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陽軋鋼廠憶舊

2019-09-02 03:44席衛普
貴陽文史 2019年1期
關鍵詞:軋鋼貴陽市貴陽

貴陽軋鋼廠的原廠址在貴陽市團坡橋的北岸。廠門前是寬敞的外環城東路(現“寶山南路”)和路邊高大的梧桐樹,高聳的團坡橋陪襯著它,明亮的南明河在它的圍堰邊緩緩流過。

上世紀70年代初,貴陽軋鋼廠周圍有著不少兄弟企業:北面有貴陽日化廠、貴陽電石廠、貴陽文教用品廠、貴陽紙箱廠:東面隔著南明河有貴陽第二標準件廠、貴陽輕機廠、貴陽假肢廠、貴陽豬鬃廠:南面油榨街方向還有貴陽紅星拖拉機廠和貴陽鋼鐵廠(現“貴鋼”),星羅棋布,相互呼應。

1970年秋天,我被分配到貴陽金屬材料改制廠工作。貴陽金屬材料改制廠是貴陽軋鋼廠的前身,位于團坡橋北岸。

記憶里,場院紅磚墻旁的門房附近,有一排松樹,門房對面是一座四層紅磚“辦公樓”,場院里,不甚寬敞的廠區,一條粗糙的車道通向里端。往里行走百余米,迎面是一棟長約150米、高10米的鋼架廠房,廠房右邊是車道和堆料場,料場旁的黃土坡上有一排“油毛氈”工棚。再往縱深走,正面有一棟舊瓦房,瓦房門前有個小小的寫著“倉庫”二字的牌子,“倉庫”南面黃土坡上有一排簡易的紅磚工棚,就是當年的“食堂”。鋼架廠房坐東向西,東端是臥式的加熱爐,一旁聳立著煙囪?!笆程谩蹦厦嬗凶桓叩乃?,往下走到南明河邊,順著河下游堡坎處有一棟瓦屋,里面就是新招學徒們住的“大通鋪”,河上游堡坎處是生產取水的水泵房。

廠區與廠房里七七八八地堆著拆散的半人高的軋機座和碩大的軋機配件、生銹的軋輥,“倉庫”前則堆著長短不齊的角鋼、鋼筋、鋼線盤和耐火磚。

站在廠房旁,往廠門方向看,辦公樓后面有個平臺,可以停車,靠里有一個籃球架。一段高高的砌石堡坎緊靠平臺,堡坎上是貴陽紙箱廠的車間——一排木板房,不時傳來“吭吭”的機器聲。整個廠區狹窄,呈三角形的條狀。

上世紀60年中期以后,國家實施“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部署,在貴州推進“三線建設”和“內遷企業”戰略,一時間工業建設如火如荼,推動了當時貴陽市搶抓機遇發展重工業。

由于歷史的原因,貴陽地域的大中型工業企業都隸屬于省級廳局,而隸屬于貴陽市的國有企業則多為小型的輕紡工業和手工業。興建貴陽軋鋼廠,是當時貴陽市順應全國各地興建“五小工業”的熱潮,完善地方自給自足的“小而全”工業體系,逐漸發展貴陽重工業的重要戰略,也是出于解決貴陽市輕工業生產用材、增加城市建設用鋼材的考慮。同時期興建的還有水田鐵廠、貴陽拉絲廠和標準件廠等小型工業企業。

當時,貴州工業尚處于初始發展階段(1958年建的貴陽鋼鐵廠、貴陽棉紡廠以及“老牌企業”,如礦山機器廠、卷煙廠、貴陽電廠等,還在緩慢發展),貴陽發展工業缺乏地區性支持。貴陽軋鋼廠的主要裝置來自于外地企業換下來的老舊物件,可謂“起步艱難”,唯一的“支持”是廠門前的環城公路。自1968年開始籌建以來,廠區的土建工程也在慢慢推進。1970年以后,主廠房、加熱爐、高位煙囪、配電房、水泵房、加工軋輥的車工間、料場以及后勤單位的土建工程等都在陸續開展。

記得進廠第二年春天,我被安排在工廠對岸坡上架電線、埋電桿,引進高壓電線。那時沒有大型的吊裝設備,主要依靠“扒桿”、手拉“葫蘆”、“撬棍”。大伙兒人擔肩扛、腳踏稀泥,喊著齊刷刷的號子,“嘿左、嘿左”地干了二十來天,熱火朝天,引來附近貴陽標準件二廠職工和路人的熱烈眼光。中午,食堂送來饅頭和菜湯,大伙兒坐在山坡上就餐,吃得可香啦。在那段時期,全廠干部、職工、學徒和后勤人員,不分身份、崗位,全都積極地投入基建——運來了水泥,就參加下水泥;運來了設備,就參加卸設備。當時,工廠黨支部堅持工作在第一線,主要領導也吃住在現場,大伙兒就是一個心思,爭取早日建成、投產。

那時的建設,確實有白手起家的意味。全廠還沒有“軋鋼”專業的技術人員,主要依靠“文革”期間的大學畢業生和部分老工人,選派部分人員到上鋼三廠經過短期培訓成為一線技術班底。當時,貴陽軋鋼廠的主要人員有清華、重大、貴工、部分省市大學1965年進校的大學生和貴陽“工管?!?、普通中學的學生,還有一批部隊轉業的解放軍干部和部分兄弟企業調來的技工和工人,再就是當年和第二年招收的約百名中學畢業生(我是其中之一)。在工廠內,大家邊基建、邊收集研究軋鋼工藝資料;到上鋼三廠參加短期培訓的同志,憑著記憶試著畫圖紙,加工、制作軋鋼生產用的導板、抱鉗、圍盤、翻鋼鏈槽、推鋼機等專用工具;“新師傅教新徒弟”,自己組織培訓;軍隊轉業干部積極開展宣傳工作,機關干部參加勞動,上上下下近兩百號人,艱苦奮斗,“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氛圍積極向上,體現著創業的快樂。

1973年夏天,開始試產。秋天,全線試生產,軋出第一批鋼材,填補了貴陽市金屬工業的空白。1973年10月,貴陽軋鋼廠正式掛牌。

實戰的熱工作業,開始考驗年輕的軋鋼工人。溫度高、煤煙重、設備不正常的加熱爐作業。高溫炙熱、易燙傷人、翻滾跳動的鋼坯在軋機間來回攢動,裹挾熱燙、速度加快的產品鋼筋在精整工段不聽“使喚”,都展現軋鋼作業的危險與艱苦。在軋鋼車間現場,操作人員都近距離面對著從加熱爐“跳蹦”出來、900度高溫炙熱的鋼坯,殷紅色、500度的鋼筋圓盤,在夏天尤為灼人臉面、身體。那時車間流傳一句口頭禪——“前面紅鋼烤,后背涼風吹”(為了降溫,車間里支起大的風扇),這既是工人們的“自嘲”,也是車間生產環境的真實寫照。

面對已經開動的生產線和產業作業展現的艱苦條件,工廠請來上鋼三廠的老前輩鄔師傅現場指導,介紹操作的“訣竅”和自我保護的要點:車間、班組及時總結作業程序,完善操作動作,增加防護條件,力爭在避免事故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產量。黨員干部、技術人員和老工人,站在第一崗位,在實踐中摸索、示范,成為青年工人的楷模。盡管生產條件不配套,生產設備有缺陷,外部環境(供電、供料)時有干擾,但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軋鋼生產逐漸走向規范,成品比例和質量不斷提高,且基本實現了安全生產。

進入1974年、1975年后,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員工崗位技術熟練程度大幅提高,逐步掌握了設備的運行規律,生產管理、機修保障、后勤服務的能力也得到增強,生產進入新的階段。三個軋鋼生產大班間也在悄悄地“較勁”,比產量、比安全,不斷放“高產”,時有“超產喜報”張貼在食堂和廠的宣傳欄上。為了爭奪“流動紅旗”,鋼坯斷供,軋鋼和精整工段的兄弟們主動去幫助扛、用手推車運;水泵被堵,值班機修、軋鋼的年輕小伙爭先下水去掏。后勤部門把自制的降溫綠豆湯、“冰果露”送到生產車間、崗位上;機修車間自動加班,保證備品備件及時供應。下班后,職工們在小禮堂下的浴室里沖走一天的疲勞,嘩嘩的水聲伴著青年人的歡樂歌聲。在那段時期里,軋鋼車間里紅光一片,映紅了嘩嘩流淌的南明河;軋機歡快的“哐哐”聲不斷,在廠對面菜地的上空回響。團坡橋頭,運出鋼材盤圓、運進軋材原料的車輛進出貴陽軋鋼廠,來來往往,占了半邊街。

貴陽軋鋼廠的發展,受到上級——貴陽市機械工業局的關注,市機械工業局宣傳科的黃靜芳、李淑芬多次到廠里來調研,在局系統通報、報道貴陽軋鋼廠的情況。

1976年元月,加熱爐班的何傳訓、軋鋼班的何金鳳(女)、精整班的金順榮(女)、機修班的魏廷忠、食堂的劉忠珍宗(女)被推薦出席貴陽市機械工業局召開的“七五年度先進職工代表表彰大會”。

1973年。企業成立了由老團員秦伯和、宋精華等人組成的共青團支部,吸收優秀青年加入團組織。1974年,新組建的團支部主要成員于世北、權寧生、唐學益、席衛普、杜友娣等都是生產一線的年輕人。

團組織結合企業青年的特點,利用生產間隙和大修理的時間,開展多項活動,積極吸收、發展生產第一線的青年進入團組織。在黨支部委員趙吉祥的主持下,組織全場青年參觀遵義會議會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黨支部支持團支部安排專人進廠廣播室,宣傳青年中的好人好事、班組的生產和安全競賽成績。團支部組織團員和青年開展文學創作、文藝演出、體育比賽、郊游等活動,還組織和貴州客車裝配廠的青年詩歌愛好者蔡麗華、陳麗等人進行創作交流;自編創作的“軋鋼贊歌”曾參加貴陽市機械工業局團委組織的兩場文藝調演;配合生產,邀請技術人員開展操作技術和安全知識的講座;組織清理產區內生產現場的義務勞動;組織數百人次到青巖方向的石板公社盧荻大隊支農,突擊搶收麥子和維修農具,受到貴陽市機械工業局的《簡報》通報表揚。共青團員和青年工人逐步成為軋鋼崗位的主力軍,黨員干部、退轉軍隊干部和車間領導看在眼里,喜在心上。1975年9月,黨支部推薦生產第一線的團員蔣光榮、陳崇亞到貴州工學院深造。

貴陽市機械工業局團委領導張鳳珍、譚惠帶領局系統十余戶企業的團干部到貴陽軋鋼廠現場,組織團工作的交流;安排團干部參加系統的團干理論知識學習班;向貴陽市團委推薦、表彰貴陽軋鋼廠的團干、團員。

部分共青團員、青年骨干,一面堅持“抓革命,促生產”,一面主動利用業余時間潛心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在我國開放恢復高考制度后的1977年、1978年兩年中,于世北、鄭健、陳卓敏、陳玲(女)、席衛普等5名青年工人先后考上大學,成為“文革”后第一批大學生。

此間,盡管當時有外部的“反唯生產力論”等“大批判”的沖擊,盡管廠領導換了五茬(曹玉浦、張玉光、郭躍榮、綦盛善、王永顯),企業的生產建設還是比較正常,企業也逐漸有了少量積累,先后在團坡橋兩端修建一批職工住房,解決了技術人員“兩地分居”和職工住房困難的問題,也提供了夜班人員的換班休息處。

1975年末至1976年春,貴陽軋鋼廠為謀求新的發展,先后組織兩批、62余人(次)職工到上鋼三廠跟班培訓軋鋼技術,部分人員到河南安陽鋼鐵廠學習加熱爐技術。大規模的培訓,有力地提升了軋鋼一線工人的操作技能,豐富了生產現場管理經驗,增加了設備維修、配件加工、電工等崗位工人的技能知識,培養了一批軋鋼技術工人和班組管理者。尤其是一線軋鋼工人重點攻克、掌握了軋鋼中的導板、圍盤等關鍵技術。對有效提高成品率、減少工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77年,貴陽軋鋼廠開始大規模改建擴建。

1979年,貴陽市調整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工業布局,隨后,貴陽軋鋼廠實行停產,進行漂染紡織布料的轉產改造。1980年以后,隨著軋鋼設備轉移、原部分技術人員的調出(成為省內同類企業的骨干力量),貴陽軋鋼廠完成歷史使命,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1981年,貴陽軋鋼廠的原址掛上“貴陽印染廠”的牌子。

本來,按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原理,貴陽軋鋼廠可以整體移交給貴陽特殊鋼廠,完善它的產品結構,有利于促進貴陽地區的工業配套建設??上М敃r囿于行政的束縛,沒有實現這一合理的構想。

猜你喜歡
軋鋼貴陽市貴陽
軋鋼機械設備安裝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分析
夕陽下的鳥影
高速通到我的家
軋鋼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改造技術研究
“學”字的意義
找朋友
白居易寫詩
山西老年大學到貴陽市開展校際交流
The Role of Teacher , Learner and Material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軋鋼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改造技術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