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臺灣云豹

2019-07-24 13:43朱磊
人與自然 2019年6期
關鍵詞:亞種家貓野貓

朱磊

相傳在臺灣,云豹和黑熊本來是要好的朋友,由于覺得自己白色的皮毛太過單調,因此相約幫對方彩繪。黑熊遵照約定很仔細為云豹繪出了云朵狀的美麗花紋,可輪到云豹的時候,它卻就用鍋底的黑灰草草涂了一番……考慮到在十幾年的調查周期內,如此大量的監測努力下,科學家們依然沒能獲得臺灣云豹繼續存在的證據,由此認為該種已經在臺灣島滅絕了。物種保護,絕不僅僅只是保有一些個體,而是要最大限度保全其演化的潛力,保住它在原有生態系統當中能夠發揮的作用。

從一篇博士論文說起

偶然的機會,我找到了姜博仁(Chiang Po-Jen)先生于2007年完成的關于臺灣南部云豹、獵物及其同域分布食肉類的博士論文。2000至2004年,他們在海拔跨度達150-3092米之問的調查樣地內設立了232個毛發“陷阱”(就是利用嗅誘劑,引誘動物靠近,借機刮取毛發,以供遺傳分析的取樣手段)和377個紅外相機機位,用以調查傳說中的臺灣云豹(Neofelis nebulosa brachvurus)。

大武山(編者注:姜博士的研究地之一為大武山)地處偏遠,是臺灣少數幾處仍沒有公路貫通的地區,也保留了全島面積最大、最為完整的天然闊葉林,被以為是云豹的理想柄息地。然而在沒有現成道路的地方進行野外調查,所有的裝備、給養都全靠人力運送,難度很大,條件十分艱苦。

除開艱苦的T作條件,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那些不可預知的意外。在調查期間,先后有兩位科研人員殉職,為整個研究蒙上了一層悲壯的陰影。2003年3月4日,來自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Patrick F.Scanlon博士,該校魚類與野生動物專業的教授,也是姜博士的導師,在野外調查期間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62歲。

同年8月底9月初,厄運再次來襲,屏東科技大學的“云豹調查研究小組”一行8人,在大武山中突遇臺風“杜鵑”,大雨傾盆導致山洪暴漲。下撤途中渡過馬如耳溪時,年僅23歲的女研究生顏敏如( Yen Min-Ju)被洪水沖走,不幸罹難。

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和艱辛努力之后,這項研究取得的結果卻可以說讓人感到絕望,無論是毛發陷阱還是紅外相機,都沒能獲取任何關于云豹存在的證據(不過還好姜博士依靠對潛在獵物和同域分布食肉類的詳盡研究,順利畢業了)。

臺灣云豹究竟是何方神圣,值得人們花費如此大的投入去研究它?這還要從原住民排灣族和魯凱族的神話傳說講起。臺灣云豹

相傳在臺灣,云豹和黑熊本來是要好的朋友,由于覺得白己白色的皮毛太過單調,因此相約幫對方彩繪。黑熊遵照約定很仔細為云豹繪Jm了云朵狀的美麗花紋,可輪到云豹的時候,它卻就用鍋底的黑灰草草涂了一番。黑熊由于之前創作太投入累得睡著了,醒來時發現只有胸口還是白的。不開心的黑熊就去找云豹理論,云豹辯稱:以后每次白己抓到野豬都要分給黑熊,為了便于敵我識別,所以才把黑熊涂黑。結果最終,云豹沒有履行諾言,黑熊感覺自己被騙很生氣,兩者的友誼也從此破裂。

盡管有著相似的傳說,排灣族和魯凱族對待云豹的態度卻很不一樣。排灣族有捕獵云豹的傳統,常把云豹的牙齒做成頭領的頭飾。有時一頂帽子上會有多達24顆犬齒,代表12只云豹個體。在頭領更替的時候,這些牙齒也會傳承下去。

魯凱族則認為云豹對自身民族有貢獻,而不會捕獵云豹。而臺灣云豹真正為世人所知,則要等到1862年,南被譽為“中同鳥類學研究先驅”的羅伯特·郇和( Robert Swinhoe,1836-1877,也譯作斯溫侯)所完成。1861年7月至1866年5月期問,郇和曾先后兩次擔任駐臺領事,對博物學抱有濃厚興趣的他幾乎把業余時I、白J都用在了動物標本收集上。1862年根據白己獲得的標本,郇和發表了《臺灣島獸類》(Dn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一文,在其中首次描述命名了臺灣云豹(Leopardusbrachvurus)。屬名leopardus在拉丁文中就指“豹”,而種本名brachvurus則來自希臘文brakhus,意為“短”和“oura”(意為“尾”)。郇和根據自己所獲的一個皮張標本,認為臺灣云豹的尾長要明顯短于其他地區的云豹,因此取名為“短尾豹”。

1870年,在檢視了更多的標本之后,郇和認為臺灣云豹應當只是亞洲大陸云豹一個體型較小的島嶼亞種,因此又將其并入了云豹(Felis7nacrocelis)。后來的研究表明云豹并不是應歸于貓屬Felis,而在形態、行為等方面界于豹亞科( Pantherinae)和貓亞科(Felinae)之問,南此新設立了云豹屬Neofelis。neo源白希臘文,意為“新,新的”,指其既不同于貓屬,也非豹屬Panthera,而自成一個貓科新屬——云豹屬。還有研究指出,nacrocelis不是一個有效名,而應以nebulosa為云豹的種本名。nebulosa源自拉丁文nebula,意指“云,霧”,用來形容云豹背部大塊明顯的云朵狀斑紋。由此云豹的學名修訂為Neofelisnebulosa。而在天文學上nehula則指“星云”,如此美麗的名字用在這樣一個魅力非凡的大貓身上,的確實至名歸。密林隱士

云豹習性隱秘,據信偏好在樹上活動,所生活的環境又在茂密的森林當中,因此研究起來非常困難。臺灣云豹被郇和發現之后,人們對于它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更多的只停留在傳說、偶爾的獵獲、目擊等只言片語層面,成為了臺灣山林里最具神秘色彩的動物。

據記載,日據時期臺灣云豹在山中已不多見,且主要集中在臺灣島的東南部。1969年,V

然而全面的云豹調查直到2000年才正式展開,對臺灣云豹非常著迷的姜博仁找到了屏東科技大學的裴家琪教授,表示想以尋找臺灣云豹作為博士論文題目。裴教授最初深感T作難度太大,擔心他畢業有困難,建議姜博仁選擇其他更為現實的物種做研究對象。但最終為姜的熱忱所打動,于2000年開始合作尋找臺灣云豹的計劃。這就是文章開頭那篇博士論文的由來。消失的云豹

姜博仁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后,繼續在臺灣從事云豹的調查。算上1997至2000年之問的一些零星T作,截至2012年底,累計在從海平面到海拔3796米設置的1249個相機調查位點進行了超過113636天(編者注:該數字為全部相機T作天數累積)的監測,都沒能拍到任何云豹的影像。而在印尼和馬來西亞進行的野外研究表明,在僅有8至24個相機位點的情況下,只需1 13至879天的調查即可拍攝到云豹。即便對于某些地區種群密度很低(0.4-0.7頭/100平方公里)的虎而言,1000個相機T作日也已經足以拍攝到研究對象??紤]到在十幾年的調查周期內,如此大量的監測努力下,依然沒能獲得臺灣云豹繼續存在的證據,由此認為該種已經在臺灣島滅絕了。

姜博士和裴教授等在野外開展艱苦調查的同時,國際云豹研究領域發生了一件大事。通過分析毛色、斑紋、遺傳及骨骼形態學上得到的證據,支持將分布于蘇門答臘島及婆羅洲上的云豹作為獨立種——巽它云豹(Ⅳ.diardi)。同時,對臺灣云豹(Ⅳ.m.brachvura)的亞種地位提出了進一步的質疑。從臺北市立動物同飼養的兩只云豹上獲取的DNA樣本顯示與亞洲大陸云豹沒有分化,而從臺灣博物館中收藏的7個陳舊皮張當中僅有1個成功提取冉了DNA樣本,并顯示出了些許的差異。然而由于臺灣云豹已經滅絕,現有標本收藏其野外來源可疑等諸多不利因素,要確認該臺灣特有亞種的有效性似乎已成了紙上談兵的一樁懸案。臺灣究竟有過云豹嗎?

不僅臺灣云豹的分類地位存在爭議,有種聲音甚至懷疑臺灣可能根本就沒有過云豹!目前在島內能找到的云豹實物只有皮張和牙齒,而在原住民的文物、或圖騰上,沒有發現確切的云豹圖案。而這些皮張和牙齒,也有可能是通過貿易從亞洲其他地方流入。

從地質歷史的角度來看,臺灣島在最近的冰期有通過陸橋與大陸相連的時候,而且云豹類只見于臺灣、海南、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這樣曾有過相似地史背景的島嶼,而至今未有證據表明曾生活在菲律賓諸島,應該也不是一個巧合。臺灣島的生物多樣性與鄰近大陸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也不是一個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使得對陳舊乃至古老標本中古D_NA的研究越來越成為可能與現實。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揭開有關臺灣云豹身世的謎團。云豹歸來

臺灣云豹已經在野外永遠消失已成了殘酷的現實,而作為森林生態系統當中的頂級獵手,云豹的缺失對整個森林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吧街袩o老虎,猴子稱霸王”,沒有云豹控制數量,黃喉貂(Mates fiavigula chrysospila)這樣的中小型食肉動物數量會增加,而它們的增多則可能導致所捕食的小型動物數量的減少。同時,云豹的主要獵物臺灣獼猴(Macaca cyclopis)、小麂(Muntiacus reevesZ,nZcrurus)和臺灣鬣羚(NaeJnorhedus swimhoei)等數量不受控制的增加,可能會對自然植被造成嚴重影響。

臺灣地區于1991年開始禁止對天然林的砍伐,對野生動物也早已立法加以嚴格保護,到今天不少地方的植被和獵物數量已經有了明顯恢復。在此前提下,姜博士和裴教授等提出了從亞洲大陸其他國家引入云豹個體,放歸劍臺灣地區野外的大膽設想。維系森林中食物鏈的完整性,保持生態系統平衡,云豹都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據估算,臺灣地區適宜的森林面積可達8500平方公里,能夠支撐500- 600只云豹的種群規模,如果真能付諸成功實踐,也將為亞洲云豹開辟一片受到良好保護的新庇護所。

有位朋友曾經說過“毀掉一個物種,可以什么都不用知道。而要拯救一個物種,卻幾乎要弄清楚關于它的一切”。臺灣云豹的例子,也說明在研究、并進而保護一種動物的過程中,將會經過多么長的時問,走過多么崎嶇的道路,有時甚至會付冉生命的代價。物種保護,絕不僅僅只是保有一些個體,而是要最大限度保全其演化的潛力,保住它在原有生態系統當中能夠發揮的作用與功能。為滿足白身把玩需求,再指望在市場上變現,繁殖幾只受到同際公約保護的鸚鵡,還敢妄言是為保護它們做貢獻,實在是顛倒黑白、井底之蛙、鼠目寸光了。鏈接:

貓科動物分類知識

一、家貓的起源

說起貓科動物,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家貓了。在社交媒體上,每天都能看到鏟屎官和他們的喵星人主子們發生的許許多多“動人”故事。然而仔細想想,跟其他的家畜相比,家貓似乎并不是一個理想的馴化對象。它們天性獨立,也不像狗那樣喜好群居。而且現有家貓的不同品系,幾乎只有體型大小和毛皮花紋、顏色上的差別,絕大多數跟現仍生活在野外的野貓相比也沒有明顯的差異,甚至家貓與野貓之間毫無障礙的雜交,已經成為影響一些地方野外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因素(比如著名的蘇格蘭野貓)。而反觀汪星人,則出現了從圣伯納犬到吉娃娃這樣的天壤之別。到底是人類馴化了家貓,還是家貓馴化了人類,實在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無論如何,作為現代人類生活里重要的伴侶動物,家貓是如何起源的問題,一直為科學家和愛好者們所津津樂道。過去的不少研究,依據考古發現當中的骨骼遺存這一直接證據來試圖解答。但由于家貓和野貓之間難于找到可靠的骨學辨識標準(這也說明家貓在形態上發生的變化實在不多),使得這些嘗試得到的推論往往說服力有限。

分子遺傳學的進步,讓從考古遺存中提取古DNA,再運用其中的遺傳信息來回答一些過去用常規手段難以解釋的問題成為可能。英國《Natu re》雜志出版集團旗下的《Nature ecology&evolution》子刊上就曾發表了一篇利用古DNA結合考古證據來解釋家貓起源和擴散的研究論文。

通過對來自歐亞非31個地點,352個來自考古遺存或是現生野貓樣本,最終成功獲取了超過200只個體的線粒體DNA序列進行分析,研究者們揭示出家貓最早起源于約9000年前,主要在今天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地區(Anatol i a,亞洲西南部位于黑海和地中海之間的半島)及相鄰的東南歐,伴隨著最早的農耕社會而生。其后,約6000年前,在埃及地區馴化的對今天家貓的遺傳貢獻也很大。而且它們都源自亞非野貓(Felisfvbica)。

二、世界貓科動物最新大盤點

在過去,分布在歐亞非舊大陸的野貓都被視作是一種(Felis silvestris),其下再分為多達19個亞種(Sunquistand Sunqui st 2009,Hunter and Barrett 2011)。但從形態上可以大致區分為三大類:生活在非洲的亞種體型較苗條,毛色多為淺棕褐色,耳背染栗色;歐洲的亞種體型壯實,尾毛蓬松而顯得粗大,身上具有較明顯的條紋;而亞洲的亞種身上則是點狀斑,跟非洲和歐洲的截然不同(Hunter and Barrett 2011)。上述三類偏好的生境也略有不同,歐洲“野貓”更喜歡森林環境,而非洲和亞洲的則更常出現在較為干旱的低矮林地、灌叢和草原(Sunquist and Sunquist 2009)。

201 7年上半年,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貓科專家組(IUCN/SSC Cat Special ist Group)中的23名研究人自完成了對現生貓科動物分類的最新綜述,文章發表于貓科專家組的刊物《CATnews》???1期。通過對近來有關貓科分類研究報道的系統梳理,作者們認為現生貓科分為1科2亞科14屬41種又80亞種,這是目前對于該類群最新也是最為詳盡的分類研究成果。

在這個綜述當中,作者們創造性地使用了一個借鑒于交通信號燈的“紅黃綠”評價系統,主要從形態(morphology)、遺傳(genetics)和地理分布(biogeograhy)三個方面的證據來綜合評判某個分類單元的有效性。其中紅色代表有效性支持很差,黃色則代表有效性存疑。

基于上述評估原則,分布于舊大陸(Old World)的“野貓”就被分為了兩種:歐林貓(F.silvestris)和亞非野貓(F.lvbica)。歐林貓包括了分布在歐洲、土耳其亞洲部分及高加索地區的種群,計有兩個亞種,其中指名亞種分布于歐洲,F.scaucaszca亞種分布于土耳其及鄰近高加索地區。曾廣泛分布于英國,現今局限在蘇格蘭中部和北部的種群過去被認為是個獨立亞種F.s.g rampia(即蘇格蘭野貓,Scotish Wi ldcat),被視作無效亞種。

亞非野貓(F.IVbica)歷史上曾先后提出過19個亞種,但經過新的系統評估,僅認可其中3個的有效性:即分布在南部非洲的F./ .cafra亞種,分布于非洲其他地區和中東的指名亞種,以及分布于亞洲的F.l.ornata亞種。

而依據國際命名法規的相關指導建議,將主要源自亞非野貓指名亞種(F.I.IVbica)的家貓也視作一個獨立種(F.catus),其分布除南極洲而外,遍布世界各大陸和許多島嶼。

三、亞種“瘦身”了的虎(Panthera tigris)

除上述關于“野貓”的分類修訂建議而外,還有些變化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最為突出的可能就要算虎的亞種修訂。傳統上多認為虎有8個亞種,其中巴厘虎(P.t.balica)、爪哇虎(P.t.sondaica)和里?;ⅲ≒.t.virgata)已經滅絕(馬建章等,Sunquist and Sunquist 2009)。此外在2004年,有學者曾依據分子遺傳證據將分布在馬來半島的種群劃分為新亞種(馬來虎P.tjacksoni,以著名的貓科研究者和保護倡導者Peter Jackson命名)(Luo et al. 2004),然而這一新亞種從未進行過系統完整的描述,也沒有指定任倚模式標本,因此按照國際命名法規是個無效名稱。

而根據新的研究,尤其是近來的分子遺傳學證據,并不支持上述對虎的亞種劃分,例如里?;⑴c東北虎(P.t.altaica)的遺傳差異很小,蘇門答臘虎(Pt.sumatrae)與爪哇虎、巴厘虎之間甚至有共享的單倍型。因此,最終研究者們認為只有兩個虎的亞種成立:即分布于亞洲大陸的指名亞種和分布于蘇門答臘島的P.t.sondaica亞種。

四、“瘦身”更厲害的豹(P. pardus)

豹作為適應性超強的大貓,分布從撒哈拉以南的廣大非洲,向東經過中東、小亞細亞,到南亞和亞洲大陸南部及遠東地區,沿馬來半島歷史上廣泛見于巽它古陸(今天在馬來半島和爪哇島仍有分布),近來還有證據表明曾分布至臺灣島。在這一廣袤的分布范圍之內,也發生了眾多的亞種分化,過去曾認為有多達24個亞種(Sunquist and Sunquist2009)!其中華北豹(Ppjaponensis)是中國的特有亞種。

新的研究認為豹分作8個亞種,非洲的種群都被視為指名亞種,而華北豹和遠東豹(P.p .orientalis)之間由于沒有明顯的地理阻隔,兩者之間的形態差異表現為漸變,而將華北豹并入了遠東豹。

五、仍存爭議的荒漠貓(F.bieti)

荒漠貓是中國唯一的特有貓科動物,分布于四川、甘肅、寧夏和陜西等地,過去曾認為有三個亞種:指名亞種分布于青海、四川西部和甘肅南部,F.b .chutuchta亞種分布于寧夏西北部,F.b.vellerosa亞種見于陜西北部(高耀亭等1987)。近來有學者依據分子遺傳學證據認為荒漠貓應屬于亞非野貓的亞種。形態上,荒漠貓耳朵尖有短的深色簇毛,整體身型更為粗壯,與亞非野貓的差別還是比較明顯。

新的研究依據形態上較大的差異,分布局限在青藏高原及周邊,因而認可荒漠貓的獨立種地位,但對F.b.chutuchta亞種和F.b .velterosa亞種提出了質疑。認為前者可能是亞非野貓,而后者則可能是家貓或叢林貓(F.chaus)。研究者們也指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明確該種與歐林貓及亞非野貓的關系。

猜你喜歡
亞種家貓野貓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秘熊貓秦嶺亞種基因組
中藥腎茶對家貓夏季飲水和血清尿素含量的影響
家貓為何只愛對人喵喵叫?
等一會兒
只差一聲驚雷
哺乳動物亞種在物種進化中至關重要
南京地區家貓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
全世界的老虎長得都那么像,到底有什么區別?
野貓的城市
多功能家具節省室內空間的可行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