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厚重翻譯”視角下“有我之境”的英譯

2019-07-12 23:42劉瑞娜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鄭州450000
名作欣賞 2019年11期
關鍵詞:文論英譯譯者

⊙劉瑞娜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 鄭州 450000]

一、“厚重翻譯”使譯文“厚重”起來了嗎?

傳統譯學下翻譯是“譯意”,指譯文對原文語言內容、形式或風格上的轉換。然此真為譯者所要追尋的終極目標嗎?譯者通過轉換原文內容、語言形式或語言風格后得出的譯文是否能真正地傳達原文語言文字所含的文化或思想?厚重翻譯試圖來回答這個問題。1993年美國學者奎姆· 阿皮爾(Kwame Anthony Appiah)參照英國哲學家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在闡釋人類學理論領域提出的“深度描寫”,提出了“Thick Translation”這一概念,在

Thick Translation

一文中 ,阿皮爾指出厚重翻譯,又可稱為厚語境化(thicker contextualization),意即在翻譯文本中,添加各種注釋、評注和長篇序言,將翻譯文本置于豐富原語文化及語言環境中,使被文字遮蔽的意義與翻譯者的意圖相融合。隨后,英國翻譯理論家西奧· 赫曼斯(Theo Hermans)在

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

(2003)一文中對“厚重翻譯”加以討論,提供豐富的例證來說明“厚重翻譯” 的重要性,并認為“厚重翻譯”作為一種實踐手段,可以“為翻譯研究過程中提出多樣化且富有創造性的術語”。中國香港學者陳佩瑤(Martha P.Y. Cheung)在

On Thick Translation as a Mode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一書中進一步深入討論,并以切身翻譯實踐經驗指出,語境化是厚重翻譯得以實現的關鍵,譯者可以通過“學術翻譯”的標準方法——注釋和評注即可實現厚重翻譯。通過這種翻譯方法確實能夠在大量提供原文背景知識前提下,使目標文本讀者更加尊重原語文化,更加欣賞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是如何認識和表達自己的。然運用添加注釋、評注或序言等翻譯方法,補述原文豐富的語言或文化厚語境化原則指導下的實踐技巧,是否存在弊端?論者將以王氏《人間詞話》中第三則與第四則所論述的“有我之境”這一文論術語的英譯及問題予以討論。

王國維先生論:“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薄坝形抑场薄盁o我之境”“不是詩中是否有‘我’,而是從物與我的關系,我觀物的方式不同而區分的兩種審美范疇”。深受叔本華哲學思想和我國古典文論思想影響?!霸谑闱樵娂笆闱榈男木持?,‘主觀的傾向,意志的喜愛,把它自己賦予被觀照的環境,反過來,各種環境又傳播它們色彩的反射給意志?!贝吮闩c王氏“有我之境”相映?!坝形抑场敝?,“我”之個人意志凸顯,將“我”意志之喜惡投射到客觀事物及環境之中;反過來,客觀事物或環境之生存狀態又會突顯“我”之個人意志和情感,將“物”“我”二者融合所形成的境界。正如王氏所舉例“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就是一個傷心至極的‘我’與‘花’來視作知己,想一探消息,或一訴衷腸,結果,花自飛落,人自寂寞”,高度體現“有我之境”中“我”與“物”的聯系,物我相互觀照,融為一體,而非割裂,于是乎“有我之境”天成。

然“有我之境”分別被涂先生和李先生英譯為“a world with a self”和“personal state(yu-wo chih-ching)”,并分別加注,其英譯文并未充分體現原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內涵,將“有我之境”中“我”與“物”的關系割裂開來,“我”“物”合一的原文“境界”被消解,原文“厚重”思想被淹沒,王氏厚重的詞論思想并未被英語譯文所見、所識,其詞論思想被幾個普通英語靜態名詞所代替,其卓越的思想之光被熄滅、抹殺,沉入黑寂的海底。故而,我們或許能夠理解為什么黑格爾說:“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如他的書從來未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狈g的功用未達,知識之往彼岸何時才能借助翻譯之手段得以到達?

二、使譯文語言體現自我的“厚重”

如蔡新樂教授所述“厚重翻譯應該是這種源頭意義上的那種翻譯:帶有特定文化色彩和意味的翻譯,永遠有所指而且顯現人與人之間跨文化的生命或溝通力量的那種翻譯”。翻譯時,特別是進行學術翻譯時,譯文非但要“厚語境化”,更要“重思想”,更多地關注譯文語言自身表達的深度,使譯文“重”起來。翻譯原文厚重思想意義或文化意義與內涵的語詞時,或許譯者可采取“創新詞匯”譯法(而非通過加注或挑選英語語言中既有的普通且無思想內涵的詞語來翻譯),將原語的思想本質翻譯出來,譯出原文思想或文化的境界,真正實現翻譯溝通的功用,使原文中的思想或文化得以復雜化、明晰化、可識化。

(一) 復雜化

應將原文思想性語言回歸原文文化及思想的源頭,使其復雜化,而非字面理解的膚淺化,真正抵達原文思想或文化的本質。從上文所述,王氏境界說中“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乃是依據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及其詩學的審美靜觀說與中國美學文論思想的結合。因而,譯者在理解“有我之境”時既需要從叔本華的思想來理解,又需將其放于中國美學文論思想中進行考量,不能顧此失彼,從而導致理解過于片面。

(二) 明晰化

經過對原文思想的回歸源頭化處理,其豐富語意逐漸明晰,在眾說紛紜中確定其厚重的思想或文化內涵?!坝形抑场痹谑灞救A思想和中國文論思想的語境下,強調的是“我”與“物”的關系聯系以及融合之后形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然其英譯文“personal state”或“world with a self”并未曾體現,將“我”與“物”的關系割裂開來,而只是突出了“我”“物”被消解。

(三) 可識化

翻譯時,譯者不應機械地在譯語語言中尋找與原文語言表達一一對應的詞匯來翻譯,而應創新譯語詞匯,用動態而“永遠有所指”的語言體現原文暗含的思想,來使譯文突顯“人與人之間跨文化的生命或溝通力量”,使原文思想或文化最終可識化。因而“有我之境”或可英譯為“self-embodied artland”來突顯原文的思想,體現“物”“我”合一的境界。

三、啟示

譯者在運用“厚重翻譯”思想進行翻譯時,通過增加譯文詞匯數量來解釋原文厚重思想有其弊端,或許可以通過譯文語言詞語本身“厚重”來表達自身思想或文化的“厚重”,使譯文有所指,體現自身的思想或文化內涵。但此論點有一定的弊端,例如:英語讀者“創新詞匯”譯法得到的英語譯文的接受度;是否還可以通過譯文上下文語義的回應來對體現學術術語思想的厚重,論者將繼續在《人間詞話》英譯的實踐基礎上,對此原則及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核驗和補充。

① 王文生:《王國維的文學思想初探》,《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982年第7期。

② 佛雛:《辨“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第1期。

③ 劉鋒杰、章池:《人間詞話百年解評》,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11頁。

④ 黑格爾著,賀麟、王太慶譯:《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8頁。

⑤ 蔡新樂:《翻譯如何“厚重”?——西奧·赫曼斯“厚重翻譯”批判》,《外語教學》2013年第5期。

猜你喜歡
文論英譯譯者
順應論視域下“中華老字號”企業簡介英譯的翻譯策略
翻譯目的論下江蘇菜系英譯研究
20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的地位、意義及創造性轉化
20世紀中國古代文論的地位、意義及創造性轉化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中西比較詩學研究的“民族性”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