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傳統文化在對臺工作中的作用與路徑研究

2019-05-27 10:36劉聞佳
青年與社會 2019年15期
關鍵詞:臺灣傳統文化

摘 要:臺灣文化來源于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臺灣民眾普遍認同中華文化。但近年來隨著島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這種文化認同心理遭受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文化認同是凝聚民族、國家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維系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前提和基礎。為此,我們應鼓勵兩岸多種形式的民間文化交流,加強對臺灣年輕一代的歷史文化宣傳和引導,加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并在這一過程中促進兩岸間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共同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傳統文化;臺灣;統戰

一、臺灣民眾中華文化認同面臨的困境

臺灣文化來源于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臺灣民眾普遍認同中華文化。但近年來隨著島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這種文化認同心理遭受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西方文化沖淡了中華傳統文化認同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再加之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大量西方的影視文學、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在臺灣社會傳播,西方文化對于臺灣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已成為臺灣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西方文化影響,自由、平等、人權等西方“普世價值觀”在臺灣社會日益流行,過去在臺灣社會占據主導地位的中華傳統文化遭受了極大沖擊。尤其是在李登輝、陳水扁“去中國化”政策下成長起來的臺灣年輕一代,從小受西方電影、文學、流行音樂、動漫等影響很深,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上更加追求西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比較淡漠,甚至出現了一些背離、拋棄傳統文化的傾向,如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就是“封建文化”等,這些傾向沖淡了臺灣民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

(二)臺獨勢力造就了人為的文化阻隔

海峽兩岸地理上相鄰,血緣上同宗,文化上同根,臺灣文化來源于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由于歷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島內出現了“文化臺獨”的思想。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臺灣教育部門刻意刪減有關中國大陸的歷史、地理和社會課程,增加“臺灣史”、“臺灣地理”、“臺灣文學”等內容,弱化漢語教育,強行推動“臺語”教學。蔡英文當局執政以來,即宣布廢止課綱微調、禁止大陸及港澳學者借閱臺灣“國史館”資料、撤除臺北故宮南院十二獸首陳列、拆除臺灣抗戰紀念碑,2018年以來更是修改歷史課教學大綱,把臺灣歷史、東亞歷史和世界歷史并列,把中國歷史放在東亞歷史的脈絡下討論。這些“文化臺獨”舉措旨在否認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企圖從文化上、精神上切斷海峽兩岸的血肉聯系,為臺灣“法理獨立”做準備。

(三)臺灣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疏離

“臺獨”勢力歷來重視在臺灣青少年當中灌輸“臺灣獨立”思想。2016年蔡英文上臺后,立即廢除了國民黨政府撥亂反正的“課綱微調”,后又拋出新的歷史課大綱,把臺灣歷史、東亞歷史和世界歷史并列,把中國歷史放在東亞歷史的脈絡下討論。臺灣當局這些教育、文化方面的舉措,旨在斬斷兩岸的歷史傳承和文化淵源,用“臺灣意識”逐漸取代民眾的“中國意識”。在這一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臺灣年輕一代,“臺灣主體意識”相對較強,和大陸之間缺乏歷史、文化的精神紐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情比較淡漠。再加之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海峽兩岸長期隔絕,臺灣年輕一代缺乏深入了解祖國大陸的機會,很多人對大陸的心理距離比較疏離,反而更加追捧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二、傳統文化在對臺統戰工作中的作用與優勢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地理上相鄰,血緣上同宗,更有著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傳承。這種共同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心理以及共同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情感,成為對臺宣傳的社會意識基礎。

(一)文化認同是國家和民族認同的基礎

“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共同的文化——包括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風俗習慣、共同的精神信仰、共同的歷史記憶等,是某一民族形成的現實基礎,也是現代國家產生的重要條件。由此可見,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其中文化認同是凝聚民族、國家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維系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前提和基礎。

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是兩岸同胞之間的“最大公約數”,是型塑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前提條件。臺灣民眾能否形成對于中華民族以及“一個中國”的認同,取決于其所生活的精神文化環境和思想意識氛圍,只有在兩岸同胞高度認同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才能讓臺灣民眾產生更加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和國家向心力。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加強兩岸間的文化交流來增強臺灣民眾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從而促進其政治認同的整體提升,為兩岸和平統一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文化認同能夠消解“文化臺獨”的危害

“文化臺獨”是一種以確立臺灣獨立性為價值取向,以“去中國化”為特征,為“臺獨”服務的社會文化思潮?!拔幕_獨”的根本目的是將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母體進行剝離,使臺灣民眾在文化觀、歷史觀方面形成“臺灣主體意識”、“臺灣獨立意識”,從而營造支持“臺獨”的社會氛圍,為最終實現“政治臺獨”、“法理臺獨”做準備。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前提,對于推動兩岸關系健康發展有著基礎性的作用。當前海峽兩岸在政治體制、意識形態領域具有很大的差異,從政治角度出發進行宣傳容易造成抵觸。相反,兩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礎,在語言文字、節慶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極大的共性。因此,以中華文化為紐帶進行兩岸交流,能夠避免抵觸心理,促進兩岸民眾相互了解,消除彼此隔閡,通過文化認同促進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提升,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條件。

(三)中華文化是兩岸統一的文化基礎

大量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隨著歷朝歷代大陸移民的不斷赴臺,將大陸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帶入臺灣,使得臺灣的文化發展與中華文化的整體發展基本同步。特別是清朝和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對臺灣投入了豐富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為臺灣本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時至今日,無論是作為文化核心載體的語言、文字,還是作為文化表現形式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觀念,臺灣文化都全面繼承和發揚著中華文化,對臺灣民眾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起到決定性作用。中華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自然形成的,具有非功利性,所含政治色彩少,易于被兩岸各界人士接受,是增進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認同的天然載體,有助于化解兩岸敵意、消除對立心態,是發展兩岸關系、推動祖國統一的文化基礎和強大精神助力。

三、以中華文化促進對臺統戰工作的路徑選擇

(一)鼓勵兩岸多種形式的民間文化交流

由于對大陸缺乏了解,許多臺灣民眾對大陸存在一定的偏見,如認為大陸文化是由政府主導、為政治服務的政治性文化,是自上而下的精英文化,而臺灣文化則是一種草根文化,大陸文化與臺灣文化深度融合,是以“上端對下端,精英對草根,撥款對籌款,計劃對市場,僵硬對活潑”。為了減少臺灣民眾的這種抵觸情緒,我們在兩岸文化交流中應將著力點放在民間文化交流上。海峽兩岸在民間藝術、傳統節日、媽祖信仰、閩南文化等方面有著極大相似性,我們應大力推動這些領域內的民間往來與交流,鼓勵臺灣民眾來大陸觀光旅游、探親祭祖、參觀學習,讓他們在非官方語境中感受海峽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共性。

(二)加強對臺灣年輕一代的歷史文化宣傳和引導

首先,加強對臺灣年輕一代的宣傳引導,重點在歷史文化教育。當前臺灣社會盛行的“去中國化”,旨在切斷海峽兩岸在歷史、文化方面的血肉聯系,因此,我們應當大力研究和發掘兩岸歷史文化方面的相同點、相似點,并以適當的方式向臺灣年輕一代宣傳和灌輸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理念,以此消解“去中國化”對年輕一代的負面影響。其次,重視通過網絡途徑進行傳統文化宣傳。臺灣年輕一代成長在互聯網時代中,網絡文化——包括網絡文學、影視、游戲、短視頻等對他們影響很大。因此,在對臺灣年輕一代宣傳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盡可能選擇貼近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手段,通過互聯網展示祖國大陸的名山大川、文物古跡、古典文學等,潛移默化地增進臺灣年輕一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三)加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傳統文化是區別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民族的根和靈魂。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同根同源,共同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因子本應構成中國國家認同的核心特性,并成為兩岸的主流價值觀。當前,我們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做得依然不夠,能夠喚醒與臺灣民眾共同的歷史記憶、引起海峽兩岸精神共鳴文化符號依然太少,這一現狀不利于臺灣民眾對大陸政治認同的提升。因此,我們必須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增強臺灣同胞的國家認同感結合起來,要做好對優秀傳統文化深層價值理念及其現代意義的挖掘和闡釋,大力發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與臺灣社會的價值理念產生共鳴。只有將兩岸同胞共同的根立足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樹立臺灣民眾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保持和提升兩岸國家認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

[2] 康菲等.大力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提升臺灣同胞國家認同感[J].理論界,2012年第11期.

[3] 謝松峰等.當前兩岸文化融合的現實挑戰及思考[J].現代臺灣研究,2015年第3期.

[4] 張喜燕.對臺宣傳的文化心理基礎、現實挑戰及對策分析[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5] 潘越.淺談臺灣民眾的認同問題[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6] 古小明.兩岸社會統合趨勢下臺灣民眾政治認同問題的思考[J].臺灣研究集刊,2011(6).

作者簡介:劉聞佳(1984- ),女,湖北武漢人,中共武漢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講師,教育學碩士。

猜你喜歡
臺灣傳統文化
捍衛“臺灣”?美學者炒作舊書有蹊蹺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