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東南地區宗祠建筑價值再認知
——以譚氏宗祠為例

2019-08-13 07:26湯羽揚曹璽武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9年7期
關鍵詞:宗祠價值建筑

張 曼,湯羽揚,曹璽武,劉 晗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 100044)

譚氏宗祠是鄂東南地區保存完整、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宗祠建筑,宗祠內保留有14根高3丈余2尺見方的石柱(1丈≈3.33 m,1尺≈33.33 cm),柱上覆譚氏歷代名望之輩題刻,極為珍貴。另結合對中國傳統宗法家庭制度、譚氏文脈、紅色革命精神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闡釋,使其成為鄂東南地區重要的明清民間宗祠建筑典范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本文通過梳理譚氏宗祠的建筑構成,并將其與同地區同年代且功能相似的建筑進行對比,旨在從時間跨度、歷史價值、建筑規模、營造技藝等方面分析其建筑特征,從而總結譚氏宗祠的價值特征,以期為譚氏宗祠的科學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1 譚氏宗祠的建筑構成

譚氏宗祠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城東北的大畈鎮白泥村,占地面積逾1 600 m2,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65年),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再經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擴建[1],最終形成平面為品字形,以主祠居中、東西夾持子祠的整體布局(表1)。主祠整組建筑占地面積約1 450 m2,布局規整,完全符合《魯班經》對祠堂標準格局的描述,即三進院落中軸線分布從南至北依次為“大門—戲樓—前庭—東、西走馬廊(觀戲臺)—中進享堂(前后卷廳配以天井)—后庭—東、西鐘鼓樓—寢堂”。子祠鳴公祠、德公祠分置于主祠東、西兩側(圖1、圖2)。

表1 譚氏宗祠各建筑單元基本信息一覽

2 譚氏宗祠的建筑特征

譚氏宗祠地處湖北省東南部,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與同地區同年代且功能相似的代表性古民居建筑有甘氏宗祠、陡山吳氏祠、嚴家祠堂、望家祠堂等(表2)。通過與上述文保單位相比,譚氏宗祠在其時間跨度、歷史價值、建筑規模、營造技藝等方面具有獨特性。

表2 湖北省明清時期古建筑類(宗祠建筑)文物保護單位對比表

(1)時間跨度:譚氏宗祠雖始建于清,但據譚氏宗譜記載,譚氏23世隆六公自楊林遷白泥定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譚氏族人在洪武八年(1365年)就開始修建譚氏宗祠,歷時300余年,宗祠內供奉最大的神位亦是“(明)弘治舉人,鐵筆御史,南京道都御史,話授通議大夫”譚勝魯,這為研究湖北省明代民間宗祠的建筑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譚氏宗族支系龐大,分布廣泛。作為鄂贛邊境共用的宗祠,白泥灣譚氏宗祠歷史地位卓然。歷史價值方面,譚氏宗祠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通山縣大畈鎮是鄂東南地區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譚氏家族的仁人志士積極投身革命,譚氏宗祠亦在1928年便成為播種革命火種的場所。1930年3月,通山縣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于此召開,譚氏宗祠成為通山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其歷史價值尤為突出。

(2)建筑規模及營造技藝:譚氏宗祠占地逾1 600 m2,作為鄂東南地區民間宗祠建筑的典范,它特有的品字形布局、木石結構,特別是上雕譚氏歷代名望家訓之聯的14根石柱,亦使其特色顯著。

3 譚氏宗祠價值再認知

3.1 歷史價值

鄂東南地區是典型的移民型區域[3]。作為歷史上“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的重要通道,這些外來移民往往選擇“聚族而居”。譚氏宗族是鄂東南地區最為古老的宗族之一,譚姓23世隆六公自明遷入鄂東南白泥定居,并隨之立宗祠、修家譜、置祭田,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宗族組織。明洪武八年(1365年)始建,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經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擴建的譚氏宗祠,如今依然相對完整,極具歷史價值。目前,譚氏宗祠仍由譚氏后人維護打理,其建筑功能及文化內涵延續,“作為特定時期或特定地域內人群生產、生活遺留下的物質遺存,能為延續至今或業已消逝的文化或文明提供特殊的佐證”[4]。

3.2 藝術價值

譚氏宗祠從空間布局到建筑結構與裝飾均體現較高的藝術價值。歷經500余年的發展演變,譚氏宗祠最終形成以主祠為中心、子祠東西夾持的品字形空間格局。其主祠布局規整,完全符合《魯班經》對祠堂標準格局的描述:“凡造祠宇為之家廟,前三門(山門),次東西走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樓,茶亭,亭之后即寢堂”,即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從南至北依次為“大門—戲樓—前庭—東、西走馬廊(觀戲臺)—中進享堂(前后卷廳配以天井)—后庭—東、西鐘鼓樓—寢堂”。

此外,“六柱四樓”式牌樓門、重檐歇山頂式戲樓、趴交式享堂屋面、拱頂藻井、遍施屋面鏤孔脊飾與磚雕翼角、木構雕刻、附有清代彩繪的馬頭墻、貓弓背山墻等,特別是中進享堂內14根高3丈余2尺見方的石柱[5],及其上覆譚氏歷代名望之輩題刻,體現了高超的設計藝術和建筑水準,展現了鄂東南地區宗祠建筑的典型風格與技術水平。

3.3 文化價值

作為白泥村的空間核心,譚氏宗祠擇淺丘高地而立,設于族田附近,靠近聚落的主要道路,其選址體現了古人善擇其址、因地制宜的科學營建理念。譚氏宗祠利用自然地理位置及地勢,依據當時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精心規劃設計而成,是鄉土社會最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6]。

譚氏宗祠作為湖北省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將產生較大的社會效益,對區域文化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對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也具有直接影響。此外,譚氏宗祠還具有較為突出的教育意義,是弘揚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譚氏宗祠作為本地區重要的旅游資源,可依托文化旅游產業帶動咸寧市乃至湖北省旅游經濟的發展。

3.4 社會價值

譚氏宗祠作為中國傳統宗法家庭制度的載體,成為譚氏宗族文化、族規、家約、品質等精神內核的文化象征符號。此外,譚家宗祠地處革命老區,是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鄂東南蘇維埃政府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7]。祠前曾經修建的烈士紀念塔見證了譚氏仁人志士為革命事業曾作出的奉獻。而作為新時代紅色革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譚氏宗祠更是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涵,成為鄂東南地區紅色文化的有力見證者。

4 結束語

目前,譚氏宗祠格局保存完整,各建筑單元風格特征顯著,建筑工藝及其裝飾藝術乃鄂東南地區民間營造技藝之典范,同時作為鄂東南地區展現鄉土文化的特色名牌,譚氏宗祠還承載著巨大的社會與經濟效益。本文從遺產學的研究視角出發,通過對譚氏宗祠建筑特征及遺產價值的再認知,旨在為其科學保護提供理論與基礎支撐。

猜你喜歡
宗祠價值建筑
新加坡的廟宇宗祠會館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與不可預知的祭祀效果*——論《紅樓夢》的除夕宗祠祭祀與《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遺產調查記
浙江上虞市『大舜廟·虞舜宗祠』楹聯征集結果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