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難以構建網絡公共領域之探究

2019-07-04 12:34崔淑慧游弋
新媒體研究 2019年23期
關鍵詞:公共領域輿論

崔淑慧 游弋

摘? 要? 知乎作為社交媒體,憑借開放性的輿論表達以及不限字數的深入討論,為受眾構建了一個公共的網絡虛擬空間。文章通過分析知乎中的議題和輿論特點,指出其公共性不足,輿論具有非理性,議題受到資本的控制,無法完成網絡公共領域的構建。

關鍵詞? 公共領域;知乎;輿論

中圖分類號? G206.3?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23-0093-03

公共領域最早由漢娜·阿倫特提出,1962年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從公共領域的形成、結構和轉型等對公共領域進行了系統論述 。按照哈貝馬斯對公共領域的界定,其形成的條件包括:以市民社會作為前提條件,存在關心社會公共利益的公眾,形成理性的公眾輿論,可以作為公共場所和公共媒介。

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公共領域是否存在一直有爭議。在傳統媒體占據主體地位時,人們缺乏言論表達的空間。隨著網絡的發展,尤其是社交媒體的興起,給人們提供了輿論空間,帶來了參與式民主,中國似乎有形成網絡公共領域之勢。

知乎作為社會化問答社區,注冊用戶數量約為1.6億,問答數量超過1億。知乎面向公眾的平臺屬性,使其成為各種觀點的聚集地,成為虛擬的網絡公共場所。知乎的平等開放和賦權,對權威的消解,人人均可自由地在這個虛擬空間發布言論,擺脫地域和時空限制,這似乎滿足了構建網絡公共領域的條件。但構建網絡公共領域,必須是公眾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以批判性的意識,針對公共事件形成合乎公眾利益的意見。知乎作為開放性的問答社區,實質上無法滿足這些條件。

1? 知乎構建網絡公共領域的現實表現

1.1? 知乎中的公共議題

在網絡公共領域,必須討論的是公共議題。為了探究知乎是否滿足這一要求,本文以知乎的“熱榜”作為考察對象,觀察人們對公共議題的關注度。知乎話題種類多樣,本文依據其大致內容將其歸為三種:公共議題、私人議題、娛樂議題。每個議題下又可分為若干話題。表1是本文對議題涉及話題所進行的分類。

根據上述對議題和話題的分類,可對知乎上的話題進行分類。如2019年4月2日的熱搜話題“如何看待河南焦作一幼兒園老師投毒23名幼兒亞硝酸鹽中毒”,可以歸類為公共議題下的“教育安全”話題。

隨機抽取2019年4月1日到4月30日的話題榜單,統計熱搜排名前十的議題的數量,結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位列知乎“熱搜榜”前十的話題中,有關公共議題的數量占的比重相對較多,總數為126,但從折線圖(圖1)中可以明顯看出,其數量起伏不定。這說明,知乎中并不是只以公共議題為主,涉及私人生活的“私人議題”以及娛樂議題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此外,由于知乎話題寬泛,具體分類方面存在模糊性。例如4月11日的“若有機會選擇復活李白或愛因斯坦,你會復活誰”的問題,由于問題帶有想象色彩,因此暫且將其歸為娛樂議題,而此類議題在知乎上大量存在。因此,混雜議題下的知乎,公共議題并不是公眾討論的主題,它們的聚集更多像沙龍聚會,這種不涉及“公共性”的話題,不是哈貝馬斯下的公共領域的主要內容。

1.2? 知乎中的公眾輿論

公眾輿論最早出現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強調公眾通過參與公眾事務,彰顯公眾意志,維護公眾利益,這種輿論必須是理性的。盧梭提到的公眾輿論是理想狀態下的輿論,哈貝馬斯強調公共領域中的公眾輿論必須是批判性的,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礎之上,這樣才能影響公共政策,促進公共權利機構的完善。而知乎等社交媒體,為網絡公共輿論的表達提供平臺,但同樣也有弊端,阻礙了網絡公共領域的構建。

知乎早期采取邀請和實名認證的注冊方式,聚集各行各業的精英,嚴格的篩選使問答的質量上乘。但自2013年3月開始面向公眾開放注冊,用戶數量迅速增長,無門檻注冊使得大量注水答案涌現。知乎上的“杠精”“知乎不再是從前的知乎”的評論日益增多。

知乎的贊同、點贊和折疊的排序機制,使得主流意見更為顯眼,不符合主流觀點的答案下沉,少數人的意見更少被人看到,如此循環,造成沉默的螺旋,加速言語極端化。

例如在“如何看待‘河南焦作一幼兒園老師投毒23名幼兒亞硝酸鹽中毒?”這一問題下,截至2019年8月31號共有275個回答,按知乎的算法考察,點贊超過100的答案共有7個,點贊第一的答案中寫了這樣一句話“報復同事,所以給同事班上的孩子投毒?為什么不直接給同事投啊”,接著分析其“對平常人的潛在傷害”,此邏輯似乎在說明成人之間的傷害是合乎法律和道理的,這是非常精致的“利己主義”,超3 000的贊同數,在所有答案中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超500的贊同數,觀點稍全面,譴責該老師,提出提高幼師準入門檻,質疑亞硝酸鹽的來歷。剩余5個說明當前幼師生存現狀,抱怨幼師的職業困境。其余200多個答案,多是普通用戶的發聲,言語內容涉及“死刑”“社會上的人都有病”“槍斃”等,缺乏公共機構的聲音。此次事件涉及公共安全,普通個體在憤怒情緒下的發言,缺乏交往理性,由此產生的公眾輿論容易偏頗,批判性無法彰顯,知乎更多的是為各種言論提供了網絡公共空間,而非公共領域。

2? 知乎難以構建網絡公共領域的原因

知乎作為問答社區,從2011年發展至今,越來越彰顯出社交媒體的痼疾,包括公共性的不徹底,以及輿論的非理性,等等,盡管啟用知乎社區管理機器人,但龐大的答案量,使其所起的作用受限,這也造成知乎無法完成網絡公共領域的構建。

2.1? 公共性不足

漢娜·阿倫特認為公共性是“在公共領域中展現的任何東西都可以為人所聞”,展現構成了存在[1],以此考察知乎的公共性,則公共性不足。

首先,知乎作為虛擬的網絡空間,每個問題下的答案可以為人所見,但是知乎的點贊機制會將主流意見置于首頁,其他少數意見沉于頁底,雖然也能反映部分的輿論觀點,但過多的回答量,讓受眾難以有耐心了解他人的觀點,這會陷入群體極化的怪圈,個體與他人的交流減少,對公共事務也缺乏理解,也就無法形成對公共事件的“一致性的意見”。手機端的知乎首頁是知乎的“推薦”話題頁面,這些是根據用戶興趣算法推薦的內容,針對用戶的個性化定制,用戶會被吸引而不自覺點開,從而迷失在這些話題中,遺忘本來的目的,落入信息繭房。

此外,知乎上的受眾是根據不同的興趣、關注問題和對象,通過答題結成的“群體”,作為獨立個體,他們不一定關心“普遍利益”,使知乎無法代表普遍的公眾利益。中國現約有7.72億網民,其中約有1.6億的知乎用戶,其余網民的聲音是否發出,意見是否被知乎廣泛涵蓋,這還是未知數,這就帶有一種網絡接近權的不平等,個體之間無法達到充分溝通,也就無法彰顯公共性。所以,知乎看似開放平等的社區氛圍下,實際上帶有一種“偽公共性”。

2.2? 輿論的非理性

輿論本身帶有偏頗性,尤其是社交媒體下,用戶的匿名致使這種偏頗性被放大。知乎作為網絡社區,為吸引用戶主動降低注冊門檻,用戶主體非常復雜,從上文列舉的關于“投毒”案例可以看出,用戶容易對熱點議題陷入情緒宣泄的漩渦,對議題的討論不夠深入,所持觀點空洞,還有些許“抖機靈”的答案,缺乏嚴肅性。所謂的“分享知識”,成了個人展現情緒的“假面舞會”,虛擬空間的言論表達缺乏自律,每個觀點之下,還有若干評論,部分用戶會發表極端言論,導致用戶之間產生沖突,持續性對話難以形成,無法達成公共意志,而一致的公眾意志是促使網絡公共領域發揮作用的重要動力。

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認為,公眾生活在擬態環境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現有的審查制度和保密制度,人們花在公共事件的閱讀時間較短等原因,都導致公眾無法形成理性意見[2]。知乎成為碎片化時間下的消費品,多數用戶在閑暇或休息時瀏覽知乎,多喜歡關注輕松性話題,這導致花在公共事件的閱讀時間減少。另外一些公共事件受保密機制影響,難以全面展現,公眾對事件的知悉程度不足,言論會帶有偏頗性。此外,2018年3月,北京網信辦發布通知,“知乎”因管理不嚴,傳播違法違規信息,其App在應用商店下架7天。我國的審查機制下,對輿論的管控較為嚴格??梢?,不是所有的公共話題都可以在網絡空間得到交流和討論。而知乎在2017年9月開放機構號注冊,邀請企業、媒體、政府機關等入駐,但縱觀入駐知乎的機構號多為商業品牌,如捷豹、路虎、海爾等,而那些涉及公共議題的話題,缺乏可直接對話的政府機構,話題的后續影響乏力,難以形成大的輿論態勢。

2.3? 資本對議題的操控

知乎中的意見領袖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線下的名人,包括作家、學者、技術精英等,他們本身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有相關的知識和背景,是傳統意義上的意見領袖;另一類是擁有專業知識的草根用戶,他們的真實身份無人知曉,但在知乎上積極分享知識,也獲得了許多關注,積極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成為一批新的意見領袖[3]。目前這些草根用戶是知乎意見領袖的主體,掌握社會或文化資本,他們通常擁有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就意味著他們掌握著多數話語權,占據高位,引領輿論風向,這種話語資本會帶來網絡話語權的不平等。知乎的關注、點贊機制帶來的關注度,使這些草根成為新型“大V”,扮演意見領袖的角色,這還是精英話語占據主陣地,普通用戶的存在感依然被弱化。關鍵是這些優秀的“草根”答主,為了擺脫草根身份,進入精英階層,他們的言論具有偏向性,而他們看問題的視角會影響普通用戶的觀點,伴隨著其影響擴大的是少數意見的下沉。根據經濟學中的“二八定律”,網上80%的聲音是由20%的活躍網民發出的[4],由此衍生的網絡輿論難以覆蓋整體。

某些受商業利益誘導的意見領袖,往往有意引導部分議題進入公眾視野,對議程進行設置。目前知乎各種商業機構的入駐和廣告的投放使其商業性更濃,這些商業資本通過意見領袖,對議題進行操控,由此為其帶來流量和關注度,從而產生巨大的商業利益,公眾在消費主義浪潮的沖擊下失去了理性批判的精神,交往理性被工具理性取代,沉迷于娛樂性話題之中。常見的話題如“如何評價××游戲”“如何評價××電影”等,帶有宣傳推廣之嫌,若有不利于其商業利益的言論,可能會被舉報折疊,而這些娛樂議題卻在知乎中受到大量關注和回答。用戶的精力有限,不被資本青睞的公共議題則沉于話題海洋中,公共議題得不到充分討論,構建網絡公共領域也是無稽之談。

3? 結束語

網絡公共領域雖然存在于虛擬的網絡空間,卻依然要遵循公共領域的條件。知乎的模式更像是社區論壇,在論壇中匯集各種話題和觀點,相對開放的網絡空間和言論自由,以及獨立于政府機構之外的特點,對于構建網絡公共領域非常有利。但又由于知乎依存于網絡環境,無法抽身于市場競爭之中,網絡本身的缺陷和對商業利益的依賴,制約了知乎構建網絡公共領域的步伐。因此,知乎并未構建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公共領域。但是知乎確實提供了一個公共的交流平臺,相較于微博的輿論氛圍更為理性,這對中國網民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漢娜·阿倫特.人的條件[M].竺乾威,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

[2]李普曼.公眾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32.

[3]王秀麗.網絡社區意見領袖影響機制研究——以社會化問答社區“知乎”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4,36(9):47-57.

[4]林如.網絡公關:話語權爭奪和網絡輿論引導——以美國總統大選中奧巴馬的網絡公關為例[J].新聞界,2009(1):67-68.

猜你喜歡
公共領域輿論
做自己的支配者
材料作文“輿論”導寫
材料作文“輿論”導寫
美國在輿論重壓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論共享理念在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中的正確定位
中國語境中的公共道德與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領域道德缺失問題的解析與研究
新型主流媒體與主流價值觀的建構
理解公民道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