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教育視域下的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的建設

2019-07-11 03:56吳春良
江蘇教育研究 2019年16期
關鍵詞:課程基地生活教育

吳春良

【項目簡介】

“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以其絲綢行業聞名中外。源遠流長的絲綢發展史孕育了盛澤的絲綢文化,也充分展示了盛澤人的堅毅、果敢、開拓、進取的優秀品質。在這個小鎮上,吳江盛澤中學立足學校發展實際,結合地域文化背景,聚焦學教品質提升,不斷凝練,逐漸潤養了具有地域特征的“生態教育”特色校園文化。2018年5月,“生態絲綢文化”項目成功立項為江蘇省中小學課程建設項目。

摘要:地處蘇南小鎮的吳江盛澤中學,立足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論,依托地域絲綢文化,結合學?!吧鷳B教育”特色,以“融、礪、實、新”為核心理念,積極創建江蘇省“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旨在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學校通過打造一個文化園,依托兩個實踐基地,梳理三個課程群,建設四個基礎場館,有效推進了課程基地的實施。

關鍵詞:生活教育;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6A-0033-04

吳江盛澤中學創辦于1943年,地處江蘇省的最南端——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在這個以絲綢聞名的蘇南小鎮,學校秉承“團結、守紀、務實、創新”的校風,潛心治學,形成了優良的教育教學傳統和先進的辦學理念。學校注重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明確以“生活力、創造力”為學生的培養目標,強調“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要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從而培養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谏罱逃曈?,學校結合盛澤鎮地域文化,聚焦學生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并優化了校園特色建設。學校特色文化建設從關注創新意識的“科技教育”特色,逐漸發展為“關注學生主體、著眼生活教育、注重生態和融、強調創造意識”的“生態教育”特色。

一、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創建的緣起

1.生態絲綢文化項目的背景

學校立足發展現狀,通過聚焦三個關注:關注學生學習品質(專心治學、循序持恒、生趣篤行、睿敏思辨)的形成和生命品質(明是非、辨事理、重責任、懂擔當)的培養,關注教師專業素養(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實踐)的提升和科研品質(科研自覺、科研自信、科研能力)的升華,關注學校特色文化的內涵發展,努力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將學校建成一個以“生態教育”為特色的文化型校園。

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在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明確“四個‘一進程”:打造一個精品課程基地,建設一支優秀師資團隊,推進一場課堂變革實踐,實現一項教育轉型工程。努力從實踐層面實現學校的辦學追求,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體現學校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理念。

2.生態絲綢文化項目的構想

學校以“生態教育”作為文化特色,強調人的自然生長狀態,健康成長過程;以生活教育思想為引領,堅持學生“做中學”的學習路徑;以地域絲綢文化為背景,期望學生感悟“勤實樸拙”“堅毅執著”“銳意創新”“追求卓越”的綢都精神。

作為江蘇省的一項基礎教育創新之舉,課程基地是一個“以創設新型教學環境為載體,以改變教學方式為重點,以活動、實踐、體驗、探究為主線,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和效能、發掘潛能特長的綜合性教與學的新平臺”[1]。

課程基地項目的建設思路與學校的“生態教育”特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不謀而合,聯系緊密,著重關注的都是學生的自然成長、和諧發展。為此,學校幾經研討,決定創建“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吧鷳B絲綢文化”課程,將“生態——和融”(融、礪、實、新)作為核心理念,強調教育應該是一種自然和諧的行為,充滿生趣、生命活力的學習過程[2]?!叭凇笔恰敖z路精神”的體現,兼容并包;“礪”的立足點是“生活”大課堂;“實”即務本求實之道;“新”即“守持創新,生態蝶變”,立足傳統,尋求創新。該文化課程充分體現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追求和生態教育理念。

3.生態絲綢文化項目的提出

2015年11月,學校依托地域絲綢文化背景,在“生態教育”特色文化基礎上創建了“生態絲綢文化”項目,被評為蘇州市高中課程基地建設項目,并于2018年5月正式立項為江蘇省中小學課程建設項目。在課程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學校強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學習,在學?!吧鷳B教育”特色文化的背景下,推進課程基地的建設,將相關課題研究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融合其中,拓展了基地建設的廣度和深度。

二、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創建的思路

1.打造一個文化園,營造課程環境氛圍

學校圍繞“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建設,在致遠橋南打造“盛湖絲韻文化園”,構筑課程文化景觀,致力于營造課程環境氛圍,利用內蘊絲綢元素的課程景觀和由“蘇南地質沉降分層標”生發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凸顯“生態絲綢文化”課程的“融、礪、實、新”核心理念,為課程實施提供了精致美觀、主題明確的課程資源。

校園的紅梨廣場上,“破繭”雕塑將“柔美堅韌”的絲綢和“破繭成蝶”的求知精神有機融合,與盛德亭、厚澤廊、思源碑、致遠橋、積園、礪園和融園等諸多文化景觀相互映襯,共同展現江南水鄉的綢都韻味,同時也呼應了“盛湖絲韻文化園”,進一步強化了“生態絲綢文化”課程環境建設。

2.依托兩個實踐基地,夯實課程實施基礎

課程的實施需要場所,學生的活動需要空間,為此學校開發了絲意桑蠶校內實踐基地和絲源桑蠶校外實踐基地。2016年3月,學校在校園東南方種植了大片桑樹,營建了絲意桑蠶校內實踐基地。在此基礎上,結合概念主題場館(桑梓園、蠶花居、絲賢坊、錦繡館),種桑養蠶,讓學生體驗江南的蠶桑文化。同時,學校利用盛澤地區的地域優勢,尋求相關社會資源支持,與盛澤東紡城等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開拓絲源桑蠶校外實踐基地,定期開展繅絲織錦文化研習活動,讓學生了解盛澤的絲綢行業。

學校通過活動體驗、參觀考察、親身實踐、專家訪談等活動使學生感悟盛澤絲綢行業的發展歷程,了解務實精神、創新意識對綢都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渲染盛中學子的鄉土情懷,也使學生了解近代紡織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當地政府為生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進行潛移默化的責任教育。

3.梳理三個課程群,完善課程體系架構

國家課程校本化是推進國家課程最優化實施的唯一途徑,在課程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學校以“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建設為主線,梳理并完善了三大“生態絲綢文化”課程群:絲綢科技課程群、絲綢實踐課程群、絲綢人文課程群。

絲綢科技課程群、絲綢人文課程群將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有效整合,以化學、物理、生物、數學、地理、語文、歷史、美術等學科為基,融入“生態絲綢文化”理念,形成系列校本教材,構成“生態絲綢文化”課程體系的“兩翼”。絲綢實踐課程群注重學生學習的生活體驗,依托絲意桑蠶校內實踐基地和四館開展的“桑-蠶-繭-絲-錦”為主線的線性系列活動,著眼絲綢行業興衰的“盛澤人看絲綢”文化尋蹤活動,立足校外實踐基地和地區絲綢文化節的綢都文化傳承體驗活動,構成了“生態絲綢文化”課程體系活動的“主體”。

“一體兩翼”的課程體系建構思路使原本紛亂、交叉的課程群狀況得到了改善,學校在原有校本課程基礎上進行了修訂、新編、規劃,制定了“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實施方案,用多種方式展示、交流和評價學生學習的成果,使絲綢文化品質內化為學生的良好素質、豐富學識和文明行為。

4.建設四個基礎場館,開展課程主題活動

“桑梓園”“蠶花居”“絲賢坊”“錦繡館”是“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實施校本課程、開展實踐活動的主要空間,是學校重點打造的課程硬件資源。四館各有特點、指向明確,構成了課程實施的物質基礎。

桑梓園是學生開展桑文化研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這里,學生通過校本課程的研習了解桑樹的品種、分布,桑樹的根、干、葉、果的功效,以及種植桑樹的知識要點;也可以開展與桑樹有關的實踐活動:如桑葚釀酒活動、桑文化糕點制作、桑葉書簽等文創產品設計等。

蠶花居是開展養蠶結繭等相關活動的重要場館。學生采桑養蠶,觀察蠶種、蟻蠶、蠶蛹、蠶蛾的形態,了解蠶的一生,感受蠶農收獲“蠶花”的喜悅,感悟沉心積淀、破繭成蝶的堅毅執著。學生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蠶繭進行繅絲、織錦的實踐體驗,實現教學做合一。

絲賢坊是絲綢行業楷模的陳列室。學生漫步其中,感受盛澤絲綢行業的發展史,瀏覽中外綢業的英雄譜,見賢思齊、勉勵自己,奮發進取、謀求進步。

錦繡館是區域代表性絲綢產品的陳列館。絲綢行業發展過程中,盛澤已經成為絲綢行業的信譽保證,很多絲綢品牌如宋錦等均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學生通過實物研究能更進一步了解紡織工藝和絲綢產品的相關知識。

三、“生態絲綢文化”基地建設的實施路徑

1.明確基地組織架構,推進課程建設進程

學校逐步優化課程基地建設組織架構,完善基地建設管理組織網絡,下設課程基地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小組、專家團隊,由校長負責、各科室協作,邀請校內外專家組成指導團,努力做到管理順暢、措施到位、建設有序、形成合力,確保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建設工作有計劃、有措施、有落實、有檢查、有反饋。

學校有意識地將課程基地建設與學校發展目標有機結合,將生態絲綢文化和學校辦學理念融合到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中,要求各科室在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時要充分考慮課程基地的建設需求。學校逐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從制度上保障了創建活動有計劃地開展。

2.強化生活教育理論,培育優秀師資團隊

課程基地建設的目的是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習的空間,自然、本真、開放、多元的成長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3]。生活教育理念主張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得知識,“生活即教育”,對學校課程基地的建設具有指導作用。

“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的建設過程,體現了“跨學科”“學科內”課程資源的整合,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學校注重師資團隊的建設,重視多學科教師的合作,重視校本課程骨干師資的培養,重視參與校本課程建設的學科均衡,致力于培養一支有變革意識、變革熱情、變革策略的師資團隊,為課程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助力。

學校以學科教師群體為基礎,選拔青年骨干教師參與,聘請校內教科研專家,組建了“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校本課程實施小組。學校通過外聘專家開設講座、校內開展教科研討等形式開展培訓活動,提升教師理論素養。同時鼓勵教師申報并進行相關課題研究,積極爭取承辦區際、校際的課題研究推進會,努力使課程基地建設團隊逐漸明晰課程核心理念。

3.推動場館硬件建設,創設課程平臺資源

課程基地建設前期,學校依托圖書館、專業教室開展校本課程活動,存在較大的空間局限性。為進一步推動課程基地建設,完善生態絲綢文化課程體系,積極優化課程基地場館建設,營造“盛湖絲韻文化園”,學校建設了“桑蠶絲錦”四館。

學校致力課程平臺資源的創設,在校園里加強絲意桑蠶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在校園外爭取絲源桑蠶校外實踐基地的支持。以“生態絲綢文化”課程為基礎,課程基地系列活動為抓手,強化陶行知教育理論的研究,促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融合。融合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提升學校整體文化內涵。

4.加強科室橫向聯動,優化課程實施方案

學校加強科室之間的聯動,各科室各司其職,有序優化課程實施方案,保障“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的建設。教科室強化理論培訓,引導教師開展相關課題研究,以課程基地主題活動為推手,研究學生探究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努力以校本科研為手段促進探究活動品質提升,以探究活動為途徑促使課題研究走向常態化、有效化。教務處組織修訂、編纂相關校本教材,完善課程體系,展開課程研習,制定評價方案?!督z路記憶·人物春秋》《地面沉降與綢都生態》《絲語詠嘆·詩詞文賦》《衣被天下·絲韻盛澤》成了首批重新修訂的“生態絲綢文化”校本教材。德育處依據絲綢實踐課程構想,規劃相關課程實踐活動:“桑-蠶-繭-絲-錦”線性系列活動(逐年推進,每年推出探究活動備選菜單,以學校推薦及學生提議相結合,展開相關文化研習活動),“盛澤人看絲綢”文化尋蹤活動(從老盛澤人到新盛澤人、從絲綢工匠到絲綢名人、從公眾到企業家等視角剖析盛澤人眼中的絲綢行業興衰發展史,鼓勵學生學習盛澤絲綢人堅毅、果敢、開拓、進取的優秀品質),綢都文化傳承體驗活動。校辦、總務處勠力同心,著眼細節,保障課程基地的硬件軟件建設工作正常開展。

經過三年多的“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基地的建設過程,我們取得了一些實踐成果,生態絲綢文化課程體系逐步完善,生態絲綢文化氛圍已漸濃郁,基地系列實踐活動有序開展,課程基地的建設呈現硬件和軟件同步發展,隱性課程和顯性課程同步優化的良好發展勢頭。

通過課程實施,我們充實了校園特色文化,明確了生態教育“活力”“融合”“生長”“可持續”的特性;激活了教師變革熱情,越來越多的老師愿意加入“生態絲綢文化”課程實施過程;提升了學生學習品質,參與研習活動的同學表現出愿意探究、主動探究、能夠探究的態勢;促成了師生共同成長,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提升。

但是,課程基地建設過程中,由于創建經驗不足,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譬如如何實現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如何保障基地課程的常態化實施,如何提升課程實踐活動的品質等。為此我們應深化研究,對課程實踐活動的系列架構進行修正和完善,進一步推進“生態絲綢文化”課程的實施。

參考文獻:

[1]方清.關于開創高中教育課程基地建設的探索與思考:江蘇省教育廳基教處馬斌處長采訪記(上)[J].考試(綜合版), 2011(4):4-7.

[2]陸勇.地域文化背景下生態成長型校園建設研究[J].生活教育,2018(9):47-48.

[3]高春江.教師如何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4(16):13.

責任編輯:趙赟

猜你喜歡
課程基地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念下如何開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
語文教育教學與生活實踐思考
傳遞真愛
幼兒美術教學回歸生活探究
立足課程基地 推進教學改革
建設特色課程 展現人文情懷
構建活動化校本課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推進人文校園建設,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體驗數學魅力 轉變教學行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