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南北方經濟分化的現狀、原因與對策

2019-06-05 03:19周曉波陳璋王繼源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區域協調發展

周曉波 陳璋 王繼源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區域經濟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即南北經濟增長出現分化現象,體現在GDP增速、投資增速、凈出口差額、產業增加值比重等方面出現較大差異?;贕DP增速的結構分解分析結果表明,2013年之前的全國經濟增長放緩,主要是由發展程度較高的省份增速自然換擋導致的,而2013年以后則主要是由北方的資源型和重工業省份導致的。本輪南北經濟分化現象,大宗商品價格的超預期下跌是其直接原因,而在中國長期的引進式技術進步方式下所形成的南北分工格局,是其根本原因。

關鍵詞:南北分化;區域分化;區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9)03-0001-09

新常態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步被穩定在7%上下的合理區間內,但卻出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新趨勢,即南北區域經濟出現分化現象①。從2007年至2012年間,南北方GDP增速差距基本在0.5%以內,而從2013年開始,出現了“南快北慢”的新趨勢,2016年南方GDP增速甚至超過北方近2%。更重要的是,按照目前南北經濟的實際情況,這種分化現象可能長期持續,導致區域分化問題更加嚴重。區域分化問題的日益惡化,必然嚴重影響經濟增長質量,對經濟健康發展和可持續性都將帶來不小沖擊。

由于南北經濟分化是2013年以后出現的新現象,目前相關研究還較少。申兵等(2016)認為資源行業和重化工業是北方經濟的支撐行業,而中國經濟轉型將伴隨資源和重化工業作用的減弱,北方經濟將會出現增長乏力的情況。另外,東南沿海地區的創新生態和機制更為完善,未來將繼續吸引高端生產要素,區域分化的態勢還將持續。王一鳴(2016)發現近年來南北分化態勢趨于明顯。北方轉型相對較慢的資源型?。▍^、市)或上游產業比重較大的?。▍^、市)相對集中,經濟回落幅度較大,而南方特別是沿海?。▍^、市)轉型起步較早,經濟已開始回穩,由此帶來南北地區的經濟增長出現分化。他進一步提出影響區域分化六大因素,包括人口凈流入、能源資源價格回落、高鐵網絡、內需市場、對外開放空間拓展及比較優勢區域轉移。另一些學者則聚焦局部地區的經濟增長狀況,如吳振宇(2013)發現西北地區私營企業占比低、工業產品集中在中間投入和設備,容易受終端需求影響,并且外部有效投入放緩(中央資金、央企投資)、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譚浩?。?015)認為東北經濟結構失衡,重工業比重過大、國有經濟比重高、市場發育不夠,是近年來北方經濟表現不佳的重要原因。

研究區域經濟問題,較早的研究主要是使用相關經濟變量、指標等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如胡志遠等(2007)以人均GDP、人均農業總產值、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和人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等指標為基礎,引入泰爾指數,驗證地區間收入差距長期演變趨勢。李二玲等(2002)、鄭廣?。?017)等學者則使用GDP增速和人均GDP的標準差和變異系數作為主要研究手段。而近幾年的研究則更傾向于使用空間計量經濟學,如呂?。?012)、張學良(2012)和劉華軍等(2014)的研究。但是,現有的研究方法均不適用于新常態后的南北經濟分化問題:第一,這些方法不夠直觀,不能反映出各個地區對區域分化現象形成的貢獻大小;第二,南北經濟分化問題是2013年后出現的新現象,可獲得的樣本量極有限,回歸分析的統計學意義很小;第三,目前流行的空間計量經濟學,其最大特點在于考慮橫截面單位之間的空間依賴性,但這并非本文研究的側重點。這三點也是目前關于南北經濟分化問題的研究中,缺乏定量分析的主要原因。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創新性地提出了GDP增速變動的結構分解分析,這種方法對時間序列數據的樣本量要求極低(大于等于2即可),并且可以直接反映出各地區各時段對全局經濟放緩的貢獻以及貢獻率,能夠清楚地觀察到南北經濟分化現象主要是由哪些地區引起的,使后續分析的思路更為清晰、簡單卻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關于南北方的劃分。趙建安(1998)、周民良(2000)和歐向軍等(2006)均以全國地理中位線的北緯35°線為界,以北為北方區域,將東北、西北、華北(包括河南、山東)共15個?。▍^、市)為北方區域,其余的華東、中南、西南共16個?。▍^、市)劃為南方區域,本文亦采用此種劃分。北方省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方省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以及西藏自治區。如無特殊說明,本文所用數據均由國家統計局數據經計算后得到。

一、南北方經濟分化現象

隨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全國同步高速增長時代的終結,中國經濟發展于2013年后逐步進入以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為特征的新常態。與此同時,我國區域經濟出現了南北GDP增速分化的新變化,突出表現在經濟增速“南快北慢”,經濟比重“南升北降”,具體表現在產業增加值、投資、凈出口等方面。

(一)GDP分化情況

2007—2012年南北方GDP增速基本保持一致,北方GDP增速甚至略快于南方。而從2013年開始,這種現象出現了較大變化。從圖1可以看出,南北方GDP增速在2013—2017年間大致呈現出不斷拉大的趨勢,2013年南北GDP增速差距只有0.41%,而到了2016年,已經擴大到1.7%,2017年差距雖然有所縮小,但依然達到了1.4%。2013—2017年,北方經濟年均增長7.4%,低于南方8.5%的年均增速,北方落后南方1.1個百分點。北方經濟占全國比重從42.6%下降至39.0%,創下1980年以來最低值。根據最新的2018年第二季度GDP數據(累計),南方GDP增速為7.6%,北方GDP增速為6.3%,北方落后南方1.3個百分點,南北經濟分化問題仍然不容忽視。

從具體省份來看,2007—2012年期間,天津市、內蒙古自治區、重慶市、陜西省和吉林省分別以16.0%、15.8%、15.4%、14.5%和13.4%的年均增速位列全國前五,其中北方省份占據4席。同期增速最慢的五個省份分別是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廣東省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中南方省份占據3席。而2013—2017年,全國增速排名前五的省份變為貴州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云南省以及江西省,全部為南方省份,同期增速最慢的五個省份全部來自北方。

2013—2017年的GDP年均增速與2007—2012年相比,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和天津市分別下降9.1%、8.6%、7.6%和7.2%,占據前四,顯著高于其他省份。更為嚴重的是,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和吉林省等北方?。▍^、市)的下行趨勢依然存在。尤其是天津市,2017年GDP增速下降到3.6%,相對于2016年,下滑超5個百分點,而2018年一季度的GDP增速更是下降到了1.9%,下降幅度非常驚人。對比之下,GDP增速下滑幅度比較靠前的南方省份,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省等?。▍^、市),近兩三年GDP增速都有明顯企穩跡象。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以后,經濟增速下滑最明顯的省份,如東北三省、內蒙古自治區、天津市、陜西省、山西省等,在地理位置上也較為接近,經濟失速現象有從東北地區向外擴散的跡象,可能存在蔓延趨勢,需要引起重視。

(二)產業分化情況

從三次產業來看,北方和南方第一產業增加值名義增速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開始持續下降(見圖2),但南方第一產業增速于2013年達到4.4%的最低點后,開始企穩反彈,2016年時已經恢復到8.0%。反觀北方,第一產業增速從2010年的16.5%持續下滑到2016年的0.2%,仍無反彈跡象。截止2016年,南北方第一產業增速差距擴大到7.8%。

不同于第一產業,南北方第二產業增加值名義增速均于2010年開始出現震蕩下行的態勢(見圖3)。同時,南北差距從2012年開始持續擴大,2012年南方增速只比北方快0.3%,而到了2016年,差距已經擴大到7.4%。其中,北方第二產業的名義增速在2015年、2016年出現連續兩年的負增長。

相對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分化現象在2016年之前并不明顯,但是在2016年,南北增速差距出現明顯分化,達到了5.1%,顯著高于其他年份(見圖4)。一般而言,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呈現上升趨勢,服務業比重也逐漸成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南北方服務業增速差距在未來仍然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可能意味著北方經濟隱含著更為嚴重的問題。

更具體地看,2013年以來,北方大部分行業占南方的比重都在下降,特別是農業、工業、房地產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下滑得最為劇烈,截至2016年,分別下降了9.9%、13.2%、7.8%和10.3%,降幅十分明顯,且看不出企穩跡象(見圖5)。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動力減弱、資源能源瓶頸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凸顯,依靠投資拉動的舊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在此大背景下,南北方投資增速均呈現明顯下行趨勢。2007—2013年北方資本形成總額名義增速稍快于南方,但總體差距不大,但從2014年開始,南方資本形成總額增速顯著高于北方,并且差距迅速拉大(見圖6)。到了2016年,南方資本形成總額增速已經比北方快11.4%。2007—2016年間,南方資本形成總額增速從20.3%下滑至10.9%,但仍能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期北方資本形成總額增速從23.6%下滑至-0.4%,大幅放緩24個百分點,出現負增長。十年間,北方資本形成總額增速從領先南方3.3%,轉變為落后11.4%,南北方投資出現巨大分化。

對比投資增速的大幅下滑,南北方的消費增速相對穩定,在2007—2016年間的絕大部分年份,南北方的最終消費名義增速均能保持兩位數增長,且南北方無明顯分化趨勢(見圖7)。從最終消費構成來看,城鎮居民消費和農村居民消費未出現分化現象,但政府消費在2014年后分化明顯。2007—2013年間,南北方政府消費名義增速互有快慢,且平均差距不到2%,然而在2014—2016年的三年間,差距迅速擴大到7%上下。從人均消費支出來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也表現出類似趨勢。2006—2012年,南北方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差距相對較小,從439元擴大到705元,但2013年以后二者差距則迅速擴大,至2016年已上升至1 745元。南北方消費分化主要表現在政府消費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繼而引發的全球經濟蕭條的影響,中國在2008年之后的凈出口受到了極大沖擊,從影響程度上來看,北方比南方要嚴重許多。南方北方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在2008年、2006年先后達到最高點,之后轉而下降,但過程具有較大差異(見圖8)。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2009年南方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名義增速達到-65.4%,但2009—2011年仍能維持在3 000億元以上的規模,直到2013年才由凈流出轉為凈流入。反觀北方,2008年就已經由凈流出轉為凈流入,且2009年的凈流入規模迅速擴大,相當于2008年的45倍。至2013年,北方凈流入規模已經超過3萬億,同期南方凈流入規模只有1 305億元。與前文不同,南北方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早在2007年就開始分化,2007—2013年7年間南北方凈出口差距由7 547億元迅速擴大到3萬多億,2013年之后分化趨勢才有所好轉。

二、南北方經濟分化的原因分析

(一)GDP增速變動的結構分解分析

2013年以后,南北方GDP增速逐步下滑,2013—2017年,南方GDP放緩2.4個百分點,北方GDP增速放緩4個百分點。我們試圖考察全國經濟下行究竟是哪些省份導致的?南北方各發揮了何種作用?在新常態前后有何不同?能否將這種格局變化清晰表現出來?

傳統比較地區增長格局變化,一般有兩種辦法:一是直接對比各地年均增速,此種辦法最為簡單直觀,但完全忽視了經濟總量的影響,很多西部省份和東部沿海大省的經濟總量甚至不在一個數量級,單純比較增速變化很難充分反映出地區經濟格局的演變邏輯。例如,增速降幅劇烈的省份如果經濟總量占比很小,并不會對整體GDP增速下行造成較大影響。二是比較各?。▍^、市)GDP總量的比重,這種方法考慮了經濟總量的作用,但由于我國各省經濟總量差距極大,計算結果較大的一般都是經濟大省。因為占整體GDP比重較大的省份,自身經濟增速的較小波動,可能就會引起經濟比重的較大波動,這就掩蓋了經濟增速差異對地區經濟格局的影響。

考慮到以上兩種方法的不足,我們首創GDP增速變化的結構分解分析,并應用在南北經濟分化問題的研究上。此分解方法的優點是綜合考慮經濟增速和經濟總量的影響,原理簡單、方便應用且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其計算原理和方法如下所示。

t期GDP增速的變動可以通過以下的計算公式②進行分解,獲得各地區對GDP增速變動的貢獻。

其中,GPt表示全國t期的實際GDP增長率,GDPit表示i地區t期的名義GDP總量,rit表示i地區t期的實際GDP增長率。在i地區t期的貢獻為0的時候,有1+rit=,即此時i地區的實際GDP增長率等于總體的實際GDP增長率。通過這樣的分解,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個地區對整體GDP增長率變化的貢獻大小。

同理,也可以計算各地區對GDP增速變動的貢獻率。為方便觀察,將分母取絕對值,結果為正,表示對GDP增長有正向拉動作用,結果為負,則表示對GDP增長有負向拉動作用。

GDP增速變動的貢獻率,可以通過以下計算公式獲得:

最后,將上式的分解結果累加,可以得到任意地區p期到s期的累計貢獻和累計貢獻率:

將2007年以后全國經濟增速放緩分為2007—2012年和2013—2017年前后兩個階段進行GDP增速的結構分解(見表1)。通過分解我們發現,第一個階段全國經濟增速放緩3.23%,其中的2.09%是南方導致的,1.14%是北方導致的,雖然這一階段南北方經濟增速放緩程度接近,但由于南方經濟體量大于北方,因此南方地區對全國經濟放緩的影響要大于北方,貢獻率達到了-64.70%。第二個階段2013—2017年,全國經濟放緩3.11%,其中的0.38%是南方導致的,2.73%是北方導致的。這一階段,南方地區經濟已經基本企穩,而北方地區仍在快速下滑,對全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貢獻率達到了-87.88%。因此,可以認為第二階段全國經濟增速放緩是由北方地區單方面導致的。

同樣可以按照相同的時間段將南北方GDP增速分別進行省際結構分解(見表2-表5),從省際分解結果看,前后兩個階段所表現出的差異就更為清晰。

第一階段南方GDP增速放緩3.17%,北方GDP增速放緩3.31%。在這一階段,導致南方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是廣東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蘇省等東部沿海的經濟大省,這四省分別拉低了南方經濟增速1.99%、1.53%、1.21%和0.4%。2016年這幾個省份的人均GDP分別為7.40萬元、8.49萬元、11.66萬元和9.67萬元,均達到較高水平。這反映出這一階段的南方增長放緩,本質是占經濟比重較大的東部沿海地區生產率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所致。而導致北方經濟增速放緩,且貢獻率小于-10%的省份有北京市、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山西省、黑龍江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除了山東省和北京市的人均GDP達到較高水平外,而其他?。▍^、市)人均GDP均在4萬元左右,可以看出這一階段北方經濟增速放緩與南方不同,并不全是由于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導致。這一階段,資源型省份對全國增長放緩的作用并不突出,內蒙古自治區、陜西省、吉林省等省份甚至基于自身的良好表現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北方經濟增速下滑。

第二階段南方GDP增速放緩2.37%,北方GDP增速放緩4.13%。在這一階段,導致南方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省份依然是廣東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蘇省,但其經濟增速已經明顯企穩,合計貢獻率相對于第一階段大幅增加48.04%,對南方經濟減速的影響已經大大降低。重慶市在第二階段仍然是對南方經濟增速貢獻率最大的省份,貢獻率達到了13.90%,而第一階段貢獻率第二的四川省,在第二階段的貢獻率下降到-8.34%,對南方經濟增速產生了一定的負向影響。對比之下,影響北方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省份已經發生變化,東北地區成為經濟重災區,尤其是遼寧省,拉低北方經濟增速2.08%,貢獻率達到了-50.29%,其他如山西省、河北省等資源型和重工業省份的表現也較差。另一方面,第一階段拖累北方經濟增速的山東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河南省已經轉換為扭轉北方經濟放緩的主要力量,共計正向拉動了北方GDP增速0.38%。北京市雖然仍舊對北方經濟增速起到負向拉動作用,但貢獻率已經由第一階段的-40.72%大幅增加到-9.81%,經濟企穩跡象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市、內蒙古自治區等北方省份,在第二階段的貢獻率相對于第一階段明顯降低,經濟降速明顯的省份有從東北地區向外擴散的跡象,經濟失速現象可能存在蔓延趨勢,需要引起重視。

通過對GDP增速變動的省際貢獻分解分析,我們不難發現2007—2012年和2013—2017年前后兩個階段全國經濟增速下行的原因是不同的。在第一階段,主要是由于發展程度較高的經濟大省經濟增速自然換擋所導致的。而到了第二階段,這些省份經濟增速換擋已經進入末期,經濟增速已經企穩,其中部分省份甚至已經成為現階段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13年以后,發展程度較高的東部沿海省份已經進入經濟的觸底反彈階段,而東北三省、內蒙古、山西省和河北省等資源型和重工業省份的增速卻開始下滑。

通過上述分析,南北經濟分化問題的本質已經很清晰,實質上是東部沿海省份與傳統的資源型和重工業省份在這一時期的不同表現所導致的。

(二)大宗商品價格的超預期下跌是本輪南北經濟分化的短期直接誘因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后,過去能源、有色金屬和鋼鐵等行業的過度建設所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產能利用率遠低于合理水平,行業整體利潤率水平大幅下降。從經濟數據上看,原油、原煤和天然氣等大宗商品的生產主要分布在北方,2015年北方原油、原煤和天然氣產量占據全國的90%、85%和70%。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從2012年到2016年連續6年走低,其中2013—2016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跌51.5%,而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等均下跌超過30%。

根據投入產出表的測算③,如果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下跌50%,就可以拉低北方GDP總量0.4%,若考慮到價格下跌的同時還伴隨著需求量的減少,對北方GDP的影響將超過0.4%。同時,這也嚴重影響了北方的工業利潤,對后期工業擴大投資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是為何2014年開始北方投資增速與南方不斷拉大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南方原油產量不足2 000萬噸,92%以上的原油依賴外購,油價下跌對南方GDP的影響只有0.01%。甚至由于國際油價在低位徘徊,南方為此年均節約近2 700億美元(約合1.8萬億元)能源成本,對處于轉型之中的南方制造業無疑雪中送炭。由此可見,這輪以能源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對南北方的影響是非對稱的,以能源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北方的GDP增長造成了較嚴重的沖擊,而南方卻在此輪大宗商品下跌的過程中受益。隨著全球經濟回暖,煤炭、石油、天然氣、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全線反彈,相關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自2016年末以來,已經連續十幾個月運行在上升通道,雖然上漲勢頭已經減緩,但應該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南北經濟分化趨勢。

(三)中國長期引進式技術進步方式下的南北分工格局是南北經濟分化的根本原因

從長期視角來看,“資源詛咒”是目前對傳統資源型和重工業省份的經濟增長表現不佳的一種較為主流的解釋,具體包括因豐富的自然資源而引發的“荷蘭?。╰he Dutch Disease)”、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創新擠出效應、體制機制不完善等等,并且具有一定的經驗數據支撐(邵帥等,2008;趙康杰等,2014;夏飛等,2014)。實際上,Auty(1993)提出“資源詛咒”理論時,使用的是“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這個概念,而在后續的研究中,使用的多是“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這個概念,例如初級產品部門就業人數占比、產值占比等等,Stijns(2005)、Brunnschweiler等(2008)等學者早已指出這兩個經常被混淆的概念具有巨大的差異,資源豐富未必相關部門的就業人數、產量和產值就多。已經有研究發現,“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一定程度內生于經濟發展,使用這類指標,會傾向于得出存在“資源詛咒”的結論,若考慮到內生性問題,其實證結果將不支持這一結論。而美國、澳大利亞、智利和挪威等國經濟的成功,也都證明了與其說是“資源豐富”倒不如說是“資源依賴”限制了經濟增長(Wright等,2004;Brunnschweiler,2008;Fan等,2012)。那么,為什么許多北方省份沒有憑借豐富的資源實現更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反而發展成為資源依賴型省份?這個問題成為了從根源上解開南北經濟分化問題的關鍵。

林毅夫等(2005)、劉小魯(2011)、方福前(2016)等學者均認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采取“引進技術”的增長方式,是經濟取得巨大成果的重要因素。我們認為,許多北方省份之所以發展成為資源依賴型省份,也與這種技術進步方式密切相關。過去數十年中國以大規模購買新設備、新軟件、專利、技術合股等方式,以投資的高增長實行了高速的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而這種大規模的、極具資本體現式特征的引進式技術進步方式,實際上是與發達國家的國際產業轉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隨著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以及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發達國家將附加值較低的生產環節對外轉移成為常態,其實質是生產環節和最終需求(及中間需求)的分離過程,即不斷地將較低端的生產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需求端則較多地保留在國內。中國是過去世界上最主要的產業接收國之一,對于當時生產力水平較低的中國來說,以接收這些產業的形式實現了高速的引進式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并伴隨出口的高速增長(見圖9)。

南方相對于北方,雖然在自然資源豐富程度上表現出一定的劣勢,但是卻具有更重要的優勢——地理位置。南方許多省份地處沿海,對于出口企業來說,將節省很大一部分運輸成本。在過去中國“引進技術”的增長模式下,這種地理位置的優勢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放大,這正是自國家統計局開始公布貨物和服務凈流出數據以來,南方的凈出口額始終遠遠高于北方的主要原因。北方雖然在地理位置上存在比較劣勢,但卻具有自然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因此,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與南方的外向型經濟不同,大部分資源型和重工業省份都集中在北方,為南方地區的加工業提供上游產品。在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這種南北方在地理上的不同分工格局逐步形成。

引進式技術進步方式下所形成的分工機制,導致北方重工業比重長期過大,甚至抑制了其他行業的健康發展。在對重工業產品需求旺盛的時期,這種弊端并不會顯現出來,甚至在過去的部分時期,北方的經濟增長都高于南方,但是北方的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隨著中國的生產技術水平接近世界技術前沿,引進式技術進步和國際產業轉移速度將不斷下降,中國技術進步方式由引進技術向自主創新轉變,過去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結構將逐步轉型升級。但隨著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繼而引發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導致外部需求突然下降,南方和北方都被迫加快轉型步伐。由于北方主要是資源型經濟,傳統產業較多,產業結構整體偏重,市場發育度不夠,結構轉型的難度要比南方大的多。到目前為止,北方地區仍有不少省份還處在工業化中期,以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為主,經濟結構轉型的進程十分緩慢。另一方面,北方現在還面對資源價格大幅下跌的沖擊,加劇了經濟的不利局面。反觀南方,總體產業結構較輕,很多東部沿海城市早已經過渡到“后工業化時代”,服務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即便是制造業,也逐步向高精尖行業轉型,總體轉型較為成功,整體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南北經濟增速分化現象具體表現在產業增加值、投資、凈出口等方面。從三次產業增速來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較早出現分化現象,第三產業則在2016年后開始分化。從各產業增加值比重來看,北方農業、工業、房地產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下滑得最為劇烈。另一方面,南北方的投資增速和凈出口額都出現了巨大分化,投資分化現象目前仍在持續惡化,而凈出口的分化趨勢在2013年后已經停止。南北方的消費增速沒有明顯分化趨勢,但南北方的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差距呈現擴大趨勢。

從時間上看,2007—2012年全國經濟放緩,主要是由廣東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蘇省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所致。而2013年后出現的南北經濟分化現象,主要是由于北方地區資源型和重工業省份的經濟增速下滑導致的。我們認為,以能源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超預期下跌是這輪南北經濟分化的直接原因,而中國長期以來在引進式技術進步方式下所形成的南北方分工格局是其根本原因。

(二)政策建議

根據我們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利用目前良好的外部環境,借機加快轉型升級。雖然,目前隨著全球經濟回暖,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開始探底回升,但是,無論未來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如何,中國經濟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不會改變,污染大的傳統產業的地位將不斷下降。經濟增長的高質量與可持續性要求我們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以創新為主線,不斷優化經濟結構與產業轉型升級。我們應該趁目前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北方經濟壓力有所減緩的時候,推動北方資源型省份和產業衰退型地區結構轉型,淘汰初級鋼材、水泥等落后產能,培育以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新興動能,擺脫過度依賴資源經濟、經濟結構過重的局面,以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為了避免在這一過程中,北方經濟增長滑出合理區間,可以適度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將一些已經列入計劃的基礎設施建設、節能環保工程等大型投資項目提前實施,彌補經濟轉型所帶來的下行壓力。

第二,抓住發展的歷史機遇,推動北方體制機制變革。目前北方經濟增速下降比較明顯的省份,普遍存在市場化程度較低、制度壁壘較多的特點,不利于進一步深化改革、優化經濟結構以及承接新舊動能轉換。因此,應貫徹與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盡可能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經濟效率。同時,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尊重企業的市場地位,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充分激發企業家才能和企業家精神,鼓勵各經濟主體利用移動互聯網、電商等現代化工具與創新平臺,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提高經濟活力。

第三,充分利用南方在過去積累的經驗與技術,幫助北方進行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具體而言,一是在北方地區謀劃建設一批重要戰略腹地城市。在北方地區選擇一批具有較強產業基礎和經濟實力的非省會城市,突出1-2個主導產業,通過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實施更大力度的改革創新和擴大開放舉措,承接東南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超大城市及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疏解,增強以制造業為重點的產業要素集聚力,建設一批制造業中心城市,引領和支撐北方實體經濟發展。二是加快謀劃建設青銀、哈大經濟發展軸帶,進一步促進南北方經濟交流與區域協調發展。依托青銀通道、京沈鐵路、哈大鐵路等重要交通網絡,強化北方腹地的統籌發展,加快形成內陸開放新軸帶,加強北方腹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注釋:

①本文研究的南北區域經濟不包括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

②還有另一種分解方法:,但這種算法,沒有在貢獻率為0時,地區實際GDP增長率等于總體實際GDP增長率的性質,因此不采取這種方法。

③將2012年31個省份的投入產出表合并為南方和北方兩地區的投入產出表后,根據最終產品結構進行測算。

參考文獻:

[1]方福前,馬學俊.中國經濟減速的原因與出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6):64-75.

[2]胡志遠,歐向軍.基于泰爾指數的江蘇省區域差異多指標測度[J].經濟地理,2007,27(5):719-724.

[3]李二玲,覃成林.中國南北區域經濟差異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2,18(4):76-78.

[4]林毅夫,張鵬飛.后發優勢、技術引進和落后國家的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5(4):53-74.

[5]劉華軍,張權,楊騫.城鎮化、空間溢出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空間回歸模型偏微分方法及中國的實證[J].農業技術經濟,2014(10):95-105.

[6]劉小魯.知識產權保護、自主研發比重與后發國家的技術進步[J].管理世界,2011(10):10-19.

[7]呂健.產業結構調整、結構性減速與經濟增長分化[J].中國工業經濟,2012(9):31-43.

[8]歐向軍,沈正平,王榮成.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與差異格局演變探析[J].地理科學,2006,26(6):641-648.

[9]邵帥,齊中英.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基于“資源詛咒”假說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8(4):147-160.

[10]申兵,黨麗娟.區域經濟分化的特征、趨勢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6(10):33-36.

[11]譚浩俊.區域分化新趨勢觀察[J].決策,2015(10):52-54.

[12]王一鳴.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四大關鍵點[N].中國經濟時報,2016-01-19(02).

[13]王一鳴.中國經濟轉型和重構新平衡[J].中國經貿導刊,2016(10):28-29.

[14]吳振宇,龍海波.當前西北地區經濟運行分析及政策建議[J].發展,2013(11):15-18.

[15]吳振宇.基于省際數據的潛在增長率測算:前瞻至2020年[J]. 改革,2013(9):20-25.

[16]夏飛,曹鑫,趙鋒.基于雙重差分模型的西部地區“資源詛咒”現象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9):127-135.

[17]張學良.中國交通基礎設施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嗎——兼論交通基礎設施的空間溢出效應[J].中國社會科學,2012(3):60-77.

[18]趙建安.中國南北區域經濟發展的互補性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4):375-382.

[19]趙康杰,景普秋.資源依賴、資本形成不足與長期經濟增長停滯——“資源詛咒”命題再檢驗[J].宏觀經濟研究,2014(3):30-42.

[20]鄭廣建.當前國內區域經濟分化的延伸風險發展態勢及對策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7,25(5):96-103.

[21]周民良.經濟重心,區域差距與協調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00(2):42-53.

[22]Brunnschweiler C N,Bulte E H. The resource curse revisited and revised:A tale of paradoxes and red herring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2008,55(3):248-264.

[23]Brunnschweiler C N. Cursing the Blessings?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Institutions,and Economic Growth[J].World Development,2008,36(3):399-419.

[24]Fan R,Fang Y,Park S Y.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23(3):704-719.

[25]Gavin Wright,Jesse Czelusta. Why Economies slow:the myth of the resource curse[J]. Challenge,2004,47(2):6-38.

[26]R M Auty. 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 London:Routledge,1993.

[27]Stijns J P C.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revisited[J]. Resources Policy,2005,30(2):107-130.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conomic Divide between the South and North in China

Zhou Xiaobo1,Chen Zhang1,Wang Jiyuan2

(1.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 Institute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Regional Economy, Chinese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 a new trend has emerged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that is, the gap of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s enlarging. That is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ces in GDP growth, investment growth, net expor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added value.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GDP growth r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lowdown in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before 2013 was mainly caused by natural shifts in the higher-growth provinces. And after 2013, it was mainly from the resource-based and heavy industry provinces in the north. The current economic polarization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s due to the unexpected decline in commodity prices. And the north-south division of labor formed by China's long-term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its root cause.

Key words: divid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猜你喜歡
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法律問題研究
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文獻綜述
區域協調發展中的政府體制改革思路
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核動力財政可持續與財政一體化
我國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統籌路徑探討
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研究“中部崛起”以來區域政策對中部地區的影響
“十三五”期間嘉興市與滬杭同城戰略研究
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影響因素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