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化名城街區修補策略研究
——以壽縣古城報恩寺前街區設計為例

2019-05-25 06:44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杜戎文劉輝龍宋梓儀張丹丹
城市建筑空間 2019年12期
關鍵詞:報恩寺物質性古城

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杜戎文 劉輝龍 宋梓儀 張丹丹

1 “修補”與“建筑修補”

“修補”一詞有“修正補充”和“修理破損之物使之完好”之意,在圖文領域,一方面可用于描述對破損圖文書籍的修補;另一方面描述對圖文內容的矯正補充,即“物質性”修補和“功能性”修補,而對“功能性”修補采用矯正和補充2種修補手段。將“修補”一詞演繹在建筑方面,同樣存在“物質性”和“功能性”修補兩個方面,物質上是對建筑結構、圍護等建筑實體的修繕,功能上是對建筑使用功能的時代性調整,而在建筑層面,“功能性”修補很大程度上對“物質性”修補的手段和效果起到很大決定作用?!肮δ苄浴毙扪a由修補目的和修補策略共同決定。但“修補”一詞與生俱有“時空交錯”的歷史哲學內涵,最終所呈現的效果是物質上新舊融合,功能上體現傳承創新與記憶交織,無疑是符合當代歷史(老舊)建筑發揮時代活力的要求。2017年住建部正式發布的《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及“城市雙修”中城市修補是指用更新織補手法,拆除違法建設,修復城市設施,整治景觀風貌,塑造地域特色……但現實實踐中一些對“雙修”的認知多停留在狹隘的“邊邊角角修復、修補或填空”式更新,缺乏系統理解和整體把握。尤其在當代古城更新過程中,部分片面實踐了“修補”的“物質性”層面,忽視了古城歷史建筑與空間的“功能性”修補,即未認清修補的真正目的,從而呈現出“假古董”“時空混沌”等修補效果。

2 歷史街區“修補”的具體內容

古城歷史街區是古城歷史空間的一種類型,通常承載較多的復合功能,如商業街市、學宮寺觀、衙署兵備等功能,是古城歷史空間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從街巷命名上也可看出古城街巷具有“主題性”特點,當然古城中也存在大片居民聚居區,也存在一部分單一居住街區,由于本文古城實踐內容為“宗教主題”街區,故歷史街區修補策略是針對古城中的“主題”街區。但面對當代古城中“主題”街區單一商業或居住的現狀,喪失了其原有的“綜合性和復合性”,故只有同時實現古城歷史街區的“物質性”和“功能性”修補方能真正激活街區活力,更好地融入居民生活,以及更好地契合古城的整體發展。

對于古城歷史街區,修補的目的是實現街區內歷史建筑的活態保護,實現活態保護離不開原住居民,因此“功能性”修補需考慮歷史空間(建筑及其環境)和居民生活需求,打造以歷史主題空間為核心的宜居街區,為適當激發文化及其配套產業提供發展余地,即歷史街區的策劃過程。確定“功能性”修補內容后所對應的就是“物質性”修補手段,即歷史街區的規劃設計過程?!拔镔|性”修補手段的選擇是一個蘊含歷史觀的過程,在遺產保護“原真性”原則與內涵不斷豐富多元的今天,“物質性”修補不應局限于建筑單體的修補,還需擴展至歷史環境、風俗和生活習慣的修補。風俗和生活習慣的修補手段可在規劃上對具有共識的空間場所進行保護、主題策劃和精細化設計。而對于歷史建筑及其環境的修補手段則需要“度”的介入,而這個“度”的具體內容可從古籍文獻中尋找答案。從歷代《壽州志》中可發現古人在建筑“修補”中所蘊含的歷史觀,古城歷來遵從“修文廟以教儒風,修廟宇以撫民心,修文峰以振學志”,其中表現出的“修補”目的和功能內容正是我國傳統建筑文化最生動的部分。以歷代《壽州志》中對孔廟的修補描述可看出,孔廟的選址和定位有其風水定數,但具體在建筑上每個朝代都未完全按照前朝樣子進行原貌復原,而是根據不同時代需求和情況對建筑群體規模、建筑裝飾美化等方面進行了靈活處理,同時對空間結構(軸線與序列)和傳統營造細節(雕梁畫棟)進行了嚴格控制,體現出我國傳統建筑空間營造中“變”與“不變”的部分,提供了古城歷史街區修補的“度”。因此,古城建筑及其環境的“物質性”修補更重要的是對環境、空間結構和建筑營造細節的修補。

3 報恩寺前街區空間修補

3.1 “功能性”修補

3.1.1 追本溯源,問題診斷

壽縣(古稱壽春)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地處淮河南岸,北依八公山,曾為四國古都。據史料記載,在此地建城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62年(考烈王元年),現古城始建于宋朝,經北宋、南宋幾百年時間不斷重筑修建,歷來是南北政權對峙之處,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報恩寺位于古城西大寺巷盡端,舊名為崇教禪院、東禪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到明洪武間才改為報恩寺,其采用三進院落布局,空間層次漸次升高,雖然院中佛塔湮沒,但報恩寺內還有“壽州八景”的城里城和“石羊抵頭”、全國文保單位“十八羅漢像”和2棵古銀杏。從歷代壽縣相關志書輿圖中可發現,報恩寺一直以來都位于城內建設區邊緣,環境幽靜,毗鄰田野耕地,符合租佃型佛寺模式(見圖1)。這類佛寺依靠土地租賃或自給自足。但如今若想存續下去,則需多方資金投入進行修繕、管理,這種方法不可持續,應以報恩寺文化為產業激活點,讓佛寺在當代自給自足。但如今由于位置偏僻,道路斷頭,不能與環城道路連通,寺廟可達性較差,城內經濟網絡難以輻射到此地。寺廟周邊門前簇擁著廠房與民宅,無配套產業,無法形成片區氣候,使報恩寺街區活力難以提升(見圖2)。故報恩寺街區的“功能性”修復首要是將其塑造成氛圍濃厚的宗教文化街區,恢復古城內“主題”街區的綜合功能。

圖1 明清時期壽縣報恩寺區位

圖2 報恩寺前街區修補前鳥瞰

3.1.2 差異定位,策劃落點

對報恩寺前街區的修補不能只是單純“粉飾”,治標不治本,而需明確佛寺的核心定位,統領全局,即“功能性”修補的主體?;谠摻謪^有獨特的宗教環境、歷史文物和“壽州香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與上位規劃良好銜接,確定報恩寺前街區“宗教文化旅游片區”的功能性定位,成為古城文化復興不可缺少的一環。圍繞該定位,策劃相應的宗教文化展覽展示空間和宗教文創產業,使宗教文化與現代創意相結合,提升活力;置入供精神消費的業態場所,為古城“慢生活”提供一片禪意、田園的休閑去處。具體策劃有:素齋堂、布衣坊、紙藝店、命理之所、擇日郵局、結緣商鋪、市民茶室、開放禪坐等,打造綜合的“宗教文化旅游片區”,其“物質性”修補將通過進一步規劃設計逐一落點(見圖3)。

圖3 報恩寺前街區規劃平面

3.2 “物質性”修補

3.2.1 環境修補:疏通脈絡,延續肌理

遵從一般佛寺選址原則,報恩寺位于與佛教教義相符的風景優美的角塘附近,成為古城生態與市井生活的過渡地帶,便于教化又得以頤養身心。報恩寺脫離歷史環境就等于脫離了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對于報恩寺街區的修補首先要站在宏觀角度對其歷史環境進行修補,即恢復其生態環境,完善街區肌理。

現狀報恩寺前街區西端為盡端路,且有民房建設在農田間,故規劃拆除棚戶區建筑,恢復田野景觀;打通西大寺巷形成完整的報恩寺前街,與內環路連通,提升交通可達性,街道兩側的“功能性”修補內容延續傳統民居建筑肌理,建立古城墻與報恩寺的聯系。通過以上措施使報恩寺片區與周邊的環境聯系更直觀與明確(見圖4)。

圖4 報恩寺前街區建設過程鳥瞰

3.2.2 空間結構修補:街區尺度與形態優選

我國古代傳統建筑的特點在于院落空間的組織,且注重明確的主次軸線,我國古代歷代建筑修補較重視院落的空間結構,尤其是縱深方向和左右規模,是歷史空間修補“不變”的部分,也是最具文化內涵的部分,故對南北主軸的強調是報恩寺街區空間結構修補的重要內容。除此之外,東西兩側建筑在尺度上也應拱衛報恩寺的主體地位,故西側規劃適當建筑的必要性也體現于此,兩方面結合實現街區空間結構的修補。

重現南北主軸,拆除照壁兩側加建圍墻,整肅廣場對稱景觀,恢復報恩寺前廣場空間,打造開放的前廣場空間,與兩側進入的街巷相比,在尺度上體現報恩寺的主體地位。

對于報恩寺東側建筑組團組織結構模式上存在2種考量:①外街+內向院落式 以報恩寺前街為主要商業界面,其后并置多個圍合院落;②內街+開放院落式 沿主街向內形成1個步行內街,形成開放式-半圍合空間。最終的選擇判斷標準是以業態模式需求為導向,方案①的業態模式適合院落整租式,以大中型商業店鋪為主;方案②可多個整租或單個分租,有更多選擇性,靈活性高,同時可實現商業界面最大化,提高商業價值,也可利用內街更好地承接人流。

報恩寺前街區建筑尺度修補始終以尊重和烘托報恩寺主體地位為原則,街區內規劃建筑以1層為主,局部2層,檐口高度不超過6m,越靠近報恩寺山門處,高度愈低,且不超過入口山門高度。在街區整體建筑高度的控制下,還通過以下4方面對街區空間尺度和界面進行把控,增加報恩寺前街區的歷史氛圍和體驗趣味(見圖5)。

圖5 報恩寺前街區方案生成示意

1)控制街巷比例 主街寬度在西大寺巷基礎上適當放大和退后建筑,給商業界面以更多緩沖區域,滿足未來較多人流的通行需求,主街斷面比例D/H控制在1,內街比例控制在0.5~1.0,強烈的圍合感有利于凝聚商業氛圍。

2)延續建筑尺度 建筑延續傳統的奇數開間和尺度,進深適當加深,控制在6~8m,以更好地滿足當代商業店鋪使用需求。

3)預設空間節奏 為避免街區空間單調,在內街界面上進行空間收放處理,即在內街中合適位置置入開放廣場和半圍合半私密空間,并賦予不同主題和休閑設施,給人以富有趣味且舒適的空間體驗。

4)增加空間層次 內街中段在形態上輕微轉折,同時設置若干過街樓,視覺上不一眼貫通,并增加內街橫向層次,形成“樓上小憩、樓下穿行”的互動場景。

3.2.3 營造細節修補:傳統與現代建筑技藝的融合

對古城“物質性”修補最微觀層面是貼近人尺度體驗的建筑營造細節,這對于報恩寺街區的宗教歷史氛圍渲染最直接。在報恩寺街區的具體建筑設計中除采用通常情況下的歷史建筑類型化分析(寺觀衙署-民居商鋪)和建立素材庫(屋面-屋脊-山墻-梁柱-門窗-雕飾)的方法外,為實現報恩寺街區統一協調并滿足當代實用需求和體現歷史遺存的“原真性”,在報恩寺的單體結構選用、屋墻面構造方面將傳統與現代技藝相融合,也可幫助民眾更好地分辨出報恩寺街區新舊時空的融合。

1)混凝土與木構體系在傳統建筑中的“分工協作”

在古城風貌修補過程中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選用何種結構體系。我國傳統建筑以木結構體系為主,但現代建造施工中大木料價格昂貴,且在木結構防腐、防火、防潮等方面處理要求較高,在經濟性和耐久性方面存在明顯劣勢。鋼筋混凝土結構可克服木結構材料缺陷,但很難呈現傳統木構建筑的細節與韻味,故對報恩寺街區的單體“物質性”修補上考慮將這兩種體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我國傳統木結構分兩種體系:①大木作 為主要承重構件,由柱、梁、枋、檁、椽等組成,決定了木建筑整體比例尺度和外觀形體;②小木作 為非承重構件,包括門、窗、隔斷、欄桿、外檐裝飾、地板、天花(頂棚)、樓梯、龕櫥、籬墻等。

在大木作體系上,為實現木-混凝土結構體系的融合,首先明確其在整體結構中的“分工”。作為主體結構的大木料經濟性及耐久性較差,一旦腐爛蛀蝕將對建筑整體結構穩定性產生影響,所以建筑主體承重體系(梁、柱、檁)采用混凝土結構,以確保建筑的安全穩定性(見圖6)。因建筑尺度較小,檐柱與金柱距離較近,混凝土作為建筑內主體結構,檐部無需同時設置混凝土柱,所以將檐廊部分定義為非主體承重結構,這部分采用木結構,依附于主體結構外檐柱尺寸保持與傳統建筑尺寸統一,有利于街區傳統風貌塑造。同時與混凝土主體結構相配合的枋、椽也采用木結構,實現建筑檐口及室內屋頂的傳統建筑風韻塑造(見圖7,8)。

圖6 檐部構造示意

圖7 混凝土結構與木作結合

圖8 檐部構造實景

在小木作體系上,因現代對于新建建筑節能要求較高,傳統木門窗無法達到傳熱系數指標,故門窗采用木色斷橋鋁合金,內嵌雙層中空玻璃。建筑外部的欄桿扶手、外檐裝飾等木構件依照傳統式樣制作,在建筑細節上與傳統呼應,在整體提升街區傳統風貌效果上作用顯著。而建筑內部的樓梯及欄桿扶手則采用現代鋼材,實現傳統與現代“修補”的并存與對話(見圖9)。

圖9 街區小木作體系建造效果

2)屋面處理

壽縣傳統民居屋面構造由下至上依次為:椽→望板→苫背墊層→苫背泥層→黏合泥層→屋面瓦,屋面瓦多采用仰合瓦。室內通常不設天花頂棚,屋架裸露,屋架上等距布置的椽條及椽上的望板展示出當地傳統民居的建筑美感。為延續建筑內部風貌,同時滿足耐久、防水、節能等方面要求,在建筑屋面“修補”上進行了改進,采用倒置式屋面,增加保溫層和防水層,屋面構造由下至上依次為:椽→木望板→SBS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順水條固定→防水附加層→膨脹珍珠巖保溫板→間隔600mm均勻設防滑條→細石混凝土滿鋪鋼絲網→螺釘固定(防下滑)→麻刀臥漿→小青瓦。改進后的做法不僅提高了屋面的保溫防水性能,而且保留了傳統屋面的美感和韻味。

3)墻面處理

壽縣傳統民居外立面多為青磚外墻或青磚和毛石混砌。為保持外墻青磚質感,并滿足當代對建筑外墻保溫節能要求,街區新建建筑外墻采用夾心保溫構造。由內至外依次為:加氣混凝土砌塊→憎水性巖棉保溫板→聚合物抗裂砂漿并敷設鍍鋅鋼絲網→防水砂漿(摻建筑膠)→清水墻。夾心保溫墻體很好地解決了風貌和節能方面的平衡問題,同時避免了因采用內保溫而產生的冷橋、發霉等現象。

4 結語

“功能性”和“物質性”修補統一于古城歷史街區的更新實踐中才能更好地保存過去,立足當代,并為未來發展提供空間?!肮δ苄浴毙扪a應當立足于當代居民需求進行街區策劃;“物質性”修補則應緊扣上位規劃和策劃進行,其中對建筑及環境的修補應把握中國化“修補”觀,把握修補的“度”,古城街區空間的“修補”是統一“新”和“舊”、“變”和“不變”的過程,發掘傳統技藝和現代技術的結合點,在創新中傳遞傳統神韻,正是“修補”的核心所在。

猜你喜歡
報恩寺物質性古城
酒店非物質性激勵與員工忠誠度的關系
良渚古城
報恩寺是度我今生的蓮
我有兩個童年,一個古城一個江邊
翹街古城
地理詩學的批評實踐:評《海明威的地理:親密感、物質性與記憶》
利用國際政治資源保護我國物質性海外利益的路徑探析
報恩寺是度我今生的蓮
明代報恩寺琉璃寶塔探析
安居古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