣拍畹闹攸c是說人的氣韻決定作品的氣韻,而人的氣韻又是先天自帶的,是不能依靠學習積累達到的,是天賦。

文藝理論中關注到作者個人因素影響作品的思想也較為普遍,如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言:“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云譎,文苑波詭者矣?!眲③恼J為個人才情、學識、性格等因素會影響作品,但他還是承認這些因素經過后天訓練是可以得到的,即“故宜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細考謝赫“六法”,也能察見謝赫并不否認后天師法學習的成才途徑,如評袁蒨說他雖然“志守師法”但也有“高逸”之作,以及他并沒有對每一個畫家都下“天挺生知,非學所及”的品評,只是說姚曇度是天賦特別。

郭若虛氣韻生知的觀念雖然較為偏狹,有悖于氣韻思想的真諦,也與藝術創作實踐不完全相符,但從“氣韻生知”概念引發的對藝術家主體身份的特別關注,對氣韻理論在主體層面的拓展具有一定的貢獻。他還論及人品與氣韻的關系:“竊觀自古奇跡,多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依仁游藝,探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畫。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凡畫必周氣韻,方號世珍。不爾,雖竭巧思,止同眾工之事。雖曰畫而非畫?!边@里對人品與氣韻關系的思想論述具有合理性,人品的高下決定著藝術作品氣韻的高下,但是人品并不等同于職業,軒冕才賢和巖穴上士更多可能是職業角色的不同,不能以職業論人品,依此就區別畫工和才賢、上士,這或是郭若虛的偏見,或是他思想表達的不準確使然。

氣韻生知、氣韻關乎人品的思想是郭若虛對氣韻問題在主體層面的貢獻,對于完整氣韻理論功不可沒。但是偏執地堅持奉執氣韻生知論思想,如劉綱紀先生嚴厲批評的,“就會使畫家在創作中離開客觀現實而去探尋他自己的所謂內心世界,就會使畫家的思想感情日趨狹窄而枯竭,到了極端就墮入神秘和頹廢,而在創作方法上也必然會墮入形式主義”。

在郭若虛之后,董其昌對氣韻生知理論做了合理的改造,他說:“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倍洳殖隽藲忭嵣蜌忭崒W知的思想,并細述氣韻學知的途徑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脫去塵濁,如此氣韻可得,可為山水傳神。

綜上所述,謝赫發揚顧愷之“傳神”思想,在“六法”理論中提出的“氣韻生動”概念,經由張彥遠、荊浩、董逌、鄧椿等人在客體層面的延伸推進,又由郭若虛在主體層面的轉向,后經董其昌的合理改造,完成了氣韻概念在主、客兩方面的基本建構,進一步系統化、精密化,形成了占據中國藝術理論重要地位、影響中國藝術創作實踐和藝術批評的氣韻理論。通過上述分析,氣韻理論具有十分鮮明的歷史性特征,厘清氣韻理論發展架構的歷史過程,有助于理解其在不同時期的具體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師曾.中國繪畫史[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2]李自修注譯.世說新語今注今譯[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3]劉綱紀.劉綱紀文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4]于安瀾.畫品叢書:第一冊[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于安瀾.畫史叢書:第一冊[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

[7]于安瀾.畫論叢刊:第一冊[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

[8]劉勰.文心雕龍注[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9]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哲學院

猜你喜歡
謝赫氣韻
謝赫《古畫品錄》中的氣韻生動探析
淺談“氣韻”在傳統美學轉型中的含義
淺析劉道醇之“六要論”
探析謝赫“六法論”與佛造像間的審美關系
西漢秘密花園
中國古典舞中意蘊的表現
試論中國古代音樂的藝術精神
氣韻生動的傳承與發展
論中國書法之氣韻
從謝赫“六法”看中國畫創作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