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穩定訓練在腦癱患兒康復中的應用效果

2019-06-24 06:32李琳曉
實用臨床醫學 2019年2期
關鍵詞:盆骨軀干腦癱

李琳曉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童康復7病區,鄭州 450000)

腦性癱瘓(腦癱)系以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為直觀表現的發育缺陷綜合征,以步行障礙最為常見,受孕開始至嬰兒腦發育期間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及其繼發的發育缺陷均可致病。有研究[1]表明,腦性癱瘓患兒的盆骨及軀干控制能力較弱,因而運動的協調及平衡能力不夠理想,既往康復訓練往往僅注重肢體異常姿勢的糾正,對于其核心肌群訓練的重視程度不足?!昂诵摹钡奈恢枚嗳∮谌梭w中心所在的腰椎、盆骨及髖關節聯合的周圍,由包括表層運動肌和深層穩定肌在內的約29塊肌肉組成,這些肌群與盆骨、脊柱相連接,直接影響核心穩定性及末端活動的穩定。核心穩定訓練通過訓練腦癱患兒的深層肌肉群,協調肌群力量的輸出,從而提高其非穩態下的肢體控制能力,改善平衡運動機能[2]。筆者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對42例腦癱患兒給予核心穩定訓練,取得良好康復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收治的腦癱患兒84例,均符合《腦癱指南及定義、分型、診斷標準修訂》中相關診斷標準[1]。排除智力水平低,無法聽從訓練指令者;盆骨及軀干部位骨骼肌肉發育畸形者;癲癇及嚴重精神疾病者;治療依從性差,未按照規定完成訓練者。將84例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6歲、平均(3.42±0.70)歲,腦癱類型:痙攣型30例、手足徐動型4例、混合型8例。觀察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2~7歲、平均(3.39±0.75)歲,腦癱類型:痙攣型27例、手足徐動型6例、混合型9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腦癱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康復訓練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訓練。采用神經發育(Bobath)療法,進行下肢重心轉移、肌力訓練、協調能力、平衡能力、體位變化等項目的訓練,旨在加強患兒下肢活動能力,40 min·次-1,1 次·d-1;進行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改善肢體功能障礙的作業療法,30 min·次-1,1 次·d-1;同時視患兒情況給予一定頻次的按摩、針灸治療。所有治療項目每周均進行5次,持續3個月。

觀察組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實施核心穩定控制訓練。1)徒手訓練:進行長轉體、仰臥起坐、俯臥肘撐練習及側撐練習等徒手訓練。2)器械輔助訓練:使用滾筒、彈跳床、平衡板等器材;進行俯臥提髖、仰臥提髖、收腹屈膝屈髖、仰臥提髖伴軀干旋轉等懸吊運動訓練[3]。3)Bobath球輔助訓練:①于床上取患兒仰臥位,雙足放于球上,軀干發力以抬高臀部至離開床面,伸直膝關節,保持軀干與下肢處于同一直線并盡量伸展髖關節;②保持“①”中姿勢,抬起雙上肢至離開床面,雙側下肢交替抬起;③保持“①”中姿勢,在雙肩不離開床面前提下交替向對側旋轉雙腿,至兩腿疊放;④于床上取俯臥位,雙足放于球上,雙手支撐,伸直膝關節、肘關節,保持軀干與下肢成一直線;⑤患兒仰臥于球上,充分伸展髖關節,保持大腿位于軀干所在直線上,屈曲膝關節至90°并維持該姿勢;⑥幫助患兒坐于球上,康復醫師雙手置于其盆骨兩側,保持患兒軀干穩定,同時多方向移動球,訓練脊柱的伸展、屈曲及側屈。訓練過程嚴格遵循從徒手到借助器械,隨后使用Bobath球輔助訓練,訓練次數視患兒耐受及康復進展,如患兒無法獨立完成訓練項目,康復醫師應提供一定幫助,保證患兒付出最大努力;訓練頻次、持續時間與對照組一致。

1.3 評價指標

干預前后采用粗大運動功能測量表(GMFM-88)[4]中的D項(站立項)、E項(走、跑、攀登項)評價2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量表采用0—3分四級評分法,得分愈高表示功能愈好;采用Biodex Balance System動靜態平衡測試系統[5]評價2組患兒總體穩定指數(SI,代表站立時人體總體穩定度),其大小與人體穩定性呈負相關。

1.4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粗大運動功能

2組干預前GMFM-88量表D、E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干預后GMFM-88量表D、E項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升高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GMFM-88量表D、E項評分比較 分

*P<0.05與同組干預前比較。

2.2 總體穩定指數

2組干預前SI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干預后SI值較干預前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下降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nSI干預前干預后tP對照組422.98±0.202.43±0.486.8550.000觀察組422.96±0.251.75±0.3717.5010.000t0.4057.272P0.6870.000

3 討論

穩定性、步行性和協調性是人類進行日?;顒蛹肮ぷ鞯幕A,而腦癱患兒對于盆骨及軀干的控制能力較正常兒童明顯偏弱,因而表現為平衡運動的協調能力差,具體體現于行走的不穩定及姿勢異常。腦癱患兒的行走要素和運動穩定性的關聯在于:1)支撐相,站立位時患兒動作的完成依賴于髖部伸展、軀干直立及穩定的脊柱;2)擺動相,多數患兒有廓清障礙,其行走時盆骨會發生大約5°的冠狀面傾斜,這種傾斜將限制身體重心的移動,支撐相期間的盆骨側移與擺動相期間的盆骨傾斜一起完成重心轉移,該轉移過程對患兒臀中肌的收縮能力要求較高;3)平衡問題,患兒步行時,身體重心在冠狀面的運動幅度大,表現為步寬增加,身體平衡能力差。

Bobath療法認為腦癱患兒存在隨意運動及精細運動的障礙,因而在運動時具有異常姿勢及各種離奇動作的表現,且腦癱患兒多伴發視覺、聽覺及語言方面的障礙,故其主張從多角度入手,依照嬰幼兒的發育規律施治[6]。核心穩定性較常規康復治療,更加重視“整體”,關注核心肌群的訓練,核心穩定即指在運動過程中控制盆骨及軀干部位肌肉的穩定姿態,為肢體運動創造支點,控制上下肢發力,達到力量產生、傳遞及控制的最優化[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干預后GMFM-88量表D、E項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2組干預后SI值均下降,而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表明核心穩定訓練能改善腦癱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及平衡控制能力。核心穩定訓練強調腰-盆骨-髖關節的整體性,是多關節、多維化的訓練,多進行主動運動,避免患兒主動運動不足現象;此外,進行的不穩定支撐訓練能夠讓患兒神經持續受到視覺中暑、前庭、肌肉等本體感受器產生的刺激,加強對維持軀干穩定性肌肉的激活和控制,提高肌群間協調能力,從而顯著改善患兒平衡能力。

綜上所述,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加強核心穩定訓練能夠有效改善腦癱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及平衡控制能力,利于減緩痙攣及肌肉功能退化。

猜你喜歡
盆骨軀干腦癱
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盆骨骨折急診介入術后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險因素
樹與人
X射線平片與CT影像在盆骨骨折檢查中的應用對比
腦癱姐妹為爸爸征婚
角度法評價軀干冠狀面失平衡
正常成人軀干皮膚溫度覺閾值測定
29年前為腦癱垂淚,如今卻為拳王歡笑
仰臥起坐,使你軀干更有力
二十一個學生娃與腦癱姐妹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