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確認識新時代社會秩序建設中的若干關系

2019-08-30 04:39黃芳李鈺清
決策與信息 2019年9期
關鍵詞:社會秩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黃芳 李鈺清

[摘 ? ?要]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秩序建設當中,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發展與穩定、統一與差異呈現出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對立統一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針對新時代社會秩序建設的突出問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其核心要義是處理好新時代社會秩序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唯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我國實際出發,遵循治理規律,把握時代特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這幾對重大關系,才能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基礎。

[關鍵詞]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秩序;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發展與穩定;統一與差異

[中圖分類號] C9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9)09-0090-06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治理也面臨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善于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系統化、科學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1] 384。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針對新時代社會秩序建設的突出問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其核心要義,是處理好新時代社會秩序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社會秩序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秩序建設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正確認識和處理自由與秩序、公平與效率、發展與穩定、統一與差異等一系列重大關系。

一、自由與秩序

自由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人作為主體的人,都需要自由,但這個自由是有限度的,若自由不受限制,容易導致社會的混亂,亦使他人的自由權利受到侵犯。而相應的,秩序正是通過一種善的制度安排,妥善地將每個主體的自由限度進行控制,使每個人的自由都限定在一定范圍之內,這樣既能滿足人們獲得自由的權利,又不會侵犯屬于他人的自由。由此,每個人基本的自由都能得以實現并受到保護,人人都有平等的自由權利,社會環境也會安定且有序。所以,社會秩序歷來都被各個國家和民族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秩序是自由的基礎,是社會穩定發展的根基,也是人之所以存在的基礎,秩序與自由相輔相成。秩序,是自由基礎上的秩序,秩序的形成必然是主體自愿建立并保護每個人的自由。自由,是秩序指導下的自由。

新時代要實現中國社會的持續穩定有序發展,必須處理好自由和秩序的關系。社會的發展,既需要人民群眾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和智慧,又需要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兩者缺一不可。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失去了人民群眾也就是失去了社會發展的動力;而社會是歷史發展的載體,也是人民群眾自由生活的平臺,失去了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亦將導致混亂而無所謂自由。因此人民的自由必須存在于合理的范圍內,一旦超越國家社會的公共生活秩序就不再是權利。新時代要處理好自由和秩序的關系,關鍵是要處理好黨群關系,要使黨群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一方面群眾信任和擁護黨的領導,把黨作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和保護自由的可靠力量,在法律的范圍內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和積極性,并投身于黨領導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之中;另一方面,執政黨及其成員時刻把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自由作為自己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并不斷改善黨的思想、作風、組織、紀律,加強制度和執政能力建設,從而使執政黨的群眾基礎不斷鞏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2] 15。只有保證黨和群眾的關系和諧,社會才能更加安定有序,才能實現持久發展、穩定發展,人民群眾才會擁有更多的自由權利,最終實現自由與秩序的統一。

二、公平與效率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蘊藏的巨大潛力,使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進步,但同時也引發了貧富差距加劇、城鄉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社會公平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主張“效率優先”者認為,公平問題的解決要服從生產效率的提高,公平只能建立在效率的基礎之上,只有經濟效率提高了才能為平等奠定物質基礎,這種理解隱含的前提是現階段效率和公平不可兼得。但事實上犧牲公平并不一定就能換取效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與不公平的社會秩序有關,市場中起點不公、裁判系統能力低下、欺騙性競爭行為多發、公用企業強制交易等現象普遍存在,這種不公平直接導致了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需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情況下,強調效率是正確且必要的,如果就此認定效率優先并一直持續下去,必然會嚴重損害到社會公平。當效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公平的重要性就逐漸浮現出來。因此,在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上,務必要使兩者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的張力之中,倘若一味地強調效率,公平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最終將影響效率的提高。鄧小平將社會主義的本質定義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他對于“共同富?!钡亩x也有自己的構想: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后,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越來越富,窮的越來越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3] 373-374。新時代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應同時注重公平的兩個方面:起點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公平亦稱作機會均等,但是完全的機會均等又是不合理的,它忽略了人客觀存在的差異,勢必會造成結果的不平等。公平與效率構成一對現實矛盾是在對公平作結果理解時。結果公平要求對人的先在差異進行矯正和補償。馬克思批判機會均等的公平原則只是形式平等,是資產階級的權利,因為資本主義社會默認了人的一切先在差異性,所謂機會均等事實上是以機會不均等為前提的。所以提出結果公平要求時,公平才與機會均等的效率相矛盾。從中國的社會現實來看,結果公平要求社會財富占有的非兩極化,對此一方面要通過征收所得稅來抑制高收入者的收入,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深入研究分析造成收入兩極分化嚴重的原因,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合理、矯正糾偏、縮小差距[4]。

效率與公平之間絕對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才是絕對的,效率和公平需要保持相對的平衡。因為過度強調結果公平會影響效率,而過度強調效率也會產生嚴重的兩極分化,在現實中我們不斷打破效率與公平的平衡關系,但目標是達到新的平衡。平衡與不平衡的并存生動地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辯證性質。

三、發展與穩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經濟結構的深刻變革、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給社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戰新要求[5] 136。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與穩定的重要價值越發凸顯。

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必然是發展的社會、穩定的社會。發展與穩定是社會秩序進步的兩個重要方面并且緊密聯系。它們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矛盾,因為發展必然包含著對現有社會秩序的變動。在發展中,社會上各個主體的變動必然會打破現有的狀態并容易引發沖突,而穩定則傾向于保持現有的狀態。在改革中,尤其是當涉及到重要制度調整、大范圍的變革時,必定會對既定的社會格局帶來沖擊,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導致混亂,甚至將多年的發展成果毀于一旦。沒有穩定,發展就不能持續。同時,發展又是穩定的保障,只有穩定沒有發展的社會秩序必然會走向衰落,最終消亡。只有社會發展,穩定才有保障、才能持久??梢?,穩定不是一成不變地維持原來的狀態,而是一種動態的發展,社會穩定應該是在有序的變革中平穩前進。

所以,發展和穩定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代社會秩序的建設和完善需要發展,發展是硬道理,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都要靠自身的發展。而穩定是發展的前提,發展和改革必須要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沒有和平、穩定的秩序,任何社會都不可能繁榮,甚至不可能存在。因此,穩定也是生產力,發展也是穩定劑。

新時代處理好我國發展和穩定的關系,需要重視不同群體的訴求,尤其是在改革中被忽視的群體。當大部分人利用改革開放的繁榮成果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那些沒有在改革中獲得利益甚至成為利益犧牲者的群體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因素。對此,簡單的壓制和管控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是要認真考慮和對待他們的訴求,切實補償和保護好他們的權益。讓所有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四、統一與差異

統一與差異是我國秩序建設中面臨的一對重要矛盾。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社會秩序具有明顯的一元化的特征,從中央到地方,從政治領域到經濟領域,各個主體間的差異性非常小。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領域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放開以后,多元化延伸到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都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此時就產生了統一與差異、中心與邊緣、主流與支流之分。新時代社會秩序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如何在差異主體之間建立起一種秩序,既能保護差異性,又不妨礙整個社會的統一性,這種秩序建立的關鍵在于我們對待差異的態度。寬容作為一種調節原則為我們提供了思路。寬容是對不同主體的尊重,是自由的維護者,更是民主法制社會的重要調節機制。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需要通過法律之外的柔性調節機制來緩和矛盾。但是寬容有其基本的底線和原則,根據不同的差異性區別對待,只有正當的、合乎情理的利益訴求才在寬容的范圍。當然在整個社會秩序的發展中,寬容只是第一步,更要謀求差異間的合作,形成統一的整體。

當前,中國社會的差異性日趨豐富,呈現為不同利益的多元主體。在構建社會秩序中,這些都是促進力量,需要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達成社會治理的共識,當然,多元共存本質是多元利益的協調,多元共識只是達成多元利益協調的手段,如果忽視了利益協調這一關鍵,那么多元共存、共治也就淪為形式[6] 485。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我國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管理格局,說明了多元管理已經被廣泛地實施并得到肯定和認可。多元利益主體共同參與利益決策,避免了他們在體制外利益訴求得不到重視而造成矛盾積壓。通過將其融入決策體制內部,將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放入統一的制度下集中考慮,社會中心主動將其進行協調解決,形成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從而讓整個社會秩序在平穩中變革、進步和完善,消除了不同利益主體間用沖突和對抗的改革方式實現其利益的可能性。

人類歷史似乎就是一個統一性不斷擴大而差異性不斷縮小的過程,然而每一次新的社會秩序的萌芽卻在差異而不是在統一中產生。差異具有兩面性的特征,它對于人類社會的進步有阻礙因素但也有促進作用,它在一定環境下能夠顛覆現有的社會秩序,但也能造就最好的秩序。在當今多元格局下,用對立斗爭的方式處理統一與差異的關系肯定行不通,對待多元主體應在寬容的基礎上形成共識,力求尋求不同主體間的共同契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郁建興.公平應是社會擬改革的一面旗幟──略論當代中國社會的公平問題[J].高校理論戰線,1995,(10).

[5]本書編寫組.新時代 新理論 新征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張國清.社會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朱苗苗]

猜你喜歡
社會秩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刑法中意志自由論之提倡
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工作發展方向
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途徑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運用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馬克思主義現代性批判視域下我國社會秩序危機及其重建研究
民間社會規范對社區秩序的構建意義
荒唐的來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