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生“生存教育”的典范

2019-07-16 20:09朱響亮
投資與合作 2019年4期
關鍵詞:周有光昆曲教育

朱響亮

和正所謂“財富傳家不過三代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而家庭教育則是道德傳家的主要核心路徑且沒有之一。作為家庭教育的典范,猶太家族教育涵蓋的范圍有生存教育、財商教育、情感教育(延遲滿足、逆商培養、延遲享受等)、時間管理教育、選擇管理教育和積極行動教育等。有鑒于此,本文我們從家族教育、逆商培養、情操培養和家風延傳等維度來分析張家四姐妹中的“小二毛”張允和的基本情況,以供讀者參考借鑒。

家庭教育:書香門第的熏染

張允和出自名門望族,曾祖父張樹聲是晚清重臣、淮軍大將,歷任兩廣總督和代理直隸總督,聲名顯赫。他曾和幾位鄉鄰捐建了肥西書院,主張辦西式學堂,讓學生適應西式教育,掌握現代知識。張樹聲軍人出身,他卻有意識引導后人棄武從文,慢慢營造了詩書禮儀的家風。父親張武齡是民國教育家,生于富貴、一生享受祖輩余蔭的他,生性和緩,稍顯內向,嗜書好讀,藏書無數,不僅博覽群書,還訂購各類報刊雜志,樂于接受“五四”新思潮,思想頗為開明。為了不讓子女們受到龐雜的族人、傭仆中漸現的庸散之風和飽食終日后滋生出的享樂賭博陋習的影響,張武齡決定舉家遷往上海。后因一些變故,1917年,全家又搬到了蘇州。在蘇州壽寧巷八號,家里光書房就有4個。父親的藏書到處都是,連地板上都堆滿了書報。張允和和她的姐妹兄弟們可以自由翻看,父親從不限制,給孩子們提供最大限度地自由發展個性、愛好的機會,讓孩子們受到盡可能好的、全面的教育。張家的讀書風氣很濃,母親陸英不僅自己讀書,還讓家里的保姆都認字讀書。張允和姐妹幾個還是她們“干干”(保姆)的小老師。張允和未滿5歲時,由母親開蒙,長大了點之后,父親為她們請了優秀的老師在家中為她們授課,不僅教國學、歷史,還教英語、數學、跳舞、唱歌。每天上午上課,下午唱戲、玩耍。張允和說,她“從沒覺得讀書是苦事情”。

鐘鳴鼎食、詩書傳家的生活并沒有使張武齡滿足,他畢生致力于自己的理想:興辦一所自己的學校,讓條件優秀的年輕女性能夠接受廣博良好的教育,用知識武裝頭腦,擺脫舊的陳腐思想的桎梏。母親去世之后,張允和就考入父親興辦的樂益女子中學讀書。其間,張聞天先生教的世界名著翻譯課程把張允和引入了一個廣闊的世界,給了她一輩子做人的長遠影響。張聞天諄諄叮嚀:做人要做對人類有益的人,做事要做對世界有益的事,真正的人是“放眼世界”的人。在樂益女中因愛國運動,引起當局注意,被迫停辦了高中部之后,張允和與大姐、三妹一同轉學去南京讀高中。她是新一代女性中的第一批大學生,先后讀過3所大學。她在中國公學讀了兩年。一年級時,她的一篇名為《落花時節》的作文,深受老師的好評。其他女孩看到的都是秋思和愁腸,而她看到的是落花時節的秋高氣爽、成熟后的豐收,也是青年人奮發讀書的好時候,展現了她這個“五四”以后的新女性樂觀豁達的一面。之后,她轉入光華大學。

在學校組織的一次國語演講上,她的題為《現在》的演講獲得了第一名,而這兩個字對她的一生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法語中“抓住”和“現在”是同一個詞,于是“抓住現在”便幾乎成了她辦一切事的座右銘。光華大學的國文老師錢基博先生(錢鐘書先生的父親)也給張允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從不給她們出題目要求作文章,只給一句話或一篇短文要求做注。為了完成他的作業,學生需要查閱大量的古書,這種訓練讓張允和終生受益。在光華大學讀書期間,因“一.二八”事變,上海到蘇州火車不通,她到杭州之江大學借讀了一學期。最后,又回到光華大學直至畢業。也正是在大學期間,張允和收獲了她“流水式”的愛情。畢業后,與后來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的周有光結為伉儷。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時局的接受者,如何在變化的時局中保持不變的自我,而且能泰然處之,這是張允和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逆商教育:歷盡艱辛的磨難

張允和說:“命運為了鍛煉我,把最難的‘題都留給了我一個人?!?/p>

首先,她的出生就是一個“難題”。在1909年盛夏酷熱的早晨,她一聲不吭地來到了這個世界,由于臍帶緊緊在她細細的脖子上繞了三圈,窒息后的小臉紫得厲害,任由接生婆倒拎、打屁股,用熱水、冷水交替澆背和胸,小家伙仍舊不吭聲。最后,在她老祖母的堅持下,足足讓人噴了108袋煙,她才活過來!

1937年日寇發動了侵華戰爭,張允和不得不開始她的逃難歷程。她帶著年幼的兒子和女兒與周有光輾轉逃往四川。從那時起直到戰爭結束,她至少經歷了“十次大搬家、二十次小搬家”。逃難期間,空襲是司空見慣的事。因工作的原因,周有光經常不在她的身邊。張允和必須自己去解決“最難的題”:沒水、沒食物的時候,她自己走遍全城去找。她呼吸過空氣中燒焦的味道,看到過路邊肝腦涂地的慘象,也見到過堆成一人多高的棺材。就這樣,她還是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因為“炸七星崗的時候我在上清寺,炸上清寺的時候我在棗子嵐埡”。

然而,逃難途中最讓張允和備受打擊的是女兒的病逝。當時,她們住在重慶郊區,周有光又一次出差在外。有一天,女兒小禾忽然說肚子疼,很快又發起燒來,到了第3天還不見好轉,張允和慌了,想方設法讓人幫忙把女兒從鄉下送進了重慶的醫院。醫生說是盲腸炎,由于醫治不及時,已經開始化膿潰爛,經過整整兩個月的艱苦治療,還是沒有留住小禾年幼的生命。那之后,張允和將全部的愛都傾注在兒子小平身上。兩年之后,上天又讓她遭受一次磨難。一天傍晚,小平和房東的孩子在院子里玩包車,不知道從哪里飛來一顆流彈,正中小平的肚子,腸子被打穿了6個洞,幸虧手術及時,保住了性命。那粒子彈在她保存了半個世紀之后,交給小平的女兒作為紀念,而小禾的一塊小手絹則始終留在她的身邊。逃難開始的時候,她帶著20件行李,一行七人。等到回鄉時,只剩下了5件行李、4個人。這段生活給她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戰爭的苦難,也鍛煉了她的大無畏精神。

解放后,張允和在上海光華附中教高一的中國歷史課。之后,因寫文章,發表她在歷史教材方面的獨到見解,被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的葉圣陶先生推薦到出版社工作。然而,好景不長,在“三反五反”運動中,她因分到過兩年租,被說成“老虎”“反革命”,被迫下崗。從那時開始,她就變成了一個“標準的家庭婦女”?!拔母铩敝?,周有光先生被發配到寧夏,兒子、兒媳下放湖北,只剩下她帶著小孫女留守北京。憑借著堅韌的毅力和剛強的性格,她又一次渡過了這段艱苦歲月。面對前來抄家的紅衛兵,她也泰然處之,態度幽默而又瀟灑。

樂觀的張允和后來說:“‘塞翁失馬,時間越長我越體會到這是一種幸運。如果我沒有早‘下崗,如果‘文革時我還在工作,那我必死無疑,不是自殺就是被整死?!?h3>情操培養:最快樂的家庭主婦

自從成了“標準的家庭主婦”之后,張允和就“真正成了一個最平凡的人,也是一個最快樂的人”。

張允和的父母都喜歡看昆曲,而且在戲院有固定的包廂,父母或者保姆去看戲的時候一般都會帶著她。小孩子開始覺得好玩,后來越來越喜歡昆曲,等她們姐妹幾個大一點之后,父親請了專門的老師在書房教她們識譜拍曲,讓她們看書看戲。昆曲的文學引人人勝,深得她們的喜歡。張允和喜歡小生、小旦扭扭捏捏、哭哭笑笑的表演,也喜歡小丑的戲,還專愛演丑角,鼻子上點一塊白豆腐,勾上幾筆黑線條,就是一個活靈活現的小琴童、小書童,非常符合她活潑靈動的性子。她最喜歡大花臉的氣派,其中大花臉的代表人物關公最令她欽佩。關羽紅臉長髯、面容莊重、正氣凜然,容不下世上任何的奸詐與不平,張允和覺得自己和關公有相似之處,也是個生性剛烈的人,路見不平義憤填膺。

“下崗”之后,經朋友介紹,張允和在北京認識了她一生中最后一位恩師——俞平伯。1956年,在俞平伯的倡導下,成立了昆曲研習社,張允和任聯絡組組長。自此之后,張允和整個身心都沉浸在昆曲中,研究、演出、記錄、編社訊,忙得不亦樂乎。有時,還拉上也是會員的周有光給送服裝。昆曲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1964年昆曲研習社關閉。1979年恢復后,張允和重新出山,被推選為社長。她時刻告誡自己:“要一點一滴地向老社長俞平伯先生學習,為自己畢生熱愛的昆曲再盡一份力?!碑斎?,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多年來,她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記錄著關于昆曲的學習、研究、演出和各地昆曲領域的大事,記錄著當年不少文化人所制作的構思奇巧、妙趣橫生的曲謎。這些日記,在張允和走了之后,由丈夫周有光整理出版,中間頗費了一番周折。

家風延傳:家庭雜志《水》

尚在張允和姐妹兄弟還年少時,他們住在蘇州的九如巷,四姐妹辦起了家庭刊物《水》,幾個弟弟也不甘落后,辦了一個《九如社》。后來《水》逐漸壯大,不僅得到沈從文、周有光這些“外人”的協助,連《九如社》的成員漸漸都跳槽過來。這部家庭月刊發行范圍雖然只限于張家及為數不多的親朋好友,但大家都踴躍為它投稿,并積極地刻版、油印、裝訂、分發,忙得快樂而有趣。1937年抗戰爆發,全家人離散各地,《水》也因此中斷。1995年10月28日,為了“讓下一代、下下一代和我們共享《水》的甘甜清純”,張允和給海內外所有的張氏家庭成員發出了一封約稿信,將《水》復刊。86歲時,張允和成了“世上最小的雜志”的“最老的主編”。

2002年8月14日,張允和因心臟病發作安然去世。而就在她離去的前夜,還同友人談笑風生。家人與親友將她的骨灰撒在北京西郊永定河畔雁翅鎮觀澗臺山中,并在安置骨灰的地方種了一棵小小的楓樹。她曾說過:最喜歡由綠葉變成紅花的楓葉。在張允和去世兩個月后,《水》復刊第21期出版“允和二姐逝世紀念???,封面上寫著:“你是一個‘平凡的家庭婦女,但為家庭、親友和祖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h3>給我們的啟示

猶太人的家族教育多是內生的,因為整個猶太民族經歷過1800多年的流亡史,其中有3次顛覆性的種族變遷,所以對他們而言,生存教育是第一位的,即無論在何種條件下都要有活著的基本能力,如同財商教育一樣,他們還列出在孩童的不同階段應該“get”什么生存技能。張允和案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莫過于外生的逆商培養,即另一種形式的生存教育,如108袋煙“救活”了自己、侵華戰爭期間的數次搬家以及女兒的離世和兒子的中彈,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三反五反”后的下崗,也正因如此,張允和才能在10年浩劫中幸免于難。對蕓蕓眾生的個體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時局的接受者,如何在變化的時局中保持不變的自我,而且能泰然處之,這是張允和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再者,周有光先生在《曲終人不散》的序言中寫道:“張允和受到人們愛護,不是因為她的特異,而是因為她的平凡,她是一代新女性中的一個平凡典型?!眰ゴ笕宋?、英雄豪杰固然值得敬仰、贊頌,不過,平凡的人也同樣值得筆墨書寫,因為“平凡的人是人類中最多的人”,但平凡中同樣還蘊含著“非凡”。

最后,張允和父親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也值得借鑒:雖然出生在衣食無憂的名門望族,但其并非紈绔子弟,而是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讀書和興辦教育事業上。他的樂觀精神和沉穩的性格,耳濡目染著膝下的子女,讓她們從小就知道生命是有目標的。他用自己的人生踐行著“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猜你喜歡
周有光昆曲教育
領略昆曲之美
“百戲之祖”:昆曲里的古典傳承
問天
大運河畔響起昆曲聲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周有光的處世觀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