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節鏡下縫線橋技術治療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療效觀察

2019-09-02 07:14高益斌丁少華童松林沈健健李瑾
浙江臨床醫學 2019年7期
關鍵詞:骨塊肩袖縫線

高益斌 丁少華 童松林 沈健健 李瑾*

肱骨大結節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肩部損傷,在AO骨折分類中未被單獨列出,僅作為肱骨近端骨折Ⅱ型的一種,因此無針對性的內固定材料,多采用空心螺釘或鋼板等,臨床療效不滿意,隨著關節鏡技術的開展和對肱骨大結節骨折損傷機制的深入研究,對肱骨大結節骨折尤其是撕脫性骨折進行鏡下復位和固定成為可能。作者采用關節鏡輔助下縫線橋技術固定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27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6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齡27~65歲,平均41.6歲。根據Mutch骨折分型[1]診斷為撕脫性骨折,骨塊移位>5mm。其中摔傷19例,車禍傷6例,運動損傷2例;其中合并肩關節前脫位17例,均在外傷后麻醉下閉合復位成功,受傷至手術時間3~9d。術前常規拍攝肩關節X線正位片、三維CT評估肱骨大結節骨塊大小、形態及骨塊移位情況,MRI評估肩關節內盂唇、肩袖等損傷程度。

1.2 手術方法 本組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側臥位。建立常規關節鏡通道后,先檢查盂肱關節腔內是否有盂唇、SLAP及Hill-sachs 等損傷,隨后將關節鏡進入肩峰下間隙,暴露肩峰下移位的大結節骨塊,撕脫性骨塊大小在0.6~1.0cm范圍內,清理骨折斷端血腫塊后,組織抓鉗試復位骨塊,骨塊復位良好后,靠近肱骨頭骨塊與軟骨緣交接處垂直置入鉚釘2枚,錨釘間距在1cm左右,且盡量靠近軟骨緣。4組錨釘尾線逐一穿過骨塊和腱性結合部后分別打結固定,然后將骨塊復位在骨折區內,如>2塊骨塊可以先用克氏針臨時固定,位置良好后取每組尾線各1根,4根尾線成一組,呈雙“W”形網狀結構覆蓋在大結節骨塊上,使用外排釘固定,C型臂X線機監測,骨塊復位良好。關節腔內常規沖洗后,放置引流皮條,縫合切口。

1.3 術后康復 術后常規肩關節30°支具外展位固定制動4~6周,術后第2天拔除引流皮條,12~14d切口拆線。術后2周開始肩關節被動前屈上舉的功能鍛煉,術后6周開始主動外展上舉及內收內旋的功能鍛煉。

1.4 手術療效評估 術后3個月內每3周、半年、1年隨訪時攝肩關節X線片,以評估骨折愈合情況。隨訪時采用ASES和Constant-Murley評分進行肩關節功能評估。

2 結果

27例患者術后隨訪10~16個月,平均12.3個月。術后4個月2例出現肩關節體側外旋活動受限,囑加強功能鍛煉并結合理療后好轉。術后6個月2例出現前屈上舉時疼痛,考慮撞擊可能,予肩峰下注射德寶松后好轉。末次隨訪時患者肩關節ASES評分平均由術前(47.7±3.7)分提升至(87.8±1.1)分,Constant-Murley評分術前(53.6±7.6)分提升至(91.3±2.4)分;肩關節功能:前屈上舉平均(124±14)°;體側外旋平均(52±9)°,內旋手指尖可到達T9~11棘突水平。手術前后功能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術后通過肩關節X線片定期復查,證實所有骨折均于術后12周內愈合,平均愈合時間(10.8±1.2)周。見圖1~6。

圖1 患肩術前X線片,骨塊移位,為撕脫性骨折

圖2 三維CT,骨塊分離明顯,移位>5mm;

圖3 磁共振顯示肩袖連及骨塊分離

圖4 關節鏡下見骨塊分離

圖5 予內排螺釘固定后,尾線穿過肩袖組織

圖6 使用外排釘后縫線橋技術固定骨塊

3 討論

肱骨大結節骨折在以往骨折分型中只提出一種骨折類型,即垂直于骨折線的骨折,缺乏對骨塊的形態學分析,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案。有些撕脫骨塊選擇肱骨近端解剖鎖定板固定,鋼板的放置常在無骨折處或貼近大結節骨塊處,未能對肱骨大結節進行有效固定;或為增加對骨塊的覆蓋,將鋼板刻意向肱骨近端放置,使鋼板對骨面造成不服帖的擠壓,出現近端骨吸收。而上移的鋼板對肩峰有明顯的撞擊,限制肩外展及內收內旋功能,使患肩無法早期康復,拆除內固定后不同程度出現肩關節功能評分降低,影響患者生活與運動[2]。而選擇空心螺釘固定時為牢固固定及控制骨塊的旋轉,需要2枚螺釘固定。對于年輕患者,大結節骨塊多連及岡上及岡下肌,肩袖回縮力量較強,如早期開始功能鍛煉,肩袖組織對骨塊有較強牽拉,易出現骨塊松動,甚至再次碎裂、分離[3]。但對老年骨質疏松患者,大結節骨塊即使較大,使用空心螺釘固定時也易出現無法擰緊骨塊的現象。老年患者的肩袖常有不同程度的退變,單純固定骨塊也無法有效恢復肩關節的功能??招穆葆斴^大的螺釘尾部占據肩峰下關節腔,加上術后制動,關節腔易出現粘連性滑囊炎,關節間隙進一步狹小,螺釘尾部在關節活動時摩擦肩峰,常出現肩部疼痛及活動受限[4]。選擇鋼絲張力帶固定方式很難去掌控張力帶的牢固程度,肩外展位時固定,術后無法行肩關節體側外旋的康復動作,肩關節需固定在外展位固定支架上;而在肩內收位固定時,肩關節在外展康復訓練時易出現張力帶減弱,骨塊易上翹而移位。同時鋼絲固定會對骨塊及肩袖組織產生切割,出現骨塊碎裂分離,甚至有造成醫源性肱骨外科頸骨折,分析其原因多為鋼絲的剛性固定,不符合彈性固定的生物力學原理,易失?。?]。

近些年來有學者[1]根據損傷的機制提出大結節骨折分為劈裂型、撕脫型和壓縮型三種類型,認為撕脫性骨折因為受到肩袖的牽拉而發生撕脫性骨折,多為向上或向后,骨折線較為水平且骨塊較小。建議使用縫線橋的雙排錨釘固定方式。

使用縫線橋技術進行雙排固定設計原本應用于肩袖損傷的患者,目前也逐步應用在大結節骨折患者中??p線橋技術的原理是使用內排釘將肩袖組織復位在靠近肱骨頭軟骨面附近固定,鉚釘尾線穿過肩袖組織后打結固定,先將肩袖固定好,減少對骨塊的牽拉,而外排釘則將內排釘尾線呈雙“W”型固定骨塊,使得骨塊在“漁網”下固定[6]。這樣的固定方式是將大結節骨折固定分為肩袖組織固定和大結節骨塊固定兩部分,有效降低固定失敗率而骨折愈合在未收到過多牽引力的同時增加壓應力,能有效刺激骨折的愈合,患者的骨折愈合率明顯提高。使用縫線橋技術固定大結節骨塊,最適用于撕脫型骨折,肩袖組織質地良好,骨塊大小不>1cm,本組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評定也顯示使用縫線橋技術的雙排錨釘固定技術能有效提高術后功能評分。

本組中同時存在肩袖損傷、骨性或者軟組織Bankurt損傷及SLAP損傷的大結節骨折患者需全面評估肩關節損傷,因遺漏的這些損傷使肩關節不穩得不到修復,SLAP復合體下壓肱骨頭的功能未得到恢復,控制肩關節的旋轉及前后穩定能力無改善。單純固定骨折塊未能有效恢復正常的肩關節運動軌跡,易造成固定失?。?]。而關節鏡技術能最大程度彌補這些缺陷,因此采用關節鏡下縫線橋技術雙排固定的患者能早期開始康復訓練,恢復肩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猜你喜歡
骨塊肩袖縫線
開窗術復位脛骨遠端關節面骨塊治療Ⅱ型Pilon骨折
克氏針逆行固定聯合縫線套扎治療小兒粉碎型脛骨髁間棘骨折*
基于反向P–M擴散分割的縫線斷線檢測
肩袖肌群訓練聯合電針對肩袖損傷的療效
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聯合針灸治療肩袖撕裂的效果分析
可吸收線縫合肩袖骨塊技術輔助PHILOS鋼板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早期療效
影響關節鏡術后肩袖愈合因素研究進展
剖腹產橫切口兩種縫線縫合的對比探討
關鍵骨塊技術聯合解剖鎖定加壓鋼板治療鎖骨中段粉碎性骨折23例
膽囊底縫線牽引兩孔免夾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操作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