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蔡侯紙

2019-09-02 03:44梅一梵
貴陽文史 2019年1期
關鍵詞:蔡倫造紙術

梅一梵

春天是游玩踏青的好時節,在古城漢中,百萬畝油菜花已是競相開放。走進龍亭鎮,一路的桃艷梨白,一路的油菜花黃,一路的麥苗青青,一路的暖風熏陶,使鄉村、山巒、河流、牛羊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田園圖畫。蔡倫墓祠前,白墻灰瓦,飛檐翹脊,春光爛漫。當我的眼目越過矮墻往院內望去時,只見古樹蒼勁挺拔,新藤順勢而上,三五株花樹把嫣紅倚在墻頭。

每抵達一處名勝古跡,我都不急著立刻進去游覽。因為歷史的腳步是緩慢的,我們只有在緩慢中,才能尋找到一處突破口,讓雙方逐漸靠近,慢慢接納,彼此熟悉。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文化傳播和世界文明的共同進步作出的偉大貢獻。它的發明者蔡倫,也因此被尊為“紙圣”,千百年來備受世人的尊崇。美國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遠遠超過了我們熟知的哥倫布、愛因斯坦和達爾文。據文獻記載,蔡倫生前為我國東漢時期的宦官,曾受封為龍亭侯,因此他研發的紙張被稱為“蔡候紙”。又因洋縣龍亭鎮是他的封地和長眠之地,2006年5月25日蔡倫墓祠作為清代古墓葬,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陜西省漢中市洋縣龍亭鎮的蔡倫墓祠由蔡倫墓、蔡倫祠和蔡倫紙文化博物館三大區域構成,總面積30余畝,區內花木蔥郁,古柏參天,碑石林立,丹桂飄香,是旅游踏青、探幽訪古的好地方。尤以占地十余畝的全國首家蔡倫紙文化博物館為甚。

蔡倫造紙

蔡倫(公元61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今湖南耒陽)人。出身于農民家庭的蔡倫自幼天賜慧心,善于思考,因漢章帝劉炟即位后常到各郡縣挑選聰明伶俐的幼童入宮,永平末年(公元75年),14歲的蔡倫被選入宮為宦官。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先后歷任了小黃門、黃門侍郎、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仆等職。永元四年(公元92年),蔡倫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工作之余,他時常到民間的手工作坊察看,據說他這樣做一來是自己的職責所在,二來是經過多年的耳濡目染,自己不想過多地介入宮廷中的權利紛爭。

當時的中國,可用來書寫的東西主要有竹簡、縑帛和麻紙等。竹簡制造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但太笨重;縑帛輕便細膩,但制造工藝繁復,成本昂貴,無法普及;麻紙工藝較為粗糙。一般是藥鋪里包裹中藥使用??梢姄敃r的狀況,三者都不能成為書寫、記事和傳播文化的主要載體。于是,蔡倫就萌生了制造出一種既物美價廉又潔白細膩的紙張的念頭。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的夏天,各地鬧起了蝗災,災情導致許多地方顆粒無收。年輕的和帝剛剛親政,立志要效仿先帝,解百姓于危難,便經常通宵達旦地批閱奏章,處理國事,蔡倫一直伺候左右。當時的奏章都是用竹簡所造,蝗災時,竹簡更是堆積如山。和帝的辛勞被蔡倫記在心里,等各地災情平息后,和帝卻積勞成疾。臥不能起。經歷此事后,蔡倫更加堅定了研發造紙的決心。

關于蔡倫造紙,文獻中有這樣記載:“閉門絕賓,暴體田野?!笨梢姰斠粋€人的心中有了目標時,他就會忘記自我,胸有成竹地一步一步朝這個目標邁進。

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的一天,下了半個月大雨的天氣剛剛轉晴,蔡倫就來到洛陽城外的洛河附近考察,路過河邊時他發現一些大樹腐爛倒地,樹上纏繞著一些破漁網和一層類似赫蹏(赫蹏hètí:古代用以書寫的小幅絹帛)的東西。蔡倫向當地村民請教后得知。這是因為近年來,年年大雨導致洛河水位上升,河邊的樹被長期浸泡在水中,腐爛后形成的。

難道這是樹皮腐爛后形成的嗎?這一刻,蔡倫猛然意識到,這也許就是他苦苦尋覓了數年的東西。

于是蔡倫就在洛河邊搭建了臨時的造紙作坊,準備進行長期的研究。他首先將樹皮反復浸泡、暴曬。用他制劍時淬火的方法,把材料進行蒸煮,又用石臼將樹皮搗成漿,經過銼、煮、浸、搗、抄等方法后,終于得到了既潔白又輕便的紙。欣喜若狂之際,多年的研究經驗使他意識到光用樹皮造紙是遠遠不夠的,應該研發出既價格低廉又容易取得的原料。一天,他在婦女洗蠶絲和抽蠶絲的飄絮過程中發現,好的蠶絲被拿走后,余下的絨毛絲絮會在竹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層,這一層曬干后,被人用來糊窗戶、包東西,當然也能寫字。于是蔡倫又找來和蠶絲纖維相近的破麻衣和破漁網進行反復實驗,最后發現用麻做的紙雖然不如樹皮的潔白,但是和原來的麻紙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于是蔡倫將自己的造紙工藝流程記錄成冊。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經過反復試驗,蔡倫終于將造紙過程和方法寫成奏章,連同自己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給漢和帝。和帝提筆慢書,看著自己的書寫材料竟然是樹皮、破布、麻頭和蓑草等造出來的。覺得非常新奇,就在蔡倫的帶領下參觀了洛河邊上的造紙坊。當和帝得知蔡倫是因為看到自己閱讀竹簡不便而造紙時,十分感動,于是下令推廣,全國“莫不從用焉”。一時間,“蔡侯紙”作為一種全新的書寫材料,很快被達官顯貴和普通百姓所喜愛。

就在漢和帝準備將蔡倫造紙術向全國推廣時,由于過度操勞國事,二十七歲的他忽然駕崩了。因和帝無子,鄧太后開始垂簾聽政。鄧太后知書識禮,深通詩文,好舞文弄墨,因此對書寫材料的改進尤為關心。也由于蔡倫多年來對造紙術的研究有功,又侍奉了五代皇帝兩位太后,公元114年,鄧太后封他為“龍亭侯”,食邑三百戶。就在此時,多年的政治生涯讓蔡倫十分疲憊,于是他繼承先帝的遺志,開始向自己的家鄉及民間傳授推廣造紙術。

時光流逝至公元121年,鄧太后去世了,漢安帝開始親政。安帝在追查他祖母宋貴人之死一案時,蔡倫受到了宮廷斗爭的牽連,安帝敕令蔡倫到廷尉處受審,60歲的蔡倫恥于受辱,就在他封侯的龍亭鎮沐浴更衣后,服毒自盡了??蓱z蔡倫一生為官,身居列侯,位尊九卿,最終卻以慘死告終,還是龍亭人感激先恩,偷偷將其遺體進行了妥當安葬。直到公元151年,也就是蔡倫死去的三十年后,他的冤案終于平反昭雪。于是漢桓帝下詔為蔡倫修建了占地四十多畝的陵墓和祠宇,并號召天下人祭拜。

蔡侯墓祠

除了洋縣龍亭鎮的蔡倫墓祠之外,山西運城和蔡倫的故鄉湖南耒陽,也分別建有蔡侯祠和蔡倫的衣冠冢,但這些僅僅是人們用來追憶和憑吊的地方,蔡倫真正的葬墓卻在他的封侯之地——洋縣龍亭鎮。

今天,我來到蔡倫的封侯之地和葬地,尋訪這位影響世界歷史的偉大發明家。

蔡侯墓祠其南為祠,其北為墓,其西為蔡倫紙文化博物館。

位于南面的蔡侯祠,雕梁畫棟、彩繪斑斕。這蔡侯祠中有拜殿、獻殿、正殿、配殿、廂房、戲樓等。進入山門,只見院內有長相奇特的兩株古柏,這古柏樹皮不像普通的柏樹那樣紋路豎直向上,而是兩棵樹的紋理相互對應,由外向內,旋轉而上。據說這兩顆柏樹叫夫妻樹,雖然樹身不能靠在一起,天長日久,卻能心心相印??梢娫谶@不同凡響之地,只要你有一顆善于發現的心,一草一木都是充滿情意的。向前去即為拜殿,拜殿是人們祭拜蔡倫的地方。拜殿后面是獻殿,獻殿原是人們祭拜蔡倫時敬獻供品的地方,如今陳列著人類早期造紙用的石臼、鐵鍋、構樹皮、龍須草和一些歷代修復蔡倫墓祠時挖掘出來的粗獷古樸的漢代磚瓦、雕花精美的晉磚和明瓦、陶器等文物。

看著看著就到了桂花院,也就是蔡侯祠的正殿所在地。只見正殿上高懸著唐德宗李適御書的“蔡侯祠”橫書匾額,關于這顆桂花樹和“蔡侯祠”的匾額,也有其來歷。據記載,公元784年,唐德宗為了避朱泚叛亂,由儻駱道逃來漢中時,曾留宿于蔡倫墓祠中,親筆寫下“蔡侯祠”三個大字,以示緬懷和推崇。而這顆生長了一千七百多年被大火損傷的桂花樹,據說是清代初期,吳三桂的叛軍路過龍亭鎮,駐扎在蔡倫墓祠中時,放火燒掉了半邊樹干。如今這一半滄桑、一半繁華的桂花樹,仿佛在以倔強的姿勢,再現著中華文明的艱辛歷程。

《后漢書》曾這樣記載:“倫有才學,盡心敦慎,數犯嚴顏,匡弼得失”。

此刻,蔡倫塑像在殿宇上正襟危坐,塑像一側的墻壁上繪有蔡倫于公元114年封為龍亭侯時的皇宮壁畫圖。畫面正中是跪拜接旨的蔡倫,朝堂上端坐著垂簾聽政的鄧太后,鄧太后旁邊是年幼的漢安帝,殿下為文武官員。從壁畫上看,金碧輝煌的朝堂莊嚴肅穆,精致華美,盡顯皇家的威儀。另一側墻壁上繪有“蔡倫紙”制作工藝流程圖的壁畫。我立于壁畫前,從古人砍伐樹木、采集樹皮到把樹皮漚制、蒸煮、漂洗、去皮、切碎、搗漿、抄紙、在火墻上烘干等一系列工藝流程中,感受到一張蔡侯紙的誕生,每一道工序都需嚴謹慎重地經歷數天和數時,每一道工序的完成與開始,都是步步如修行。當我從鐘樓、鼓樓、廂房、戲樓前路過時,仿佛從中國古建筑的精致華美中,隱約聽到有人在敲鐘,有人在登樓,有人在廂房里讀書習字,有人在戲臺上亮相、騰空、轉身。

向北去則為蔡倫墓區。

蔡倫墓墓冢高約7米,長30米,寬17米,如小山般緩緩隆起的土堆上青草離離。從外觀上看,此墓是漢中境內兩漢三國時期名人墓冢中最大的一個?!安虃惸埂钡呢翌~是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所書?!安虃愖V系碑”記載著蔡倫家族的歷史沿革。墓后的“明月池”象征著蔡倫明潔的心。

遠遠望去,只見墓冢兩側有高大的樸樹和一株粗壯的古藥樹,據說這顆古藥樹是蔡倫墓祠中樹齡最長的一棵。因蔡倫當時是含冤自盡,龍亭人不敢公然厚葬,只能悄悄地將其埋在僻靜處,植下這棵藥樹以示銘記。如此說來,在近兩千年的歷史沿革中,在蔡倫墓祠幾經摧毀又屢次重建的過程中,只有這棵藥樹是唯一一直陪伴他的。如今這棵樹的主干雖然已經被歲月朽成空洞,枝椏卻蒼綠挺立、孜孜向上。依樹而生的凌霄藤,給這株古樹平添了勃勃生機,也給這個世界留下了美好的期許。

盡管蔡倫墓屢遭劫難,但依然有東漢時期的一對石羊和北宋時期的一尊石人站在祭亭一側,仿佛奉天承運一般,固守著一個時代、一個人物、一段故事、一冊史記。

蔡倫紙文化博物館

參觀完蔡倫墓區,我們又來到了位于西區的蔡倫紙文化博物館。

蔡倫紙文化博物館集收藏、展示、再現蔡倫造紙工藝流程的漢代原始造紙作坊于一體。建館十余年來,央視《華夏文明》《走遍中國》《秦嶺探訪》等欄目組多次來到龍亭鎮,對古代蔡倫造紙工藝進行專訪攝制。央視播出《蔡倫造紙術》《秦巴漢中》《人杰地靈》和《留住手藝》等關于蔡倫造紙術的專題片之后,在國內外引起了較大轟動,專程來蔡侯墓祠參觀走訪者絡繹不絕。

蔡倫紙文化博物館主要分為南院和北院兩大部分。綠樹掩映的南院是“紙文化陳列室”,館中主要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紙的起源、造紙術在歷代的發展、以紙為載體的書畫作品、歷代有關紙的文獻記載以及造紙術的傳播過程等。北院為園林式建筑院落,是整個博物館的主要載體,院內依次建有造紙原料的儲存坊、漚料坊、蒸料坊、除雜坊、碓坊、切料坊、抄紙坊、焙紙坊等。在這個“仿漢紙坊”里,游客可以身著漢裝,在抄紙師傅的引導下,親自體驗一張蔡侯紙的誕生和其中的奧秘。也可以走進前院的“四寶齋”中,拿起筆墨紙硯,在自己親手操造的“蔡侯紙”上提筆慢書,留作紀念。

就在蔡倫造紙術誕辰近兩千年后的今天,我這才了解了蔡候紙的基本制作工序。首先將采集的構樹皮和龍須草等材料分扎成小把后,放在浸泡池中浸泡24小時以上,再將浸泡好的原料置于文火上蒸煮8小時。然后趁熱將原料撈起,攤在碾盤上用沉重的石碾充分碾壓,當材料變得柔軟后,用手把里面的粗皮挑揀出去,進行搗料。搗料時,一人站著踩木碓,另一人在前面蹲著轉料,直到分成小撮的材料被砸成薄厚均勻的片狀,再用鋼刀把材料切成薄片,進行下一步的搗漿。搗漿就是指把切好的材料倒入石槽,加上適量的水,用木耙子把材料使勁翻搗成糊狀后,進行抄紙。抄紙的方法是,將搗好的紙漿倒入加滿水的紙槽中充分攪拌,使紙漿在水中形成均勻懸浮的絮狀,然后端起抄紙簾,將其平鋪在紙漿上,借助水的作用,使紙漿纖維在紙簾上進行無序的、薄厚均勻的篩動和融合,這樣就會一次次抄撈出一張張水淋淋的紙來。將尚有水分的紙攤在火墻上烘干,一張蔡侯紙就誕生了。

一張紙的誕生,就如同締造了一個新的生命,我們好奇地看著這些平凡的樹皮和蓑草,在自己的眼前一步步升華成一張潔白的紙。這樣的過程該是怎樣的突破,怎樣的飛躍。這樣的突破與飛躍,不僅僅是跨越歷史的里程碑,也是我們全人類的一次空前絕后的勝利。

也正因為有了這張紙,有了空前絕后的勝利,才有了眼前的蔡倫紙文化博物館,才有了我今天的造訪。

我始終認為,中國的傳統手工業是一門古老嚴謹的學科,如果把造紙術的程序細細歸納,一一分理,據說一張成品紙的誕生,大約要經過36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從這108道工序中反饋出來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統一。

千年蔡侯紙,萬里文明路

作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紙雖然出現不晚,但真正用于書寫和廣泛使用,卻是蔡倫在借鑒先人造紙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積累與探索,制造出品質優良的”蔡侯紙”以后。據說就在中國百姓普遍使用蔡侯紙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歐洲人和埃及人依然在用昂貴的羊皮和非常原始的紙莎作為書寫材料。

在紙張沒有出現之前,人類通常把字寫在竹簡、龜甲、巖石、青銅器、樹葉、羊皮、絹帛等媒介上,前者因為笨重,后者因為昂貴,都不適合書寫閱讀和廣泛使用,普通百姓更無法通過閱讀的方法了解這個世界,歷史的傳播僅僅是靠耳聽言傳來完成,因此造成了文化的偏差與缺失。而紙張的出現,尤其是蔡侯紙的出現,使人類從此進入了多姿多彩的文明階段,歷史文化的傳播也因紙張變得迅捷而通達。紙上文明隨著人與人之間的傳遞,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很快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全世界。隨著造紙術的進一步提高和紙張的品種多元化,中國人開始向亞洲及周邊一些國家出口紙張,蔡侯紙得到了中外人士的接受和肯定。

時光又變遷了許多年以后,蔡倫造紙術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被傳播到西方國家。

說起造紙術的傳播,這里就出現了一個疑點。當年中國政府對造紙工藝是嚴格保密的,那么這個極為重要的國家機密是如何被傳播到西方的呢?

據說公元751年,在今天哈薩克斯坦中部的江布爾,唐朝軍隊與阿拉伯人打了一場敗仗,戰事導致許多中國士兵被俘。由于蔡倫造紙術在民間被廣泛推廣使用,被捕的中國士兵中也有不少造紙匠人,他們被阿拉伯人送到撤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境內),建立了造紙工場,幫助阿拉伯人造紙。就這樣,源自中國的造紙術被阿拉伯人傳到敘利亞、埃及等地后,又陸續傳播到西班牙、意大利、歐洲乃至全世界。因此古今中外的人都統一認定,造紙術的發明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宦官蔡倫。

時光又經歷了千百年的流轉之后,我看見一則報道上說,2016年5月的一天,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聯合有關地方黨委宣傳部和中國駐外使領館,策劃組織的“絲路媒體名人陜西行”采訪團來到漢中,對絲綢之路上的兩漢三國文化發源地,進行了集中訪問和參觀。來自土耳其、埃及、阿富汗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知名媒體,在探索中國絲路沿線地區的風土人情時,專程來到洋縣龍亭鎮尋根問祖。在蔡倫紙文化博物館中,埃及廣播電視臺的瓦利德·塔里布先生,小心翼翼地揭起一張濕漉漉的紙貼在墻上晾曬,并在隨團中國朋友的幫助下,用毛筆在自己揭起的古紙上寫下“漢中”兩字。這樣的體驗,讓瓦利德·塔里布先生強烈認識到了中國歷史的悠久和蔡倫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

今天,我看著余秋雨先生為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寫下的“千年蔡侯紙,萬里文明史”時,心中已是感慨萬千。仿佛我是足足趕了兩千年的路,才抵達到這里。

我想,在科技發展到今天,在社會進步到今天,我們還剩下多少能夠讓我們銘記的歷史值得我們銘記,我們還剩下多少能夠繼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供我們繼承。如果有那么一天,書籍和紙張成為過去,我們、你們和他們,是否還要不遠萬里,到這里來尋根問祖呢?我想,是的。

不信你看看,在百萬畝油菜花渲染的金黃中,在一彎綠水繞人家的鄉村小路上,幾位風塵仆仆的遠客,正披著一身的陽光,向我站著的地方走來。

猜你喜歡
蔡倫造紙術
古埃及比中國更早發明造紙術?
我學會了造紙
蔡倫小可能居住棗陽造紙
蔡倫造紙
蔡倫改進造紙術
造紙術
蔡倫井之謎
首屆“中國造紙蔡倫獎”推薦評選工作啟動
創意時代的新奇造紙術
蔡倫竹海杯蔣川09賽季首稱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