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黔東南地區苗族工藝品的文化開發與市場變革研究

2019-06-18 08:06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550025
大眾文藝 2019年11期
關鍵詞:黔東南工藝品苗族

(貴州民族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 550025)

引言:貴州黔東南苗族工藝品的發展具有許多有利的條件,然而其實際發展與預期效果相距甚遠。如何讀懂民族文化之美,傳承民族文化之根,讓那些匠心至醇、技藝至精的少數民族工藝品與大眾生活相融,讓消費者能“見物、見文化、見生活”,探索貴州黔東南苗族工藝品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是筆者研究貴州黔東南苗族工藝品的主要目的。關于苗族工藝品的研究,多數學者主要分析其發展現狀,而筆者文章的創新點體現在從藝術管理的角度剖析貴州黔東南苗族工藝品發展的問題,以藝術經濟學的知識為指導,來探討其民族工藝品的現代化和市場化的開發,并給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策略,以期對貴州黔東南苗族工藝品從“遺產”變成“財產”,從“活態”傳承到迸發出無限“活力”的過程做出一點努力。

一、貴州黔東南苗族工藝品產業發展現狀

工藝品是指將來源于大眾生活的原料或半成品加工制作,融入本民族文化和審美觀念,賦予新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有審美價值、收藏價值、實用價值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品,是凝聚人民生活智慧的結晶。在當今市場追求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的需求下,工藝品以其獨有的文化魅力和實用功能受到市場的青睞。尤其是少數民族工藝品以其鮮明的地域化、民族化、特色化的優勢,備受消費者喜愛。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東南)是貴州省少數民族主要聚集區域之一,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瑤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在此生產生活,創造出豐富而又多彩的地域民族文化,為黔東南地區民族工藝品產業化提供了文化基礎與技藝支撐。全州共348.54萬人,苗族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42.7%,且支系十分繁復。不同地區不同支系苗族的文化既有相同,又有差異。如臺江縣的臺拱支系和施洞支系、雷山縣的巴拉河支系、黃平縣的黃平支系、臺江縣的反排支系等,不同支系創造出的苗族文化,

成為黔東南苗族工藝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F已呈現出分布范圍廣、數量種類多的態勢,其中以手工銀飾、蠟染、刺繡為苗族工藝品的主要產品,三項手工技藝均被列為不同等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與其他類手工藝品共同形成了黔東南地區苗族工藝品體系。目前黔東南全州工藝品企業近3000余家,民間手工藝加工作坊2萬多個,涉及從業人數達20余萬人,工藝品產業年產值約25億元。主要分為刺繡、蠟染 、銀飾和其他類型工藝品,地區上分布在榕江、從江、丹寨、臺江、雷山等地。

圖1 雷山縣苗族支系盛裝

圖2 黃平縣苗族支系盛裝

二、當前產品存在的問題

數十年的產業化發展讓黔東南工藝品產業初具規模,但是離“做強”的目標仍相距甚遠?,F存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以家庭手工作坊生產為主、現代企業粗放式經營、缺乏龍頭企業、無知名品牌、缺乏精品意識、與旅游市場和文化市場銜接不夠等問題,都制約了黔東南苗族工藝品的品牌化、規?;?、產業化發展。

(一)生產經營方式的分散

黔東南地區苗族工藝品生產經營模式分散的問題,體現在單個作坊組織內部分散、粗放式企業管理結構分散、工藝品區域分布分散等多個方面。

首先,黔東南地區苗族工藝品以家庭為單位生產銀飾的作坊就有6千多家,作坊的人員配置較為簡單,管理結構單一。如雷山縣的麻料村、烏高村、白高村、控拜村、烏沙村被譽為黔東南的銀匠村,5個村均有100戶以上的人家,90%以上的家庭以自主鍛造、生產、加工銀飾品為生,主要以家庭手工作坊為主要形式,大多數是父子幾人、師徒幾人自產自銷,其規模小、產量低、供貨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弱。隨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大量機器制作、價格低廉的銀飾產品涌入當地,給傳統手工銀飾作坊帶來巨大的影響,家庭式作坊生產難以抵御機械化生產帶來的沖擊,致使許多獨有技藝失傳,專業技藝人才流失。

圖3 家庭手工作坊

其次,黔東南地區經營苗族工藝品的企業有3000余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黔東南仰優民族工藝品有限公司、貴州黔承世錦民族工藝品有限公司等。但這些企業大多以粗放式經營為主,資本投入較少、極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問題,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弱。在員工聘用上仍沿用“熟人社會”的體制機制,“任人唯親”的傳統觀念仍占據一席之地,總體上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機制,而且在產品經營種類上多而不精、多而不優,表現為銀飾、蠟染、刺繡等產品一起抓,導致工藝品的生產專業性下降,精品產品較少,在經濟利益的趨使下,甚至出現許多用機器替代手工產品,讓苗族工藝品有淪為標準化生產“義烏小商品”危機。

最后,各經營主體在區域分布上呈現出星羅棋布的特點,工藝品生產分布于黔東南各大小市、縣、鄉、鎮,很難實現資源共享,產業集聚效應優勢無法形成。

(二)地域文化特性的局限

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文化滋養著苗族工藝品,但同時也限制了苗族工藝品的向外發展空間,在苗族銀飾圖案的運用中,多以蝴蝶、牛角、錦雞、花草為主要內容,保留了苗族文化的原真性。如雷山銀飾工藝品中“銀銅鼓”吊墜,其設計靈感直接來源于苗族的銅鼓文化,苗族村寨在祭祀集會等重要場合,會請出銅鼓并敲響,象征平安、吉祥之意,將這種獨有銅鼓文化寓意融入到工藝品中,雖使工藝品充滿情感與溫度。但由于區域文化的差異性,用特殊文化符號直接轉換成工藝產品,當離開了這個特定的區域時,便顯得有點“無所適從”,難以引起非黔東南地區消費者的文化認同感與心理歸屬感,異地移植往往表現出“水土不服”的問題。

圖4 銅鼓圖案

圖5 苗繡背帶

(三)審美意蘊的缺乏

民族工藝品是審美信息與文化信息的載體,因此藝術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是民族工藝品的核心與靈魂。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工藝品大多是生活用品制作技藝代代傳承。如黔東南臺江縣的刺繡,傳統圖案大多來自刺繡者對大自然事物的觀察和感受,有的是在布面上畫好圖案再繡,有的用剪紙粘貼再進行刺繡。龍、魚、蝴蝶、蜈蚣、蝙蝠等精美的圖案、精心的構圖、夸張的造型,充分彰顯出苗族刺繡獨有魅力。但是在黔東南苗族刺繡產品的設計中,卻仍然主要沿用傳統圖案,有“吃老本”現象,各作坊、企業大多“閉門造車”,相互溝通交流少,工藝品行業信息閉塞,各自為營進行生產,導致每家每戶產出的成品近乎相同,千篇一律的現象屢見不鮮,同時在生產工藝品時往往忽視其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總體缺乏對美的深度探索和對藝術審美的崇高追求,致使其生產出來的產品缺乏審美意蘊,文化附加值整體不高。少有專業現代設計師參與設計,使苗族工藝品難有感染力與生命力。

(四)市場運作意識的缺乏

工藝品生產既是精神生產,又是物質生產,是社會財富的物質形式的體現。而商業模式的設計,是將民族工藝品轉換成商品的重要環節。黔東南苗族工藝品市場活躍度整體較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商業運作的意識,缺少和藝術經濟融合的思維。以黔東南地區苗族蠟染為例,受慣常的生產習慣與傳統思維的影響,苗族蠟染生產大多主要停留在生活用品而非藝術商品的思維層面。如黃平縣、從江縣的蠟染,來源于該地區苗族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苗族婦女的蠟染主要用于制作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等,另外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也是運用了蠟染技術。但從加工“生活用品”到生產“特殊商品”的轉型中,黔東南苗族工藝品缺乏市場調研支撐,市場劃分意識薄弱,受眾定位不明確,生產時只注重其使用價值,而忽視工藝品社會藝術商品體系中的特殊價值,因此進入商品流通領域后市場反應甚微。參與市場的方式比較被動,缺乏積極開創市場的商業意識,產業鏈上游與下游無法打通導致其市場活躍度低。

三、文化開發與市場變革策略

針對黔東南苗族工藝品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策略。

首先,落后的作坊式生產方式已無法適應當前市場的需求,黔東南苗族工藝品應該順應市場的變化,轉變生產管理模式;其次,不同地區消費者的文化差異導致苗族工藝品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因此須找到二者間更好的契合點;最后,市場化運作的缺失阻礙著苗族工藝品的發展,明確目標市場、借助互聯網營銷等顯得十分重要。

(一)順勢而為---轉變生產管理模式

為使苗族工藝品產業更加適應現代化社會的需要,其生產應摒棄傳統手工作坊的生產模式,改變企業粗放式管理方式,采用現代化文化藝術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管理,人才管理采取現代化企業聘用制,進行專業化、規?;娜瞬排囵B,利用好國家認證的非遺傳承人等“精英人才”,促使“以少帶多”,促使匠人團隊的基礎技藝更加扎實,專業技能不斷提升。要引進現代工藝美術設計類人才,與手工匠人進行創作交流、思想碰撞,設計出富有新意的產品,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形成“生產-變現-再生產”的良性循環。

其次,品牌化的經營方式是現代文化企業的靈魂,黔東南苗族工藝品經營主體應做大量的市場調研,根據市場受歡迎程度反饋進行自身完善,將企業打造成為行業龍頭品牌,建立品牌視覺形象符號識別系統,從工藝品精細化定位、品牌logo設計、工藝品生產、包裝等環節均采取品牌經營的管理模式,品牌特征能使苗族工藝品在黔東南地區眾多工藝品中更易被識別、區分,降低肆意模仿的無序競爭風險,以此提升消費者對品牌化工藝品的美譽度與忠誠度。

此外,為了避免苗族手工藝品經營主體間因缺乏交流而導致工藝品被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政府應成立行業公共信息交流平臺,建立苗族工藝美術資源數據庫,成立文化產業創意園,建立研發、創意和孵化機制,提升苗族工藝品的創意含金量。各企業應根據自身優勢,結合市場動態反映,創造出既不同于機械化生產,又具有精致美感的精品,通過參加工藝品博覽會、特殊工藝品推介會等,與其他各類型的工藝品優勢互補,著力打通黔東南苗族工藝品上下游產業鏈,實現資源共享,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圖6 根據脊宇鳥圖騰設計的品牌logo

(二)求同去異——提升文化接受度

區域文化的差異性,是造成黔東南地區苗族工藝品的市場接受在其傳播過程中大打折扣的根本原因,直接用苗族文化符號轉換成的工藝產品,離開了黔東南這個特定的區域,就很難引起消費者的文化認同感與心理歸屬感。苗族工藝品的審美性從抽象層面上來看,應該注重文化要素和創意設計的運用,需要關注“應用美學”、“生活美學”以及創意生活實踐的實際效果,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土民族文化的同時,黔東南苗族工藝品應大膽融入其他優秀的傳統文化,從圖案的設計,造型的設計,到文字文案的創作,將深厚的國學文化底蘊融入其中,從而引起不同地區消費者

的文化認同感與心理歸屬感。例如貴州楓杏樹民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將黔東南地區苗族的圖騰“脊宇鳥”與漢族的圖騰之一“鳳凰”相比較,利用其文化同源性,在工藝品圖案選擇時可大膽運用了“脊宇鳥”簡單大方的造型、端莊典雅的氣質,在體現苗數民族工藝品精湛技藝的同時,使人聯想鳳舞九天靈動的神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鳳凰是高貴身份的象征,非靈泉不飲,非梧桐不棲,將百鳥朝鳳的王者風范,鳳凰涅槃生生不息的品質這樣的文化內涵融入到民族工藝品的靈魂中,能使其擺脫苗族工藝品審美地域化的局限,使工藝品的目標消費者、收藏者范圍更加廣泛。

此外,現代生活的多樣性決定了苗族工藝品必須跳出原有生存環境,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土壤,設計出更多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工藝品,將市場化的時尚元素與傳統技藝相結合,完善產品等級制度,精確定位目標市場,使產品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和消費者的審美需要。如設計出銀飾刺繡家居裝飾畫、時尚實用的刺繡包、蠟染絲巾等,開發更多銀飾制品的生活用具,如茶具、酒具、餐具等,滿足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水平、消費觀念的需求,把握苗族工藝品流通的層次性規律,做到將苗族工藝品與消費者生活的真正融合,為苗族工藝品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與活力。

(三)藝術嫁接——賦予產品審美意蘊

民族工藝品是具有物質性、精神性、民族性與審美特性的多重屬性的特殊藝術品,其獨特的審美意蘊是民族工藝品的靈魂。因此在對民族工藝品進行藝術嫁接時,必須實現專業化。

黔東南苗族工藝品的專業化藝術嫁接,應體現在其制作與生產、傳播、營銷等各個環節。在藝術創制和生產中,在展示其高超的技藝和保留民族性的藝術文化特色以外,還要賦予其文學內涵,深度挖掘其藝術審美,從而提升其產品的藝術價值。這就需要實現對藝術創制者的文化和業務培訓以及生產環節中對人員調配的專業化,提高其藝術創制者的文學素養、審美水平和創新能力。在營銷和傳播過程中,要以價值鏈管理、制度化管理、協調性管理等現代管理手段為依托,以高科技的運用為輔助,以新媒體等新型傳播媒介為宣傳手段,充分展現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

通過實現藝術嫁接在黔東南苗族工藝品從生產到流通中各個環節的專業化,將美的內涵最大限度地賦予其中,從而打破其流通的地域局限,拓展其受眾范圍,促進民族融合與社會和諧,實現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藝術價值的最大化。

圖7 苗族刺繡項鏈

(四)整合資源---提升市場活躍程度

跨界資源的整合是推進黔東南地區苗族工藝品市場變革的必由之路。

1.讓旅游市場成為主場

黔東南是貴州省民族文化旅游的重點區域,也是民族手工藝旅游商品生產與貿易的重要集散地,隨著兩高的開通,貴州省文化旅游與全域旅游的不斷發展,近幾年黔東南地區旅游業出現“井噴式”發展,為苗族工藝品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富有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的苗族工藝品精品,不僅能豐富游客的旅游內容,受到各地游客喜愛,還能帶動地方產業經濟的發展,所以應把旅游藝術品開發與旅游經濟發展有機的結合起來,開發和經營獨特的“文化+旅游”的新型苗族工藝品,并且在黔東南各知名景區設立苗族純手工制作的工藝品專區,使游客能夠“看的到,摸得著”;以苗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手工技藝、精心的設計風格為競爭優勢,與全國景區千篇一律的機械化產品區別開來,使游客能“比得出”;制定合理的銷售價格,提供高質量的售后服務,讓游客免去后顧之憂而“敢于買”。

2.互聯網+擴大影響力

針對現有模式被動參與市場的問題,黔東南苗族工藝品應借助互聯網+苗族工藝品的模式,建立合理的營銷系統,將傳統實體銷售與網絡線上經營并駕齊驅,將現代聲光像技術與藝術設計融合運用,為互聯網線上市場提供虛擬的產品預告信息,通過圖片、短視頻等多樣化的形式在線上展示,為線上消費者提供良好的購買體驗,從而增加私人定制訂單、在線定制訂單。同時針對優勢突出的優秀苗族工藝品,應該運用多種手段進行宣傳,借助傳統媒體電視、報刊的權威性,社交媒體微信、微博、直播平臺的大眾參與性來實現傳播效應的最大化。對消費者利用好宣傳激勵效益,讓打折、現金返利、物質獎勵、產品代言等方式刺激不同的消費者能成為苗族工藝品的自覺宣傳者,以此獲得更多網絡流量經濟,全面提升大眾藝術消費意識。

、.以科學技術保障品質

黔東南苗族工藝品要獲得長久的發展,必須保障產品的質量,在關鍵問題上,技術必須予以突破。如開展銀飾抗變色機理、飾品表面防護技術研究,解決銀飾制品自然氧化的根本性難題;研制出防脫色靛藍染水原料新配方,保證蠟染質量穩定性;基于納米防護技術研究刺繡品防水、防潮、防腐機理,提高繡品的耐磨性到50%以上,絲線耐水色牢度到4-5級。只有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才能使黔東南苗族各類工藝品技術水平及品質得到有效提高。

四、結語

苗族工藝品是黔東南地區藝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由傳統手工向現代工藝品過渡需要一定時期的艱難過程。在種種問題的背后也充滿發展機遇,是否能抓住發展機遇,攻克難題,將劣勢轉變成競爭優勢,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是否能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這個系統必須以政府政策的扶持、現代企業精細化管理、科學技術為保障與審美觀念的轉化為前提。只有在各方的相互配合、不懈努力下,黔東南地區民族工藝品的藝術產業化道路才會越走越好。

猜你喜歡
黔東南工藝品苗族
以歌為家——在滬苗族務工婦女的音樂生活
兩塊木頭
遇見黔東南
詩書畫苑
廣西少數民族旅游工藝品開發
社會版(五)
黔東南:2016年計劃搬遷10萬人
苗族老照片
苗族蘆笙制作師
漂亮的“銀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