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產業融合的實踐特征與提升路徑

2019-07-11 00:59楊濤
中州學刊 2019年5期
關鍵詞:融合模式提升路徑

楊濤

摘 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各地結合實際探索創新,在農村產業融合方面開展了較為豐富的實踐,但總體上仍存在發展層次較低、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要素約束現象明顯、外部支撐力不足、融合主體發揮作用不充分等瓶頸問題。為此,應從健全體制機制、提升創新驅動水平、夯實要素支撐、增強外部支撐能力和培育壯大融合主體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農村產業融合質量。

關鍵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融合模式;實踐特征;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5-0037-06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順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根本性轉變的必然選擇,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截至目前,學術界已對此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如何欽(2015)分析了福建省農村三產融合現狀,提出農村三產融合資金渠道尚需完善①;李治等(2017)從交易成本角度解釋了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分析了農村三產融合的驅動力及農村三產融合的效應②;梁瑞華(2018)提出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存在要素流動不流暢、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③;陳學云等(2018)對農村三產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理論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出我國農村地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較低是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④。這些研究為推動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了應有的促進作用,但由于農村三產融合正處于快速推進和深入發展階段,實踐的深化對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一、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實踐模式

1.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模式

產業聯合體將分別具有一二三產功能的經營主體聯合起來,將產業的“外部性”轉化為聯合體的“內部性”,產業的生產、加工、儲藏、銷售、流通、旅游等各個關節點有效連接,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環節有效銜接,形成一個覆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環節的服務鏈,各類要素得到充分優化配置,極大提升了農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例如,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淮河種業有限公司由1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組成,擁有各類農機裝備430臺(套),聯合經營土地面積1.6萬畝,是一個擁有從種子到農資、從耕作服務到購銷的完整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企業做市場、合作社提供服務、家庭農場負責生產”的方式,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抵御市場風險、提高資源資金資產利用率、提高糧食產量、提高銷售價格、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聯合體內農民收益普遍比周邊高出10%。⑤

2.農業“新六產”模式

農業“新六產”是指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農業,推動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供應鏈相通,實現多要素集聚、多產業疊加、多領域聯動、多環節增效,加快推進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是農業產業化的“升級版”。此模式適宜在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的地區開展,如山東省農業“新六產”取得長足發展,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形成了典型效應。山東省在2016年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的意見》,提出了23項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重點支持農業“新六產”發展,推動一二三產由點到線、到面深度融合。例如,山東省壽光市打造中國蔬菜物流園,打破傳統單一型物流配送模式,采取交易、儲存、配送、商業、居住、辦公、休閑多功能混合互動模式,實現多業態集聚;淄博市的山東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香菇菌棒進行加工,然后運往在國外自建的基地進行存放生長,極大提高了香菇的產品附加值,走出了具有特色的農產品出口路子;壽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園集蔬菜科技研發、技術培訓、育苗種植、開放展覽為一體,并將農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將農產品制作成文化故事載體、世界標志建筑、各地自然風光等,打造4A級旅游景區,每年參觀人數在百萬以上,帶來了近6000萬元的經濟效益。⑥

3.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模式

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模式是指以產業鏈上游基地建設、中游加工流通、下游渠道開拓為對象,以全鏈條的成本降低、風險控制、效益提升等為增值目標,依靠鏈條的價值最大化和價值再分配來提高產業鏈各環節成員的動力和能力,形成新的產業鏈網結構。此種模式適宜在具有鮮明第一產業的地區開展,如益海嘉里(黑龍江)集團打造“良種選育—訂單種植—原糧精深加工—產品名牌化—副產品綜合利用—高科技產品研發”的稻米全產業鏈增值模式,在普通的種植、加工之后,將水稻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稻殼用于發電,稻殼灰做成吸附劑,并將米糠油做成一級食用油;并從米糠油中提取谷維素、糠蠟、植物甾醇等,從米糠粕提取植酸、肌醇、膳食纖維等產品,大幅增加水稻的產出價值。河南省正陽縣開展花生全產業鏈建設,成為“中國花生之都”;花生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70萬畝左右,單產達到300公斤,總產量50萬噸,“正陽花生”品牌價值達到21.56億元。⑦寧夏回族自治區開展枸杞全產業鏈研發,大力建設“中國枸杞之都”;全區枸杞生產、加工、流通企業達200余家,總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55%,并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⑧

4.城鄉融合模式

城鄉融合模式即充分利用城市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聚焦市民、能人、企業關注的生態農業、鄉村旅游、養老休閑、文化創意、民間非遺傳承等項目,將傳統農業生產與現代城市需求進行融合,開辟城鄉要素資源對接融合的新渠道,找準農民求增收與市民求品質的契合點,推進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文旅“三位一體”發展。此種模式在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發展較為普遍,城鄉融合形式多樣。如山東省的“郝峪模式”,采用“公司運作+單體項目+全體村民入股”的形式,實現城鄉要素有機結合。2017年已經實現鄉村綜合收入2800余萬元,村集體收入增加到370萬元。目前這一模式正向山東、河南、河北、內蒙古,甚至是國外輸出。⑨湖北省武漢市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形成“36家龍頭企業+3000戶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讓地理商標迅速轉化為農戶的經營收益。黃陂區六指街道依托草莓產業,采用基地+景區、基地+農家樂模式,打造星級采摘、休閑、觀光園,吸引了武漢仟吉集團進行投資,建成了“禾盛吉農業園”;由城市企業家投資建設的黃陂區姚家集街的“木蘭花鄉”景區,在發揮農業生態功能的同時,還拉動了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等相關產業發展。⑩

二、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實踐特征

1.功能拓展

主要體現在基于傳統農業不斷拓展農業功能,深度發展“農業+”,建設具有民族特點、歷史以及地域風情的旅游村鎮或鄉村旅游示范村,合理有效開發農業文化遺產、開發農耕文化。國內許多地區都擁有較為豐富的本地綠色生態資源,充分利用這些綠色生態資源是“農業+”模式的要點所在。通過積極培育創意農業、休閑農業、文化農業等新興業態,對盤活當地特色農業資源,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具有重要作用。如浙江省德清縣大力發展以“洋家樂”為代表的外國人經營鄉村民宿旅游新業態,突出“原生態養生、國際化休閑”主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其中,莫干山鎮鄉村民宿的發展獨樹一幟,被評為“國際鄉村旅游度假目的地”。B11山東省淄博市池上鎮中郝峪村著力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餐飲、康養、醫療、體驗等服務業進行有機結合,集中力量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創新出“公司運作+單體承包(項目)+全體村民入股”的運營模式,使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03年的2200元增加到2017年的370萬元。該模式被稱為“郝峪模式”,中郝峪村被評為首批“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B12目前,國內眾多地區休閑農業、文化農業的產生讓農村產業發展功能得以拓展,農業發展空間不斷增大。

2.業態復合

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最新信息技術,以現代種養業為主導,以技術創新為紐帶,向包裝倉儲、商務物流、互聯網銷售等第三產業拓展,在解決農產品產銷精準對接的同時,實現對信息技術發展紅利的共享,提高產業發展的信息化水平,形成一三產業互促并進、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近年來,互聯網+農業電商平臺模式在國內發展較為迅速,其中,互聯網+農產品電商平臺的交易對象以農產品為主,典型企業包括“一畝田”“惠農網”“綠谷網”等;互聯網+農資電商平臺的交易對象以農資產品為主,典型發展模式包括阿里巴巴集團“農村淘寶”平臺、京東集團“京東農資”平臺、“農一網”和“農醫生”等。如河南省新蔡縣麥佳食品有限公司開發的麥佳APP,利用互聯網平臺,在農時季節及時把種植技術發送到廣大種植戶手機中,提高了農民科學種糧的技術水平。眾品集團打造的專業為中小餐廳提供包括生鮮畜產品在內的全品類原材料采購配送的B2B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目前注冊用戶達到58.6萬個,年交易額135億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鮮食品B2B電商交易平臺。B13目前,國內電商平臺依靠原有的網上交易平臺,不僅能夠提供農資交易服務,而且將業務范圍拓展到農業技術、災害防治等領域,使不同業態融合的經濟效應得以顯現。

3.鏈式融合

一是推動一產內部循環融合,促使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建立積極聯系,以此拉動產業鏈中的各環節有機結合。如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集中力量建設種養循環、農牧互動的新模式,以鄉鎮村社為中介,將畜禽養殖戶與果蔬種植戶進行對接,形成“以種定養、種養循環”的互利共贏的局面。二是以二產為紐帶的全產業鏈融合。如黑龍江省飛鶴集團開展的“種養加銷”一體化生產模式,已經成功實現從牧草種植、奶牛養殖、高品質乳品加工全產業鏈生產,形成細分專業、合作緊密的發展模式,開創了龍頭企業帶動下的產業融合新局面。三是產業集聚型發展融合,通過發揮地區農業資源、信息技術、產業扶持政策等優勢,以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為中心,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價值和品牌知名度,有效推動產業與經濟協同發展。如河南省泌陽縣以肉牛產業為依托,集花生種植、肉牛加工、奶業生產、花生油加工于一體,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集群。肉牛存欄連續15年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出欄牛20.3萬頭,其中夏南牛出欄19萬頭,肉牛產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B14目前,隨著產業鏈的橫向、縱向融合,不僅產生與農業的融合,也促成與加工業的融合,有力推動了產業鏈各環節的發展壯大,形成了鮮明的鏈式融合特征。

4.效應多元

一是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興旺。在傳統種植業的基礎上,通過三產融合發展,產業鏈條不斷延長,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斷提升,區位優勢、文化優勢不斷轉化為農業生態旅游、休閑養老產業發展優勢,既美化了農村環境,也滿足了農村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拓展收入環節,助力脫貧攻堅。各地在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過程中,著力改進貧困地區特別是極度貧困地區的環境條件,以產業脫貧、產業扶貧為著力點和突破口,使扶貧成果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增強脫貧的效果和質量。如河南省正陽縣充分發揮花生現代農業園區黨組織的引領作用,依托花生產業帶動了全縣8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脫貧,年吸納1萬多名貧困人口就業脫貧、參股分紅脫貧。2017年,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80元,從事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達到46%,種植花生收入占農業收入的比重達到65%,從事花生種植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達到30%。B15三是促使產城互動,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產業融合可以和當地城鎮化發展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進一步增強產業興旺發展和鄉村建設之間的協調性。例如,江西省南昌市堅持把“田園綜合體”建設作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率先打造形成南昌縣南新鄉市政公用生態園、進賢縣鐘陵鄉南昌硒谷等“田園綜合體”示范窗口。山東省陽谷縣通過強化鄉村特色定位,實現差異發展,形成了“紡線紡繩—手工、機械編制—合成包裝”的完整產業鏈,每年生產七大類千余種汽車坐墊1000多萬套,實現產值近20億元,有力帶動了當地農村產業的興旺發展。B16

三、我國農村產業融合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發展層次總體較低

目前,不少地方仍然只注重開發農業的生產功能,不重視農業的多重功能挖掘,“生產導向過強、消費導向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不少地方缺乏產業融合發展總體規劃和整體布局,整個產業鏈的管理被不同部門人為割裂,導致管理體制僵化、辦事效率低下,難以統籌協調和有序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少地區依然存在用地難、環評難、獲證難等問題。同時,產業融合發展出現同質化,一些做法和模式被盲目效仿,雷同現象較為嚴重,差異化、個性化、創意化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明顯不足,帶來了資源過度開發和市場的無序競爭。B17農業多功能挖掘不夠,對文化、生態、休閑、風土等功能的開發和挖掘程度還較低,高品位、多樣性、特色化的產品和服務明顯不足。產業融合鏈條短,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高端化、品牌化程度低。各主體之間融合不夠,產加銷出現脫節,流通、信息等服務環節的建設仍不足,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臺、公共營銷平臺等建設滯后,融合程度有待進一步加深。如安徽省宿遷市的養殖農業發展歷史悠久,魚、蝦、鵝的養殖規模很大,但由于產業鏈條較短,農產品附加值較低,造成養殖業大而不強,經濟效益難以提高。B18

2.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

目前,國內部分地區的新型經營主體、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三者間的銜接主要體現在產出的交易方面,暫時還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聯結關系,以至于無法為市場提供符合質量標準的農產品。部門聯動不足,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專業性服務機構與農業企業間合作不充分,人才、技術、信息、檢驗檢測等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企業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聯合科研能力不足,造成相關新的科研成果難以有效推廣。政策落實不夠到位,部分地區相關決策部門對中央的政策敏感度不夠,產業融合相關國家政策出臺后,部分地區在落實上出現滯后或者不到位現象。目前就發展現狀來看,訂單農業存在違約率居高不下和缺少專業化農業服務組織的問題,發展融合領域相對狹小。

3.融合要素約束現象明顯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制約因素主要體現在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要素瓶頸約束。財政扶持分布不均,各資源要素進入現代農業受到現實制約。土地資源使用受限,規模種養業設施用地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保障不足,土地抵押融資困難,對調整土地權屬來盤活土地要素缺少鮮明的制度規范。農村勞動力素質呈結構性下降趨勢,經營人才缺乏,現有培訓制度不夠系統,實用性不強,培育培養人才難度較大。金融保險支持不足,新型經營主體缺乏有效抵押物,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處于一種金融抑制狀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產品加工儲藏、貿易市場、冷鏈物流等方面的基礎設施仍顯不足,制約了工商資本對農村資源的整合發展。

4.產業融合外部支撐力不足

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從政策制定開始,發展環節涉及發改、財政、旅游、文化、工商等十多個機構部門,這給新型業態的培育帶來了管理體制上的制約。目前,由于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環節的銜接不緊密,導致部分地區的新型經營主體經營效益低下。盡管各地政府已經頒布了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各級各部門具體配套落實難度依然較大,造成一些政策舉措落實不到位、不全面。新型經營主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各級支持、獎勵資金總規模沒有增加,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一些企業誤認為政府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在減弱,影響了地方新型業態的發展態勢。

5.產業融合主體發揮作用不充分

國內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主體的帶動能力仍然較弱,產業融合面臨缺少實力強大的新型經營主體、經營主體的經營結構單一、經營主體創新水平較低和服務能力較差等具體困難。大多數新型經營主體是近五年逐漸發展起來的,仍處于探索前進階段,存在著經營結構單一和管理水平有限等問題。單從科技成果水平看,新型經營主體的創新產品研發存在短板,高附加值產品數量還相對較少??萍紕撔?、產品研發能力及投入的相對不足成為嚴重制約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產業融合的重要因素。B19特色小鎮、休閑農業及產業聯合體在各地發展迅速,但存在產業特色不明顯、文化底蘊不深厚和內涵挖掘不充分等問題,參與主體的融合帶動能力仍需提高。

四、提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質量的路徑

1.健全融合體制機制

應當繼續堅持“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的總要求,以利益共享為目標,集中力量著力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好地引導農戶全方位參與現代農業發展。根據當前國內農村發展實際,支持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需要更加注重針對性和實操性。以支持政策為主要牽引,引導參與農業生產的農戶更大范圍地參與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各環節中,實現農戶所生產的農產品有銷路,農戶提供的勞動力資源也得到充分利用,進而不斷釋放農村產業融合的政策紅利。B20建立健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強化責任分工,促進多部門聯合協作,協調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中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推進的重大問題。

2.提升創新驅動水平

通過組織技術服務隊伍及專家團隊,共同推進“互聯網+”、現代生物育種等研究與實踐工作,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創新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與農村產業融合的合作形式,發揮智力機構的技術和人才優勢,不斷提高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智力支撐水平。大力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專業技能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培訓等“四類協同”培訓計劃,為工商資本投資提供人才、智力儲備和技術支撐。對龍頭企業引進的高端技術研發、電子商務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高端人才,給予政策支持與資金補貼。提升農村整體的人力資本水平,通過相關的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下鄉、農民工返鄉,使其積極參與到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實踐中,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加大農產品全資源化利用的研發力度,積極探索農村生活污水、垃圾、非規?;笄蒺B殖污染處理的有效途徑。

3.夯實要素支撐體系

在金融要素方面,縣域金融政策體系還需要進行優化和完善,使得當地金融機構在吸收存款與發放貸款間形成良性收支關系,將農村資金外流保證在可控范圍內。積極引導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適當放寬支持領域,降低擔保要求與標準,對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引導商業銀行對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村流通體系建設、休閑觀光農業等量體裁衣式地開發金融產品。建議縣域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劃分,對滿足一定標準的縣域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實行彈性管理機制,例如可適當降低這些縣域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且對其在涉農貸款方面給予稅收優惠、費用定向補貼等。擴大農村企業、農民和農戶可抵押物范圍。建立健全省級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政銀擔保投”聯動支農機制,協助金融機構對貸款對象經營能力、信用狀況進行調查,提高融資效率。

在財政要素方面,應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地方政府應當優先保障財稅支持三產融合發展項目。積極創新支持方式,探索諸如貸款貼息等多種形式的資本合作形式,引導社會資本更好地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簡化增值稅結構,給予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對高新技術企業要嚴格落實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對各類公司制企業可實行技術成果投資入股選擇性稅收優惠、股權激勵遞延納稅等辦法,落實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和國家簡并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為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嚴格貫徹落實國家關稅優惠政策,對涉農主體的各項關稅優惠政策進行具體細化,確保關稅優惠政策能夠發揮實效。

在土地要素方面,綜合考慮稅收、項目投資額度等因素,對帶動能力強、產業鏈條長、融合主體多元的龍頭企業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對實行工廠化生產、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的龍頭企業用地需求,納入農業用地范疇。支持和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在符合耕地保護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保障農業項目進行產業拓展的建設用地,助力農業項目順利落地投產;按照一定標準對種植業園區進行劃分,并對一定規模以上的園區進行資源配置傾斜,予以配套種植業區域相適應的養殖和加工用地,并以其為中心向外輻射,促進資源在產業鏈條內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4.增強外部支撐能力

夯實產業融合發展中的一產基礎,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持續推進具有重要意義。在合作模式上,應當鼓勵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鼓勵工商資本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共同推進農田、電網、路網、林網改造和升級建設,共同推進改造提升中低產田以及農村土地整治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工商資本進行土地整治及中低產田改造,鼓勵其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以及糧食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推動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儲存、加工、銷售一體化融合發展。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等與農村產業發展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打造整體環境友好型、村容村貌整潔型的新型農村。地方政府應當更加重視打造產業融合服務平臺,根據地方一二三產業發展實際,積極建設地緣優勢明顯、產業互補性強和技術共享度高的特色產業集聚區,加快培育高水平的公共服務平臺,為農村產業融合的相關參與主體提供交易訊息、生產技術等重要發展條件。

5.培育壯大融合主體

建議地方政府部門積極籌措資金,對納入國家“百縣千鄉萬村”三產融合示范區建設工程、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產業興村強縣示范行動的縣(市)和鄉鎮進行獎補,先行先試,取得經驗,面上推廣。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工程的扶持力度,重點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創新發展實現轉型升級,在農村三產融合中發揮引領作用。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工程,通過設立農村產業投資基金、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多種形式的支持方式,進一步完善農村道路、停車場、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服務設施。

注釋

①何欽:《福建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的調查與思考》,《當代農村財經》2015年第12期。

②李治、王東陽:《交易成本視角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中州學刊》2017年第9期。

③梁瑞華:《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與推進建議》,《中州學刊》2018年第3期。

④陳學云、程長明:《鄉村振興戰略的三產融合路徑:邏輯必然與實證判定》,《農業經濟問題》2018年第11期。

⑤許偉:《休閑農業發展新路徑:安徽的實踐和探索》,《農村工作通訊》2015年第24期。

⑥譚明交:《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華中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76頁。

⑦B13B14B15B16《關于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調研報告》,河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織河南省有關部門,于2018年赴河南、安徽和山東等地就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狀況開展深入調研,并最終形成該報告。

⑧⑩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關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中國人大》2019年第7期。

⑨B12陳潤兒:《推進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關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情況的調查》,《河南日報》2019年4月15日。

B11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中國軟科學》2016年第8期。

B17溫鐵軍:《發展農業4.0版的現代化》,《農村工作通訊》2015年第24期。

B18李明賢,唐文婷:《地域特點、資源整合與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來自湖南省漣源市的經驗》,《農業現代化研究》2017年第6期。

B19余瑤:《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達280萬個》,《農民日報》2017年3月8日。

B20《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05/c_1120413568.htm,2017年2月5日。

責任編輯:澍 文

猜你喜歡
融合模式提升路徑
紅色文化教育與高校黨建工作融合發展模式研究
探討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感的路徑
論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度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