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水簾洞石窟群顯圣池壁畫的時代性剖析

2019-06-18 08:06天水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741001
大眾文藝 2019年11期
關鍵詞:彌勒石窟莫高窟

(天水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741001)

武山水簾洞石窟群位于武山縣城東北25公里處榆盤鄉鐘樓灣的群山懷抱之中,窟群包括拉梢寺、水簾洞、千佛洞、顯圣池四個單元,營建時間自北周至明代,大量作品為北周、宋元時期,延續時間漫長。石窟群規模宏大,作品數量眾多,類型主要為壁畫、雕塑?,F存壁畫面積約1000平方米,其中顯圣池100多平方米。顯圣池石窟(圖1)是一處天然崖窟,造像、壁畫在崖壁的東西兩側,西壁繪畫全然無存,雕塑形式為懸塑,只殘留了幾個胎體、木樁?,F存壁畫集中在東南壁,主要描繪千佛、佛、菩薩、弟子、飛天、供養人等形象,邊界明確,每組壁畫基本被花卉、紅色長帶等邊飾清晰地分割開來,計有十三組。

圖1 顯圣池石窟(康小花拍攝)

長達千年的漫長歷史空間里,石窟藝術在內容層面、技術因素等方面都有巨大嬗變。對于石窟藝術的時代沿革、分期斷代的問題,向來需要考察的因素頗多。宏觀因素比如時代背景,文化淵源。中觀因素包括石窟形制、整體造像體系及特征、造型風格、技法形式特點、題材內容等。從微觀而言,比如題記,比如造像的身材、衣飾、五官、頭部的特點、比例變化等。顯圣池石窟沒有留下題記、碑銘等任何文字性質的資料,也無史料可查,對其時代沿革的劃分只能通過內容、服制與風格、技巧、構圖等方面的辨析來進行大致的判斷。顯圣池單元的壁畫只有一層,沒有前后代壁畫的上下重疊,這樣又適度地簡化了分期斷代的問題。

一、壁畫形象的時代風格特征

顯圣池壁畫的所有供養人,高度不及尊像的五分之一,擠擠挨挨的排在一起,面佛或者面向菩薩,虔誠做供養,位置不顯著,畫在畫面的邊緣。菩薩造像彰顯出女性的氣質,多具有親切、慈祥、優美、寧靜的審美情調。顯圣池壁畫尊像的面部具有圓潤的突出特征,既不同于魏晉北朝的壯實、南朝的秀骨清像,又不同于唐朝的豐腴?!袄^南北朝之后,隋朝佛教藝術的民族化進程有了新的變化,就佛像來看,如果說南北朝時期秀骨清像式造像,是佛像中國化的典范,那么后一次面短而艷造像的興起,則是對印度佛像本來面目的一次回歸?!?這是一個只屬于隋朝的風格。飛天的形象在顯圣池多幅壁畫中都有表現,有雙飛,有群飛等靈活的組合,飛行姿態很多,雖然模糊不清,難以對其細部特征進行細致深入的考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飛天大體上完成了中國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歷程,身體比較自由舒展,不似初傳時期的呆板僵硬。第九組壁畫中的飛天在流云、天花的襯托下飄揚飛旋,裙裾、披帛徐徐飛揚,意境悠揚而祥和。從藝術形式、技法上來看,顯圣池壁畫的設色,造型,線條等元素華化的趨勢與特征非常強烈,中國傳統線描與暈染法表現出精彩的結合,線條流暢、婉轉、有節奏、有生命氣息。所有的畫面信息,都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表明了壁畫繪制的時間當在隋代。

二、壁畫內容的時代性

十三組壁畫中,尊像中主尊像為交腳彌勒菩薩的,計有三組?!岸@在敦煌莫高窟隋代壁畫中也是主題內容?!?莫高窟隋代壁畫中的彌勒形象大多為菩薩裝交腳彌勒。事實上這種形象在隋代之前,在南朝就大量存在。中國關于彌勒信仰的譯經,自西晉竺法護譯彌勒下生經、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開始,后鳩摩羅什、沮渠京聲等都有譯著,譯本多達十多種,可以分為“上生”“下生”“本愿”三個組成部分,依此也可知彌勒信仰非常普及。中國信奉彌勒,自南北朝時期逐漸盛行,隋代對彌勒上生的信仰很熾熱,唐代以后由于《阿彌陀經》的譯出,發愿往生西方凈土者增多,彌勒信仰開始不及阿彌陀佛信仰,并逐漸消退。由于彌勒上生時尚為菩薩,因而上生信仰就是對彌勒菩薩和彌勒凈土的信仰。表現在造像上,多為頭戴寶冠、身披瓔珞的菩薩裝,姿勢基本上是交腳坐。顯圣池壁畫第五組彌勒菩薩頭飾寶繒,依肩背下垂至腰部,披帛由肩部落下繞臂搭膝垂落,頸飾項圈,上身袒露,下著裙,兩掌相合舉于胸前,兩腿交叉。在敦煌莫高窟,彌勒上生經變壁畫見于416、417、423、433、436等窟。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莫高窟彌勒“繪制的位置皆為窟頂。用漢式宮殿象征兜率天宮,畫彌勒菩薩向聽眾說法及天宮的凈土莊嚴?!?在敦煌,比如第275窟的彌勒彩塑也是“放置于闕形或屋形宮殿內。而西魏、北周的彌勒造像位于在帳形龕內的例子也較多?!薄皳稄浝丈仙洝酚涊d,彌勒菩薩所住的宮殿:“四角有四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以為絞絡。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芍诋媰热萃耆恢??!?但是,顯圣池壁畫存有的僅僅是彌勒交腳說法像,卻沒有彌勒上生經變畫,沒有對彌勒上生的兜率天宮瓊樓玉宇,仙樂奏鳴,宮娥曼舞,金壁輝煌,蓮花盛開的描繪,只有飛天旋繞,與此毗鄰的著名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也沒有該經變畫。雖然對于顯圣池壁畫彌勒上生是受到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影響還是南北朝至隋代其他區域彌勒造像的影響,尚待進一步考證,但能確定的是顯圣池壁畫的時代下限不超出唐代。

三、供養人的服制具有鮮明的隋朝特征

從人物形象與服制角度來看,脫去了早期佛教藝術受到的犍陀羅、古希臘等藝術文化的影響,而一改壯碩粗獷為豐美而修長,身體姿勢動態呈現出優美含蓄的曲線?!按似谌宋镄蜗笠褟那捌诘膲汛T型向更加豐滿柔美型發展,身體曲線逐漸展露?!B人整個形象呈倒“V”字形,衣著特殊,內著高腰裙,外披大氅,與敦煌莫高窟隋代供養人形象相近”1。具體而言,這種服裝風格和敦煌莫高窟隋代第390窟、第303窟等供養人十分相似。莫高窟隋代第390窟婦女進香圖,“貴婦出行或進香則著大袖服,另于衣上加披風式小袖衣,同式衣著較早見于敦煌北魏以來佛傳故事畫跡中,惟多是男子衣著,且內衣袖小而外衣袖大,外衣只做披風式加于身上。隋代則相反,所見貴族婦女,內袖大而外袖小,……另加小袖式披風,竟成一時風氣。這種披風式小袖衣,多翻領,畫跡上反映,多內外不同顏色,此外并無其他裝飾?!?“貴族婦女內穿大袖衣,外面再披一件小袖衣,名披襖子。講究的用金縷蹙繡,聽任小袖下垂以為美?!?從諸多石窟壁畫遺存也可以看出這一款衣服在隋代極盡風靡的程度。這是中國服飾史上極為特殊的一種服裝款式,整體呈倒“V”字形,具有極強的直線條與建筑藝術的塊狀感,英姿颯爽,衣服裝有袖子,卻并不實用,僅作裝飾,衣緣撞色寬條鑲邊,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流行時間極短,僅在隋代。

綜合考慮顯圣池壁畫的藝術風格、人物形象、服制、內容等諸要素,可以確定顯圣池石窟壁畫應屬隋代。盡管歷經自然的磨礪,但顯圣池壁畫仍然是歷史的這個時間點——隋代的杰出宗教藝術代表。

注釋:

1.費詠著,《漢唐佛教造像藝術史》,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274頁.

2.甘肅省文物考研究所、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水簾洞石窟保護研究所著《水簾洞石窟群》,科學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119頁.

3.梁銀景,《莫高窟隋代經變畫與南朝、兩京地區》,敦煌研究,2004/05.

4.沈從文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257頁.

5.沈從文、王孖編.《中國服飾史》,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80頁.

猜你喜歡
彌勒石窟莫高窟
一部承前啟后的劇本——吐火羅文A《彌勒會見記戲劇》的意義
莫高窟晚唐經變畫樂器內容比較研究——以第18、12窟與第85窟為例
彌勒市關工委聯合多部門開展臘月暖冬行動
人間藝術長廊:敦煌莫高窟
夜宿石窟
《彌勒信仰研究》出版
夜宿石窟
莫高窟里看藻井
彌勒信仰研究綜述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