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談微格分析法在教研中的實施路徑

2019-07-19 05:48馮凱
教學月刊·小學綜合 2019年6期
關鍵詞:教研活動實施路徑

馮凱

【摘? ?要】針對教研活動中“高耗”“低效”的現象,活動組織者可以借助“微格分析法”開展教研活動,其實施路徑主要為“明確研究主題—選擇研究要點—開展課前研究—實施課堂觀察—形成重建策略—推進循環教研”,以提升教研活動質量,促進教師和教師團隊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教研活動;微格分析法;實施路徑

目前,課堂教學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學校轉型發展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而教研質量已成為學校發展的瓶頸。傳統的教研活動由于受到主體參與、活動形式等因素的影響,存在教師參與不主動、教研主題不聚焦、教研過程少互動、教研結束無反饋等現象。因此,教研活動的組織者應主動適應教育發展的需求,可借鑒微格教學理論,形成教學、研究、培訓為一體的教研機制,更好地提升教研質量,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微格分析法,是指教研活動聚焦在一個研究主題,引發教師關注現場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借助微格分析表對某一關鍵問題進行重點剖析,以點帶面解決教師的共性問題,從而帶動教師教研的專注度、參與度,提高教研的有效性,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這一種新型的教研活動方式。

下面以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下冊最后一個單元“拓展與應用”的第一課《拓展》為例,說明“微格分析法”教研活動的具體實施路徑(見圖1)。

一、基于現實問題,明確研究主題

開展教研活動前,備課組或教研組要對日常教學或教育實踐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和歸類,從中挑選出教研主題,每個學期的教研主題不宜過多,以一個為宜。

如六年級科學備課組發現,學生經過三年多的科學學習,雖然學習興趣濃厚,但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意識薄弱、能力較差?!读x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課程。要重視科學知識的應用,要聯系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進行教學,滲透問題解決的策略?!庇谑?,科學教研組以培養學生理解知識、動手實踐、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為目標,確定了研究主題:基于生活問題解決的過程與方法課型范式的研究。

二、基于研究主題,選擇研究要點

確立研究主題后,教研組需要根據教學內容梳理出同一主題下一學期的研究要點,通過逐個研究,達到解決一類問題的效果,為提煉、概括“基于生活問題解決的過程與方法課型范式”提供實踐依據。

如《拓展》這一課有三個教學目標。一是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進行解釋、探究,說明拓展的必要性和價值;二是了解生活中的一些設計所包含的科學原理,領會拓展的含義和價值;三是說說自己用科學原理解決的生活問題,體會利用科學原理進行的無意拓展,就是學以致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不是關注運用已有的科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而是引導學生向著拓展的本意,即利用已有的科學知識進行應用和創造。最終,教研組把本課研究要點確定為“教學內容與生活現象的聯系”,旨在研究如何選擇、利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問題,促使學生樹立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搭建學生理解知識和拓展應用的橋梁。

三、基于預設方案,開展課前研究

課前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由執教者提煉本課的研究要點,如前期發現的問題和本課堂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以說課和書面的形式提前向聽課教師宣布;另一方面,聽課教師根據執教者提供的信息,圍繞研究主題和研究要點進行教材解析和學情分析,針對執教者制訂的教學設計方案,對預設問題進行思考和梳理。

例如,執教者結合表1,向聽課教師闡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從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難以擰開瓶蓋入手,鼓勵學生用小學階段學過的相關知識解釋這一現象;接著,探究多種擰開瓶蓋的方法,旨在引導學生轉換思維方式,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或組合應用多種擰開瓶蓋的方法;最后,從這一生活問題拓展到瓶蓋的設計應用上,回歸到“在生活中學科學、用科學”這一教學重點上,鼓勵學生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

四、基于教學現象,實施課堂觀察

課堂實踐觀察是教師教研的重要環節,是指聽課教師聚焦研究要點,就課前預設的某一教學環節進行微格分析,從難點突破、設計效度、能力達成等方面進行觀察記錄,并分析、思考重建策略。

課堂觀察,一般先由執教者進入課堂進行初建,聽課教師圍繞研究要點、研究內容、育人價值進行記錄、分析,形成書面的重建策略,為執教者和其他教師重建策略提供建設性意見。例如,執教者在教學中設計了三個活動內容,某教師針對“活動二”進行了課堂觀察記錄(見表2)。

內容 觀察及分析 教學內容與生活問題的聯系 活動二:學生通過交流、質疑,尋找擰開瓶蓋的最佳方法 學生在交流中能充分利用已有經驗探尋擰開瓶蓋的方法,如:用杠桿原理撬開瓶蓋;用毛巾包裹瓶蓋以增大摩擦力;用熱脹冷縮知識使瓶蓋膨脹等。個別學生曾觀察到拍打瓶底打開瓶蓋的現象,但不清楚原理。盡管學生的交流提供了各種方法,但教師未能對方法所運用的原理及最佳方法的選擇做出指導和判斷。如拍打瓶底的方法沒有與原理對應,交流屬于同一層面不利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拓展能力 ]

在教研活動中,所有教師都是帶著問題聽課,圍繞研究要點各自選擇不同的觀察內容,由此激發了研究熱情,參與度、專注度明顯提高。通過課堂教學,聽課教師對師生的表現進行細致觀察,并進行簡單的記錄和分析,使教研活動的針對性、有效性顯著提升,也為重建策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基于觀察分析,形成重建策略

聽課結束后,教研組圍繞研究點,從重建的角度出發,以互動交流的形式分享課堂觀察及分析。這一過程既要肯定有效的策略,又要針對問題提出重建策略建議,通過梳理、匯總,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見表3)。

要點 觀察及分析 重建策略 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 活動一:教師用“瓶蓋擰不開”的生活常見問題導入,迅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用回憶的方式去發現開瓶蓋的方法顯然針對性不強,沒有激發學生有效思考 教師可以用“擰不開瓶蓋” 的生活常見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原理,再進行小組交流、質疑、總結 活動二:學生在交流中能充分利用已有經驗探尋擰開瓶蓋的方法和原理,如用杠桿原理撬開瓶蓋、用毛巾包裹瓶蓋以增大摩擦力、用熱脹冷縮原理使瓶蓋膨脹等,但個別學生對通過拍打瓶底打開瓶蓋的原理不清楚。盡管學生提供了各種方法,但教師未能對其進行歸類梳理和拓展,也未對一些知識模糊點進行關注和分析,更未對最佳方法的選擇做出指導,故學生的交流屬于同一層面,不利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拓展能力 教師鼓勵學生回憶、分享在生活中觀察到或實踐過的打開瓶蓋的經驗,并運用已學知識思考、交流、質疑這些方法的原理;對于學生闡述的方法,教師不能僅關注方法的多樣性,更要關注方法蘊含的原理,尤其要對一些認知模糊、不明就里的方法進行重點探討,借助畫圖等方法使思維過程顯性化,幫助學生進行深度交流和思考;同時對原理相同或不同的方法進行歸類梳理,并聯系生活現象舉一反三地拓展 活動三: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指甲油瓶蓋(利用輪軸原理設計)、咖啡瓶蓋(利用花紋增加摩擦力)、多邊形瓶蓋(增加手與瓶蓋的摩擦力),進行分析拓展,但拓展局限于單一的方法(原理),與活動二屬于同一層面,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都顯得不足。在這種思維背景下,讓學生嘗試運用有關原理設計一個瓶蓋。盡管教師反復強調“學科學,用科學”,但學生的設計并不能跳出窠臼,缺少創新思維 教師指導學生對指甲油瓶蓋、咖啡瓶蓋、多邊形瓶蓋等特殊瓶蓋進行原理分析后,引導學生了解有些瓶蓋是幾種原理疊加后的設計,如多邊形瓶蓋,其外形是增加手與瓶蓋的摩擦力,同時瓶蓋大內徑小的變形設計則是利用杠桿原理。這樣,設計瓶蓋的思路從單一方法(一種原理)向方法疊加(多種原理組合)拓展,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發展,“學科學,用科學”理念得以真正落實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否落實、教學設計是否有效、課堂探究是否突破等問題,必須要經過實踐檢驗,但這不是教研活動的最終目的。聽課后的評課環節,是全體教師聚焦研究要點,運用微格分析法進行研討,實現集體重建策略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研討目標明確,聚焦關鍵問題,基于觀察和分析的交流、質疑言之有據、分析透徹、切中根本,進一步放大微格教學的評價診斷功能,利用教研活動中的“診斷”,再回歸課堂實踐。

這樣,不僅能促進教研成果的落地和再發展,形成穩定的課型范式,還培養了教師主動參與研究的熱情、意識和專業水平,更是提升了教研活動質量,促進教研團隊整體發展。

六、基于教師發展,推進循環教研

一次成功的“微格分析法”教研活動,能給教師和團隊帶來啟示,但還不足以形成一種用研究的思維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意識,還不足以養成一種研究的習慣。因此,學校將“微格分析法”教研活動拓展為學校教研組、集團學科組、全??缬蛉齻€層面,以螺旋循環的方式進行推進。

例如《拓展》一課,先后經過學校教研組、集團學科組兩級教研活動。參與教師由于皆為科學教師,容易圍繞主題和研究要點,從不同角度關注現場活動,用微格分析法進行觀察和剖析,提出重建的策略,解決教師的共性問題。每一次教研活動結束后,科學組將研究過程中好的經驗、做法進行梳理,形成相對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將研究過程中的資料進行整理,形成共享資源包,以點帶面地提高教研活動的有效性,從根本上提升教師團隊的專業發展,養成研究習慣。而全??缬蚪萄谢顒?,則是將研究資源的價值進一步放大,讓全校各學科教師從學科共通的育人價值參與教研,并聯系自己的學科教學和管理崗位進行反芻、修正,更好地促進教師日常學習的自覺性,有效提升理念與實踐的有機融通,形成結構化的教育教學及管理形態和綜合融通的思維品質。

通過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微格分析法”三級教研活動,參與教研活動的人員逐步增加,研究逐步深入,輻射逐步擴展。個別教師也在研究團隊的帶動下,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研活動中,增強了用研究的思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意識,逐漸養成了一種研究的習慣,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也得到發展。

實踐證明,“微格分析法”以主題項目引領全體教師聚焦研究要點,借助“微格分析法”形成“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教研邏輯結構,提高了每位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自覺性、針對性、有效性,實現了提升教研活動質量、促進教師和教師團隊專業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靜.微格教學實施方案研究與設計[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

[2]張貝貝,郭志永.微格教學實施環節中的主要問題與改革措施——以河南省部分地理師范生為例[J].海南: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8(2):229-232.

[3]肖順英.校本微格培訓及其管理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3.

[4]周湘梅.基于網絡的數字微格教學技能評價[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7.

[5]周劍輝.基于數字微格教學的師范生教學能力訓練模式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6.

[6]張超.小學科學課程新標準視域下的科學教學實踐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8):30-31.

(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東方小學教育集團213011)

猜你喜歡
教研活動實施路徑
基于智慧云錄播課堂教學系統的建設與應用研究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審美課堂:高中地理教學的新樣態
專題研究:為教研活動打開另一扇窗
高校紀檢監察工作實施“三轉”的思考
一項必須做好的育人工程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路徑研究
基于多元與開放的同課異構教研模式研究
談評課的“四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