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偏向理論視角下文化綜藝節目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影響

2019-07-04 12:34吳亞娜
新媒體研究 2019年23期
關鍵詞:國家寶藏傳統文化

吳亞娜

摘? 要? 運用媒介偏向理論對《國家寶藏》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相較與文物的時間偏向特征,《國家寶藏》這一兼具時間、空間的媒介獲得了受眾的喜愛,對中國傳統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傳承作用,并對以后傳統文化的創新起到指示作用,傳統文化想要得到繼承與發展就要結合時間偏向與空間偏向。

關鍵詞? 媒介偏向理論;《國家寶藏》;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23-0090-03

1? 媒介偏向理論

1.1? 媒介的定義

在討論這個題目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媒介,在傳播學中“媒介是插入穿過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睆墓胖两耠S著文明更迭以及技術更新人類傳遞信息的工具在不斷的變化。在原始社會原始人做壁畫的巖石是媒介,古巴比倫使用的黏土板是媒介,古代中國人使用的竹簡、中世紀歐洲人使用的羊皮紙都是媒介,隨著造紙術的發明和西傳紙張更是媒介,在當下科技快速發展的狀態下我們的媒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電視、電影、電腦、手機等都是使用極為廣泛的媒介,而現在的我們使用的媒介都離不開網絡這一“特快列車”。

“一般來說,媒介是一種能使傳播活動得以發生的中介性公共機構。具體點說,媒介就是拓展傳播渠道、擴大傳播范圍或提高傳播速度的一項科技發展。廣義上講的說話、寫作、表情、舞蹈、服飾等都可以被視為傳播的媒介。每一種媒介都能通過一條信道和各種信道傳送符碼?!?/p>

在傳播學的意義中媒介是信息的載體,是被動的,伴隨著新媒介的發展不少學者開始關注媒介對人的影響,因此形成了媒介環境學派。伊尼斯在《帝國與傳播》中他列舉了埃及文明、古巴比倫、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和后來的印刷時代用豐富的史料詳細的闡述了其媒介的特質和變遷對于帝國興衰和文明發展的影響,因此媒介的發展變化也意味著文明的變遷。而伊尼斯的學生麥克盧漢創造性地提出了“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觀點,他認為一個媒介是另一個媒介的內容,媒介并不只是信息的載體其本身就蘊含著信息,能對人和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伴隨著新媒介的出現,它改變著世界、人本身以及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習慣。波茲曼認為“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中他都強調了媒介對人、社會的影響,尤其是電視媒介將整個社會話語從嚴肅轉向了娛樂。此外約書亞·梅羅維茨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一書中提出“媒介即情境論”,他認為隨著電子媒介的普及,不同于印刷媒介時期人們必須先從簡至難的閱讀,現在人的觀看沒有能力的限制,隨著新媒介的傳播社會情景和人的行為發生了變化。

綜上所述,不同于傳播學中對于媒介的定義,媒介環境學派筆下的媒介不僅僅是工具,其本身富含豐富的信息它的更迭更能對人、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說當下媒介出來傳遞信息,本身的含義和變化更富含重要的意義。

1.2? 伊尼斯與媒介偏向理論

伊尼斯從媒介自身的特質為切入點進行研究,他指出“媒介在時間和空間上對社會組織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認為媒介具有時間和空間兩種偏向,這些特質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影響,甚至對于文明的更迭具有重要的影響,基于此觀點他提出了媒介偏向理論,偏向時間的媒介具有質地重、耐久性強的特點,因此能夠易于克服歲月的洗刷得到長時間的保存,例如黏土、石頭、羊皮紙等,偏向空間的媒介質地較輕、容易運送能夠克服空間的障礙,任何一種媒介都具有其中之一的特性或同時具有時間和空間這兩大特性。偏向時間的媒體因其特性利于個人、宗教或商業對媒介的壟斷形成特權媒介,著重強調傳播的權威性、等級性和神圣性,但不利于對于邊陲地區的控制;而偏向空間的媒介是強調傳播世俗化、現代化和公平化的大眾媒介,它有利于帝國的擴張、文化的傳播、加強政治統治,尤其有利于對于邊陲地區的控制。

《帝國與傳播》從宏觀視角出發,用7章列舉了不同偏向的媒介對文明發展的及演進的影響。在古埃及尼羅河頻發洪水的特點讓對于汛期預測的歷法成為皇家權威的源泉,為了鞏固皇權修建了金字塔將歷法刻于石頭之上,因此形成了知識壟斷書寫成立皇家特權,隨著莎草紙這一新媒介的出現形成了新的知識壟斷,象形文字也就應運而生了;古巴比倫王朝的不斷更迭有著兩對矛盾:石頭VS泥板、鑿刀VS葦管筆,黏土板書寫工具葦管筆的使用使得象形文字轉變為更省力的楔形文字,而當楔形文字遇到莎草紙靈活的字母表就營運而生了,簡化的文字和對于由寺廟掌握的書吏特權的削弱摧毀了宗教制度的文字壟斷,為帝國奠定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希臘文明的口語傳統在伊尼斯看來是完美的媒介,既有效限制了僧侶階級的知識壟斷,口耳相傳又依賴與時間;莎草紙的通行與羅馬帝國行政權力擴大有極大關聯,由于幅員遼闊,空間偏向的媒介對于治理帝國十分有效,而同時教會階層依賴于羊皮紙對教義形成壟斷,直到紙這個有力競爭對手傳入西方,連帶著印刷技術普通人接觸《圣經》的機會大大增多,教會的知識壟斷受到沖擊最終導致現代民族國家的出現。

建立在印刷基礎之上的現代文明,機械化和商業主義侵蝕著文明的進程,人們不再關注社區、倫理,世界在聒噪的大眾媒介中成為“一天的世界”,正是因為如此伊尼斯極力推崇希臘文明的口語文明,口語面對面接觸的特點消逝了機械的冰冷,只有關注口頭傳統,關注時間承續,冰冷、機械化的工業社會才可能遏制對空間的過度重視。

2? 《國家寶藏》媒介偏向分析

2.1? 《國家寶藏》簡介

《國家寶藏》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探索節目,由張國立擔任001號講解員,明星嘉賓和相關社會人士擔任守護者。

節目結合了紀錄片和綜藝兩種表現形式,是一個以文化為內核且具有記錄氣質的全新綜藝。通過明星嘉賓演繹前世今生的故事,讓觀眾了解國寶背后的歷史,拉近當代人與歷史文物的距離。自2017年12月3日首播以來,目前已更新至第二季,第一季和第二級在豆瓣分別獲得9.0、9.3的高評分?!秶覍毑亍返幕鸨コ霾粌H是因為上乘的節目品質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2.2? 文物與綜藝節目的偏向特征

對于《國家寶藏》的成功分析已有眾多的視角,本文將運用伊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論分析這一現象。

根據伊尼斯的觀點:任何媒介都具有有空間、時間的偏向性,而這些具有偏向的媒體對于文化知識在空間、時間的傳輸會產生重要影響,對于時間、空間因素的注重會進一步根植于該媒介之下的文化,也就是說文化會在媒介影響下出現意義的偏向。因此首先討論文物和綜藝節目的媒介偏向。在《國家寶藏》展示的文物多以金器、石器、青銅器、陶器等物品為主,這些物品因為質地堅硬的原因所以能在時間的長河里保存至今,而這些國寶多發現在古達達官貴人的墓穴之中,這是因為中國古代講求厚葬的風俗,因此這些文物的主人也代表的是高雅文化,正是因為這些達官貴人對財富和權力的壟斷因此在古代中國建立的是統一的世俗帝國的統治。以《國家寶藏》第二期第三期五代石雕“彩繪散樂浮雕”,它出土于河北地區重要藩鎮將領王處直之墓,石雕技藝生動刻畫了五代時期樂籍女性前去為上層階級演奏的情景,而正是因為它石頭的質地才能完善的保存至今,雖然他僅僅刻畫的是古代樂府演奏的情境但通過前世今生故事我們了解到演奏的女性一入樂籍終生為奴的命運,千年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誤解因為當時女性身不由己而被化解,從石雕中能夠解讀出當時統治階級壟斷國家的權力、財富建立起了世俗政權,在當時的社會女性地位低下,只能在男權社會中做供人娛樂的玩物;樂伎所穿服飾、形態則繼承的是唐代雍容華貴、豐腴,展現出中華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獨特審美和風韻;仔細觀察樂伎的樂器有箜篌、箏、琵琶、拍版、大鼓、笙、答臘鼓、橫笛等多種樂器,其中琵琶、箜篌為西域傳入中原的樂器,反映出當時中原文明與西域文明交流頻繁,絲綢之路商貿發達

2.3? 傳統文化傳承的影響

以“彩繪散樂石雕”為代表的古代文物是高雅文化的代表,是偏向時間的媒介,經歷了千百年的洗滌,而《國家寶藏》這類文化綜藝是同時兼具時間與空間的媒介,因為技術的發展和當下豐富的播放渠道《國家寶藏》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因此擁有非常高的播放量,網絡媒介的傳播也能讓受眾能夠通過彈幕及時互動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從時間的角度來看,不同于最早的電視直播當下的綜藝不僅能夠直播觀看還能夠隨時點播,而像《國家寶藏》這樣的高投入高品質的綜藝節目將會被得到極好的保存在未來也能夠觀看。

《國家寶藏》的節目形式采用前世傳奇、今生故事,在前世傳奇中對文物所屬朝代、主人的復原,明星嘉賓通過表演的形式交代文物的背景和所蘊含的文化,而正是運用表演這種容易解碼的形式讓受眾產生共鳴,《國家寶藏》以綜藝節目的形式貫穿其中,極大地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和吸引力,并且還在節目中設置與觀眾的互動情節,增加了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性,相較于冰冷靜態的文物,鮮活動態的表演能夠讓受眾徹底了解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能夠充分學習到燦爛的中華文明根基之所在。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物質生活豐富的當前社會人們的精神文化空泛,韓國文化、歐美文化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追捧的對象,但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卻少之又少,因此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后掀起了一股對經典傳統文化的推崇熱潮,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人們可以通過對“國學”的了解和學習提高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這正符合當下浮躁社會尋找心靈依托的需要。面對全球化的語境,《國家寶藏》這一中國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完美結合以及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方面的大膽創新成功的俘獲了年輕人的心,據不完全統計,節目播出后故宮博物館以及其他八家國家級博物館參觀量平均增長50%,該節目還被豆瓣年度榜單評為2017年度最受關注大陸電視綜藝節目,不僅口碑好還實現了收視率的成功。從《國家寶藏》觀眾畫像可以看出觀眾主要集中在20歲~25歲,而占比第二的是15歲~20歲的觀眾。除了在電視、視頻平臺觀看節目,年輕的一代還在豆瓣、朋友圈、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持續為《國家寶藏》點贊、刷屏。此外《國家寶藏》實行了融媒體的多元傳播模式,截至目前“CCTV國家寶藏“的話題閱讀量已達到51.3億人次,粉絲討論量達到564.6萬人次。網友還對《國家寶藏》的內容進行了再生產,網友自制的文物或嘉賓表情包、手繪作品能不斷推進節目的多渠道傳播和多角度話題的衍生。

3? 啟示與結論

《國家寶藏》成功也給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很多啟示。首先我們對于傳統文化傳承不僅要考慮空間偏向也要考慮到時間偏向,偏向時間的傳承能夠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而偏向空間更夠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在做偏重于空間的大眾文化類節目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制作出具有時間、空間偏向的精品。此外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含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對于這些資源的二次開發非常重要,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能夠讓更多人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影響。最后基于受眾選擇多樣、全球文化交融的背景,在傳統文化創新之時受眾的需求成為核心要素,隨著“90后”“95后”“00后”這些“Z世代”成為主要的受眾群體,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他們也是主要的消費力,因此他們所喜愛的方式就成為重要的參考,置身于復雜語境之下傳播者要反思慣有的傳播理念與方式,只有為在塵世喧囂中迷失自我、喪失追求夢想勇氣的人找到心理的慰藉才能獲得良好的市場反映。

從《國家寶藏》的成功可以看出傳播內容仍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融媒體趨勢下,以媒體內容創新為根本,通過融媒體的技術創新,傳播體現中華民族文化內涵、提升人民文化自信的作品,才能收獲觀眾的喜愛,才能講好中國故事,才能不斷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哈羅德·伊尼斯.帝國與傳播[J].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2]王洪建.媒介偏向解析:“于丹現象”對編輯工作的影響[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9(1):187-188.

[3]曹智頻.媒介偏向與文化變遷:從伊尼斯到麥克盧漢[J].學術研究,2010(8):129-133.

[4]鄭以墨.五代王處直墓壁畫形式、風格的來源分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0(2):24-31,181.

[5]趙滿.唐五代河北地方社會的變遷與新興文士階層的興起[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6]鄭以墨.五代王處直墓壁畫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7]姚璇.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播與傳承——以《國家寶藏》為例[J].出版廣角,2018(4):53-55.

[8]夏語檬.歷史、記憶與認同:儀式傳播視角下的《國家寶藏》解讀[J].新聞愛好者,2018(4):33-36.

[9]楊冼.傳播視域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電視節目《國家寶藏》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8(10):63-65.

猜你喜歡
國家寶藏傳統文化
《國家寶藏》火爆背后,博物館與綜藝娛樂
文博節目不新鮮,《國家寶藏》為何脫穎而出?
《國家寶藏》:講述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視《國家寶藏》定檔12·3 講述“大國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國家寶藏》中的美國文化意蘊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