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年北京生物學中考對生物學總復習教學的啟示

2019-06-15 01:33安代紅喬文軍
生物學通報 2019年2期
關鍵詞:生物學變異課程標準

安代紅 喬文軍

(1 北京市大峪中學分校 北京 102308 2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1)

2018 年北京市初中生物學科迎來了第1 次中考。分析本屆中考生物學試卷,反思初三生物學科總復習, 提出生物學科中考對總復習教學的幾點啟示。

1 明確并準確把握教學的依據

生物學科考試以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 (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其規定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為考試范圍[1]。 《北京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考試說明(2018)》(以下簡稱考試說明)的編寫依據也是課程標準。所以生物學總復習教學的根本依據是生物學課程標準,同時也要準確把握考試說明。 教師要認真閱讀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復習方法、考查方式及測量層次均要符合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的要求。

題例1,2018 年北京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生物學試卷第13 題:節肢動物鰓的進化如下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圖1 節肢動物鰓的進化示意圖

A.鰓進化出的結構是不同的

B.鰓的進化有利于適應生存環境

C.鰓的進化與遺傳、變異無關

D.鰓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關于生物進化原因, 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重要概念:“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的進化”,要求學生“認同生物進化的觀點”。北京版教材也以這一重要概念的陳述作為“生物的進化”的節下標題。 教材中設計了“模擬自然選擇”的學習活動,學生探索環境因素對生物進化所起的作用,體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 在學生參與“模擬自然選擇活動”,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論的基礎上,教材分析并概述了自然選擇的內涵,從而使學生理解重要概念,認同生物進化的觀點??荚囌f明中對“生物進化的觀點”的要求層次是Ⅱ級水平,中考試卷第13 題提供節肢動物鰓的進化示意圖, 展示了節肢動物祖先“鰓”的進化歷程,利用新情境重點考查學生對生物進化原因的理解。 所以在總復習中教師應向學生提供新案例, 通過學生的分析發現他們對概念理解的偏差,并及時矯正,使學生能理解概念內涵而不是死記硬背概念的陳述。例如,學生分析細菌抗藥株的形成原因暴露的問題是: 夸大環境作用,忽略變異前提,甚至片面地認為環境變化導致生物的變異及新物種的產生。 通過師生、 生生辯論、邏輯分析,使學生鞏固對概念的正確理解: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前提, 沒有可遺傳的變異就不可能有新物種的產生,不可能有生物的進化。在不同變異個體中, 適應環境的變異個體獲得了更多的生存和繁衍機會, 能夠遺傳的有利變異使得后代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不適應環境的變異個體則會被淘汰, 所以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生物的進化。 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2 注重重要概念的復習,把握知識主干,構建知識網絡

細胞生命活動需要物質、能量和穩定的內環境。就人體來說,這需要在神經和激素調節下由消化、呼吸、循環、排泄等多器官系統協調配合共同完成。 初中學生在結束生物學科的學習之后應能概述此過程,形成人體生命活動原理的知識網絡。在該知識網絡中有2 個重要節點:神經調節、物質運輸。

“人體的結構與生理知識對學生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理解人的各種生命活動,自覺養成衛生習慣具有重要作用”[2]。 課程標準中“生物圈中的人”這一主題,在重要概念:“人體的組織、器官和系統的正常工作為細胞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包括營養、氧氣等以及排除廢物”之下,依次列出了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組成和功能的概念陳述。北京版教材也按照這樣的順序呈現人體各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教材通過12 個觀察實驗、5 個探究實驗,1 次調查,1 個設計、1 個體驗,以及若干資料分析等學習活動使學生形成重要概念。

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將消化、呼吸、排泄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課程標準要求“概述血液循環”,即理解水平, 考試說明要求是Ⅱ級水平:“理解所列知識內容與其他知識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 并能在復雜的情景中綜合運用, 進行判斷、 分析、解釋、推理和評價”。 中考試卷中的第18 題給出“在人的體循環過程中, 各段血管的血流速率與血管總面積圖”,此圖間接反映了3 種血管的部分適應性特征,展示了血液在3 種血管中的流動方向。通過此題, 一方面考查學生對體循環的過程及功能的理解,對結構與功能觀的理解,同時也考查學生對知識網絡的構建。例如試題中的第3 小題,需要學生全面把握人體各系統如何適應其主要功能,在知識網絡中抽提正確信息進行解答。

題例2,2018 年北京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生物學試卷第18 題: 在人的體循環過程中,各段血管的血流速率與血管總面積如下圖。

圖2 人體血管的血流速率與血管總面積示意圖

1)體循環過程中,心臟的左心室收縮,血液進入______,流經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______ 心房。

2)毛細血管管壁薄,由______ 層上皮細胞構成。 據圖可知,在體循環的各段血管中,毛細血管的總面積最大,血流速率最______。 這樣的結構特點有利于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進行______。

3)人體內具有(2)中所述結構特點的器官有_______________(請舉一例)。

北京版教材是生命活動的小綜合, 在總復習時應按照課程標準中的主題進行復習, 有利于抓住主干知識,構建知識網絡。 例如在“生物圈中的人”復習中,首先結合學生的生活提出問題:“同學們在課間操跑步時,為什么呼吸頻率和深度、體溫、出汗量、心律均增加?!?學生運用人的呼吸、循環、排泄、生命活動調節等知識從生物個體的層次進行分析、 綜合, 鞏固重要概念:“人體各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協調,以完成生命活動。 ”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構建主題知識概念圖[3],反映各系統協調配合保證細胞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反映人與生物圈的關系, 然后展開對各系統結構和生理的復習。在總復習教學中,教師不可能重復新授課中的實驗和觀察活動, 但要搜集并充分利用顯微圖片、 真實的化驗單數據、 科普資料、 科學史素材,創設新的情境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復習重要概念,滲透結構與功能觀,通過編選新穎的綜合性習題進一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3 注重科學探究能力的訓練和提升

“科學探究”是課程標準中一個獨立的主題,從“理解科學探究”“發展科學探究能力”2 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6 個方面對“發展科學探究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 在復習課中要關注這些基本要求的落實, 特別應重視對選出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描述實驗現象、分析和判斷實驗證據和數據、 得出結論幾項能力的訓練和提升。 中考試卷中第19 題主要考查了這幾項能力。

題例3,2018 年北京市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生物學試卷第19 題:運動員的心理狀況對運動成績有一定的影響。 為更好地備戰2022 年冬奧會, 研究者以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作為檢測指標,探究心理壓力對運動員的影響。

表1 實驗設計表

1)人體消化道內,淀粉的分解起始于_____,這是由于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2)分別在施加心理壓力前、后取受試者的唾液,進行如下實驗。

①1 號試管“?”處應加入________。設置1 號試管在本實驗中起到__________ 作用。

②2 號試管“? ”處的溫度條件應該是____℃。

③觀察、 記錄并比較1 號和2 號試管藍色褪去時間,若結果為_________,則說明施加心理壓力使受試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增加。

試題中第2 題的①、 ②題考查了學生選出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的能力, ③題考查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結論的能力,題目中給出了實驗結論,讓學生推測可能出現實驗現象,增加了考查的難度。

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師應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 并將科學探究的內容盡可能滲透到各主題內容的教學活動中”。北京版教材幾乎在每一章都有探究實驗, 特別是有關綠色植物的生命活動、人體的生理活動、生物與環境這些知識學習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實驗,通過探究實驗,學生理解科學探究,提升探究能力,理解重要的概念。在總復習教學中,要在每個主題中都落實探究能力的訓練, 除了對于教材中的探究實驗進行必要的復習之外, 更重要的是提供機會讓學生經歷創新性的探究實驗, 讓學生在分析他人的探究過程中提升探究能力。 例如,組織學生設計并完成探究“牙齒的咀嚼作用對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響”;根據恩吉爾曼的光合作用實驗編輯實驗習題,訓練學生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變量分析等能力;將《生物學通報》、《生物學教學》 等專業期刊上教師或學生的探究實驗成果改編成探究實驗習題訓練學生探究能力。 總之要使學生在經歷或分析新的探究實驗過程中提升探究能力。

猜你喜歡
生物學變異課程標準
落實《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踐反思
谷稗的生物學特性和栽培技術
立足《課程標準》優化一輪復習
穩中求進,不斷替身
——依托《課程標準》的二輪復習策略
變異危機
變異
初中生物學糾錯本的建立與使用
初中生物學糾錯本的建立與使用
關于高職課程標準建設的若干思考
變異的蚊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