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中高年級小學生 數學語言能力的探究與實踐

2019-08-18 03:02陳四妹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19年8期
關鍵詞:思維語言數學

陳四妹

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是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外部體現,是學生把外部知識內化成自身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學階段數學學習能力標準的要求。

提到培養數學能力,常常想到的是培養計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等,但不得不提的是培養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缎抡n標》在總體目標中要求:要學會合作,并能與同伴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能有條理地、清晰地說明自己的觀點,做到言之有理,在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有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且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各個領域《新課標》對數學語言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

而在課堂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想說又不會說,或者心中明白卻有理說不清;有的學生怕說、不敢說;有些根本不開口說。學生的數學語言使用和表述與《標準》的要求還有一段明顯的距離。

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整個大環境的原因。

1.受應試教育的侵害,數學課堂教學拘泥于“只重結果,忽視過程”和“只要會做,不必口述”的傳統教育傾向的影響,使學生缺少語言鍛煉的機會,從而約束了學生思維的展示。

2.受班級學額的限制,學生人數太多,有些不善表現或性格內向的學生,想說而說不清楚,一些好學生往往沒有耐心去傾聽,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不能準確規范地表達數學語言。

也有人為的原因。

1.教師忽視了數學語言的作用,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表述,導致學生數學語言不準確、不規范、不嚴密,因而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2.學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如有的學生自信心不足或有消極從眾心理;有學生受學習的興趣、動機、毅力因素的影響;等。這些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上發揮著動力、定向、強化和創造等方面的功能,從而也影響了學生語言表達的發展。

學生數學語言的表述能力是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外部體現,是學生把外部知識內化成自身知識的重要手段?!坝姓f必有思,會說必會思?!边@說明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只要進行數學學習就必須要有機會 “說數學”,通過“說”理清思路,交流經驗,獲取知識,才能發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數學能力,促進思維發展。

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下面談談在多年的教學中我進行的一些實踐與探究。

要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能力,可從五個方面入手:激發興趣、聯系生活、引導觀察、直觀操作、誘導思維。有所針對地對學生進行訓練,對提高學生數學語言水平有極大的幫助。

一、激發興趣,調動“說”的欲望

有效的學習應該是讓學習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而小學生的自覺行為最主要的成分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學習就會積極主動,情不自禁地進行說的活動,在此過程中逐漸培養數學語言能力,學得輕松而有成效。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抓住時機,利用“謎語故事”“巧設懸念”“創設情境”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以先進述猴子分餅的故事:八月十五那天,猴媽媽買一個大月餅,三只小猴子都爭著想多吃點。大猴子分得月餅的1/3,很不高興;第二只猴子分得月餅的2/6,得意洋揚揚;小猴子分得月餅的3/9,興高采烈。想一想:誰分得多?為什么?這樣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的說小猴子分得多,有的說三只猴子分得一樣多,并分別闡述了思考過程和理由。這樣由興趣促使思維,再用數學語言陳述出來,培養數學語言能力。

不論是課堂教學中的引入,還是教學過程中的講解提問及教學的總結,都可以通過引發興趣,讓學生自覺參與語言能力的培養。

二、聯系生活,讓學生有“說”的話題

教師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教學媒體,能激發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如果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中所提的問題能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學生覺得不陌生,有生活的體驗,會因此變得有話可說,就能一反沉默無聲的常態,變得敢說敢道。

如教百分數的意義時,出示一組熟悉的“面孔”:六年級的體育合格率為98%,優秀率為87%;同學們在課堂上的舉手率為92%;糖水的濃度為45%。然后提問:這些百分數表示什么?這些生活實際的問題與百分數的意義相結合,不但能加深對百分數的理解,而且叩開了學生語言思維的心扉。

再如教學小數加減法時,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讓學生算賬的情境?!百I一支筆用去3元8角,買一個筆記本用去4元2角5分,那共要花多少錢?”學生很快說出以下的計算方法。

①3元5角+4元2角5分=7元7角5分

②3.5元+4.25元=7.75元

③3.5+4.25=7.75元

通過觀察、對比、討論,同學們發現,無論用什么形式計算,都是元與元相加,角與角相加,分與分相加,即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從而讓學生動口說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從中使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三、引導觀察,提示“說”的內容

觀察是語言陳述的前提,語言是觀察的外部反映。積極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書本的插圖、實物圖形、線段圖、操作演示,把所觀察到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能促使學生學會如何概括及表述出數學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質數與合數時,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兩種數的因數個數,從而很快地說出質數與合數的特征,概括出它們的概念。又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為重點抓住形體的特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立體圖形的特征,可先用實物模型,誘導學生按“面、棱、頂點”的順序,從不同角度觀察,從而激發學生口述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及有關概念。

四、直觀操作,指引“說”的方向

無論是學習運算定律、法則,還是推導圖形周長、面積、體積公式等知識,教材都是以操作的方法來實現的,操作的過程也指引了學生闡述這些定律、法則及公式的方向。因此,加強實際操作是培養學生感知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重要途徑。

如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23-7時,可讓學生帶著“怎樣從23中減去7?”這個問題,同桌的同學一邊擺小棒一邊討論。通過操作活動,學生對自己的操作過程及方法各抒己見:①先拆開一捆是十根,從十根中拿出七根,剩下的三根和右邊三根放在一起是六根,再把六根和一捆合起來是十六根;②先拆開一捆十根,與三根合起來是十三,再從十三根中拿出七根,剩下六根,最后把六根與一捆合起來是十六根;③先拿出三根,再拆開一捆是十根,從中拿出四根,剩下六根,再把六根與一捆合起來是十六根。學生在操作感知的基礎上,促使語言敘述能力發展,從而總結出解答兩位數減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先把兩位數分成一整十數和一個十幾數,先算十幾減幾,再把所得的差和整十數相加。

五、誘導思維,訓練“說”的思維順序

學生能不能把所觀察、思考的數學問題準確地表達出來,會不會說算理、法則、定義,關鍵在于教師的教與導的方法。誘導思維恰當、有力,學生自然會說。

如教學較復雜的分數除法應用題:小紅家買來一袋大米,吃了5/8,還剩15千克,買來的大米多少千克?要讓學生理解并口述解題思路,我采用下列方法層層誘導思維:①單位“1”怎么找?②怎樣把這道應用題縮寫成一個簡單的文字語句?③已知條件與所求問題的等量關系怎樣?④怎樣利用等量關系列式解答?因誘導有一定的層次性,學生受啟發后,不但掌握較復雜的除法應用題的解答方法,還能有條理地、清晰地用數學語言表述其解答過程,提高數學能力。

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深入鉆研教材,創設情境和條件,為學生提供學習和使用數學語言的機會,以行促說,以說促思,使學生思維過程清晰化、條理化、深刻化,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拓寬思維空間。

猜你喜歡
思維語言數學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錯在哪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